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兴宋 >

第155部分

兴宋-第155部分

小说: 兴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穿回答得很快:“当然可以,雇谁不是雇,自家的兄弟子侄,好歹知根知底,更加可信——不过有话我事先跟你们说明,我作坊里规矩严,他们进了我作坊,我绝不会因为他们是我的族人,就允许他们破坏规矩。当然,如果他们做得好,我自然会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总是自家族人嘛,不用他们用谁。”
  这时,屏风后再度传来一声咳嗽,时灿立刻丢下了话题,连声告辞也不说,跳下凳子,咚咚咚的跑到屏风后……不一会儿,屏风后传来窃窃私语声,等时灿再度从屏风后出来后,学着成年人的模样拱手,并一板一眼问时穿:“十七叔,听说你庄子上办了村学,我……可以去你庄子上附读吗?”
  身为宗子,不关心家族的营收,反而在意读书识字……好吧,这也是古时候社会各阶层的共识:书中自有黄金屋嘛,读书科举,才是“正途”
  时灿这话一说,在场的时氏族人马上响应:“族弟,族中童子也有几位,让他们终日嬉戏,荒废了光阴,可不是咱们的门风。我等正想跟你商量,你那里既然有现成的学堂,不如让童子们去你们那里附学……嗯,既然你那所学堂接纳了族中子弟,族里按惯例该给一份补贴。”
  时穿急忙站起身来,冲说话的人拱手:“小弟我幼年在外闯荡,族中事务完全不知道,加上对过去的事有点遗忘……如今时氏迁族居住在海州,我竟然忘了按月交纳自己的奉例。嗯,族中的公中钱粮由谁掌管,我每年当出多少钱?”
  第267章 “偶遇”
  大堂内一片沉默,众人的目光都向屏风后面望去,稍后,一名年轻的族人忿忿地站起来指着时灿说:“长房不公,到现在公中的钱也没个说法——灿弟,如今十七叔在眼前,你说说今后的钱粮该怎么交纳,公中的钱财你是如何掌管的,打算花在哪里?”
  时灿双手紧紧攥着,脚下不自觉的想往屏风后面躲,屏风后随即传来一群的淅淅索索声。时穿见到时灿难堪,赶紧摆手表态:“族中的钱粮分配,我是不想插手,如今灿侄儿是海州的长房宗子,按理这笔钱财理当交到他手里,至于他怎么管,是雇个掌柜打理,还是寻找其他人,都无关紧要,只要账目清晰就行。”
  屏风后面的声音平静下来了,屏风前,几名族人得到时穿明确表态——不想插手族务,这个表态虽然略略抵消了他们的担忧,但时穿的话也封死了他们插手族务的可能,于是,这些人对继续争夺心灰意懒起来,也不再干涉时灿跑到屏风后请示汇报。
  几经往返,时灿从屏风后面捧出一份账本,那上面记载着公中钱粮的收取份额,以及使用办法——按现在西方人的看法,中国宗族里缴纳的公祭钱,实际上相当于一种税收,而这种税收倒是体现了现代的纳税观念:权力与税额相等。
  按宋代的乡约民俗,所有交纳公祭钱的族人都有权查账,这就限制了对公祭钱的非法挪用,而挪用公祭钱在宗族里也是极端大罪,严重者甚至可以被宗族放逐。
  一般来说,宗族之中的潜规则是:谁出的钱多,谁就有权对这笔钱财的分配掌握话语权。身为族长,或许在交纳公祭钱上有例外,因为他的地位不是来自对族中的贡献,而是因为他有个好爸爸,可以顺利得到族长的位置。但仅此而已。
  族长可以对这笔公祭钱做点小手脚,但钱财大的流向还要受到族老的监控,这当中,如果不是因为血脉亲疏而成为族老,则需要对族中做出额外贡献,从而获得自己的话语权。
  总之,炎黄民族的宗族事务是华夏民族经过几千年演变,从而诞生出一种环环相扣,彼此制约的机制。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体制,期间,华夏民族历经磨难,每次改朝换代,王朝的行政体制法律体系都要进行大的变更,但族规却一直未变,这说明宗族体制至少比个朝代法律受拥护,也因此比那些法律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翻看了一下族中的钱粮簿,时穿见到钱粮走向大致明确,账目记得还算清晰,他提起笔来,在属于自己的那一页添上了应该缴纳的份额,这个份额当然比一般的族人稍多一点,由此他也就跟六叔一起,成了族中两大执事之一。
  接下来两天,时穿又与族人在一起处理了一些族中杂物。无非是商量田地的划割,走关系从附近招纳了一些短工,将各房的口粮田播上了种子,而后规划好葡萄园,从各地收购合适的葡萄苗,以及高新聘请栽培人员等等。
  这些事务当然不可能在一天中完成,时穿也不打算亲力亲为,他只是站在旁边给族人做出规划,把各类具体细节阐明,并布置下去,让大家知道每一步该做什么,剩下的时间里,时穿基本上都在抄着手,勘察白虎山谷的地形……好吧,时氏族人认为这是在游山玩水。
  在此过程中,时穿所展示的现代管理学手腕,让这群九百年前的读书人深表叹服。经验主义与理论化系统化的管理学不在一个高度,即使族人出身宰相门第,以前也学过管理家务,但以前他们只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为什么要如此做,所以当时穿拿出一套系统化的管理学理论后,族人的叹服,已经不是人类可以阻止得了!
  当然,族人首先佩服的是时灿的老爹时河,底下的议论最初是这样开始的:“还是少宗主有眼光啊,瞧瞧十七郎办事,条理多么清楚。难怪少宗主当初要眼巴巴的把他寻回族中。”
  “其实少宗主最聪明处,是决定宗族分枝散叶到海州来,瞧瞧,本地有如此精明的人替我们打点族务,指点族中发展方向,我海州这一宗支,今后想不昌盛都难啊。”
  “没错,古语所说‘开枝散叶’,大约就是我们现在的情景,只要熬过了眼下三年,今后咱们子孙就坐等百年富裕吧。”
  “也是,唐时有诗云:葡萄美酒夜光杯,这葡萄酒从来就是稀罕物,价钱卖的没有便宜过。我等若把这项手艺学到手,便是只有两三亩土地在手,这辈子也不愁衣食嚼口。”
  海州白虎山下这一支时氏宗族,前前后后购买了约五千亩土地,如今各房拿出种葡萄的土地约有四千亩,不过从绩效考核上面着眼,时穿并没将这些田地规定成一个大葡萄农庄,各家的田土还是归各家管理及经营投入,只是决定早期产品统一包销,然后按各家的产量与质量核算价格。
  这项措施让各方焕发出难以想象的积极性。这两日里,各房的主要劳力都记鸡鸣起床,到大堂正屋碰一下头,听时穿分配好任务以后,立刻带领全家人手出去操劳。
  这倒让时穿除了每天早晨忙一阵子外,剩下的时间就悠闲起来,除了与时灿彼此商量一下族务外,就是领着这个小孩儿四处乱走,美其名曰“巡视族田”。
  这一天,走到了邻近一处小村落,眼看快中午了,天阴沉沉的,仿佛要下雨,时穿走的口渴,便招呼凌飞上前,去附近农家借水。
  凌飞明白时穿的意思,借上前取水壶的功夫,指点着旁边一户人家,低声说:“那里,罗举人的家就在那里。”
  枉费罗望京也是一个举人,也曾追逐在褚素珍的裙下,可这位举人老爷家境并不富裕,明明新婚不久,院子也没有粉刷一新,那院墙虽然看着还整齐,但已经多年未曾修缮过了。墙头、墙角,几束不知名的野花寂寞的开着,在风中轻轻的摇曳。
  举人老爷的门楣已经多年失修了,虽然不久前才往进士牌坊上刷了一层新漆,但牌坊的木板显得不整齐,边边角角还留着细微变形与豁口,石质的门槛磨损的也很厉害。
  时穿低声问:“你都打听好了?不是说褚姑娘带来很多嫁妆吗?”
  凌飞低声回答:“徒弟都打听清楚了,褚姑娘进门之后第二天,给婆婆奉茶,头上戴的是一件唐代著名银饰‘花想容’,她婆婆立刻说,这件首饰虽然是银饰,但平民小户的,媳妇日常戴这种首饰过于奢华,不是过日子的样子,立刻上前拔下那件首饰,说自己替媳妇保存。
  最近有传言说,褚姑娘的婆婆给她小叔子说媒,女家得到了一套唐代著名首饰做聘礼,有村民传言,那套首饰就是褚姑娘的‘花想容’。“
  时穿的脸色很难看。那套所谓的‘花想容’,还是他送给褚姑娘的,只是送的时候,只有崔小清与两位瑞姑娘在场,别人通不知道——他一个大男人,送女人首饰,传扬出去对褚姑娘的名声有损害,所以时穿这时也不方便把真相说出来。
  想了想,时穿一指罗举人的门户:“就去那家门上借水,拿紫金壶去。”
  既然你眼睛小,我就用贵重金属晃花你的眼。
  凌飞老江湖了,该用什么表情自然不用时穿提醒,他提着紫金壶,装作很随意上前拍了拍罗举人的门,高声呼喊:“有人在吗,有人在吗?”
  门开了,一脸刻薄相的老婆婆站在门里,没等他开口,凌飞举起紫金壶在对方脸上一晃,立刻将后者所有的话语堵在肚子里,只听凌飞谦恭的询问:“婆婆,对面是白虎山庄时氏当家宗子时小郎君,我等去查看族中春耕情况,中途口渴,想与婆婆商议着,打壶水、煮点热茶解渴,事后,少不得有好处奉上。”
  那婆婆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冲对面的时穿等人望去,此时,时灿打头,正坐在罗举人门前的晒谷场上,他屁股底下坐的是精致的小马扎,因为天色有点发阴,两名仆人已经替他撑起了油纸伞。而小郎君斜对面,时穿也大马金刀的坐着,他身前两个小黑仆,正在摆弄紫金做的旅行小炭炉,还有一名印度仆人正忙着从随身的提篮里取出银质的口杯,银色的小酒壶,并很有风度的在各色的小银盘上,摆放着精致的点心——整个一副大家气派。
  时灿年纪小,玩性大。只这几天跟着叔叔随意东游西逛一番,已经对十七叔的渊博钦佩的无以复加,这一刻他只顾缠着时穿,询问各种果酒的吃法,连老婆婆在门里冲他恭敬地请安都不予理会,罗老婆婆见到自己的招呼被人无视,连其中的大个子时穿都有点不拿正眼瞧她,她感觉自惭形秽,但终究放不下凌飞许诺的那份好处,赶紧殷勤的说:“这汉子,我媳妇是大家子,惯会侍弄人,老婆子我这就招呼媳妇出来,伺候两位大官人。都管(官家),等会大官员面前还要你多多美言,那许的好处,可不能反悔啊。”
  门内传来一个低低的女声:“不过是几碗井水,也指望好处,还要媳妇出面,婆婆,相公不在家,媳妇不带这样抛头露面的。”
  第268章 还君明珠
  一言九鼎的权威遭到质疑,罗婆婆回身怒气冲冲的喝斥:“不孝啊,你也是大家闺秀,孝字懂不懂?我是你婆婆,指派你做点事你推三阻四的,想忤逆吗?你进入我罗家就是我罗家妇,一体一身都是我罗家的,我叫你做什么你便做什么就是,别拿出你在褚家做姑娘的派头来。”
  门里又嘟囔了一句,似乎在辩解。门外的时穿低声嘟囔:“女四书读多了,脑袋被洗的发白,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边际老的管过界了,小的不知道自己权益的边际在哪里。”
  里面还在说什么,时穿扯起大嗓门喊叫起来:“婆婆,叨扰了,下人粗手粗脚,确实不惯侍弄,不过,你那里如果不方便的话,也不要勉强。”
  门里顿时没有了声音,门口的婆婆转身跳着脚骂了几句,而后拽着后者的肩膀,把褚素珍从门里揪出来,紧催着褚素珍上前伺候。
  昔日的海州第一才女已褪尽华丽的衣衫,换成一身朴素的媳妇打扮。那可爱的双环髻换成了坠马髻,往日头上脚上身上钗环叮当,服装唯恐不新潮,首饰唯恐不华丽,现在只是一身素色的麻布衣服。
  往日她笑起来咯咯咯的像黄莺,总怀着一片善良的愿望乞求着完美,如今这个宋代的完美主义者,垂着头少言寡语,插头发的簪子是木制的,衣服未经印染,灰扑扑的,浑身上下不见一丝流行时尚——唯独她的腰带,那腰带是一截织金锦制作的,织金锦的图案是辽国的行猎图,一个人骑马跨鹰做追逐状。
  天阴沉沉的,褚素珍低眉顺眼的向时穿走来,走动间,腰带上的人形隐隐的泛着水波纹一样的金光。
  唯有这条腰带,还留着褚素珍昔日的爱好。
  她嘴角隐隐含着笑,似乎不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难堪,反而为时穿想出这种会面方式,感觉挺逗笑的。
  这笑容在阴霾的天空下荡漾开来,让时穿的心有点温暖。
  那婆婆忙前忙后唠叨个不停,宗子时灿感觉不到气氛的变化,依旧像好奇宝宝,缠着时穿询问着感兴趣的事,同时,几个随行的仆人不停的过来请示炉灶问题……这一切时穿都感觉不到,他一边哼哼哈哈的答应着,一边垂下目光,看着褚素珍撩起裙子,跪在他的脚边,拿起茶碗,倾倒着茶末,而后举起水壶,开始冲汤、扬汤、打花……
  一整套尽善尽美的茶道仪式下来,时穿忍不住感慨:“这可比顾小七当初演示的点茶手法要优美多了。”
  当初顾小七娘表演的时候,明明擅长此道的褚素珍为什么从不置一词,也不说自己表演一番,真是不厚道啊。
  褚素珍脱口而出:“想当初……”
  这话语嘎然而止,旁边的罗婆婆陡的停住脚步,两只眼睛瞪得像乌眼鸡一样,她知道褚素珍过去的盛名,海州读书人鲜少有不认识这位才女的,但时家是新搬来的……就这样,他们也有“当初”?
  没等罗婆婆开口责问,时穿随手一挥,一粒白色的物体随即扑面而来,这白色物体击打在婆婆胸前,眼尖的婆婆已经看出它是一粒珍珠,赶紧手忙脚乱的用双手接着。
  时穿说话了,反正他已经见到了褚素珍,这件事终究隐瞒不过去,所以他还是决定敞开说:“婆婆,拿海州城知名的才女用来招待客人,我可当不起。送你一个明珠,当作还情。可是婆婆,这件事你儿子当得起吗?望京兄不在家,你如此糟践他的媳妇,罗兄今后还能当官吗,就不怕同僚弹劾?”
  罗母苦心养育儿子,儿子能都当官是她的人生最终追求,可是她原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