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静静的顿河 >

第220部分

静静的顿河-第220部分

小说: 静静的顿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我没有喝醉!”醉醺醺的炮兵大声叫。“也许,是因为借酒浇愁,愁醉啦!我回到家里来,可是这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是地狱……!哥萨克简直无路可走啦,而且也没有哥萨克啦!让我交四十普特粮食,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呀?他们这样摊派,是他们种了庄稼了吗?他们知道庄稼是怎么长出来的吗?”
  他两眼血红,呆痴无神,突然摇晃了一下,像狗熊似的扑到葛利高里身上肥浓烈的酒气直喷到他的脸上。
  “你为什么穿没有裤条的裤子?你已经变成庄稼佬了吗?我们不许可!我的乖乖,葛利高里·潘苔莱维奇!我们还要再去打仗!比方说,还像去年那样,来个:打倒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万岁!”
  葛利高里猛地把他推开,小声说:“回家去吧,醉鬼!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克拉姆斯科夫伸出一只扎煞着烟熏黄的手指,嘟哝说:“如果我说得不对,请原谅。请原谅,我是把你看做自己的指挥官……慈父般的指挥官才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应该还去打仗!”
  葛利高里一声不响地转过身,穿过广场,走回家去了。直到傍晚,脑子里总在回想这次荒唐的会面,想着克拉姆斯科夫醉声的叫喊、哥萨克们同情的沉默和微笑,他决定:“不好,应该赶快逃走!再待下去,不会有好结果……”
  星期六应该去维申斯克。再过三天,他就必须逃离出生的村庄啦,但是形势突变:星期四的夜里——葛利高里已经准备躺下睡觉啦——忽听有人急促地敲门。阿克西妮亚走到门廊里去。葛利高里听见她问:“谁呀!”他没有听见回答的声音,但是模糊的恐惧情绪,把他从床上拉起来,走到窗前。门廊里门环响了一下。杜妮亚什卡先走了进来。葛利高里一见她那苍白的脸色,一句话还没有问,就从板凳上拿起皮帽和军大衣。
  “哥哥……”
  “什么事?”他一面套着军大衣袖子,一边低声问。
  杜妮亚什卡上气不接下气地急忙说:“哥哥,你立刻就逃走吧!有个骑马的人从镇上到我们家来啦。他们坐在内室里……在悄悄地谈话,可是我听见啦……我站在门后头,全听见啦……米哈伊尔说——应该逮捕你……他给他们讲述你的所作所为……快逃吧!”
  葛利高里迅速地走到她面前,抱住她,使劲亲了亲她的脸颊。
  “谢谢你,好妹妹!赶快回去吧,不然他们会发觉你出来啦。再见啦,”然后转身对阿克西妮亚说:“拿面包来!快点儿!不要整的,切成厚片!”
  他的短暂的和平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像临战一样,行动起来,迅速,但很镇定:走进内室,轻手轻脚地亲了亲正熟睡的两个孩子,然后紧紧抱住阿克西妮亚。
  “别了!我很快就会给你信儿,普罗霍尔会告诉你的。照料好孩于。关上门。
  他们来问——就说,我去维申斯克啦。好,别了,别难过,克秀莎!“吻着她,他感觉到她的嘴唇上有热乎乎的眼泪的咸味儿。
  他已经没有工夫来安慰阿克西妮亚和倾听她那软弱无力的、若断若续的梦语了。
  他轻轻地移开抱住他的胳膊,朝门廊迈了一步,谛听了片刻,迅速推开外边的门。
  一阵从顿河上吹来的冷风迎面扑来。他闭了一下儿眼睛,使眼睛习惯一下暗夜。
  起初阿克西妮亚还听见葛利高里脚下咯吱咯吱的雪声、葛利高里每走一步都在她心上刺痛一下。后来脚步声沉寂了,接着篱笆门响了一下。然后一切都归于寂静,只有风还在顿河对岸的树林中喧闹。阿克西妮亚想透过风声听出点儿什么声音,但是什么也没有听见。她觉得浑身发冷。她走进厨房,吹灭了灯。
  第八卷 第十章
  一九二零年的深秋,由于余粮征集的情况不佳,就建立了粮食征集队,这时在哥萨克居民中就出现了骚动的暗流。在顿河地区上游各市镇——舒米林斯克、卡赞斯克、米吉林斯克、梅什科夫斯克、维申斯克、叶兰斯克、斯拉谢夫斯克及其他一些集镇——出现了一些小股武装匪帮。这是哥萨克富农和富裕阶层对组建征粮队、对苏维埃政权为实施余粮征集制而采取的一些紧急措施的回答。
  大多数匪帮——每股拥有五支到二十支枪——都是由当地的哥萨克,前白卫军积极分子组成的。其中有: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间在惩罚队里混过的人,有逃脱了九月征召的低级指挥人员,如下土、司务长和原顿河军的准尉,有去年在顿河上游军区暴动中以虐杀红军战士而功勋卓著的叛乱分子,——总之,都是些跟苏维埃政权走不到一起的人。
  他们在各村袭击征粮队,赶回往粮食收集站运送粮食的车辆,杀害共产党员和忠于苏维埃政权的非党哥萨克。
  清剿土匪的任务由驻扎在维申斯克和巴兹基村的顿河上游军区守备营执行。但是消灭出没于本区辽阔土地土匪帮的各种努力都很不成功,——因为,第一,当地部分居民同情上匪,为他们提供给养和红军清剿部队的行动情报,而且隐瞒他们的行踪,使他们免遭追击;第二,原是沙皇军队的上尉和社会革命党员的营长卡帕林,根本就不愿意消灭这股不久以前才在顿河上游出现的反革命力量,因此用尽心机来阻挠这项任务的完成。只是偶尔,还是在区党委会主席的催逼下,他才短时间地出击一次,然后又缩回维申斯克,借口他不能分散力量,去进行毫无意义的冒险,而把维申斯克和镇上的诸多地区党政军机关和仓库置于毫无护卫的状态。这个营共有四百多人,配备有十四挺机枪,是支守卫部队:红军战士的任务是看守押犯,挑水,到树林子里去砍木头和进行义务劳动、从橡树叶中采集可以做墨水的五倍于。这个守备营出色地向诸多的地区党政军机构和办公室提供了木柴和墨水,而与此同时,区内的小股匪徒的数量却在剧增,多如牛毛。直到十二月里,在与顿河上游地区毗连的沃罗涅什省的博古恰尔县境内发生了大规模暴动以后,这个营才不得不停止砍伐木材和收集五倍于的工作。顿河地区部队指挥部命令守备营的三个连和一个机枪排,会同骑兵守备连。第十二征粮团第一营和两支进行拦击的小部队,前去镇压这次暴动。
  在攻打于顿涅茨村隘口的战斗中,维申斯克骑兵守备连在雅科夫。福明的指挥下,从侧翼对叛乱分于的散兵线发起冲锋,敌人遗逃,在追击中砍死了一百七十多人,自己只牺牲了三名战士。这个连里,除了极少数外,全是顿河上游各集镇的哥萨克。他们就是在这里也没有改变几百年来形成的哥萨克传统:战斗结束后,不顾连里两名共产党员的反对,几乎有一半战士都脱下自己身*的旧军大衣和棉袄,换上从被砍死的叛军身上剥下来的结实的光面短皮袄。
  暴动镇压下去以后,过了几天,这个连就被调到卡赞斯克镇一福明为驱除战争的累赘,便在卡赞斯克尽情地玩乐。这个色情狂、善于交游。风流放荡的连长,常常整夜整夜地在外面寻欢作乐,直到天快亮了,才回住所。跟福明相好。称无道弟的一些战士们,傍晚在街L 看到他们的连长穿着擦得送亮的靴子,就心照不宣地互相挤挤眼说:“好啊,咱们的儿马又去找守活寡的娘儿们啦!现在只有天亮以后才能见到他啦。” 每当连里的一些熟识的哥萨克告诉福明,他们那里有烧酒,可以喝几杯的时候,他就偷偷瞒着政治委员和指导员溜到他们的住处去。这已经是司空见惯。但是不久,这位英勇的连长忽然苦闷起来,脸色阴沉,对不久前的欢乐几乎全然忘怀。黄昏时分,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拼命擦那双漂亮的高筒皮靴了,也不天天刮脸了,不过还偶尔到在他连队里服役的同村人的住处去坐坐,喝上几杯,但却变得少言寡语了。
  福明性格上的变化跟部队指挥员收到维申斯克的一个通知的时间正好吻合,顿河肃反委员会政治局简短地通知说,在毗邻梅德维季河日区的米哈伊洛夫卡,守备营在营长瓦库林率领下叛变了。
  瓦库林和福明是同事和好友。他们从前曾经一起在米罗诺夫兵团混过,一同从萨兰斯克开到顿河,而且在布琼尼的骑兵包围了叛变的米罗诺夫兵团以后,也一同缴械投降的。福明和瓦库林直到最近还保持着友好关系。不久前,九月初,瓦库林还到维申斯克来过,那时候他就咬牙切齿地对朋友大发牢骚:“委员们的横行霸道,他们实施的余粮征集制使农民破产,把国家推向灭亡。”福明心里是赞成瓦库林的话的,但是他为人谨慎,常用狡狯来弥补他天生的愚蠢。他一贯谨小慎微,从不急忙处事,从不立即表态:说对,或者说不对。但是自从他听说瓦库林营叛变后不久,他那一贯谨慎的性格突然变了。在连队开赴维申斯克前,有一天晚上,连里有些人在排长阿尔费罗夫的住处聚会。准备了满满一饮马桶的烧酒。大家围着桌子谈得非常起劲。福明也来参加这次宴饮,他沉默不语地听着谈话,同样一声不响地从桶里舀着烧酒。但是当一个战士谈起在于顿涅茨村口冲锋的时候,福明就若有所思地卷了卷胡子,打断了战士的话:“弟兄们,咱们砍霍霍尔砍得倒很痛快,但愿咱们自个儿最近别碰上什么倒霉的事情……要是咱们回到维申斯克去,一看到征粮队把咱们家的粮食都抢走了呢?卡赞斯克人都非常怨恨这些征粮队。他们把粮食柜里的粮食拿得一粒不剩,像用扫帚扫过……”
  屋子里立刻静了下来。福明瞥了一眼自己连里的战士们,勉强地笑着说:“我只是——玩笑而已……你们可要小心了,不能胡说,不然,一句玩笑就会引起天晓得多么严重的问题。”
  回维申斯克时,福明带半个排红军,来到鲁别任村自己家里。在村子里,他并没有一直骑着马走进自家的院子,在大门口下了马,把缰绳扔给一个红军战士,走进屋子。
  他冷冷地朝妻子点了点头,恭恭敬敬地给老娘行过礼,拉着她的手恭敬地请过安以后,又抱了抱孩子们。
  “我爹上哪儿去啦?”他坐在方凳上,把马刀放在两腿中间问。
  “到磨坊里去啦,”老太婆回答说,看了看儿子,厉声命令说:“摘下帽子呀,反基督的人!谁戴着帽于坐在圣像下面呀?哎呀,雅科夫、你的脑袋可要掉啦……”
  福明不高兴地笑了笑,摘下库班式皮帽,但是没有脱大衣。
  “你为什么不脱大衣呀?”
  “我只是顺路来看看你们,军务在身,总是没有工夫回来。”
  “我知道你忙的什么军务……”老太太厉声说,这是暗指J [子的浪荡行为和他在维申斯克寻花问柳的事儿。
  这早已传遍鲁别任村了。
  脸色苍白、看来受尽折磨、早衰的福明的妻子,惊讶地看了婆婆一眼,走到炉炕边去。她想对丈夫献献殷勤,博取他的欢心,就是能温存地看自己一眼也好啊,于是从炉台底下拿起一块破布,跪在地上,弯着腰,擦起粘在福明长简靴子上厚厚的污泥来。
  “看你穿的这双靴子多好啊,亚沙……你把靴子穿得太脏啦……我立刻就给你擦擦,擦得于干净净!”她几乎是无声地在嘟味着,头也不抬,跪在丈夫脚边爬着。
  他已经很久没有和她一起生活了,对这个他在年轻时曾一度爱过的女人,除了一点儿卑薄的怜悯以外,早已没有什么感情可言。但是她却始终爱着他,而且心里暗暗希望,有朝一日他还会回到她身边来,——她全都原谅他了。多年来,她操持家务,照料孩子,尽量博得脾气古奇的婆婆的欢心。地里的全部繁重劳动全落在她那消瘦的肩膀上。力不胜任的劳动和生第二个孩子以后留下来的病。年复一年地吞噬着她的健康。她消瘦了。脸色灰白。早衰在她的脸颊上刻满了蜘蛛网似的皱纹。
  眼睛里出现了那种聪明的病畜所具有的惊骇。驯顺的神色,连她自己也没有理会到她竟老得这样快,她的健康日益恶化,但是她一直还是满怀希望。难得见到丈夫一回,这时她还是怀着羞怯的爱恋和喜悦看着自己漂亮的丈夫,看也看不够……
  福明仔细地看着妻子的脊背,可怜的、弯着的瘦削的肩肿骨在她的衣服里面鼓得十分清楚,看着她那两只哆哆嗦嗦、正在竭力给他擦靴子上污泥的大手,心里想:“多漂亮啊,真是没有说的!我竟曾经跟她一起睡过觉……尽管她是老得厉害…
  …可是怎么竟老成这个样子啦!“
  “你别擦啦!反正我还是要弄脏的,”他把两只脚从妻子的手里抽出来,生气地说。
  她用力挺直了脊背,站了起来。焦黄的脸颊上透出一阵轻微的红晕。她那两只瞅着丈夫的湿润的眼睛里洋溢着几多恩爱和无限的忠诚啊,他急忙扭过身去,问母亲:“你们在家日于过得可好啊!”
  “还是老样子,”老太婆面色阴沉地回答说。
  “征粮队到村子里来过吗?”
  “昨天才离开这儿到下克里夫斯克村去啦、”
  “拿过咱们家的粮食吗?”
  “拿过。他们拿了多少走,达维杜什卡?”
  很像父亲,也生着那样一双瞳距很大的浅蓝色眼睛的十四岁的半大男孩回答说:“爷爷看着他们拿的,他知道。好像是十日袋。”
  “这——样……”福明站了起来,迅速地看了儿子一眼,整理了一下武装带、问下面这些话的时候,他的脸色略微有点儿发白:“”你们对他们说过,他们这是在拿什么人的粮食了吗?“
  老太婆把手一挥,有点儿幸灾乐祸地笑着说:“”他们似乎并不买你的账!他们的头目说:“不论是什么人,都得把多余的粮食交出来。他是福明也好,地区政府的主席也好——我们都要把多余的粮食拿走!”这样他们就把粮食柜打开啦。“
  “妈妈,我会跟他们算账。我要跟他们算账!”福明暗哑地说,匆匆跟家人告了别,走出了屋子。
  自从这次回家以后,他就谨慎地暗自探查自己连里战士们的情绪,没费很大的劲儿就了解到,他们大都对余粮征集制很不满意。他们的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