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兴宋 >

第41部分

兴宋-第41部分

小说: 兴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便,我黄氏在海州土生土长,人缘广阔,给大郎推荐几个婆子过来帮忙,如何?“
  时穿点头:“做生意,就得相互监督,今后我也要派人时刻去你店中查账,你当然也要派人来……我这院子里马上要大兴土木,多来几个人打下手也好,我自家还需再雇四位婆子,黄掌柜给我推荐一下。”
  环娘刚才惊走了顾小七,这时见到豆腐西施与黄掌柜还在缠着时穿,唠叨这种哥哥特意给她制作的雪花膏,不由得有点恼怒,举着擦满雪花膏的香手,只往时穿鼻子跟前凑,催促说:“哥哥,咱快去看看秋千椅,那也是哥哥特意给环娘做的,嗯,该是什么样子?”
  黄掌柜眨巴眨巴眼,长话短说:“巷尾吕秀才屋子还有空余,我把那间屋子租下来,安排绣娘们去那里上工,今后咱把绣房移到那里,时大郎只要不时派人去指点一二便行,那些绣娘的钱由我黄氏来付,出的绣活,我黄氏依旧按价格收……
  我瞧时大郎出行不方便,不如我再安排一个车夫,等绣房搬进吕秀才的院子,时大郎再要出门,只管招呼车马。“
  黄掌柜这是预见到雪花膏的大收益,于是绣房相比就成了鸡肋,他想把绣房迁移出去,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保守雪花膏的制作秘密,另一方面……时穿也精力有限,不是吗?
  既然享受了高额的收购价,时穿当然不在乎收购方安排的监控人员,这是独门生意必有的相互防范,更何况时穿也能从中享受到免费服务——宋代正规仆妇的免费服务。他一边安抚着环娘,一边很自然的答应:“既然如此,黄老板安排吧。嗯,我明天就打算出门。”
  环娘嚷嚷:“现在就走,哥哥答应我的,咦——秋千架,我也有秋千架了。”
  第085章 琳琅满目
  现在已是四月末,宋代的街道上,端午节的气氛已经渐渐浓郁了。时穿所居住的甜水巷,已经属于背巷了,就连这么偏僻的地方,小摊贩已经摆满了巷道,扑面而来的节日气氛十分浓郁。
  对于华夏民族来说,端午节是个传统大节,前后要放整整五天假。从端一开始,实际上已经进入“端午”节日了,各种节日需用的物事,吃的、用的、玩的、祭神的……一样都不能少。
  当然,焚香少不了,祭祀少不了,更少不得准备些团糉、蜀葵、桃柳枝、杏子、林禽、柰子、焚香或者香印等物品,所以端午节是喧闹的,是鼓声喧天,笑声不断的。
  这是一个商品经济极端发达的时代,当时世界百分之七十的财富在于大宋,这话的意思从另一方面理解,就是:这是个商品极端丰富的时代,以上所说的货品,街头巷尾随处可以买到。所以,不出门不知道,一出门才发现,街头人头涌涌,都是采购货物的人群。
  端午节这天,为了图个喜庆吉祥,人们要在手臂上缠五色丝线,这个东西宋人叫做“百索”,也有手巧的人,把五色丝线结成纽子,那就是百索纽了——这大约是中国结的变种了吧。
  擦肩而过的市井百姓个个手臂上五色斑斓,时穿顺手在路边小摊买了点百索,也给环娘与自己缠上,过节嘛,图个喜庆。
  门插艾虎,臂缠“百索”,手持折扇,轻摇小鼓——这是宋代端午节的必须。甜水巷豆腐西施宅院过去,是巷头的顾宅,大约是顾小七要出嫁的原因,顾宅门头上早早挂出了艾虎——这是个追究精致的时代,小小艾虎做的非常可爱,环娘站在门下,咬着手指羡慕半晌。时穿在旁不以为然插话:“咱也买一个。”
  “不好,这艾虎最好是自家编的,环娘以前在乡下学过编艾虎,哥哥买些艾草,环娘给你编。”
  “你说的那可是乡下!”时穿笑着上前,抱起环娘说:“城里人生活节奏快,哪有闲工夫自己编艾虎,咱现在不差这几个小钱,你去旁边摊子上选几只艾虎。”
  时穿说的旁边摊子,出售各类烘托节日气氛的小玩意儿——多是些制作精巧的小鼓和小扇子。做工极可爱的小鼓挂在扁担架上、或插在座上,形制不一,站在摊前已购买上小鼓的小孩啵隆啵隆地敲着,小鼓不过巴掌大,敲起来声音闷闷的,也有些鼓插了根棍子,加上两块小石子,就成了拨浪鼓。这拨浪鼓不用自己费力敲,很受小孩的欢迎,货摊边的小孩,八成拿的是这种小鼓,他们童真地摇着小拨浪鼓,摇出一片节日的喧闹。
  环娘一到小摊边,便被摊上的小扇子吸引,小扇分为青黄赤白各色,或绣或画或缕金,扇面描绘出各种花样,环娘看得痴迷,摊贩望见环娘背后的时穿,衣着打扮并不普通,便竭力叫卖着:“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卖也,卖也,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卖也!”
  摊贩刚刚吆喝完,环娘两眼出神的盯着摊子上的货品,还未做决定,一辆马车陡然停在旁边,马车上跳下来一个浑身绫罗绸缎的中年男子,粗鲁的挤开环娘,直着嗓子冲摊主嚷嚷:“那汉子,这柄小扇几多钱?”
  环娘畏缩闪到一边,不等时穿招呼,她眼睛一亮,蹦蹦跳跳地又转向侧方的小食摊,摊子上摆满了各类端午节的特色小吃,有香糖果子,用菖蒲、生姜、杏子、梅子、李子、紫苏等,这些食品全都切成细丝,加盐晒干,又叫做“百草头”。
  这些东西可不便宜,因为古代中国,历代官府对盐征收重税,盐在古代是一种奢侈品,用盐浸泡的食物,大约相当于现代的哈根达斯……当然,也有用蜜糖来渍果子的,而后需放在梅皮里做成酿梅,那更是别有风味了。
  环娘站在摊前直咽吐沫,时穿抢上前一步,用肩膀轻轻一撞刚才那位绫罗绸缎男,将对方撞到了一边。被撞者眼睛一瞪,刚想发怒。立刻被环娘所注意的那个美食摊所吸引,转过身去问:“那汉子,百草头多少钱卖?扑买不,十文钱扑买如何?”
  “哈——”时穿忍不住笑出声来,原来这厮是个大宋的逛街男,见到卖东西的,从不怕挤挤撞撞。如此说来,这厮刚才撞环娘,那也是习惯使然,原本无心啊。
  这可是个宋代土生土长的男人,时穿记得宋代文人的笔记小说中,隐约将宋代男人的脾性暴露无遗——在这个时代,最喜欢逛街的可不是女人,大宋朝的男人更喜欢街头闲逛。且文人士子把这种生活方式当作一种“富贵态”。
  一般来说,端午节前,大宋各个城市就会有许多“鼓扇百索市”以供市民们选购节日商品。就拿海州来说,专门卖扇子卖百索的地方在东市,东市之外的小摊贩,卖的都是哄孩子的粗劣玩意——在大宋,铺子里卖货物的,这是坐商,质量都稍高点,毕竟卖了伪劣货,得担心别人找上门来,不是吗?
  但大宋是个温情社会,宗亲社会,大宋朝官府也特地给平民百姓留点节日经济的余韵,让平民百姓也能从节日里挣点小钱,这种钱,大约算是宋代的“灰色收入”吧——宋代摆小摊的是行商,不纳税。因为走街串巷,他们卖的东西就不能保证质量了,所以只有在销售手法上翻新,扑买就是其中之一。
  刚才的逛街男再度挤开环娘,手里拿着几枚铜板开始与摊主扑买——也就是各自将铜板掷在地上,比比看谁掷的铜板字面朝上(或者阴面朝上)的多,以此论输赢。
  旁边的环娘对赌博不感兴趣,摊主与逛街男面红耳赤的喊着“纯”、“卢”她咬着手指在那里核计买什么。来自乡下的环娘,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花样的小吃。而海州城又是天下六大茶市之一,富豪多,享受那就更是丰富多彩了。所以环娘被琳琅满目的食品耀花了眼,她思索许久,伸手捏一捏腰包——那里装的是这几天她收的门包钱。
  呀,想吃的食物太多,只恨钱少。
  “哥哥,你说,若让你只选一样,只选一样东西吃,你会选什么?”赌博的呼喊声中,犹豫片刻,环娘决定征求哥哥的意见。
  “我吗,当然是选粽子了,端午节,吃粽子才是第一。”
  过端午节必备的招牌食品是粽子,宋代粽子其实被称为“糉子”,也叫做“角黍”。现代包粽子多用苇叶或竹叶,而宋代的粽子却是用菰叶来包的。菰叶里包着黏米,也要加入枣子,这和现在的粽子差不多,也有再加松子、栗子、胡桃、姜桂、麝香之类的,花样非常多。
  第086章 喧嚣扑面
  在宋代,包好的粽子不是用白水煮的,而是烧艾草灰淋汁来煮,这样煮好的粽子色泽金黄,格外好看——如此,就是杨无咎词中所谓“角黍包金”了。
  除了菰叶粽子,还有用新竹筒贮米蒸食的粽子,叫做“装筒”或“筒糉”,它的形状和现在的竹筒粽子没什么分别。因形制不同,宋代的粽子还有角糉、锥、糉、茭糉、筒糉、秤鎚糉、九子糉等各色名目。
  宋人传说,糉是屈原的姐姐所制,所以用粽子来祭奠投江的三闾大夫,当然再合适不过了。
  一般在端午(端五)这天,家家都把准备好的祭品和食品,放在梅红色的匣子里,再加上茶酒供奉,都摆放铺陈在门口,就是贫困的人家,也要去尽力备办。当然,按照风俗,每家里要贴天师像,大门上还要像顾宅那样钉上艾人艾虎。
  所谓“艾人”,就是和泥做成张天师,用艾草做头,蒜头做拳,挂在门上据说可以避邪。那挂上去的除了艾人,骑在用艾草扎成的艾虎上,艾虎是张天师的坐骑——不独民间如此,皇宫里也有这个讲究的。端午皇宫要设内宴,照例翰林学士们要写帖子词,贴在宫内阁中门壁上。
  比如苏辙在端午为皇太妃阁写的帖子词,就有“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萦尧母门”的诗句。
  在这个享乐主义时代,民间百姓不仅全盘照搬皇室礼仪——门上挂上艾人艾虎,更有人干脆把菖蒲刻成小人儿,或者葫芦形,挂在身上的以求祈福辟邪……
  这样的端午节,大约只有现代的春节可以比拟。
  扑买已经结束,逛街男兴冲冲离开——刚才的扑买中他并未占上便宜,可这厮不在乎,逛街吗,图的就是一乐,如今这厮花了钱,兴冲冲而去,环娘还在那里纠结:“呀,粽子么……可是粽子年年能吃到,百草头却只能在海州吃,这百草头花样凭多,环娘该选什么口味吃呐?都选的话,环娘一个是没那么多钱;二个,……环娘的小肚子也不大,吃不下呀吃不下,怎么得了?”
  “决定不了,那就不决定!”时穿一把抱起环娘,也学着刚才逛街男的傻样,吐着舌头,舔着脸,满脸傻呵呵的笑,意犹未尽的冲出巷子:“这可是端午,要连过五天节日呐。小巷中的小摊,算不上出色,咱们去东市,那里货更齐全。”
  他们已踏出甜水巷巷口,顿时,更多的万般热闹,千钟喧嚣扑面而来,最响亮的是巷口的拨浪鼓声,在拨浪鼓摊子边,三三两两的站着手持拨浪鼓的小孩,他们拿着父母新买的拨浪鼓,兴奋地满脸通红,手中拼命地摇着,咚得隆咚,咚咚得隆咚的声音响成一片,夹杂着孩子兴奋的尖叫声。
  见到巷口有同龄人出现,而且这位同龄人还是一名粉妆玉砌,精雕细琢的袖珍小美人,男孩子们摇的更起劲了,有位看似家境富裕,衣着华丽的小男孩,还慷慨地随手从怀中掏出一把兽糖,讨好地递向环娘,嘴里嚷着:“小娘子,我与你兽糖,你陪我玩?”
  如此喧闹的场景,搁一般孩子早已经欢呼雀跃了,但环娘突然畏缩了,她缩回试穿怀里,摇着时穿的手,央求:“哥哥,闹得紧,不如我们回去吧。”
  环娘是因为心情不好,所以不搭理小男孩的讨好献媚,可是美人就是美人,哪怕小美人也是美人,这一刻,环娘尽显一个美女的气质——我无须向你解释,你明白就明白,不明白,自己想去。
  小男孩顿时气阻……但眨眼间,那厮也呈现出一个微型风流浪子的潜质,他转手将手里的兽糖递给身边一位不怎么出彩的小女孩,骄傲的宣布:“我刚才,其实是想给你的。”
  小男孩说完,不屑地向环娘瞥了一眼,环娘小脸板的,很严肃,时穿憋住笑,低下身子,柔声问:“怎么,环娘不喜欢拨浪鼓么,我过去,也给你买一个?”
  环娘站在原地,拨浪鼓一般摇脑袋:“街上人多,想必拐子也多。”
  明白了,难怪群些女孩轻易不出门,原来是经过拐卖事件后,她们患上了社交恐惧症,见到人多的地方,不由自主的担心人群中隐藏着拐卖贩子……
  “莫怕,我把你扛在肩上,你站得高看得远,喜欢什么就在我肩膀上指一指。”时穿继续劝解。这时候不能畏缩,想打破女孩们的逃避心理,必须让她们多与外人接触。
  正说着,时穿突然感觉背部一阵刺痛,他霍地转过身去,目光灼灼地在人群中搜索着,他的目光穿越了无数时空,恍惚间,周围的人影不断叠加,不断如电影胶片似的幻化,仿佛影碟机被按了快放键……
  然而,费尽努力搜索一番,时穿却没有任何发现。
  时穿很不甘心,他动了动手,快速放下环娘,准备使出全部力量进行搜索。但环娘才觉得时穿手动,立刻反手死死抓紧时穿的袖子,而后她面冲刚才送糖讨好的小男孩,大声说:“哥哥哥哥,你可要把环娘抓紧了。环娘忘性大,没准看到好玩的东西,又忘了身在何处。”
  “没问题!”周围的气温顿时恢复了平常,时穿躬身扛起了环娘:“你做我肩膀上,在那上面挑选,保准走不脱。”
  时穿肩扛环娘刚刚起身,眼前冒出了施衙内那张肥脸,他看见时穿像看见亲娘一样,眼泪汪汪滴哭诉:“好啊好啊,长卿,你可算出门了……嗯,素珍姑娘在你那里搞什么……她还好吧?”
  看到一个大男人,为一名女子变成这样,时穿快笑喷了:“哈,我本以为你清明节就放弃了‘贴身紧逼’,没想到你到了端午节,还不肯罢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时穿说的是:施衙内过早的出卖了他这个幕后策划人,以至于褚素珍反过来,对时穿进行了“贴身防守”,弄得时穿现在想出门都难。
  施衙内跳着脚,绝望地叹息:“好啊好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