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兴宋 >

第212部分

兴宋-第212部分

小说: 兴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是道姑,应该知道相术吧,拿一面镜子照照你的脸,难道你以为这件事能瞒得过天地神灵吗?“
  桃花观主身子抖得更厉害了……施衙内听了这话,偷偷从袖子里面取出一面小镜子,暗暗的观察了一下自己的脸,可惜天色暗黑,镜子里根本看不出什么。
  时穿依旧用那种带着浓厚回音的嗓门说:“你三岁被父母送入道观,小时候的事情基本不记得了,只记得自己有一位兄长,因为这位兄长曾经千辛万苦的寻找到了你,并发誓接你回家。你跟这位兄长一直有联系,期间经历过很多事情,你的父母死了,兄弟姐妹去世了,人世间只剩下你跟兄长相依为命……
  哼哼,你家人死绝了,难道你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你兄长做了那么多丧天良的事情,所以灾难一次次降临你家,最终将你兄长也带走了……
  直到这时候你还不醒悟,你一次次威胁拐子集团,让拐子集团来报复——说实话,我对他们那种蚊虫式的报复根本不在意,蚊子是叮不透大象皮的,我就有一副大象皮。
  我怜悯你在这世上孤苦伶仃,不愿对你下手,你以为我真傻吗?你以为我真的忘记了过去吗?你以为我真的什么都不在意吗?
  观主,别惹我,人不惹我我不惹人。这次你还我一个情,我们两清了,你一个出家人,睚眦必报的我都能把仇恨放下,容忍你的存在,你为什么不放下呢?“
  说到这里,时穿冷笑了一声,话音恢复了正常:“今世的报应你兄弟已经承受了,可是观主,你忘了还有地狱?如果你放不下,还想继续报复,那你的兄长还将在地狱里受苦,而你终有一天将下去陪伴他……所以,我劝你还是多念几句经文,替你的兄弟好好赎赎罪。”
  说完这话,时穿也不管瑟瑟发抖的观主,抬起腿来向官外走,施衙内紧追不舍,等出了桃花观,他拉着时穿的袖子,眼中全是小星星:“太神奇了,我听了都觉得纳闷,如此隐秘的事,你怎能探听到?”
  时穿望了一样身后的桃花观,平静的回答:“我送举人上京赶考的时候,曾经混进道教的心脏——东京汴梁城的上清观。我在那里查阅了桃花观所有道姑的度牒,我查到了这位观主出家前的本姓,另外,卷宗里记录了她的来历,以及随后的家庭变化。
  之后,好奇心促使我四处查探,借助卖玻璃配方的事,我混到她家乡,私下里打探了一下,发觉她的兄长从小作奸犯科……然后,就是顺藤摸瓜的工夫。“
  施衙内摇了摇胖脸,脸上突然出现一丝凶厉:“斩草不除根啊,你放心让她活下去,我还不放心把褚姑娘交到她手里。”
  时穿轻轻摇摇头:“这道姑也活不久了,自从她兄长被我击毙后,这道姑一直活在自怨自艾当中,以为自己害了兄长。另外,我顺藤摸瓜,已经斩断了所有通向拐子的渠道,如今即使她想联系拐子,沟通的渠道已经断了,她送出去的信如石沉大海……就这样吧,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尼姑,没剩下多少日子了,咱何苦让手上沾染上她的血呢。”
  衙内扭了扭身子,坚决的说:“不行,你先走,我带人守在褚姑娘院外,我不放心。”
  时穿看了一眼偏执的施衙内,叹了口气:“好吧,我让人给你送帐篷,还有睡袋……你守在院外也好,可是万一让人看到了怎么办,罗望京毕竟是天子门生,他要反咬一口,褚姑娘肯定遭殃。”
  第342章 围杀
  施衙内听了这话,马上回答:“不如我把荷花院租下来……嗯,不行,不能用我的名义租,以谁的名义好呢?”
  “白虎山庄时家!”时穿回答:“等会我从白虎山拨两位管家,外人来了你让他们出面。罗家原本居住在白虎山,时家出面,就说是照顾乡亲,谁也无可指责。”
  “好啊好啊,那我先去荷花院占个地方,明日一早你赶紧让你本家派人!”施衙内说完,匆匆冲入桃花观。
  时穿站在原地稍稍等了会,不久,凌飞举着火把从桃花林深处现身出来,低声向时穿汇报:“已经安排了八个兄弟,一路跟着两位牢头回城……但,师父,我想应该没事的。十两银子的仪金,是给举人进士的标准,两个牢头得了这么多,他们怎么会乱说呢。”
  时穿轻轻点了点头,依旧在静静等待……
  凌飞知道时穿等待的是什么,他再度鞠躬:“师傅,咱们的雷火队(火枪队)六十人已经守在林子外,猎人队已经带着三头小狼崽,在山里堵住了那伙土匪……师傅,可是要把雷火队拉上去练手?”
  时穿轻轻点头:“军队不是收藏品,这支雷火队我们训练了整整一年,耗费的炮子都值上千两银子了,恰好此处又是深山,自从云台山来了老虎后游人绝迹。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正好演练雷火队。
  我这里离不开,你亲自带着队伍过去,按照我们之前的训练法,以十五人为一排,分成四排轮流开火,让小伙子们获得一点实战经验。记住,不要放走一人,雷火队的秘密绝不能外泄。“
  黑暗中,凌飞的表情不知如何,只听他沉默片刻,小声问:“师傅,咱不是要警戒桃花观吗?”
  “警戒桃花观只需要两个人就行,剩下的警卫工作,让施衙内的人冒充咱们!”时穿顿了一下,补充说:“大尹答应我将团练数目扩大至六百人,但我们必须剿灭云台山深处的匪徒。当然,我们自己也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咱们的货物已经数次在路上遇劫,前往云台山垦荒的农夫多有失踪,弄得现在我们开垦茶山、开垦葡萄园,都没有农夫敢单独上山。弄得士子重阳节都不敢出门。
  这种现象不能继续下去了,再这样下去,来海州的商人越来越少,我们吃什么喝什么?所以,这次我们借褚姑娘的事发难,把队伍拉到了桃花观,但调动兵力是需要枢密院许可的,为了不让人找麻烦,你就以桃花观为补给中心借机剿匪。咱们借此机会,开一个先例——一个不用枢密院下令,团练自家调兵剿匪的先例。
  褚姑娘要在这里住一段时间,我估计明后天,罗进士一定会去拜访我,那时,他也会听到褚姑娘上诉要求离婚的消息,可我不想见罗进士,也不想让罗进士来桃花观骚扰,干脆咱们封锁桃花观,在桃花观设立剿匪指挥部,禁止闲人出入,而后出兵扫荡周围群山,让山中没有一个匪徒存身。“
  凌飞鞠躬:“师傅的计较总是有道理的——我明天就把团练总教头的仪仗竖起来,同时调动附近所有团练,封锁云台山,让那些匪徒无处流窜……”
  “也算是消磨时间吧!”时穿的气势突然降下来,慢悠悠的说:“这场官司,从下达通知开始,准备诉状,排期候审,前前后后至少要折腾一个月,咱封锁桃花观需要一个理由,搂草打兔子,慢慢折腾吧。”
  “徒弟明白!”凌飞躬身告退。
  缺人手啊——望着凌飞隐入黑暗的身影,试穿不禁哀叹。按计划,凌飞应该去沭阳接收刘家给的五千亩土地,顺便筹建沭阳团练,但时穿这里有许多事不好自己出面,又不得不把凌飞调了回来,好在沭阳刘家挺上道,乘着这个冬闲,正调集人手修建团练宿舍。与此同时,黄爸那里也如期调动厢军,开始修筑沭阳通往海州的道路。
  在此之前,黄爸也买下了毗邻白虎山的两座山梁,就等时穿这里“清障”完毕,便把沭阳厢军秘密开进山中,整修荒山栽种茶苗——而山区隐藏的匪徒,也是“障碍”的一种。
  时间慢悠悠过了三日,海州读书人仍在相互串联,舆论纷纷围攻罗进士。罗望京当天拜访时穿不过后,回家见到了守候的衙役,获知褚素珍递交离婚申请的消息,又羞又恼的罗望京当夜奔向桃花观,被团练挡在山外,他先是要求面见褚素珍,遭团连拒绝,后又求见坐镇此处剿匪的时穿,被告知:非军情传递,一律不准。
  罗望京在桃花观闹了半日,怏怏下山——这一切闹剧,时穿懒得理会,他每日里只管背着手,听听团练传回的消息,顺便陪施衙内在桃林中散步……
  三日后,崔庄社兵在云台山深处堵住最后一股劫匪,时穿下令凌飞指挥攻击,自己依旧悠哉游哉在桃花观闲逛。
  山坡下,社兵往来汇报,一名斥候报信:“三十个人,五把弓箭,短兵不详。”
  凌飞努力学着时穿那种天塌下来不以为然的表情,严肃的听着传讯的社兵汇报,而后他想了想……师傅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面前的这拨匪徒其实没什么大罪,就是一伙去年从外地迁来的流民,因为耐不住饥饿与贫寒,抢劫了附近几个村落的耕牛,私下里宰杀了充饥。这伙流民聚众打劫之前,已经编入了厢军,进行了简单的军事训练。
  宋代厢军分两种,一种是校阅厢军,一种是普通厢军,校阅厢军多数是流民中最身强力壮的,他们编入厢军后,会经过简单的军事训练,有时也担任一些军事任务。对于校阅厢军,官府是给发薪水的,这笔薪水从中央政权直接划拨下去。而非校阅厢军的存在,则纯粹是一种慈善事业了,官府也就是把他们组织起来,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然后借这个名义,给他们发一份口粮,让他们得以糊口,不至于起来造反或者作乱。
  宋代是个天灾频繁的时代,这时候地球正在进入“小冰河时代”——自冰河时期以来,地球温度的另一个最低点就出现在宋代。因为灾难的频繁,宋代厢军机构不得不持续扩容,以收纳不断产生的灾民,到了宋代中期,厢军越来越臃肿,于是有了王安石裁减冗兵的“变法”。
  朝廷实行新法后,大部分非校阅厢军其实并没有裁减,实际上,为了应付“熙宁开疆”的战争,朝廷反而扩大了校阅团练的数量——比如陕西枪手(长枪手)以及步弓手(弩兵)的数量。不过,他们数量虽然扩大,质量却在下滑。没办法,朝廷的大政策是裁减冗兵嘛,既然数量减不下来,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那就减少财政拨款,这也是一种“裁减”吧。
  结果,校阅厢军拿钱少了,兵变越来越多。于是朝廷又需拿钱出来镇压兵变,导致军费总支出不断增加……
  一般,非校阅厢军的薪水由地方自筹,由地方负担,朝廷一概不管。而理论上,这群厢军负担的是地方上修桥铺路的工作——时穿雇用厢军修路就是地方政府对厢军的一种使用方式,貌似这种情况下,也该由地方上负担他们的费用。
  可惜,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常常被政事堂的官员所忽略:一般来说,灾难发生的时候,那些贫困地区对灾难的承受能力,以及赈济能力往往最差,唯有富裕的地区,才能经受住小病小灾的考验。
  大宋两百余年了,灾民们也学聪明了,一旦有灾难发生,立刻结伴往富裕地区逃窜……开玩笑啊,平常想去富裕地区打工,总是凑不够路费,如今什么都不用操心,一切都由官府承包了,只要能跑到地头,暂时找不到工作也不用发愁,反正地方政府管吃管住。
  恶性循环下,两百年的大宋在这个时候逐渐变得步履阑珊,那些富裕地区常常要负担超过本地人口几倍的厢军与流民,时间久了,谁都受不了,所以地方政府对于厢军的照料越来越敷衍。
  通常,当灾难发生的时候,为了防止大的动乱,地方上的富商以及乡绅常常会联合起来,捐赠一笔钱,一部分用来编练本乡本土的社兵包围家园,另一部分则交给官府,以赞助官府收容流民编练厢军的需求……但这之后,地方上的乡绅觉得剩下的事情应该是官府的事儿了。
  可地方上的官府也冤啊,地方上增加税收,那是自己的政绩,减少税收就要影响仕途,如今要拿出大量的税收养活厢军,政事堂对这一切不管不问,搁谁谁也不愿意啊!
  所以,到最后厢军就保持一种最低成本的运作,当地官府提供吃不饱的酬劳,积极鼓励流民返回家乡,或者在当地自谋出路,这种方法在当地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时候还好说,大量的劳动力被蓬勃的商业迅速吸纳了,而后大量的商品被生产出来,反过来刺激税收的增长,地方官府也因此获益。
  但如果这一切反过来,那就不妙了——自从白莲教教匪作乱以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顽固、最神秘的宗教,白莲教在流民中并没有绝灭,而海州的市况有因为寒冬的影响,导致茶叶贸易萎缩,土地干旱造成农产品锐减,无论农税商税,这一年海州的情况都不妙。于是官府对厢军的供养也更加苛刻了,而厢军在有心人的煽动之下,也开始此起彼伏的“自谋生路”。
  国人都是比较排外的,厢军本来就是外来户,再加上他们多少有点手脚不干净,于是本地人常常制定一些歧视性政策,比如禁止厢军随意进入村落,有工作宁愿先雇用本地人也不考虑这些外来户。而厢军感受到这种歧视,他们心中的怨气也就更加高涨了,如果有机会,他们并不介意给本地人制造一点麻烦,好处一口心中恶气。
  面前这伙被包围的前厢军人员,其实还没有到过不下日子的地步,大宋朝的福利待遇比较好,因为占城双季稻的引进,虽然天灾频频,但终大宋一朝,饿死人的现象很少出现。所以地方政府再苛刻,厢军们吃饱肚子没有问题,只是他们手头很少有钱而已。
  但是大宋是一个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是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顶峰,在大宋吃饱肚子算不上什么,手头无钱那才真是困窘,如今没钱又没有打工的机会,所以这一年海州的厢军,只要找见机会就聚众抢劫。
  据说,有人统计过大宋记录在案的兵变,新法实施之前,基本上是每两年一起;新法实施之后,基本上每年两起之上。而稍稍不好的年景里,年度发生十余起兵变那也是常事——这还是记录在案的。
  大宋编练流民成为厢军,虽然减少了流民作乱的机会,但反过来也让流民有了组织与纪律,眼前这伙流民就是三个都叛乱厢军的残余,他们起事之初,有人抢了点小钱立刻悄悄溜了,也有人吃饱肚子后转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