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巨浪 >

第225部分

巨浪-第225部分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与军队,特别是与海军有关的技术,肯定是最高机密。
  虽然战舰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件武器,但是战舰设计又是一个高度综合的系统工程,要想造出先进的战舰,必须在多个边缘学科,以及重点学科上取得突破,并且需要数年到数十年的技术积累。
  别说整艘战舰的设计,哪怕是某一项重要技术,都决定着海军的成败。
  不说别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出售最先进的战舰,即便是帮助盟国设计战舰,也不会用上最先进的技术与最先进的设计理念。
  以美国与英国向日本提供的援助来看,虽然英国帮助日本设计了“金刚”级战列巡洋舰。但是其基本技术来自于当时已经显得过失地“虎”级战列巡洋舰,而在此之后,英国就建造了更先进的“声望”级与“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同样的,美国也从来没有向日本提供过最好的战舰设计理念,以及任何可以用与战舰的先进技术。
  据帝国海军已经掌握地情报。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就多次向美国提出。希望能够从美国购买十六英寸舰炮(MK6型。还不是MK7型)与相关弹药地制造技术。以装备其正在设计地战列舰(“大和”级)。结果不管日本开出多高地价格。甚至答应用自己地一些先进技术(包括氧气鱼雷地技术)做交换。美国都没有答应。搞到最后。日本因为无法制造出威力能够与帝国海军四百毫米舰炮媲美地十六英寸舰炮。不得不将新式战列舰地主炮口径提高到十八英寸。并且因此导致“大和”级地标准排水量超过了六万吨。
  美国与英国这对“亲密盟友”之间地关系也差不多。
  战争爆发之前。英国在设计“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地时候。就考虑过采用十六英寸主炮。并且寻求过美国地帮助。无果之后。才后退了二十年。继续采用十四英寸主炮。为此。英国在设计“狮”级战列舰之前。就投入重金研制新式十六英寸舰炮。只是进度严重拖后。直到战争爆发之后。在英国出钱出人参与研制地情况下。美国才答应在研制成功之后。将MK7型十六英寸舰炮地生产技术转让给英国。
  由此可见。别说战舰地总体设计。就连与战舰息息相关地关键技术都是国家最高机密。
  当然。这并不是说各国。特别是盟国间地海军就没有任何交往与相互帮助了。
  实际上。帝国一直在向德国提供力所能及地帮助。
  德国在设计“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时候,帝国就提供了“果敢”号战列巡洋舰的部分设计图纸,好让那些十多年没有设计过战舰的德国工程师能够掌握大型战舰,特别是战列巡洋舰的基本设计方法。
  另外,德国在设计“俾斯麦”级战列舰地时候。帝国也提供了“长江”级战列舰的相关设计图纸,让德国的工程师明白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区别,并且知道该怎么加强战列舰的防御,提高战列舰的生存力。
  当然,帝国提供的都是已经过时的设计图纸。
  除了技术保密的限制之外,各国设计战舰地不同标准,以及不同的设计观念也对“合作”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比如,当年英国在为日本设计“金刚”级的时候,就出现了英制单位与公制单位不匹配的问题。结果。日本在自行建造后三艘的时候。遇到了非常大的麻烦,仅仅修改图纸标示就花了半年的时间。
  标准问题带来的麻烦还不止这一点。很多建造战舰地设备也受到了影响。
  如果再扩大一点,连很多基础工业都要受到影响。
  比如,采用不同地尺寸单位时,生产装甲的钢铁厂必须得调整生产线,从而导致对原有设备进行改进,甚至更换生产设备。
  还好,德国与帝国采用地都是公制标准。
  设计观念的差别带来的影响更大。
  比如在设计“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时候,帝国海军就提议德国引进四百毫米,或者三百五十毫米舰炮,采用三座双联装炮塔,或者在降低一些速度指标的情况下采用四座双联装炮塔的布局方式,可是德国海军坚决强调速度与火力密度,而且舍不得花大价钱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四百毫米舰炮,结果只能在排水量不比“果敢”号小多少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上安装十一英寸(准确的说,应该是二百八十三毫米)口径的舰炮。到最后,德国海军还不得不费时费力的对其进行改进,重新采用了十五英寸舰炮。
  在设计“俾斯麦”级的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可以说,任何一支海军都要根据其实际情况,以及主要作战目的来设计自身的战舰,不可能照搬其他海军的经验。
  比如说,帝国海军一直推行全球存在与全球部署的战略,因此要重点确保战列舰的生存能力,并且大力发展物美价廉的轻巡洋舰。相反,日本海军则强调重点对付,关键战役的观点,强调战列舰的火力与速度,并且将重巡洋舰当作了次级主力舰。
  毫无疑问,德国海军与帝国海军的性质完全不一样。
  德国海军的主要任务就是突破英国海军的封锁,前出到北大西洋,掐断英国的海上生命线,为德国在欧洲大陆上获得胜利奠定基础。因此,德国海军的基本战略是“破交与摄制”,属于“小海军”范畴,与帝国海军推行的“全球存在”,即“大海军”战略有着本质是的区别。
  如此一来,帝国海军的战舰不一定能够满足德国海军的需要。
  比如,帝国海军可以为了夺取全球霸权,一口气建造十二艘同一级别的战列舰,可德国海军受到本土资源,本国工业生产力,以及总体战略的限制,别说十二艘,连建造二艘都感到吃力。要知道,建造一艘快速战列舰花费的钢铁,足以武装一个步兵师,或者一个装甲旅。而一艘战列舰执行一次战斗任务所消耗的物资,足以满足一个步兵团,或者一个装甲营执行一次大规模战役行动的需求。
  战略目的与战术要求决定了设计理念。
  如此看来,帝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不见得能够满足德国海军的要求。比如,帝国海军要求快速战列舰的续航力必须在一万二千海里之上,最好能够达到一万五千海里。对德国海军来说,这项性能要求就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德国海军的战列舰不会到四千海里之外去执行作战任务。
  这并不表示帝国海军的所有战舰都无法适合德国海军。
  当时,至少有一种战舰正好能够满足德国海军的战略需要,并且能够满足德国海军的战术指标,那就是帝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
  对德国海军来说,帝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相当于其战列巡洋舰。最重要的是,德国海军在近期之内,其主要任务还是破坏英国的海上生命线,争取在战略上压垮英国。如此一来,速度快、火力强、防护适中、续航力巨大、自持能力强大的大型巡洋舰正好能够满足德国海军执行破交作战的需求。
  按照雷霄霆的分析,德国海军有足够的能力按照帝国海军的设计建造大型巡洋舰。
  另外,德国海军可以选择从帝国引进三百毫米舰炮的生产技术,如果德国不愿意花大价钱购买,也可以在大型巡洋舰上使用其已有的十一英寸舰炮。
  最重要的是,帝国不需要花费多少力气就能帮助德国完成大型巡洋舰的设计工作。
  会议开到了大半夜,在雷霄霆介绍了基本情况之后,陈锦宽并没有急着做出决定。
  照陈锦宽的意思,萧鼎昆正在与德国元首接洽,在双方政府就转让战舰建造技术达成相关协议之前,帝国海军只需要做好基本的准备工作,不需要急着给雷德尔答复。反正,这类事情一般都不会由海军做主。
  第九卷 投石问路 第六章 … 先海后陆
  海军技术转让谈判最终变成了军事技术合作共享谈判。
  很快,土耳其、意大利、南部非洲(当时南非已经获得了一部分国家主权,只是并没有宣布独立,名义上仍然是帝国的海外领地),埃及(在帝国陆战队占领了苏伊士运河之后,埃及就宣布独立,并且加入了同盟国集团),日本(民主日本)等国也参加了谈判,并且将谈判范围扩大到了所有军事技术。
  按照萧鼎昆的意思,帝国可以将一些关键技术,特别是对提高海军战斗力至关重要的技术提供给重要盟国,甚至帮助盟国设计大型战舰。同时,同盟国集团内有能力与实力的国家也应该做出相关的贡献,比如向其他盟国提供一些陆军方面的技术。
  显然,萧鼎昆的矛头对准了德国。
  虽然当时德国在海军装备方面不怎么样,但是德国陆军的装备却是世界一流,很多技术连帝国都垂涎三尺。不说别的,德国陆军的七十五毫米反坦克炮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帝国陆军一直想引进,可一直没能与德国达成协议。另外,德国制造坦克装甲的技术,以及坦克燃气发动机的技术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帝国在这方面比德国差了很大一截。
  对于萧鼎昆的提议,土耳其与意大利立即表态支持。
  毫无疑问,这两个国家都想获得帝国与德国的先进技术,而他们能够拿出来的先进技术并不是很多。
  另外几个国家(地区)也都在帝国的控制之中,自然举双手赞成。
  似乎早就预料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十一月底,同盟国首脑齐聚开罗的时候,德国元首提出,拿出来共享的应该只有技术,还有资源。德国元首的理由也很简单,决定战争胜败的不仅仅是技术,资源更重要。
  如此一来,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当时。对德国元首的提议最为不满地就是土耳其。因为土耳其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技术,却拥有与其国力不相称的资源。比如,产自土耳其南部海湾地区的天然气就能满足同盟国的需求,而产自土耳其中部地区的重油则提供给了帝国、德国与意大利三个盟国。可以说,除了在南面牵制住俄罗斯之外,土耳其在战争做出地最大贡献就是将其出产的战略资源源源不断的输往盟国。
  如果按照德国元首地意思。可以用技术换资源地话。土耳其地收入将大大减少。
  相反。意大利则暗中赞成德国元首地提议。说白了。意大利是一个资源比德国更贫乏地国家。如果能够用技术换资源。意大利手里还有一点本钱。最终。萧鼎昆将几个盟国地首脑凝聚在了一起。
  在元首会议结束地时候。同盟国集团地四个主要成员国基本上达成了交换技术。以及用技术换资源地初步协议。当然。怎么衡量各项技术地价值。以及技术换资源地可行性等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多边与双边谈判才能得到解决。相关地谈判工作绝对是一件费时又费力地事情。特别涉及到几个国家地多变谈判。至少都要花几个月才能达成一致意见。
  无论如何。“开罗会议”是凝聚同盟国集团。集中同盟国力量地关键会议。
  这次首脑会晤也开启了同盟国集团地深入合作。并且为战后地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因为。在会议上。各国首脑不但商谈了交换技术与技术换资源地问题。还重点讨论了同盟国集团地下一步战略走向。与战略安排。为今后划分各主要成员国地重点作战方向做好了准备。战后。正是根据各成员国地重点作战方向。以及在各个战场上地投入比例确定了战后地世界秩序。以及世界新格局。
  对帝国海军来说。“开罗会议”最重要地成果还是萧鼎昆与德国元首地单独会晤。
  这次双边元首单独会晤中,确定了三个重要问题,其中有两个与帝国海军有关。一是帝国海军与德国海军未来二到三年内在北大西洋战场上的联合行动,二是帝国海军与德国海军的技术合作。
  按照两国首脑与元首达成地协议,在今后二到三年之内。帝国的战略重点将放在太平洋上,力争将战略优势转化为战略胜势。在此期间,德国将主要承担对俄作战任务。为了削弱俄罗斯的战争潜力,帝国与德国海军将尽全力绞杀北大西洋上的航线,特别是从美国(英国)前往俄罗斯的海上航线。
  按照这一战略规划,帝国将帮助德国设计一种或者二种适合破交作战的主力舰,并且向德国提供相关的技术。同时,德国将向帝国提供用来制造坦克的先进技术,以保证帝国陆军能够在二到三年之内打造出一支能够在西北战场上战胜俄罗斯陆军的强大装甲部队。并且与德国陆军携手击败俄罗斯。
  由此可见。当时德国需要两种战舰。
  一是强大地快速战列舰,二是大型巡洋舰。
  快速战列舰将负责引开英国舰队。并且牵制住英国舰队。大型巡洋舰则负责北大西洋上地破交作战行动。
  当时德国正在设计H级战列舰,也就是“俾斯麦”级的后继舰。
  按照德国海军地规划,“俾斯麦”级只是德国重振海军军备中的一种过渡型战舰。H级(“俾斯麦”号在德国海军中的编号为F,二号舰“提尔皮茨”号的代号为G,按此顺序,下一艘主力舰的代号为H)才是德国海军用来挑战英国海军,打破英国海上封锁,夺取北海与北大西洋制海权的主力舰。
  早在两年前,德国海军就完成了H级39年型的设计工作,只是其性能并没有比“俾斯麦”提高多少,而且当时德国没有能力建造这种大型战舰,所以设计被彻底推翻。随后德国的舰船工程师又推出了40年型,现在则发展到了41年型。
  只是,不管是39年型,40年型,还是正在设计的41年型,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这也是德国急不可耐的希望帝国提供帮助的主要原因。以德国的技术水平,很难在同等排水量的前提下,设计出比帝国海军“皇帝”级更强大的快速战列舰。如果放开排水量,不但建造成本增加,建造周期延长,还将严重挤压德国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战略资源,从而对陆军,以及海军其他战舰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按照萧鼎昆的承诺,七十四年(42年)一月份,帝国海军就向德国提供了全面帮助。
  当时,帝国海军提供的不是“皇帝”级战列舰的设计图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