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巨浪 >

第11部分

巨浪-第11部分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对付欧洲的“私掠船”,大明帝国不但花费重金,建造了数百艘速度较快的新式巡洋舰,还在各个殖民地建立了地区性舰队。同时,大明帝国也以牙还牙,开始资助本国的“私掠船”。
  一时之间,由各个欧洲国家在背后撑腰的“私掠船队”出现在了世界各地,并且大肆破坏海上贸易。
  毫无疑问,这是自马欢打通东西方航线以来,世界局势最为混乱的十三年。
  当然,这场战争产生的影响绝不仅仅如此。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十三章 … 美洲独立
  新武汉,帝国总督府。
  自从“大陆西北战争”结束,之后,这里就是帝国在北美洲大陆最西端的据点。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原先的军事要塞已经成为了一座拥有五万多人口的小型城市。只是,相对于东面沿海地区的那些大城市来说,新武汉仍然显得极为渺小。
  作为帝国最偏远的殖民地,三百多年里,新武汉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很多人甚至难以在世界地图上指出这座城市的准确位置。
  可是现在,新武汉却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大人,他们来了!”
  窗户后面,年轻的总督转过身来,面无表情的朝站在门边的侍从看了过去。
  王聪,当年帝国远征军名将王臣的第九代孙。三年前,也就在他年仅二十四岁的时候就从父亲手里接过了总督大权。
  大概太偏僻,太荒凉了,除了王家世代守在这里之外,根本无人愿意到此担任总督。
  只是今天,王聪将离开这里,离开这片祖祖辈辈生活了三百多年的土地。
  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与美国代表签署协议的时候,王聪并没有任何表情,甚至连话都没有说一句,因为他知道,今后的帝国百姓将为此感到后悔!
  随后的权力交接仪式也相当简单,降下飘扬在总督府上的帝国国旗,升起星条旗。
  同时,驻扎在城外军营的帝国驻备军撤出,将营地移交给前来接管的美国军队。
  王聪没有反抗,他也没有权力反抗。
  按照帝国法律,他只是这里的总督,其职责是为帝国皇帝看守这片海外领地。现在,皇帝(内阁政府)决定将这片领地出售给美国,他必须执行皇帝的命令。
  随同王聪一起离开的帝国军人也没有反抗。
  他们只是负责守卫帝国领土的战士,当这片土地不再属于帝国的时候,他们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跟随在大部队后面的移民也没有反抗。
  与王臣一样,他们只是生活在属于皇帝领土上的农民,他们只是帝国的臣子。现在这片领地不再属于帝国皇帝,也不再属于帝国,他们必须离开祖祖辈辈生活了数百年的土地,返回遥远的家乡。
  事实上,数十年之后,帝国上下都将为这一愚蠢的决定感到后悔!
  可是,在当时,帝国还有别的选择吗?
  与欧洲的战争严重消耗了帝国的元气,同时资本家对国内国外市场的疯狂掠夺严重激化了帝国内部矛盾。
  为了维持战争,帝国必须要在国内大举征税。
  为了维持战争,帝国必须要保持内部稳定。
  可是,用来建造战舰,用来制造枪炮,用来采购物资,用来发放军饷的钱从何而来?
  明历四百五十八年(公元1826年),帝国内阁政府不得不决定出让部分海外领地,以此换取战争资金。
  当时,帝国能够出让,或者说相对更容易卖掉的,就是北美洲中部地区的殖民地。
  买家,自然是北美洲东海岸的美国。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最终美国同意用五亿美元(当时约和一亿二千五百万金元)购买密西西比河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所有属于大明帝国的殖民地。其中,约二亿五千万美元将以实物方式支付。
  新武汉,就在这分土地出让协议的范围之内!
  也正是如此,王聪才不得不带着一千多名帝国军人,以及两万多名愿意返回帝国定居的移民离开新武汉,踏上回国的路程。
  历史上,对帝国出让海外领地,特别是向美国出让海外领地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
  毕竟,正是帝国向美国出让了殖民地,使美国领土迅速扩张,国力日益强盛,最终成为了帝国的头号竞争对手。
  可是,从客观的角度上讲,当时帝国的决策也是非常无奈的。
  与帝国在其他地区的殖民地相比,北美洲的殖民地是最不重要,也是开发程度最底的。特别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对帝国的意义并不大。
  一是北美洲地区的气候相对恶劣,二是交通极不便利,三是开发难度巨大。
  不说别的,新武汉在建城三百多年之后,也只有五万多居民。在别的地区,任何一座殖民地据点在五十年之内就可以发展到如此规模。
  另外,除了美国之外,当时没有任何国家有能力购买帝国的海外殖民地。
  东方的日本,朝鲜,以及南洋地区的那些小国极为贫困,自保尚且不易,哪有能力买单呢?
  欧洲国家也被战争所困,而且当时与帝国敌对,就算有钱,帝国也不见得会将殖民地卖给欧洲国家。
  南美洲几个新生国家也无力扩张,奥斯曼帝国缺乏活力,刚刚崛起的俄罗斯连出海口都没有巩固,更不可能购买万里之外的殖民地,而日后欧洲首强的德意志帝国才刚刚统一,正在忙着处理内部矛盾呢。
  如此一来,帝国别无选择!
  如果不通过出售殖民地换取资金,帝国难以赢得对欧战争的胜利。如果输掉了对欧战争,帝国损失的不仅仅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恐怕是全世界的殖民地与世界霸权。随着帝国的威望一落千丈,谁能保证其他国家不会落井下石?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帝国都要赢得对欧战争的胜利,维持帝国的威严。
  也正是如此,在成功出售了第一块殖民地之后,帝国很快又向美国出售了第二块殖民地。
  明历四百六十五年(公元1833年),帝国以十三亿七千五百万美元(约和四亿四千万金元)的价格,将密西西比河以西,到洛矶山脉的所有殖民地出售给美国。这次,美国将以硬通货支付全部费用。
  七年时间,前后两次,帝国一共向美国出售了近六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美国也一举成为国土面积仅次于大明帝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家。当然,从人口上讲,美国仍然排在法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英国,甚至日本的后面。
  可以说,通过两次不流血的领土扩张,美国成为了“明欧战争”的最大收益者。
  在大明帝国与欧洲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美国不动声色的完成了初步扩张,使国土面积扩大了八倍,并且获得了极为丰富的资源。
  更重要的是,美国成为了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玩家”。
  战争期间,美国采取了两边讨好,两边不得罪的外交策略。
  一方面,美国与大明帝国修好,并且用高价从大明帝国引进了大量急需的技术与工业生产设备,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另外一方面,美国向欧洲国家倾销其工业产品,帮助欧洲国家渡过难关。
  正是这种中立政策,使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同样的,处于战争中的大明帝国与欧洲国家都不愿意得罪美国,或者说,不愿意树立一个新的敌人。
  美国的崛起史,也是大明帝国的衰落史。
  战争结束之后,大明帝国内忧外患,虽然欧洲国家已经被击败,但是并没有被彻底征服(也不可能彻底征服),为了防止欧洲国家东山再起,战后二十年,帝国对欧洲实施了极为严格的经济于技术封锁,并且大力扶持刚刚统一的德意志,暗中支持意大利,用来制衡几个欧洲传统强国。
  当时,帝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国内矛盾。
  长期的战争使帝国社会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大量的战争债务更使帝国濒临破产。虽然胜利能够使帝国百姓暂时忘掉痛苦,但是却不能改善帝国百姓的生活,也无法满足百姓对提高生活品质的诉求。
  明历四百六十八年(公元1836年)到明历四百九十年(公元1856年),帝国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动乱期。
  二十年间,帝国内阁换了十二任首辅,其中在位最短的不到三个月,最长的也不到两年。
  同期,帝国国内爆发了大大小小上百起暴动,比如明历四百七十四年,在松江爆发的产业工人起义,以及明历四百八十一年,在武汉爆发的船厂工人大罢工。
  此时的大明帝国,就如同一架嘎吱作响的马车,随时有可能停下,随时有可能崩溃。
  内忧外患之下,大明帝国的对外政策也出现了转变,对外扩张的步伐几乎完全停止,同时开始了大幅度的收缩。
  明历四百七十五年,为了镇压江南产业工人革命,帝国被迫第三次向美国出售殖民地。
  这次,帝国用金山以北,洛矶山脉以西的殖民地换到了二十四亿美元(约和五亿五千万金元)。
  次年,墨西哥宣布脱离帝国。
  紧接着,在帝国控制之中的中美洲地区纷纷宣告独立。
  在大明帝国美洲殖民地独立浪潮的影响之下,欧洲列强在美洲的殖民地也纷纷宣布独立。
  也就是说,欧洲国家的情况不比大明帝国好多少。
  结果,到明历四百九十三年(公元1861年),除了加勒比海的部分岛屿之外,美洲所有殖民地都已宣告独立!
  毫无疑问,不管是大明帝国,还是欧洲国家,都无力改变这种状况。
  同样的,对大明帝国,以及欧洲来说,美洲殖民地宣布独立只使其所面临的局势雪上加霜。
  历史造英雄。
  如果没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出现,大明帝国将沿着历史的轨道滑向无底深渊。
  明历四百九十四年(公元1862年),在经过议政院三轮投票选举,最终由“共盟党”与“民业党”共同推举的林则徐以微弱多数当选帝国内阁首辅。
  历史的车轮,也在此刻调整了方向。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十四章 … 门户开放
  华盛顿,初春时节仍然分外的寒冷。
  白宫西厅,随着最后一名穿着大明帝国官员服饰的中年人到达,与会的八国代表全部到齐。
  与另外七个国家代表不一样的是,主持会议的美国总统明显带着一丝笑意。
  这不是东道主那种礼节性的微笑,而是得意的微笑。
  相反,最后到达的帝国代表明显脸色阴沉。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对大明帝国极为不利的会议。
  另外,这次会议上将要签署的国际协议也肯定对大明帝国极为不利。
  此时此刻,正襟危坐的李鸿章并不明白,帝国首辅为什么要答应西方列强的无理要求,为什么要决定签署这份明显对帝国不利的协议。
  可是,他只是首辅的代表,无权决定帝国的未来。
  再说了,首辅乃何许人也,他能够看穿首辅的长远打算吗?
  正是在这个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李鸿章代表帝国在印有《门户开放》的文件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并且盖上了帝国的印章。
  随着美国总统最后一个签字,最后一个盖上美国的印章,这份标志着世界新秩序的国际协议正式生效!
  实际上,对帝国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个解脱呢?
  自从林则徐出任帝国第一百八十四任首辅之后,帝国开始转型。除了收缩海外势力,将更多的国力用于国内发展之外,帝国还逐步与欧洲国家,以及新兴的美国签署了友好和平条约。
  此举,为帝国赢得了极为难得的喘息机会。
  当然,这并不能彻底解决帝国面临的严峻考验。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难以控制的通货膨胀,以及国内民众低下的生活水平,都是摆在帝国政府,摆在帝国内阁首辅面前的大难题。
  林则徐没有回避,也不能回避这些问题。
  到明历四百九十四年(公元1862年),林则徐卸任的时候,帝国国内的情况已经有了极大的好转。
  十年之内(当时,帝国已经出台法案,内阁首辅每界人期为五年,一般情况下,只能连任两界),帝国国内失业率从百分之三十八降到了百分之七,工业产值从一百三十五亿金元提高到了二百五十一亿金元,人年均可支配收入从五十八金元提高到了九十七金元,国内物价水平基本保持平稳。
  即便在林则徐卸任的时候,帝国的总体国力仍然处于极为低下的程度,可是相对而言,如果没有这十年的稳定发展,没有林则徐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帝国恐怕根本熬不过这十年,早就分崩离析了。
  与此同时,世界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同样处于战争“后遗症”期间的欧洲国家开始好转。
  只不过,当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美国。
  明历四百八十七年(公元1855年),美国向独立不久的墨西哥宣战。一年后,墨西哥战败投降,以战争赔款的方式,将现在的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周,亚利桑那州,以及得克萨斯州一部分割让给美国。
  面对美国的扩张,大明帝国不但没有向墨西哥(当时,在墨西哥占主导地位的是帝国移民的后代)伸出援手,而是作壁上观。
  说白了,帝国也没有能力支持墨西哥,更不希望与美国开战。
  也许,欧洲国家正梦想着帝国与美国开战呢。
  尝到甜头之后,美国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变本加厉的推行扩张政策,甚至一度提出,美洲为美国后院的概念。
  只是,当时不管是大明帝国,还是欧洲列强,都无力与美国抗衡。
  或者说,不想与美国敌对。
  如此一来,美国获得了其他国家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历史机遇。
  当然,“倒霉”的不仅仅只有大明帝国,还有欧洲国家。
  到明历五百三十年(公元1898年),也就是“美西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国已经成为了西半球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在实际上成为了美洲霸主。
  通过“美西战争”,美国不但占领了仍然在西班牙控制之下的古巴,还一举夺取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区的霸权地位。同时,美国的影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