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巨浪 >

第396部分

巨浪-第396部分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一日,将官培训班比预定时间提前了十天开课,而第一堂课,就是由培训班的上校教官带着一批比他军衔高了好几级的将军去参观刚刚到达舟山的“永兴岛”号巡洋舰。该舰是四艘接受旗舰改装的四艘“岛”级巡洋舰中最先完成改装的。
  与一般的“岛”级巡洋舰相比,“永兴岛”号的变化很明显。
  首先是舰桥更加高大,仅司令舰桥、战术指挥中心、通信中心与战术会议室就占用了舰桥三分之二的甲板面积。
  为了扩大舰桥,位于舰首方向上的主炮炮塔被拆除了一座,而原先的主炮弹药舱也被改成了一个专用发电舱,一个军官餐厅,以及一个军官娱乐舱。另外,原先位于舰桥后侧的二座副炮与二座速射炮炮塔也被拆掉了,占用的甲板变成了一条围绕住前烟囱的环形“观光舰桥”,而下方的弹药舱则被改成了司令官住舱,司令部军官住舱,以及一个机要室。
  从外观上看,除了明显大了几号的舰桥,以及少了的炮塔之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前后两根桅杆。主桅杆没有采用塔式桅,而是用了强度更高的三角桅,并且在桅杆上设置了三层平台,最顶端是搜索雷达与短波通信天线平台,第二层为了望平台,第三层为长波通信天线平台。后桅采用的是简易三角桅,顶部安装的是火控雷达,下层则是了望平台与备用通信天线平台。
  另外,为了加强通信能力,在二根烟之间的侧舷处还设置了二根可以折叠的天线。
  可以说,这艘在改装后排水量超过了一万五千吨的战舰具备了旗舰的所有功能,是一艘非常优秀的旗舰。
  让众多将官感到不爽的是,“永兴岛”号远没有战列舰那么雄壮与威武。
  当然,从安全角度考虑,“永兴岛”号肯定比任何一艘战列舰都适合担任旗舰。除了不用冲锋在前之外,其高达三十三节的速度(轻载时,还跑出过三十五节的最高航速),以及足以让任何敌小型舰艇畏惧的火力,都足以使其在战场上灵活机动,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带着司令官逃走。
  至于有多少舰队司令官会用上其“速度性能”,那就不得而知了。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五章 … 十年规划
  对参加培训的将官来说,最难适应的不是新的旗舰,而是新的指挥方式。
  以往指挥官在一线指挥战斗,能够及时的,准确的掌握战场态势,并且迅速的做出判断与决断。因为能够亲身的体会到战斗的激烈程度,指挥官往往会凭感觉与经验做出判断,并且由此做出决策。即便在“省”级战列舰服役之后,指挥官会被送入避难所,从而无法直接观察海战情况,可也能够通过舰长,或其他人员汇报的情况,甚至是旗舰的中弹情况对战局做出判断。
  对很多指挥官来说,对战斗的感受比很多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都要直接与准确。
  在由巡洋舰担任舰队旗舰之后,指挥官将没有机会在第一线指挥战斗,甚至会在战场之外遥控指挥战斗。在此情况下,指挥官不但看不到战斗的场面,感受不到战斗的激烈程度,甚至难以获取战场信息,也就难以做出准确与及时的判断,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耽搁了战机。
  培训的主要课程,就是解决指挥官遇到的这个麻烦。
  只是,在白佑彬与郑恩博这批久经战阵的“老将”看来,仅仅在舰队指挥官身上下手,肯定无法解决新指挥系统存在的问题。结果在月底的时候,白佑彬就向卫延年提出,应该让舰长轮番回来接受类似的培训,让舰长能够理解,并且熟悉新的指挥体系,从而使指挥官能够在不直接参加战斗的情况下,从各舰的舰长那获取准确的战场信息。
  这一建立以及就被采纳了。
  八月上旬,第一期舰长培训班开课,而参加培训的正是第12舰队与第31舰队的二十多名暂时还没有分到战舰,或没有执行作战任务的舰长与编队指挥官。
  后来,海军还扩大了培训范围。
  比如在八月中旬的时候,各战区舰队与作战舰队的参谋长都被派了回来,参加了“参谋长培训班”。月底的时候,又开办了战区舰队参谋培训班。
  为了让新的指挥系统顺利运作,几乎所有相关人员都参加了培训。
  作为当年海军学院地“状元”。加上经验最为丰富。白佑彬与郑恩博成为了第一期将官培训班最先结业地二名将领。
  其实。在结业之前。白佑彬就将更多地时间花在了其他地事情上。
  在七月底地时候。白佑彬见到了被海军请来地董翔宇等人。只是。让他感到万分意外地是。在前来地人员中。并没有最应该出现。也是最重要地汪华华。
  “去世了?”白佑彬不敢相信地看着董翔宇。“怎么可能。汪师兄……”
  “是癌症。医生说了。劳累过度。且生活毫无规律。”董翔宇长出了口气。“本来。我们当时想联系你地。可是想到你在前线指挥作战行动。怕影响你地心情。所以我们没有告诉你。”
  白佑彬闭上了眼睛。深深地吸了口气。
  虽然在岛上学习的时候,汪华华并不是众多学生中与白佑彬关系最好的一个,但是在白佑彬离开永兴岛,加入海军之后,汪华华却是与他接触最多的一个。早在去年的时候,白佑彬就现汪华华的身体状况很不好,而且还劝过汪华华,要他注意休息,别过于操劳。可是,谁能想到,这才过去几个月而已。
  按照董翔宇的说法,汪华华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
  而在此之前的一次例行体检中,他就被查出患了癌症,而且已经到了晚期。可他并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其他人,甚至让医生替他保密。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仍然担负着帝国海军第二种超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并且力所能及的完善了设计方案。
  被送到医院去的时候,汪华华最关心的还是有没有人接替他,继续完成设计工作。
  听到这,白佑彬的眼眶已经湿润了。
  如同所有在前线战斗的帝国将士一样,汪华华这些在呆在后方的工程与科技人员也在战斗,他们在与时间战斗,在与敌人的同行战斗,在与自己战斗,还在与病魔战斗。军人用鲜血与生命捍卫帝国,而工程与科技人员则在用智慧与生命捍卫帝国。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方式,可他们做出的贡献同样的伟大。
  汪华华病逝的事情已经得到了帝国海军,乃至帝国高层的高度重视。
  原先针对为军方,以及帝国政府服务的工程师与科研人员的例行体检从每半年一次,改为每三个月一次,且体检项目增加了三十多种。另外,萧鼎昆正在游说议政院,要求议政院为确保高级人才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出台一部法律。而在战时情况下,萧鼎昆已经通过行政立法的方式,颁布了新的科研与技术管理条例,其中就规定,帝国海陆两军将为每一位关键技术的主要科研与工程人员提供健康与生活服务,具体的做法就是安排私人医生,以及类似于副官的勤务兵。
  即便这些措施只能算是亡羊补牢,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得多。
  “你们这次来,是不是确定转让技术的事情?”
  董翔宇点了点头,说道:“除了由我们确定可以转让的技术之外,我们还要向陈锦宽元帅做一次汇报。”
  “什么汇报?”白佑彬深吸了口气,神色逐渐恢复了平静。
  “海军十年规划报告。”说着,董翔宇就拿出了一份文件,“我已经问过卫延年了,他说你可以接触这些敏感文件。”
  白佑彬点了点头,以他的涉密级别,除了陈锦宽与卫延年不想告诉他的,海军的事情没有他不知道的。
  《海军十年规划报告》并不是一份体制改革的文件,而是一份远景技术的预测文件。
  一页一页的翻下去的时候,白佑彬也渐渐露出了震惊的神色。
  在海军重点确保的十二项技术中,有十一项与董翔宇等人有关,而且这些技术,白佑彬在十多年前就听说过了。
  比如,通过“加氢裂解法”生产出轻质燃油。这是董翔宇与薄文翰二人十多年来倾注了全部心血的研究课题。
  早在去年,帝国就开始小规模生产裂化柴油,并且先应用到了战舰上。
  现在,董翔宇与薄文翰正在研究大规模生产的工艺,主要就是寻找一种更有效的催化剂,并且改进生产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除了裂化柴油之外,薄文翰还在推进裂化汽油的生产技术,并且在年初的时候试制了一批裂化汽油,只是质量不怎么好,而且生产难度更大。
  以裂化轻质燃油为基础,魏福莱开发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内燃机。
  第一种内燃机就是应用到战舰上的柴油电机。而魏福莱现在主要在进行二项研究,一是内燃机的小型化,使其能够应用到车辆等比战舰小得多的平台上,并且成为主要动力。二是提高内燃机的单位重量功率,以提高内燃机的性能。
  让白佑彬惊讶的是,以内燃机为基础,张祥云设计出了一种能够飞行的机器。
  并不是以往的热气球与氢气球,而是比重比空气大,依靠气动力飞行的机器,即飞机。当然,设计还没有完全完成,试制工作也在准备之中。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需要功率更大,重量更轻的内燃机。
  配合张祥云的工作,田尚云负责开质量轻,强度高的新材料,其中就有铝合金。
  让白佑彬觉得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科学家与工程师,依据他们的发明与发现,认为未来的海战模式将与现在的海战模式有着天壤之别,决定海战胜负不的再是火炮,而是能够投掷炸弹与鱼雷的飞机。战列舰也不再是海洋战场上的绝对主力,能够搭载飞机,并且支持飞机作战的战舰才是真正的主力。
  显然,以白佑彬的认识,他很难理解这些“学者”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在白佑彬看来,董翔宇他们根本就没有上过战场,更没有指挥过战斗,又怎么知道海战的展方向呢?
  只是,这些权威学的意见得到了高度重视。
  至少,在以往的二十年中,他们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且事实反复证明,他们的发展不但提高了帝国的实力,还改变了整个帝国的面貌。那么,谁会认为他们的建议没有重大的意义呢?
  关键是,董翔宇他们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的理论。
  为此,在《海军十年规划报告》中,董翔宇等人提出了证明其理论的实际操作方法,或说具体手段。比如,争取在战争结束之前制造出第一架飞机,然后用二年左右的时间使其“军事化”,即具备携带与投掷炸弹的能力,然后在三年之内组建一支试验性质的飞行部队,并且由其来检验飞行部队的作战能力。
  如果他们的理论得到了证明,帝国海军必然生一次自进入火炮时代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革命,从而彻底颠覆以往的海战战术,彻底改变海军的面貌,甚至彻底改变海战的方式。
  白佑彬不得不佩服陈锦宽的胆魄,而十年之后,他不又不得不佩服陈锦宽的眼界。
  可以说,正是陈锦宽在众人都认为不可能,在众人都不相信的情况下,采纳了董翔宇等人的方案,从而为帝国海军三百年来的第一场技术革命打下了基础。等到十年之后,当所有人回头看此时的帝国海军时,恐怕不会有一个人否认科学家与工程师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不会有一个人否认陈锦宽的远见卓识!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六章 … 孤岛血战
  在得到陈锦宽的授权之后,白佑彬全程参与了“海军十年规划”的讨论与修订工作。
  在此期间,太平洋与北大西洋上的战争仍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八月四日,陆战第五军的先头部队在第33舰队与火力支援舰队的支持下登上了瓦胡岛西面的海滩,并且在二日之内巩固了登陆场,建立起了临时码头,并且向岛屿腹地推进了大概三公里。
  进攻瓦胡岛的作战行动是自瓜岛争夺战之后,帝国海军陆战队打得最艰难的一次战役。
  最初的时候,余辉宏只准备了五个陆战师,并且认为在火力支援舰队的支持下,陆战队就能打下瓦胡岛,根本不需要第33舰队(当时番号已经变更为第13舰队)的支持,结果却完全在余辉宏的预料之外。
  在为期二天的滩头阵地争夺战中,陆战队就伤亡了三千多名官兵。
  当时,美军在四十四个小时之内发动了七次大规模反击,投入的反击兵力超过了八万。用前线作战的陆战队官兵的话来说,美军的拼了命的想将上岸的帝国陆战队赶下大海,夺回滩头阵地。
  与陆少丰不同,在遇到美军的激烈抵抗之后,余辉宏立即调整了战术。
  在经过了二天的激烈争夺之后,首先上岸的第31陆战师被第37陆战师与44陆战师替换了下来。同时,陆战队暂时停止向内陆挺进,转为全面加强滩头阵地的防御,并且在外围构筑了三道防线。
  为了加强对登陆部队的支援,余辉宏还提前派出了炮兵部队。
  到八月七日的时候,不但第13舰队与火力支援舰队参加了战斗,刚刚完成组建的第12舰队也到达了战场,并且在蓝凌波的指挥下参加了炮击瓦胡岛的作战行动。随后,第31舰队(临时番号为第14舰队)与“海虎”号破交舰队也赶了过来,担负起了封锁珍珠港,对付美军小型舰艇集群的作战任务。
  到九日凌晨。美军又发动了四次大规模地反击。
  在打退了美军地最后一轮反击之后。被派上战场地三个陆战师已经阵亡了一千七百六十四名官兵。另外还有三千八百五十一人负伤。失踪一百六十三人。当然。美军地伤亡要比帝国海军陆战队多得多。
  不说别地。余辉宏派了三个工兵营。用了二天地时间才清扫了战场。
  据陆战第五军地统计。美军在前一百个小时地战斗中。一共阵亡官兵七千六百六十八人。另外还有二千余名美军官兵被俘。伤员肯定过万。甚至超过了二万。
  巩固了滩头阵地之后。陆战队在九日上午重新发动了进攻。
  此时。第34陆战师与第11陆战师都已上岸。第31陆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