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巨浪 >

第460部分

巨浪-第460部分

小说: 巨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防止疫情扩大。战区的消毒工作是必须立即进行的。
  后来为了消灭瘟疫,陆战队出动了上千名医务与防疫人员。消耗了上万吨消毒液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同时。陆战队还出动了三个工程营的上千名官兵。动了数百台工程设备。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对疫区的废墟进行了简单清理。共找到并且焚化掉了上万具已经完全腐烂的尸体。让人觉难以置信的是。工程兵在作业的时候。竟然找到了二个活着的美国人!
  据这二人后来回忆。他们都是在帝国海军舰队第一次炮击华盛顿的时候被掩埋在了废墟里面。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他们一直靠聚积的污水。雨水。还有附近的尸肉。蛆虫维生。并且活了下来。
  不得不说。这确实生命奇迹。
  这二个人至今都还健在。且身体状况比很多同龄的老人都要健康的多。
  处理与控制瘟疫只是当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随着占领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问题摆了白佑彬的面前。
  为了尽快向疫区运送物资。陆战队在四月十七日的时候占领了华盛顿东面的安纳波利斯。且在战斗中尽量保存了港口内的基础设施。也正是如此。很多患者才能够迅速转移到停在海湾的医疗船上。那些紧急物资才能顺利送上岸。
  可也正是如此。给白佑彬引来了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
  当时。华盛顿附近受到毁灭性打击的城市有很多。比如北面的费城。东北的巴尔迪摩。南面的诺福克与弗吉尼亚比奇。还有西南的里士满。这些城市总共有近二百万居民流离失所。在此之前仅能从驻军那里到有限的口粮。
  在陆战队占领华顿之后。美军在作战不利的情况下主动退缩。
  结果。上百万民去了生活来源。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希望。
  不知道是谁首先想到。从十九日开始。第一批难民在进入了帝国陆战队的占领区之后。从陆战队官兵那里得到了军用口粮。随后越来越多的难民涌了过来。而且逐渐由单个变成小群。再由小群变成了大股。
  到月底的时候。进入占领区难;总数已经超过了二十五万!
  按理说。帝国陆战队的官兵。及白佑彬完全可以不用理会这些美国的战争难民。帝国任何一部军事法中都没有提到。军队一定要救助敌对国的战争难民。毕竟在此之前不久。这些美国人还是美国军队的后台支柱。
  另外。军队的职责不是去救援难民。而是去作战。更有甚者。现在战争还没有结束。如果陆战队官兵觉得受到了威胁。可以向涌来的难民开火。而美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帝国军人绝大部分都不懂英语。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误解与冲突。如果陆战队官兵真的向美国难民开火。绝大部分指挥官也只会睁一眼闭一眼。最多约束一下手下的行为。然后以语言不通。对方有威胁等等理由推托责任。不说别的。在日本战场上。就发生过很多类似的事件。
  只是。在见到那些骨瘦如柴。如同坟墓里爬出来的难民时。没有一个陆战队官兵将枪口对准他们。因为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都能够看出来。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威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口食物。
  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陆战队的官兵普遍犯了“多愁善感病”吧。在面对美国难民的时候。竟然会主动拿出自己的军用口粮。有些前线指挥官甚至让炊事兵专门为难民准备饭菜。仿佛他们招待的不是敌人。而是远来的客人。
  其实。连白佑彬也觉得那些美国难民非常可怜。
  在二十日的时候。就让后勤保障部队向前线运送了更多的食物。后来。白佑彬联系上了海军总参谋部。报告了这件事情。卫延年的第一个答复是让白佑彬自行处理。不用这些“小事”单独打报告。次日。卫延年就发来了第二封电报。白佑彬立即调集战区内的物资。尽量救助难民。显然。这不是卫延年答复。而是帝国内阁政府的答复。
  收到了新的答复之后。白佑彬立即开始调集物资。
  为了帮助更多的难民。白佑彬甚至让谢昶伦从陆战第八军那里“借”来了很多野战炊事车(流动的厨房)。并且让于右任从原本应该送往英国的物资中抽调了一批。并且全部用快速运输船(当时向英国运送食物的一般是普通运输船)送过来。
  余辉宏也积极的展开了行动。他首先做的。就是在外围防线附近设置难民营。并且为每座难民营安排一个排的陆战队官兵专门负责分配食物。后来。余辉宏还安排了专职的医务人员为难民服务。
  当时。白佑彬与余辉宏都没有想到。他们的“善举”引来了更大的麻烦。
  到五月十日。进入领区的难民总数突破了五十五万。到十五日。达到了一百零七万。到五月二十五日的时候。接受帝国陆战队收容与救治的难民总数突破了一百七十八万。而且。这个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仿佛一夜之间。所有的美国人都涌向华盛顿一样!
  这下。陆战第十军是彻底别想脱身了。
  面对这的难民。别说是作战,就算是看管好难民营都是问题。因此。在五月初。余辉宏不留在罗维登斯岛的预备队调了过来。
  当时。白佑彬与余辉宏需要对付的不是美军作战部队。而是汹涌而来的难民潮。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三十三章 … 粮食危机
  突然爆发的难民问题确实很难让人理解。
  美国不是日本与英国这类的国家,在战争爆发前,美国国内的粮食产量不比帝国少多少,整个战争期间,美国一直是粮食输出国。另外,在战前美国就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粮食战略储备体制,为持久战争做好了准备。按照战后获得的资料,在七十一年(39年)年底的时候,储备在美国本土四十八个州的一千三百多座联邦与地方粮仓内的粮食达到了一亿二千万吨,足以供美国所有人消耗一年半。而同期,帝国的战略粮食储备仅为一亿一千万吨,只够消耗十一个月。
  无论如何,不会有人想到美国会出现粮荒。
  只是,当时发生的事情,让人不得不相信,美国国内确实出了大问题。
  战后,有很多人专门研究美国在战争末期爆粮食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且在调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之后,得出了一些比较可信的说法。
  先是美国的国内产业结构出现了问题。战争爆前,美国的农业从业人口达到了二千三百六十八万,其中青壮年劳动力为八百六十七万,分别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三,与总劳动力的百分之一十一。对一个工业国家来说,这二个比例是比较合适的,从而在根本上保证国内的粮食产量。可到了七十六年(年)的时候,美国的农业从业人口降低到了一千七百四十二万,其中青壮年劳动力为三百二十四万,分别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点六,与总劳动力的百分之三点八。同期,美国工业的从业人口与青壮年劳动力在总量中地比例分别比战前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一与百分之一十七,另外美国的军事人员在男性青壮年中的比例也由战前的不到百分之二提高到了百分之一十四。由这几项数据中就能现,到战争末期,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已经急剧降低。战前一个农民只需要养活二十个非农业人口,而到战争末期,一个农民却要养活五十五个非农业人口。农业的压力增加了一点五倍,而整个农业的生产效率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提高一点五倍。另外,以当时的技术水平,一个农民能够养活二十五个非农业人口已经是农业生产效率地极限了!
  其次是在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持续降低。战前,美国一直实施农业补贴税,即农民生产粮食不但不交税,反而从国家领取补贴。战争爆之后,美国不但不再实施农业补贴税,反而按照战时法,按照政府订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征收多余的粮食。因为政府定价相对较低,所以导致农民种田不但赚不了钱,反而亏本,从而严重地打击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虽然在其他政策地帮助下,可以在短期内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但是几年持续下来,粮食产量必然会大幅度降低。比如,在七十一年(39年)的时候,美国的粮食产量为一亿七千万余吨,而到了七十六年(年)的时候,美国的粮食产量已经降低到了一亿三千万余吨,减产了近百分之二十四。
  第三,长期的对外援助迅速的消耗掉了美国的粮食储备,并且使美国国内粮食生产入不敷出。在参战之前,美国就已向日本、英国等粮食需要进口地国家出售了大概四千五百万吨粮食,差不多就是那二年美国粮食产量减掉国内消耗量的富裕产能。可是参战之后,到七十七年(年)上半年的时候,美国向盟国输出的粮食总量达到了惊人的一亿八千五百万吨,不但超过了其战前的战略储备总量,还抵消掉了前三年的富裕产量。也就是说,到七十七年(年)下半年的时候,美国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了。
  第四,在输掉了太平洋战争之后,美国丧失了最大的海外粮食产地——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是协约国集团中,粮食产量仅次于美国地地区,且长期向协约国成员国提供粮食。当美国输掉太平洋战争之后,也自然失去了来自澳大利亚的粮食。
  第五,帝国海军地全面破交作战使美国丧失了太多的粮食。到七十七年(年)上半年为止,帝国海军地破交战舰与破交舰队总共击沉了近二万艘大小各异的船只,其中仅运送粮食地船只就超过了七千五百艘。比如,在日本战败之前,从美国运出的粮食,仅仅只有三分之一能够到达日本。在向俄罗斯提供援助的时候,仅有四分之一的粮食到达了目的地。后来,在向英国与西班牙提供的援助中,仅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粮食最终送到了盟国的港口中。虽然没有准确的办法统计出美国在战争期间在海洋战场上损失了多少粮食,但是按照比较合理的估计,几年下来,因为海运损失的粮食相当于美国从澳大利亚获取粮食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也就是接近一亿吨。
  最后就是美国人的生活习惯问题。
  在进入战时状态之后,美国也开始实施战时管制,只是并没有完全限制粮食交易。到七十七年(年)上半年,美国人都可以在市场上自由购买粮食。当时,美国国内并没有出现粮食恐慌的现象,几乎所有美国人都认为粮食是吃不尽,用不光的。结果,到七十七年(年)下半年的时候,粮食危机突然爆,政府在秋收前开始管制粮食,结果导致很多美国人都不适应需要领取配额的生活方式,因此而爆了很多国内矛盾。虽然无法用统计的办法得知美国民众在前几年“浪费”了多少粮食,但是以美国人的生活习惯,恐怕也不会少于美国一年的粮食产量吧。
  综合这几条因素,美国在战争末期爆粮食危机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其实,用帝国为参照来说明问题,更加直接,也更加明白。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帝国的农业从业人口与劳动力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与美国相差不大,而且与美国一样,帝国率先实行了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另外,帝国在气候方面也与美国相差不大,因此农业劳动力的劳作效率应该与美国相差不大。战争爆后,帝国率先推行节约政策,并且鼓励民众节约粮食。打到最艰难的七十四年(年),帝国政府在秋收之前推行了粮食管制,用配额的方式来分配粮食,直到次年夏季大丰收,粮食有大量富裕之后,才结束了管制。另外,整个战争期间,帝国对外援助的粮食也不是很多,其几个主要盟国的粮食产量都不是很低,不需要从帝国大量进口粮食。为了确保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帝国不但在招募兵员的时候注重城市与农村兵员的比例,政府还大举财政赤字,甚至以借贷的方式继续为农民提供粮食补贴。结果,到七十八年(46年)初,帝国国内的战略粮食储备总量不但没有比战前减少,反而突破了二亿吨。战后,这些粮食都成为了宝贵的财富!
  从这一系列的对比中就能看出,帝国一直是在有条不紊的推进着战争,而美国却是疲于应付,到最后甚至展到了穷兵黩武的境地。
  其实,抛开一切政策与体制上的差别,就能看到帝国与美国的根本差别了。
  简单的说,二国主要差别就在民众的觉悟与国家意识上。在战争面前,帝国百姓能够以国家利益为本,为了祖国的胜利,心甘情愿的牺牲个人利益。这种“为大家,弃小家”的思想早已通过帝国悠久的历史,烙在了每一个帝国百姓的脑海之中。在几乎所有帝国百姓看来,为了国家而做出牺牲,是最光荣的事情,也是最根本的职责。相反,美国没有悠久的历史,更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传统,是一个由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组建的国家,其民众的国家意识非常淡薄,也就不可能在非常时期从根本上表现出“为国牺牲”的崇高道德水准,从而难以在根本上约束个体行为。
  用战后一些学的话来说,如果美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可以一鼓作气,摧枯拉朽般的击败任何一个对手。但是,当美国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却很难抵挡住强大对手的进攻,更难以扭转败局。
  相反,帝国能够在有利的局面下击败任何一个对手,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为了国家利益,也会有成千上万的义士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民族利益,献出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做到与国同存亡,与国同荣辱。
  其实,这些都是表现,内在的,正是百姓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感。
  当然,这些都已扯远了。
  美国爆粮食危机,大量民众沦落为战争难民,已经暴露出了美国脆弱的一面,也证明美国即将战败。
  也正是如此,萧鼎昆才会让帝国海军向美国难民伸出援助之手。
  不难想像,萧鼎昆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迫使美国尽快投降,而是在为美国投降之后,进驻美国本土做准备。
  可以说,不管美国以何种方式投降,只要帝队进驻美国本土,并且想顺利的占领美国本土,就必须得到美国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由此来看,在此时施舍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