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巨浪 >

第457部分

巨浪-第457部分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实派”的代表是帝国首辅萧鼎昆。
  在当时的情况下,萧鼎昆即要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的削弱美国的国力,改变美国的政治体制,从而从根本上瓦解美国的战争潜力,解除美国的武装,使美国在战后不再成为帝国的威胁。另外,萧鼎昆还必须考虑到帝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尽量维护帝国民众的利益,并且改善国内的经济状况。
  在这二个目的的作用,萧鼎昆不得不采取中间路线。
  一方面,他必须重视岑泽辛提出的那些问题,花大力气调整帝国的经济结构,并且逐渐放松战时管制,让民众能够从七年的战争高压中解脱出来,过上稳定的生活,并且享受到战争带来的好处。
  另外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重视反对党的声音,在对外政策上坚定立场,逐渐采取强硬手段,并且力所能及的建立起一个能够从根本上保护与捍卫帝国利益的国际新秩序,因此在对德,对意,对英以及对美政策上,萧鼎昆往往会做出一些让常人难以理解的决策。
  显然,作为世界上权力最大的人,萧鼎昆也无法为所欲为。
  从与美国的停战谈判中就能看出,萧鼎昆数次改变谈判策略,修改谈判的最终目的,都是迫不得已做出的改变。
  对一个政治家来说,当战争即将结的时候,其考验才真正到来。
  也正是如此,当第四轮停战谈判开始的时候,帝国谈判代表的态度变得非常强硬,并且表示在解散了美国政府与国会之后,为了保证美国少数族裔(当时白人种群是美国的第一大族裔,因此其他人种都是少数族裔)的利益,美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并且在战后的过渡时期建立军事管制政府。
  毫无疑问,这个要求太高了。
  帝国代表即没有说明所谓的“过渡时期”的具体含义,也没有说明“军事管制政府”的权限范围,如果美国答应这个要求,就等于成为了板上的鱼肉,将由帝国任意宰割!
  显然,这判肯定不会太轻松。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二十八章 … 最高惩罚
  “无条件投降”,恐怕是对美国最严厉的“惩罚”了。
  只要美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就等于放弃了一切要求,放弃了一切权利,其命运完全由战胜国掌握。
  当时,帝国内阁内部也就相关的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范围的讨论。
  焦点就是,有没有必要在战后重新划分美国的行政区域,而由此引发的新争论是,有没有必要在美国推行民主政治。
  在推行民主政治的问题上,基本上所有内阁成员都持赞同态度。
  与民主政治相应的就是集权统治,或者独裁统治。显然,作为一个从君主立宪制走过来,经历了数百年的斗争才建立起民主制度的国家,帝国的政治家很清楚,独裁与集权带来的只是新的威胁。
  不说别的,在独裁与集权治下,民众很容易受到统治者煽动的民族情绪的影响,从而迅速走上武力扩张的道路,从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威胁的军事强国。如果只是一个普通国家,问题还不大,毕竟小国再强大,也只能威胁到周边国家。可美国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更不是一个小国。如果美国走上了武力扩张的道路,不但会对周边国家构成威胁,还会对帝国构成威胁,甚至会对全世界构成威胁。
  第一次世界战之前,美国就是在其相对集权的总统国会制的推动下,迅速武装了起来,并且最终打破了战争双方的优劣关系,导致帝国不得不通过割地求和的方式,换来了二十年的喘息机会。
  而在这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能够为帝国的头号强敌,也正是其相对集权地制度赋予了美国总统太大的权力,使得美国总统可以根据利益集团地需要,通过控制舆论,制造国家与民族情绪的方式,将美国带入了战争,并且成为了协约国集团的头号强国。
  要想使美国不再对帝构成威胁,就得在美国推行民主政治。
  如此一来。就必须变更美国地行政区化与政治体制。让没有占到人口多数地白人种群失去政治特权。从而失去控制美国地能力。
  比如。在美国现行地政治体制中。是间接选举。即选举人票地方式来确定总统。
  人口并不占多数。但是以白人为主地东北部地区地几个州拥有过多地选举人票。相反。在人口较多。但是少数族裔为主地西部与西南部各州却没有几张选举人票。因此。在美国地历届总统选举中。不仅当选地全是白人。就连被参选地都全是白人。少数族裔连发言权都没有。又有什么政治权利呢?
  在统一内阁成员地观点之后。萧鼎昆将相关地事情交给了特别委员会。
  随后。特别委员会就提出了二套比较可行。但是完全不相关地方案。
  一是彻底改变美国地政治制度。即废除总统国会制。仿照帝国地政治体制。建立议会内阁制。
  虽然这二种政治体制都是民主政治,但是其行政体系则完全不一样。
  在总统国会制中,总统地权力非常大,国会只在用来体现民主,同时制衡总统的政治机构。比如,总统有权直接拟定法案,在国会批准,即正式生效之前,以行政法案地方式暂时执行。即便被国会否决,总统仍然可以继续向国会提交修改之后的法案,并且在一定地审核次数之后,总统可以绕过国会,以行政法的方式颁布新的法案。在此情况下,国会如果仍然不同意新的法案,就只能通过弹劾制度来弹劾总统。因为弹劾需要至少三分之二的国会议员支持,且必须在经过最高法院的审批之后才能正式生效,所以要想弹劾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反,在议会内阁制中,内阁是由议会多数党推选出来的行政机构,因此内阁首脑的权力很有限。为了得到议会的支持,内阁首脑必须团结议会的多数党。因此,可以通过设定交替选举制度,使得在野党可以在议会中拥有一席之地,甚至获得多数席位。如此一来,内阁首脑就必须下台,由新的多数党推举新的内阁。当然,如果内阁首脑在行政时与议会严重对立,议会既可以弹劾内阁,也可以通过自我解散,提前进行大选的方式来瓦解内阁,达到重足内阁的目的。
  由此可见,二套体制的差别就在于,由公民直接选举出来的国会(或者议会),在与行政机构的博弈中,总统国会制中,前者处于被动地位,议会内阁制中,前者处于主动地位。
  千万别小看这一点差别,这直接决定了二套民主体制的根本差别。
  可以说,总统国会制强化了行政权利,可以使一个国家在某些特殊时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而议会内阁制却强化了立法权力,使国家的公权在博弈中被削弱,也使行政权受到了更大的限制。
  当然,在战时体制下,议会内阁制的问题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相对而言,修改美国的政治体制,相对要容易得多。只是,在推行的过程中,肯定要麻烦得多。毕竟,二百多年来,美国一直施行总统国会制,整套制度已经深入民心,很难让美国的民众在短时间之内接受新的政治体制。
  因此,在提出这项建议的时候,特别委员会强调了军事占领的重要性。
  按照相关的提议,如果要在美国推行议会内阁制,就首先得强化军事占领,并且做好在美国驻军数十年的准备工作。只有在经历了几代人之后,新的政治体制才能逐渐深入民心,得到广大美国人的认同与支持。
  特别委员会提的第二套方案就是重新划分美国的行政区域。
  当时,特别委员会没有强调一定要在美国取消联邦制,而是将现有的四十八个州(阿拉斯加与夏威夷都是不具备联邦主体的海外领地)重新划分为三十一个州(或者行省),并且保证在至少十六个州中,少数族裔占多数。然后重新确定选举人票的数量,确保竞选者只需要在十三到十五个由少数族裔占多数的州中获得胜利,就能够获得大选的胜利,从而成为总统。
  当然,具体的划需要在对美国的人口,以及族群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完整的调查之后才能确定。
  这套方案的最大好处是,不需要美国的政治体制做太大的修改,可以在现行体制下,全面削弱白人族群的特权,并且确保在未来的选举中,得到少数族裔支持的竞选者可以顺利当上总统。
  当然,这套方案最大的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瓦解美国再度崛起的基础。
  不说别的,历史上,日本曾经是帝国的附属国,数百年来一直向帝国学习,可最终还是成为了帝国的死敌。墨西哥的主体就是帝国殖民者与土著的混血后裔,可最终还是走上了亲美的线路。
  最重要的是,亚裔,特别是帝国后裔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十,且集中在美国西部地区,很难成为多数族群。而其他少数族群只有在拿到好处之后才会倒向帝国,与白人争权。如果今后局势发生变化,谁能保证其他少数族群不会再次成为白人的附庸,从而使美国的政权再次落到白人族群的手里?
  可以说,这两套方案都有其优点,也都有其缺点。
  当时,连萧鼎昆都有点犹豫不决。也正是如此,在第四轮谈判中,帝国只要求美国无条件投降,而不提具体的处置方案。也就是说,只要美国无条件投降了,到底怎么处置美,可以在战后确定,而不需要在这个时候急着下结论。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让美国“无条件投降”。
  谈判进行得相当艰难,只是双方的耐心明显比前三轮谈判时好得多,都没有急着宣布休会,或者是终止谈判。
  直三月一日,谈判才再次破裂。
  美国无法接受“无条件投降”这个要求,而帝国也不会开出对美国更有利的“罚单”。
  谈判破裂,战火重燃。
  当天,白佑彬就收到了卫延年发来的命令,让他立即在美国南部地区发动一场规模浩大的进攻行动。
  只是,以当时的情况,这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陆战队在二月二十日的时候才占领了整个新奥尔良地区,到现在才过去十一天,很多部队的调运工作都没有到位,物资运送工作也在紧张的进行之中,就连新奥尔良的旧港都没有完全恢复吞吐能力,要在这个时候发动新的进攻,就算白佑彬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力。
  当然,比白佑彬乐观的大有人在。
  陆少丰与余辉宏都认为可以向美国内地推进,至少可以占领巴吞鲁日,为深入密西西比河流域打下基础。同样的,杨定方也认为可以去炮击佛罗里达半岛上的美国港口与大城市,扩大炮击范围。
  因为这次的任务是由卫延年直接下达的,所以白佑彬也只有硬着头皮,让陆少丰、余辉宏与杨定方他们自己去干。
  反正,现在打,总比拖下去好的多。
  再说了,美军几乎全线崩溃,即便向美国内地挺进,也不会遇到太大的麻烦吧。
  结果,数日之后,白佑彬就为这个想法感到后悔了。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二十九章 … 最后通牒
  攻打巴吞鲁日的动比想像中的困难得多。
  当初,陆战队在攻占了新奥尔良之后,驻扎在巴吞鲁日的美军确实不战自退。结果,在二月二十三日的时候,美国总统更换了指挥官,将之前在西班牙战场上有着卓越表现的巴顿中将派了过去。
  这名在欧洲战场上让德军吃够了苦头的美国将军一到前线,立即就调整了防御部署,并且就地枪决了十几名临阵脱逃的前线军官,重申了战场纪律。随后,他又以非常亲和的态度到医院慰问了伤员,还亲自安葬了一批阵亡官兵。很快,在他个人魅力的感化下,美军再次燃起了斗志。
  这些变化,在陆少丰与余辉宏的意料之外。
  结果,三月三日,当陆战第十军的先头部队开始向巴吞鲁日推进的时候,就在新奥尔良动面的肯纳镇撞上了美军的铜墙铁壁,一天的战斗下来,就有二百多名官兵阵亡。如果不是火力支援舰队冒险冲进了巴拉塔里亚湾,用三百毫米舰炮对朝着陆战队侧翼迂回的美军部队进行了毁灭式的炮击,恐怕结果将不堪设想。
  陆战第十军撤来之后,陆少丰的陆战第八军粉墨登场。
  这次,美军开始重视帝国海军的远程打击火力,不再与陆战第八军死扛,而是边打边撤,直到三月七日,在撤到了巴吞鲁日南面的普拉明克时,美军才停止后撤,与陆战队打起了阵地战。
  此时,火力支援舰队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因为普拉明克距离最近的海岸线都有八十五公里,超过了三百毫米舰炮的最大射程。
  陆战第八军在普拉明与美军激战了三天,仍然没有能够前进一步。
  显然,陆战队的问题在这里暴露了出来。
  陆战队就是陆战队。而不是陆军。战斗中。陆战队最擅长在沿海地区作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沿海地区。陆战队可以方便地获得来自舰队地炮火支援。也正是如此。陆战队自身地炮兵并不是很强大。当陆战队离开了舰队地支援范围之后。其战斗力肯定不如陆军作战部队。
  当时。扫雷舰还正在忙着清除密西西比河航道上地水雷。火力支援舰根本无法逆流而上。伴随陆战队前进。
  不得已。陆战队不得不在普拉明克停下了前进地步伐。
  直到三月十四日。四艘吃水较浅地“海洋之星”级火力支援舰才沿着刚刚开辟出来地航道北上。到达了普拉明克附近。
  可是。这四艘只有火箭炮地火力支援舰只能为陆战队提供面火力支援。而不能用来定点摧毁美军地永备工事。结果。战斗仍然没有太大地进展。反而在十五日夜间地时候。美军发动了一次反击。用重炮轰中了“台风”号。导致这艘战舰上弹药发生了大爆炸。如果不是舰长及时地下令转向。让“台风”号冲到了右岸地浅滩上。恐怕整条航道都会被堵死!
  十七日。又有二艘“凤凰”级火力支援舰赶到。
  到二十日地时候,白佑彬把四艘驱逐舰派了上去。
  直到这个时候,情况才有好转。当时,发挥重大作用的是四艘驱逐舰,而不是火力支援舰。主要是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