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兴宋 >

第157部分

兴宋-第157部分

小说: 兴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穿愣了一下,才想起施衙内说的是什么事,他赶紧问:“你找来扮方举人正妻的那妇人,不会出岔子吧?”
  施衙内笑的贼兮兮:“果然如同你说的,这个方举人有许多秘密,他见了指认他的婆子,口瞪目呆的,连辩解都不敢,我还纳闷,怎么你料事如神到了这种地步?啊?他身边的那些随从毕竟是铜溪带来的,如今连他们都哑口无言。”
  “这好说。他们身上隐藏越多的秘密,突然有人肯定的说知道他们的过去,他们只会以为这是昔日同党倾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越不敢辩解——真把他们过去的一切都曝光,他们得到的,可不只是一个革去功名的处罚。”
  第270章 开香堂了
  施衙内兴冲冲的继续说:“现在学宫里正在唱一出好戏,好啊好啊,一等方举人革去功名,他就是一条死狗了——我已经准备好下手了,先堵住他在郁州岛的私盐场,那里人手众多,不能让他召集同伴。嘻嘻,这方举人也是傻子,在东海县没我点头,他能登上大陆吗?到了海岛上还不与我搞好关系,偏要跟我对着干,可不是找死?
  这事儿,不仅我父亲的通州水军要动,涟水军、朐山盐场的人都出动……好啊好啊,那俩地方如此争先恐后,倒不是出于热心肠,是方举人的盐场牵扯到这二位,出了事他们谁都跑不了,必须在场监督——嘻嘻,监督,这个词妙啊!
  大郎,我是越琢磨越觉得方举人奇妙,他得罪你还则罢了,得罪我也可以忍了,开办盐场这么大的事情,勾连不相干的外人,没出事还好,万一出事,他能有开口的机会吗?各方还不都红着眼睛,赶着上前灭口——你说,他怎么一门心思要寻死,还唯恐死的不快?“
  施衙内所说的外人,指的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同伙。没办法,在国朝这地界,战略合作关系不靠谱,合作伙伴随时等着把你卖个好价钱,他们的口头禅是:朋友就是用来出卖的。同时,利益同盟也不靠谱,万一出卖的利益比维持同盟关系还有利,盟友是不会有一秒钟犹豫的。
  因此,唯有血缘关系稍稍值得信赖,这也是株连政策起的作用——古代法律上,血亲出事,亲友谁都跑不了,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他们必须与整个家族绑在一起,无论外面有多大诱惑。
  时穿好心的提醒:“关键是不能让盐场的人走出东海县——陆地上归我,海面上归你,他们一旦从港口离开,你马上派船跟紧他们,该动手时绝不能犹豫,无论如何不能让他们踏上岸。”
  施衙内频频点头:“当然,这事儿也不用我操心,涟水军、朐山盐场的人都盯着呢,我不动手他们也要动手……我跟你说,我盐场的雇工曾悄悄告诉我,说方举人的盐场气氛诡秘,似乎暗地里在拜阿弥陀佛,这伙人没准是教匪余孽。
  哦,把你的徒弟凌飞借给我用一下,万不得已,我准备动用姐夫留下的火器,俗语说狗急跳墙,我怕万一他们想占据东海县,我那些社兵抵不住,让你徒弟过去指挥枪手,霹雳弹给我带足了……“
  其实,施衙内跟时穿的同盟关系,在这时代看来也有点不稳固——双方既不是血亲也不是姻亲。不过,自海公子走后,施衙内已经把一部分对姐夫的感情转移到时穿身上,而时穿身上,同样带着浓厚的现代味道,这味道独一无二,也令施衙内不由自主想起自家姐夫。
  对于施衙内的请求,时穿毫不犹豫,他立刻把凌飞喊来,吩咐:“我这里没事了,把我们随行的团练都带去,跟施衙内走,他让你做什么,你只管做。”
  施衙内显然对时穿的帮助很满意,他也不罗嗦,看着凌飞点起了装备便拱手告辞。等衙内走后,时穿在院子里多了几步,突然间八卦心理发作,转身招呼从人喊来时灿:“走,我们也去学宫看戏,好一场大戏,可不能错过。”
  学宫啊,古代学宫是跟文庙合二为一的。一般学宫的正殿是文庙,两侧是学舍,后方是教师宿舍区。海州城是府城,学宫修得很堂皇。时穿带着侄儿时灿赶到学宫时,大戏还没有结束,给看门人塞了点门包,说清与学谕大人的约会后,便登堂入室了。
  开革举人功名是大事,学子们兔死狐悲,即使下了课也躲在教室里,只从门缝窗缝向外张望,没有课的教授则齐集文庙大殿,上香祭祀孔夫子。整个学宫里人影寥落,时穿带着时灿直往人多处走,通没一个人上前询问一句。
  等叔侄俩赶到文庙大殿,祭祀仪式已经结束,大殿中,学谕端坐在首席,州通判坐于他下手,上完香的教授则陆续按班次归做,整个大殿中只有一人跪着——方举人。
  祭祀仪式虽然看了个尾巴,但时穿已经觉出来了——这不是开香堂仪式吗?难道,古代黑社会觉得这文化人聚一起开香堂的仪式,很让人羡慕,干脆设定:今后帮会的重要典礼就是开香堂。
  哈哈,没准帮会的开香堂典礼,真是照搬读书人的做派的,因为在古代,读书人的地位最崇高。他们的爱好很容易成为流行时尚。
  时穿正在走神,只见一位教授捧上学籍名册,可怜方举人,才把学籍转过来不久,名册上最后一名举人就是他,很好找的。学谕连样子都不装,直接翻到最未一页,大声念出方举人的学籍,而后沉着脸喝斥:“子谓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是其亲,亦可宗也’;又曰:‘先王之道,斯为美。’《周礼》:‘天子之妃百二十人:后一人、夫人三人、嫔九人、世妇二十七人、女御八十一人’——天子不过一妻,庶民焉敢二妻?
  皇宋《户婚律》有章:‘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如今你三书六礼,偏偏记载去赵氏为平妻——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而今,我海州学舍依律革去你功名,听有司宣判——来人,打去他的帽子,革去冠带,轰出殿堂!“
  话音刚落,一个早已等待的教授上前,用手中的戒尺打去方举人的文士冠,扯落他腰上的玉带,大声呵斥,让方举人滚出文化人的殿堂。
  方举人眼中全是愤恨与不甘,时穿身边的时灿也满是不甘,他挽胳膊撸袖子准备上前帮忙,被时穿紧紧揪住不放,稍后,几位身强力壮的学生上前,插着胳膊把方举人向外驱赶。
  时灿之所以想上前帮忙,是因为宋代是个国情一点都不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华夏,如同当时整个人类世界一样,是不准警察进入学堂的。这时代的衙役没有资格进入文化人的殿堂,他们只能站在门外,等待方举人功名被革之后才可以锁拿。而殿堂上,别看学谕品级不高,知州却管不着,他的考核是垂直考核体系,只与本地才子学者的数目挂钩,跟收了多少学费无关。
  所以,按一向的规则,出了这样的事,只能靠本学堂学生来处理,方举人若是挣扎的话,在场的读书人都有义务上前帮忙,压制举人老爷的反抗——大约所有开香堂的典礼,都是如此。
  然而方举人挣扎的却并不强烈,也是,这年头,孔庙是最神圣的。读书人都不是人类,二十天上的星宿——文曲星。对神的责罚,凡人怎敢过分忤逆?
  不一会儿,几名并不强壮的学生将方举人……哦,不,现在他该叫方老汉了——学生们将方老汉赶出文庙大殿,方老汉一直死死地咬住下唇,到了学宫门口,早已等候的衙役赶紧给他戴上枷锁,快速地将他拖走……
  方老汉完了,剩下的事情,是周围紧盯的饿狼上前将方老汉血蟹肉骨头一点点的吞噬……
  当然,以上那些活儿,但凡有点肮脏的,全是宋朝人干的,连接收方老汉的造假作坊,也是以崔小清的名义实现的,跟时穿没有半点关系……
  目送方举人出门的学谕大人打发了方老汉之后,看见站在门边含笑的时穿,马上换上了一副笑容,举手招呼:“长卿,过来,让你看到一付闹剧了,惭愧,老夫有负教化之责啊!”
  时穿拱手回答:“先生,常言说,林子大了啥鸟都有。况且这方举人只是外来学籍……而且是买来的举人!”
  这话学谕大人爱听——不是他的责任啊!
  学谕大人满脸含着笑,等时穿拜见了通判大人后,他温和地问时穿:“你身边那小童……”
  时穿赶紧引荐:“这是我时氏宗子时灿,今后,要拜托老大人调教了。”
  学谕大人大笑:“无妨无妨,你时长卿的名气我早听说过,我在王老大人(王彦章)哪里见过你编录的女书,能写出这样书籍的人,入个学籍算什么,诸位,你们说是不是?”
  连过去跟时穿有过误会的通判,对这点也毫无意义,他笑着帮腔:“海州时大郎——男人不晓得,但凡女子,怎能不知时大郎的名声。
  长卿,打个商量,我家女儿今年十五,明年正好说亲,去你崔庄女学转一转如何?哈哈,我家女儿识字不愁,算学上也过得去,但我听说你家女学教授人仪容、仪态、化妆术,以及经营、管家的本领,让我家女儿旁听几节课,想必不是什么难事?“
  学谕大人翻了个白眼——什么水平?文化人,做事要婉转。我急吼吼喊时大郎过来,可不是想着把家中女儿托付给时大郎吗?我都不急,你一个通判,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真没素质!
  学谕大人的笑容更亲切了,语调也温柔许多:“通判大人,这事咱回头说。好在如今各教授都在,顺便出份卷子考考……当然,这是做做样子了,时大郎的学问毫无疑义,这小童,那也是时氏宗子,宰相门第出来的,童子试算什么?”
  第271章 收账的环娘
  根据王安石的《三舍法》,童子试是入学藉考试,考的是识字率。
  这场考试果然没怎么留难时家叔侄,几份卷子考问过后,教授们连成绩都不看,于是,时穿与时灿便有了海州学籍,而时穿居然是以承信郎的身份入学的。
  按惯例,有官爵的人很少踏上科举之路。因为科举考试要想杀出重围,实在艰难坎坷,已经享受到官爵待遇的人,不会再自找苦吃——主要是没时间读书学习啊。
  但这样的人在宋代也并不缺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时代,宋徽宗第三个儿子、历史上唯一的宗室王孙状元赵楷,就以王孙的身份才加了科举,这主要是因为宋代是个读书人的时代,这年头读书人受到的崇敬,比王爷还高,因此连王爷王子都奢望混个读书人的名头……
  时穿叔侄的入籍是在通判监督下进行的,那就更加名正言顺了。当然,入籍之后通判变的更加急切,他迫不及待的挤开学谕,再度旧话重提:“长卿,我听说崔庄女学有借宿的郑氏女娘,还有些外姓女子,没说的,我信得过你,我家三女就托付给你了。”
  一般要哄抬物价,该怎么干——要说自己的东西很难买到。
  时穿为难地回答:“郑家女娘,租住的是崔庄首户崔小清的宅院,我那座女学宅院小,所以住不得……”
  通判打断时穿的话:“郑家女娘住的崔家,我家住不得吗?没说的,长卿,你帮我说道说道,让我家女儿也借住崔家……”
  通判说到这儿,左右看了看,递过去一个“你懂的”的眼色。旁边的学谕大人一听急了,原先他顾忌女儿的名声,担心寄宿在崔庄惹来闲言闲语,听说可以借住附近的崔家,这崔小清不就是昔日的妙泰道姑吗?此女个性清高,在官宦人家中向来有名气,借住到她家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听说崔庄女学规模并不大,想必崔小清家也不宽裕,如今通判要挤进去那我家女孩怎么办?
  学谕大人顾不得婉转了,直接开口:“长卿,我家二女如今正当龄,正好与通判大人的女儿搭伴,住进崔庄里的崔家,你一起去说说,但有所需,我家不啬供给。”
  时穿扭捏地说:“我听说,三舍法下,要日日上学报道……”
  学谕马上接续说:“长卿的学问没问题,不消日日来上课,你只管忙你的事,考勤簿子我给你直接打到三年后。”
  当着通判的面走后门,你当通判大人是人大代表吗?
  可通判大人转念一想:这事也说得过去呀。学谕大人没有许诺给时穿廪生待遇,朝廷不需向外掏钱的。牵扯不到朝廷掏钱问题,那就算不上贪污。况且时穿的学问也是有目共睹,让一个写过四本书的人,跟蒙童一起识字,那也是侮辱文化人啊!
  算了吧,时长卿的情况特殊,特事特办吧……嗯嗯,既然学谕都这么直接了,是不是咱也得表示一下。
  “不错,长卿只管三年后参加州试就成,不消日日来上课的……你们说是不是?……咳咳,长卿,你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时穿拱手:“只是家业大了,事务繁忙,顾不上日日上学……各位教授放心,我家宗子保证每日到学,绝不耽误一天。”
  只是要求自己特例,那么,通判大人就欠时穿一个情了。通判望了望四周:时长卿如此识趣,想必是人多不好说。罢了,我等着他开口吧!
  通判与学谕分赃完毕,轮到各教授了,各教授不敢当面开口,转动眼珠片刻,有急切者站出来抢夺:“学谕大人,时长卿不如归到我的班级——考勤簿我明日就可拿出来,放心,保证打到三年之后。”
  另一位教授捻着胡子出列说:“钱兄的班上已经满员了,我班上还有几个空缺,便是时姓族人再来几个也容得下,学谕,放我班上吧。”
  但凡是老师,没有几个不喜欢班上富裕学生多点的,因为古人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家境富裕点的,虽然上进心欠缺点,但做事的气派小不了……嗯,就是逢年过节,拜师礼也小不了。
  时穿是什么人,海州时氏宗族里数一数二的人物,写过四本书,这学问上不成问题,重要的是他白手起家挣下一份大家业,销售的都是奢侈品,以及风雅的旅行用品,实在是游山玩水、居家过日子之必备良品,这样的一个能人拉近自己班里,以后说起来——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