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桂系演义 >

第105部分

桂系演义-第105部分

小说: 桂系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宗仁知道白崇禧是明知故问,便正色道:“我们是临桂老乡,要走得一起走!”
  却说钟祖培带着副官、卫士和家眷,在汉口码头上候船。这是一艘由汉口开往上海的法国内河轮船,登船的汽笛已经鸣过,乘客们绝大多数都已登船了,唯独钟祖培还在码头上踯躅徘徊,不愿登船。看来,他是在最后等候什么人。
  钟祖培在等待李宗仁。他盼望李宗仁能亲自到码头来挽留他,就象白崇禧亲自跑到上海去把胡宗铎找回来一样。但是,他等了很久,连李宗仁的影子也没见到。早晨,他离开军部时,曾命秘书给李宗仁打电话,报告他已到码头乘船经上海返回广西。他的目的一是避免不辞而别的不礼貌行为,二是希望李宗仁到码头来挽留——说实在话,钟祖培并非真的要挂冠而去,他不过是要借此提高自己的身价而已。可是,令他愤懑和痛楚的是,直到此时,还不见李宗仁来——他忐忑不安,懊恼参半,既怪李宗仁不计旧谊,又怪自己此番鲁莽行事,不如李明瑞来得深沉。到了这个时候,难道还能厚着脸皮回去坐副军长那张冷板凳么?
  “嘟——”
  轮船又鸣了一声长笛,栈桥上已空无一人,如再不登船,便只得提行李回军部去了。他的副官一会儿望望那行将启锚远航的法国轮船,一会儿看看心事重重怒容满面的钟长官,一句话也不敢说。
  “还等个卵,上船吧!”钟祖培大骂一声,副官、卫士们赶忙提上行李,蹭蹭蹭地向那连接码头和轮船的栈桥跑去……
  钟祖培从此脱离了李宗仁和桂系军队,回到广西恭城老家,自营一农场,过着郁郁不得志的生活,一九五○年,钟祖培组织土匪暴动,反对共产党政权,旋被镇压。此是后话。
  第四十五回 入据平津 总司令哭灵碧云寺 觊觎西北 白崇禧请缨屯新疆
  民国十七年七月六日。
  寂寞的西山碧云寺,一夜之间变得肃穆而森严。由山下通往北京的公路上,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商震部、第四集团军白崇禧部,由西直门一直戒备到海淀、玉泉山、西山东麓的碧云寺。上午十时许,一串长长的小汽车队伍,直抵碧云寺门口。汽车在门口缓缓停下后,卫士们下车打开车门,戎装笔挺,胸缀白花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由车里钻出来,在他后面的几辆小车里,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总指挥鹿钟麟;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总指挥商震;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总指挥白崇禧也都一一下了车。这四位名震华夏的总司令蒋、冯、阎、李第一次碰在一起,他们春秋正富,雄心勃勃,一个个气宇轩昂,又都是一色的戎装,胸缀一色的白花,十分引人注目。不过,仔细看来,他们的气质、面相乃至服装,都又各不相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身材瘦长,经那斜皮带一勒,长统马靴一套,显得又高又瘦。他两眼微陷,颧骨微突,唇上一抹短须,头上戴顶大沿军帽,浑身上下透着严厉和凛不可犯的气概。他的军帽、军服和军靴,眼睛、颧骨和胡须,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他重新上台后那志满意得的情绪。蒋介石是一月四日由上海进入南京的,一月九日宣布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当天他驰往徐州,召集第一军将领开会,撤掉何应钦第一路总指挥之职,解除何的兵权,以报去年何应钦伙同李、白逼他下野之仇。那天,何应钦在南京郊外打猎方回,总部秘书长李仲公将蒋介石强迫何应钦调任总司令部参谋长的命令送到何的手上,何应钦气得直发抖,开口便说:“老蒋对我究竟是何意思?他到徐州去也不通知我,调我为总司令部参谋长,把我的面子丢尽。不管怎样,我决不就,听候他发落好了!”李仲公把利害向何陈述,何应钦这才不敢再发牢骚,乃于二十二日就职,当了毫无实权的参谋长。何应钦虽然好整,但蒋介石要整李、白可就不容易了。这时候,白崇禧指挥桂军扫荡湖南,全部收编了唐生智的湘军,李、白控制两湖,以两广为大后方,雄踞中南、虎视华东,大非昔比。蒋介石想了半天,决定先从削弱李、白在两湖的势力下手,因此在第二期北伐开始时,命令白崇禧统率唐生智旧部北上,以分李、白之兵。白崇禧当然也乐意到北方去。这正是蒋有蒋之谋,白有白之计。白崇禧统率李品仙、叶琪、廖磊等军,由京汉路正面直攻保定,与第一、二、三集团军呼应北上,攻击盘踞北京的奉系张作霖。奉军节节败退,张作霖内外交困,乃于六月二日发出“出关通电”,六月三日夜间,张乘慈禧太后所乘的花车仓皇离京,车至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桥闸时,被日本人预先埋设的地雷炸死。六月十一日,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白崇禧联袂进入北京,北洋军阀把持十几年的北京政权,至此结束。蒋介石见北伐军已打下北京,乃于六月十四日授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派他赴北京祭告国父并视察一切。蒋介石是带着特殊使命和意图到北京来的。
  与蒋介石并肩走着的是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冯、蒋两人摆在一起,恰成鲜明对照。冯玉样体魄魁伟,两道粗黑的浓眉,一副圆胖的脸膛,着一身士兵一样的粗布军装,腰上扎条宽大的皮带,脚穿河南土布鞋。一身粗犷的线条,敦厚的气质,象座巍巍泰山。
  “大哥,请!”蒋介石向冯玉祥谦恭地笑着,把右手向前一伸,请冯玉祥先行。
  “你是北伐军总司令,理应走在前头。”冯玉祥不肯先走。
  原来,蒋介石不但和李宗仁结为把兄弟,也和冯玉样换过帖。那是去年八月在郑州的事。冯玉祥年长蒋介石五岁,因此为谱兄,蒋呼冯为“大哥”。不过,这一对把兄弟近来心里正在发生摩擦,情绪不太愉快。在北伐军即将打下北京之前,冯玉祥、阎锡山、白崇禧都督率所部向北京推进,企图先“入关中而为王”。但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自从五月初进入济南被日本军队阻击之后,毫无人性的日本侵略军惨杀了北伐军交涉员蔡公时和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人员,造成了震动中外的“济南惨案”。蒋介石害怕日本人,只得命令北伐军退让,至此第一集团军在津浦线上的进展迟缓。蒋介石见他的嫡系部队不能马上进入北京,冯、阎、白三人都有可能成为北京的主人,桂系已控制两广、两湖,如再让其占据京、津,后果不堪设想,蒋无论如何不能让白崇禧成为京、津的主人。而冯玉祥的力量在四个集团军中又最为雄厚,民国十三年冯曾发动北京政变,搞垮了不可一世的曹、吴,驱逐溥仪出宫,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时局,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搞得有声有色,蒋介石深怕冯玉祥入据北京,又发出什么通电,与他的南京政府相抗衡,因此不敢把京、津地盘交给冯。相比之下,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最弱,阎的野心也没有李、白那么大,把北京地盘交给阎锡山较之交给冯、白为稳妥。经过一番谋划之后,蒋介石于六月一日,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冯玉祥一闻此项任命,即气得跑到河南卫辉县百泉村“养病”去了,不再理会蒋介石。蒋介石自然知道冯玉祥的心思,因此到碧云寺门口,他忙推冯以大哥身份前行,冯不肯,蒋便挽着冯的手,一同并肩登山。
  蒋、冯之后,是阎锡山和李宗仁。那阎锡山的身材和气质,与蒋、冯、李又更不相同。他中等身材,脸膛黧黑,唇上留着两撇老气横秋的八字须,额上和脸颊上已刻有深浅不同的皱纹,才四十五岁年纪,便已显得苍老。他比李宗仁大八岁,与虎气生生、壮实敦厚的李宗仁并排在一起,一个象老谋深算的师爷,一个象叱咤风云的虎将。前边的蒋介石和冯玉样心存芥蒂,后边的阎锡山和季宗仁也心怀隔阂。原来,正当白崇禧统率大军北上时,张作霖为了缩短战线,欲乘白崇禧部尚未到达正定,而以优势兵力一举包围歼灭突出的阎锡山第三集团军。阎锡山见事态危迫,急电请冯玉祥北上增援。冯玉祥因民国十四年冬在北京南口与吴佩孚血战,阎锡山不但不帮冯玉样的忙,却出兵晋北,企图腰击冯军,冯玉祥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此次他见阎锡山危急,不仅不及时出兵增援,反而尽撤博野、安国之兵,奉军乘机由康关、任邱进袭定县,眼看京汉铁路有被切断的危险,急得阎锡山只好向远在豫南的白崇禧求救。白崇禧急令叶琪的第十二军火速向走县、新乐一带增援,才使阎锡山转危为安。可是,到了北京,阎锡山因抓到了京、津地盘,对在危难之中救他的白崇禧毫无酬谢之意,阎霸占了京、津一带所有党政和税收机关,对白荐去的人,一个也不任用,自是白崇禧在京、津一带毫无根基,连部队的饷项也无着落。白崇禧气得大骂阎锡山不够朋友,懊悔当初真不该去救他。李宗仁此次到北京,听白崇禧报告阎锡山的所为,心中也窝着一团怨气。蒋、冯不和,阎、李不睦,冯、阎怀怨,蒋、李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微妙。蒋介石对李、白伙同何应钦去年八月逼他下野,心中那口气如何咽得下去?他已经整治了一个何应钦,又想炮制一番李宗仁。此次北上祭告国父,蒋介石原已授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只邀请冯、阎北上,而故意不邀李宗仁,从而把李排斥于三个集团军总司令之外,使李在政治上受孤立打击。不料,冯玉祥因蒋介石把京、津给了阎锡山,心怀不满,便欲拉李宗仁以共同对付蒋、阎,冯玉祥见蒋介石不邀李宗仁北上,他忙从郑州发给在武汉的李宗仁一电,以个人名义邀李北上。李宗仁正为蒋介石不邀他北上祭告国父之事而不平,今见冯玉祥来电邀请,即欣然复电应邀。此事传到蒋介石耳里,他深怕冯、李联合将对他不利,忙从南京乘决川舰溯江而上,亲到武汉邀请李宗仁一道北上。李宗仁见蒋介石作了让步,心中的气也消了一半,便半推半就地和蒋介石同乘专车北上,到郑州共邀冯玉祥。冯玉祥见李宗仁跟蒋介石同来,心中对李不诺前言很有反感,遂称病不与蒋、李同车北上。蒋、冯、阎、李四大派,勾心斗角,他们到北京来演出了现代史上最富有戏剧色彩的一幕——然而这只是一出精彩的序幕,好戏还在后头哩!
  庄严雄伟的碧云寺,重重殿宇,层层绿树,依山顺势,向上排开,直达山巅。碧云寺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原称碧云庵。明正德年间扩建后改名碧云寺,是北京有名的寺庙。寺中的金刚宝座塔、天王殿、罗汉堂等建筑,皆极有特色。民国初年,因军阀混战,天下大乱,这名寺古刹残破寥落,寺内建筑也倾颓益甚。民国六年,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发起劝募,对寺内建筑群进行重新增饰修治,并在西山东麓一带建立了中法大学、西山学院等院校,使该地成为名胜之地。但是,使碧云寺名播海内外的,并非由于它是名刹古寺和后人的修葺整治,乃是因为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灵榇移膺于碧云寺的石室,才使碧云寺闻者遐迩,载入史册。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中山先生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逝世,弥留之际,遗嘱归葬南京紫金山麓。广州国民政府及北京孙中山先生治丧处,遂决定于四月二日先权厝灵榇于北京碧云寺石室,一俟南京紫金山之陵寝落成,再行奉安南下。民国十四年四月二日,举行了隆重的移灵式,数十万北京市民,自动站立街头,向孙中山灵榇默哀。孙中山灵榇在其亲属和同志的护送下,奉安于碧云寺最高的金刚宝座塔内的石龛中,至今已安息了三年有余矣。这三年多来,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为激荡的时期,是最多事的年今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坚决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领导并推进了著名的北伐战争。可是,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却篡夺了革命的领导权,他们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七·一五”分共,对曾经为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的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广大工农群众,施以血腥的屠杀和镇压,中华大地,血雨腥风,人民被驱进了一个更为黑暗恐怖的时代。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杀绝,没有被吓倒,他们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了同伴的尸体,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革命的种子正在血污的大地上萌发。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邓演达等人对破坏孙中山三大政策,叛变革命的蒋介石、汪精卫进行了坚决的谴责,无情的揭露,为了导求革命道路,他们被迫离开祖国,远走莫斯科。不久前,宋庆龄由莫斯科给蒋介石发来一封电报,谴责蒋介石背叛孙中山联俄政策,与苏联绝交之举动。电云:
  上海蒋介石先生大鉴:余正拟由俄返国,适闻先生提议与俄绝交,驱逐苏俄领事,此举如果实行,非惟自杀,实使党国孤立无援,后世历史上,将以君等为误党误国之罪人,果使君等尚具有几分先总理之远大眼光,或犹记忆先总理临终遗嘱与苏俄合作之命,何以似此瞑目自投陷阱,致自误而误国?望君等静心三思,翻然觉悟,缓行前议,否则余因不得已,只得暂留此间,以表示反对此种无道义之自杀政策。至于君等,以为疑难纠纷者,余深信俄国可与我国和平商洽解决,使革命成功也。
  此次,蒋介石北上祭告国父孙中山之灵,并非出自“翻然觉悟”之举,而是在误党误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本来,与他同来的这些将军们,手上都不同程度地沾过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工农大众的鲜血,不久前蒋介石又断然决定与苏联绝交,孙中山手创的三大政策,已被蒋介石们践踏无遗,现在他们又有何面目来瞻仰总理之遗容,又用什么话来向长眠于金刚宝座塔内的国父相告呢?
  蒋介石自有蒋介石的打算。
  蒋介石一行进入碧云寺山门,住持释静法师率几名僧人早已在阶下迎候。因寺中已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