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1908大军阀 >

第420部分

1908大军阀-第420部分

小说: 1908大军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架新飞机,这可是推陈出新之作呀。”张志诚感叹不已的说道,颇有几分王婆卖瓜的意味。
  “哈哈,你既然都说出来了,难道我还不相信吗?早晚都要去目睹你的研究成果的。对了,你打算携带多大的鱼雷上天呀?”吴绍霆又问道。
  “哦,当然不可能是军舰和鱼雷艇上的那种鱼雷了,那么大的鱼雷得用多大的飞机来携带呀?忘了告诉你,在研究机载鱼雷发射器的同时,我已经在研究配套的鱼雷弹了。不过这里没有图纸,关于机载鱼雷的设计记录都在办公室里。”张志诚笑呵呵的说道。
  吴绍霆心情很是期待,如今他已经决心在中国成立规模性的战斗机部队,不过如果单纯是依靠一架机关炮,很明显作战价值还不如侦查价值。之前在内战战场上运用飞机的作战,完全是依靠飞机是新鲜武器给敌人造成心理影响而已,真正的杀伤力十分有限。如今张志诚发明了机载鱼雷,不仅是超前的武器装备,更是给战斗机带来了全新的实用价值。
  他相信机载鱼雷一定会让中国军事力量攀升一个档子,同时改写整个世界军事装备的历史,甚至还会因此创造出更新的战术和兵种。不过他仍然有几分担心,就算机载鱼雷运用成功,可是以目前战斗机的材质和续航能力,很难百分之百发挥全部战斗力。鱼雷自然是用在对付舰艇的武器,而舰艇能在汪洋大海上行驶,战斗机不仅要考虑航程距离,更要考虑海洋气象,稍微强力的海风都能导致飞行故障。
  或许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鱼雷战斗机也只能充当近海短程防御性兵种!
  他欣然点了点头,说道:“志诚,我是完全相信你的能力。我猜机载鱼雷一定是缩小了不少,可是既然鱼雷是用在对付舰艇的,小型鱼雷的破坏力能否穿透海军装甲?”
  张志诚叹了一口气,耸了耸肩膀说道:“说实话,我也不能保证。之前在陆面试验的时候机载型号的鱼雷威力确实缩水不少。不过我认为战斗机本来就是群体作战的编制,真到了上战场一个飞行中队冲着一艘军舰投放三十枚小型鱼雷,就算炸不沉它也能让它残废。再者战斗机的自由度很高,未必一定要袭击重型战舰,也可以偷袭轻型舰只或者补给舰。”
  吴绍霆觉得张志诚所说的有道理,以飞机和鱼雷的造价,几十架飞机只要能破坏一艘军舰就算回本了。除此之外瞄准补给舰、小型炮舰袭击也不失是一个好办法。
  这时,张志诚又说道:“对了,震之,除了这些我主要在忙的工程之外,我另外还设计了一些步兵装备。我想应该没什么大碍,只要按照版型投入生产即可。”
  吴绍霆的军备侧重点一直在陆军上面,他好奇的问道:“是吗?是什么?”
  张志诚又从书架上取下一个很薄的文件夹,递到吴绍霆手里,说道:“这些是我随后画的草图,一个是军用头盔,另外一个是行军背囊,最后一个是三十八毫米钱德勒式机关炮的座子。虽然机关炮比较笨重,不利于机动作战,但如果是阵地防守的话加上这个座子就能使用了,这可是比马克沁重机枪更猛的火力。”
  吴绍霆暗暗叹道:火力是够猛,这么笨重和大条的武器,肯定是敌人炮兵优先打击的对象。不过他没有多在乎这一点,好歹是张志诚一片热忱,更何况机关炮就算不合适在陆战使用,日后还能用来防空。他赞叹道:“你还真有心啊。不过……你这军用头盔的造型还真是让人始料未及呀……”
  张志诚设计的头盔完全就是古代重步兵的盔甲,差不多把整个脑袋都罩住了。如果让士兵带着这样的头盔上战场,不仅笨重,夏天又热冬天又冰,十分不方便。
  “这样才能提供最大化的防护力度呀。”
  “志诚,以前我在德国留学时,已经见过德国军队装配铜制头盔,但绝不是像这样的重型盔甲。这样的盔甲不仅消耗过多的金属材料,还会不利于士兵设计。嗯,其实以我们中国工厂现在的能力已经可以生产头盔了,所以我也早有这样的打算。”吴绍霆说道。
  “那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张志诚纯粹好奇的问道。
  “那一支笔来,”吴绍霆说道,张志诚从书桌上找来一支铅笔递了过去,吴绍霆直接在张志诚的草图上横切了一笔,让头盔变成一个横切面为半圆形的样子,类似于二战时期德军的M35式头盔。“我记得在德国援助我们的机械设备当中,有一批冲压机对吗?”
  “没错,冲压机都交给我爹的公司了,我还准备用它们压制钢板的。”张志诚说道。
  “制作头盔可不是那么简单,头盔的材质一定要经过反复冲压才可以。你给了我一个启发,生产头盔的事我一定会记下来,这件事我会交给国防部来负责,详细的设计和制造方案论定之后再交给广东厂来生产。”吴绍霆说道,他心里已经下定决心。虽然头盔不能防弹,但起码能给士兵增加几分心理安慰,说不定还能外贸出口赚一笔钱。
  “那好吧。”张志诚点了点头。
  “至于军用背囊和机关炮座子,我认为都很好,过几天我与国防部开会一定会提及这件事。不过当务之急,我更关注你的机载鱼雷工程,这可是绝对有价值的创新。到时候我会把鱼雷战斗机命名为‘诚’式战斗机,一定让你这个伟大的军工发明家流芳百世。”吴绍霆豪迈的说道。
  “先是志诚式轻机枪,现在又是‘诚’式战斗机,哈哈,震之你还真是抬举我了。”张志诚笑着说道,虽然嘴巴上客气,不过心里却十分高兴。
  “这是你应得的。”吴绍霆说道。
  第730章,日本福冈
  福冈的天气已经有了秋天的味道,空气清爽又带着几分微凉。树枝上的花叶已经呈现出凋零之态,早秋的凉风习习吹过,总能带走一些花枝招展的艳色。
  这几年日本的经济状况并不理想,明治维新之后虽然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发达,但同时高强度的军备发展也让民间负担了沉重的压力。老百姓们还是眼巴巴的穷苦不已,对他们来说民主可换不了几个饭团。
  整个福冈的大街小巷都少了许多热闹的气氛,前几年还有一些洋轿车大大咧咧的在街道上乱窜,然而现在却再也看不到这类东西。也只有那些涂着厚厚白色颜料的女人,顾着两个廉价的轿夫,乘坐传统的驾笼穿梭在街头巷尾。
  在距离福冈医院学仅仅只有一街之隔的福冈西医院特护病房,日本医生刚刚为蔡锷进行了康复期的例行检查,对蔡锷身体的恢复感到很满意。在医生离开之后,蔡锷勉强的从病床上坐了起来,一直陪侍在一旁的小凤仙赶紧上前搀扶。
  自从七月底东渡日本,蔡锷在八月中旬接受了福冈西医院三次手术,除了第二次手术略微不顺利,前后两次手术都是圆满成功。随后长达一个半月的恢复期,虽然术后身体极为虚弱,不过总算熬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日子。
  倒是小凤仙连续一个半个月以来不曾安心休息过,时时刻刻守候在蔡锷身边,从术后的起居照料,到恢复时的悉心陪护,都已经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每当蔡锷睁开双眼时都能看到小凤仙忙碌的身影,几番叮嘱小凤仙去休息,可是这倔强的女孩依然不肯离去。
  如今小凤仙整个人憔悴了不少,但是随着蔡锷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她的神情也逐渐开朗了起来。听着日本医生每天检查完毕之后的祝贺声,仿佛比世界上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能让她开心。昔日在京城沦落烟花柳巷,多亏遇到蔡锷的关照,因此结下了红颜知己之交,如今她能在自己力所能及之内照顾蔡锷,也算是回报往日的恩情。
  当然,身为一个身世复杂的弱女子,除了恩情之外自然而然也是渴望着爱情。而她与蔡锷之间是相知志诚的爱情,而这两者加在一起恰恰正是“恩爱”。
  “这些日,让你受苦了,唉,你总是不肯听我的话,叫我如何安心呢?”蔡锷握着小凤仙的手,充满怜爱的说道。自从手术结束恢复之后,每天他握着小凤仙的手都深刻的感到这只小手又瘦弱了几分,今时今日这种感觉犹在,心中酸楚和感慨制止不住。
  “你受的苦比我多多了,我所做的也只是希望你能少受苦。现在快九点了,我去给你弄一些好吃的。早上还是吃一些玉米粥吧,另外我炖了乌鳢汤,中午时再吃,乌鳢汤最能润肺补身了。”小凤仙笑着说道。
  “以前你从来不会下厨房,没想到你随我来日本治病,反倒累你做这些事情。”蔡锷叹了一口气,十分感动的说道。
  “其实我现在才发现,料理厨艺也是一门学问,这两个月来我在日本学到了不少东西,以后哪怕回国了我都能好好的照顾你。”小凤仙一点也不觉得不好,她反而沾沾自喜的说道。
  就在这时,病房外的走廊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没过多久病房门就被急促的敲响了。不等蔡锷回话,门外的人已经迫不及待的推开了房门。来者是一个与蔡锷年龄相仿的男子,身穿着笔挺的中国传统长衫,脸上带着兴奋之色,手里还捏着一份电报抄纸。
  蔡锷看了对方一眼,淡然一笑的说道:“韵农兄,今日又有什么好消息?竟让你如此振奋开心,我猜一定是国内大局已定了?”
  来者正是与蔡锷、蒋百里齐名并称“陆士三杰”的张孝准。
  张孝准(1881年~1925年),字韵农,号运隆,长沙县沙坪乡赖家屋场人,七岁入乡塾读书,十七岁在王先谦家任塾师,为王赏识。得王赞助,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留学日本成城学校,毕业后,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步科工兵班,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毕业时与蒋方震、蔡锷同列前三名。次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
  张孝准回国后,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幕,又经过徐世昌的保送,远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四年,除精通日语外,还懂德语、英语,在当时留学生中颇不多见。
  “陆士三杰”之中,张孝准的名声远远没有蔡锷、蒋百里之大,但是论起才学张孝准绝不在蔡锷、蒋百里之下,只可惜张孝准早年没有像蔡锷那样大展拳脚,又因为英年早逝而未曾赶上抗日战场上建功立业,因此才在历史上甚为低调。
  当年陆军士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毕业生有日本人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四名,泰国等国留学生若干名。然而第一名被中国留学生蒋百里拿了,天皇的赐刀也归中国。日本史官普遍感到颜面尽失,谁知接着宣布第二名还是中国学员蔡锷。在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特意先检查一下,不幸这次的结果依旧是中国人,正是张孝淮。
  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发布官伏见宫亲王,惶恐之下感觉无法象天皇交待,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三名,然而前四名日本人不过半也尴尬,不得不又增加一个日本学生作第四名,张孝淮被迫定为第五。
  值得一提的是,增加的两个日本士官一个名叫荒木贞夫,是后来的日本陆军大将、陆相,同时也是侵华战争甲级战犯。另外一个名叫真崎甚三郎,是后来的台湾总督,陆军大将,二二六事变的幕后黑手。
  自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张孝准遭到北洋政府通缉与黄兴一起东渡日本避难,虽然期间黄兴曾邀请张孝准一起返回国内,只是恰好妻子身体不适,因此只能留在日本照料家人。这一留就是一年多,无奈没有遇到好时机回国谋事。直到蔡锷东渡日本治病,广东方面特意联络了在日本的中国同胞接应,张孝准这才以同窗的身份与蔡锷见面,这段时间一直负责蔡锷与国内的联络工作。
  “何止是大局已定!”此时,他欣喜万分的笑着说道,一边说着一边把手里的电报递到蔡锷手里,“这是执政官办公厅发来的电报,北洋已经投降了,南北总算一统了。下个月月初会定都南京,十月中旬差不多就该大选了。”
  蔡锷接过电报,一字一句的仔细看过,虽然这是一份难得的好消息,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有一股叹息。北洋虽然投降了,南北虽然也统一了,可是中国真的自此强大起来了吗?他楞了半晌,随后还是露出一个笑容,感叹道:“没想到我东渡日本短短两个月,国内的变化竟如此之大。当初临行时,吴执政还跟我说,期盼我回国之后给北洋最后一击,现在看来是没有这个必要了。”
  张孝准叹道:“战争终归是劳民伤财的坏事,我等虽身为军人,但军人的天职并非是发动战争。国内得以平定是万民共嘱之幸事,将军哪怕没有硝烟战场的用武之地,可国内久经战乱正是百废待兴之时,相信还有更广阔的‘战场’待君以归。”
  蔡锷颔首笑道:“你说的没错,看来我们要尽快安排回国的准备了。”
  这时,小凤仙站起身来,表情略有一些变化,说道:“张先生也还没吃早餐吧?我顺便也为张先生送一些过来吧。”她脸上虽然还带着笑容,不过笑容中仿佛有一些与先前不太一样的地方。
  蔡锷似有察觉,不过却没有询问。张孝准还在顾国内安定的欣喜,他客气的说道:“其实我已经吃过了,但是现在心情大好,胃口也跟着好了起来,倒是想再吃一些。有劳了。”
  小凤仙欠了欠身,然后离开了病房。
  张孝准走到蔡锷面前,感叹的说道:“自大革命之后,我中华民国历经数年的苦难,令无数仁人志士堪忧揪心,好在今日总算大功告成,也不枉那些先烈前辈们的牺牲。松坡,你的身体应该无恙了,听说只要再条例三五日即可出院。这几天我会帮你安排回国的事。”
  蔡锷点了点头,叹道:“别说还要等三五日,我明日就想启程回国了。韵农兄,这段时间承蒙你照顾,吴执政也在电文里多次提及你,这次回国索性你与我一道。正如你刚才所说,国内久经战事百废待兴,还有很多需要你我尽心出力的地方。”
  张孝准深以为然的说道:“不瞒你说,在日本寓居一年多,异国他乡总不是留恋之地,堂堂七尺男儿也苦寻报国之门。这段时日孙先生那边也在筹备回国,我本打算跟孙先生等人一起回国的,大家在一起也好有一个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