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兴宋 >

第73部分

兴宋-第73部分

小说: 兴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宋朝每年的商业交易不下几亿贯,多少的商人奔波于各地,他们携带的行李都装在木箱里,抬上抬下的多麻烦,如果商人们都购置这样的箱子装行李,便是一个商人购买一个箱子,那都得上千万只……大郎,这箱子怎么用铁轮子,木轮子不成吗?“
  时穿见段一锤跑题了,哈哈笑着回答:“木轮子虽然可以降低造价,但我怕这东西拖来拖去,万一轮子坏了,这箱子等于废了。”
  段一锤急切的说:“木轮子怎么会坏呢?现如今的马车都是木轮子,也没见它们经常坏?”
  “那是,制作两轮马车的技术已经有几千年了,想必制作一个缩小版的木轮子也不会太费事,只是,这些箱子是我给小娘子们的赠嫁,不免做的坚固华丽了一点,如果平常人使用,大约木轮子已经足够了——但,你说这些,跟你一个铁匠铺有什么关系?”
  段一锤坐不住了,他领着儿子段小飘走进木箱子跟前,把拉杆拉出来仔细摆弄一番,头也不抬的说:“昨日码头上有人说,时大郎带着一群女娘,拉着半人高的箱子,英姿飒爽的走回家去,我当时就感觉这玩意儿好……没错,用皮革做箱面,既轻便又防雨防水,一个手拉上这么大的箱子,走起路来,一点不麻烦。
  嗯,这么大的箱子,换洗衣服与随身物品都可以摆得下,如果箱子上再加上锁头,便是放一些钱物也并不担心……谁说这东西跟我们铁匠铺没关系,这拉杆不是铁的吗?轮子的轴不是铁的吗?箱子上的扣袢不得是铁件吗?
  段家铁匠铺虽然是祖传的手艺,不能轻易舍弃,但好在,大郎赠给我们做剪刀的工艺,我琢磨着这铁匠铺照旧营业,嫡子段小飘可以继承我的铁匠铺,大女婿恰好是皮匠,让他皮匠出面,揽下这个做皮箱的活,不大不小正合适。“
  段一锤抬起头来,两眼发亮:“做这种皮箱需要的铁匠,恰好可以让段家铁匠铺供应,徒弟们只制作轮轴,也算是练手,技术再好一点的,让他制作拉杆,这不全齐了吗?”
  原来段一锤是想吃一碗占一碗,时穿不反对多吃多占,反正顶个师傅的头衔,哪怕抄着手也能数钞票,他想了想:“盐铁是专营的,开店铺的如果铁料需求多了,恐怕也供应不上吧,再说,铁件容易锈,这年头防锈技术不好,纯粹的铁轴与铁拉杆……”
  段一锤抬头反驳:“大郎既然说这么多,为什么你这箱子要用那么多铁件……难道大郎有防锈的秘诀?”
  时穿哑口无言,许久才表态:“即然这样,这门生意我跟段兄合伙,我出设计你完成,事后五五分账?”
  段一锤抬起头来,两眼亮得像灯泡:“大郎,明天我让段家女婿上门,与时大郎签订契约……西街还有一间空铺子,明日一早我就去把它盘下来,让女婿留作铺面……”
  段小飘在一旁插嘴:“这皮箱的制作,还有师傅刚才说的‘坩埚’制作方法……等红契订立后,师傅一块教给我们吧。”
  时穿摆摆手:“无所谓了,不算什么大的技艺,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赶,有想学的段家徒弟,让他们一起来吧……嗯,刚好,我码头那里也要用他们一下。”
  第141章 被人告了
  段氏父子再三感谢的告辞,随后,时穿接着在院里忙碌——主要是仆人一下子来了很多,需要安排各自的岗位与职责……
  纷纷扰扰的一天总算结束了。
  掌灯时分,仆人们总算习惯了各自的岗位,姑娘们重新恢复了正常的作息制度,豆腐西施也开始重新泡豆子磨豆腐——除了这点声音,喧闹了一天的海州城终于宁静下来。
  好像是为了报复端午的喧嚣与热闹,今天海州城的宁静到的格外早,格外快,仿佛整个世界一下子进入了沉睡,街道上不再有叫卖声,沿街店铺也早早关了门,附近只剩下豆腐西施的磨磨声,连隔壁刚搬家的顾三娘,似乎也提早进入了熟睡。
  来到大宋这么久,每天都是蝶闹蜂忙的,突然之间安静下来,时穿有点不适应。别人都睡了,他依旧难以安眠,等到姑娘们的窗户都熄了灯,他索性披衣而起,来到院中。
  院子里除了淡淡的豆腥味、卤水味,还飘荡着一股淡淡的香气,那是白日里为制作香膏弄的香料。除此之外,还有一股泥土味——院子落里还亮着灯,鲁大派来的几名徒弟还在挑灯挖坑,时穿背着手走到坑道口,只见坑中一名徒孙正在刨土,另两个男子则坐在铁锹把上低声聊天,见到时穿走过来,休息的两个人赶忙站起来,抡着铁锹开始铲土。
  时穿正闲着无聊,便冲这三人招招手:“都回去吧,今天你们歇一天,让这院子静一下,等明天中午过了,你们再来上工。”
  三名徒孙扭捏地搓着手,时穿催促:“快走,明天一早记着让马车来运土。”
  ……
  徒孙们告辞后,院落里终于安静下来了,时穿跳下坑道,打量着徒孙们的工作。
  按照时穿原先的交代,这个坑已经挖掘了一间房子大小,并在三面砌好了墙,另一面则搭起了简易支撑物,徒孙们刚才正是在那面简易墙前,继续挖掘着——按计划,坑道还要从这里继续往下挖,直到把整个地面的地下部分挖空。
  因为时穿格外强调院子的整洁,所以院内堆得土并不多,院角落沿墙整齐的码放着方方正正的石料,那是用来砌地下室的。时穿站在坑边计算了一下那堆石料的数量……接下来,如果有人站在旁边的话,会觉的眼前一花,面前同时出现几个时穿:一位时穿拿起铁锹开始挖土,一位时穿走向那堆石料开始搬运,还有一位时穿开始和泥砌墙……
  当然,还有一位时穿站在原地,一边观察着周围,感受着风在空中吹过,一边淡淡地笑着,低声自语:“化身万千,哈,多大点事……”
  挖掘土的沙沙声响了一夜,第二天,原先堆积石料的地方堆起一座小山高的泥土山。清晨的时候,豆腐西施出来打水磨豆腐,听到后院的沙沙声,她牵着黑狗来到后院,但刚迈出西跨院的门,突然觉得眼前一花,感觉到坑道中微弱的火光熄灭,沙沙声陡然消失,并且仿佛从来不曾出现过一样——整个院落静的,像是鬼蜮废墟。
  院外、巷中响起头陀每天的天气预报声,豆腐西施愣了一下,踢了一下脚边的狗:“你这个吃货,我明明听到院子中的声响,你怎么一声不叫唤?”
  大黑狗只知道伸着舌头,冲豆腐西施狂摇尾巴。
  豆腐西施走到坑边,伸头望了望,天色太黑,什么都望不见……
  天亮了,姑娘们开始活动,他们没有感觉到院子里的异常,而新来的仆人,他们压根不知道院子的异常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等早饭过后,一群三十到五十岁的婆婆赶到府上,为首的中年妇女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文雅的冲时穿行礼后,递上一张契约,彬彬有礼的说:“时大将,我们是黄公子雇来的,这是契约。”
  趁时穿浏览契约的工夫,老婆婆继续说:“黄公子说大将越来越忙碌,恐怕没有工夫亲自教导小娘子们,所以特地雇我们来为时大将解忧……我等几个,素来惯做这事,黄公子也是审阅了我们过去的荐书,才给我们下了这份聘书。”
  时穿抖了抖手中的契约,正在沉思,黄娥听到院里的动静,赶了出来向老婆婆行了一礼:“黄公子真是客气了,哥哥,这是‘女先’,一向负责教闺门女子……哥哥今后会越来越忙,恐怕抽不出身给我们上课,黄公子这份思虑得当,如此一来,哥哥上午可以脱开身去,我们便由女先教导……”
  宋代所谓“女先”,指的是“女先生”,因为是女性教授,所以只称“女先”。至明清之后,这种负责教导官宦女的女教师,则被称为教养嬷嬷。
  宋代的“女先”多数是一些富家女或者官宦女,因为家道中落、丈夫去世后无子女傍身,才踏上这行业,而在宋代,父母娇养女子成风,唯有在这个普及教育的时代,她们才可以不去尼姑庵度过残生,凭借知识和教养为职业,以“女户”的身份独立挣钱糊口。
  时穿身上有点泥土味,他抖着契约,皱着眉头回答:“难怪黄公子昨天欲言又止,大约是想跟我说这事吧,不过,契约应当跟我订立,而且我家的女孩不打算学女诫、女训。”
  为首的中年女娘低身行礼:“奴家姓祝,大将可以称我为‘祝女先’,奴家等隐约听说时大郎曾编印课本……既然时大郎对小娘子们另有打算,奴家等也识得字,愿意按大将的课本教书。”
  时穿高兴的一拍手:“太好了,我总共有三门课本,经济学内容先不急着教,等识字算数到了一定水平,再教授姑娘们,你们就轮流教授识字与算数,啊,还有礼仪课,我希望姑娘们读书识字,且仪态万方——我们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小娘子们要一边玩耍,一边做些手工。”
  “祝女先!”再度向时穿福了一礼:“奴家等拿了工钱,不敢懈怠,下午愿教授小娘子们一些针线手工,以及行走、坐卧、待客、侍奉婆婆与相公的礼节。”
  宋代的员工都如此敬业啊……啊,侍奉婆婆与相公的礼节——难道宋代的女学,也包括教授床上功夫,啊,怎么拿这些女先作掩护,让姑娘们学点《爱经》知识……时穿还没考虑好,正发呆呐,环娘披头散发冲了出来,蹦跳着嚷嚷:“哥哥,该巡街了吧,环娘打算早饭也在街上吃,哥哥走的时候,一定记得喊我。”
  说话间,院中的黑仆已经把早饭做好了,素馨、墨芍闻讯赶到,捧出发的三套《女书》,恭敬地递给那些女先,女先们翻阅之后,拍着胸脯保证:“大郎,书上的内容虽然新鲜,可并不深,大多知识前人都零零星星说过,我等完全可以边学边教,绝不误了大郎的事。”
  时穿回答:“好啊,你以后上课的事就交给你们了,我……”
  话说到这里,蒙都头一头大汗撞了进来,站在院中大呼:“大郎,不好了,你让人告了,状子已投到通判那里——州通判,通判大人让我通知你一声。”
  时穿满头雾水:“告我?什么罪名?”
  蒙都头看了一眼院子里忙碌的黑人仆妇,回答:“拐卖良人。”
  时穿哭笑不得,他用手指指指鼻尖:“拐卖,我就是被拐卖的人,我能拐卖谁?”
  蒙都头望了一眼时穿,没有回答。黄娥眼珠转了转,跺脚:“坏了,我怎么没有想到防范此事……县尉,如今该怎么办?”
  时穿有点火了,他阻止住黄娥:“怎么回事,我拐卖谁了,明明别人拐卖了我……”
  黄娥细声细气的回答:“大约是那群昆仑奴惹的祸,有人看见我们这里的昆仑奴了——大宋刑统规定,禁止贩卖奴隶,虽然人人都知道昆仑奴是番外贩卖过来的,但一般‘民不究,官不举’,万一有人举告,官府自然要查问下去。”
  “可是……大宋禁止奴隶贩卖,我们的遭遇又算什么?”
  蒙都头幽幽的回答:“民不究,官不举,说的就是这事。乡野之间,或许有买卖奴婢的,但这种买卖,不清不楚的,买卖契约要上衙门上档子的话,卖方多数要用父母的名义……”
  时穿打断蒙都头的话:“既然禁止买卖奴婢,怎么父母就可以买卖了。”
  黄娥一指隔壁:“哥哥还记得顾小七娘吗?顾二婶将她卖了——但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卖’:父母得了钱,也可以说成男方的聘礼,官府是不禁止的。
  因为这种缘故,拐子拐来人口,常要经过一番调教,用各种手段让拐来的女子认自己为父母,而后以父母的名义将女孩卖了。乡野之间,哪里认真追究父母的真假,女孩们卖到乡野,连自己身处何地都不知道,倒是无法反抗,这辈子只能认了。
  但若是卖到勾栏瓦舍,拐子也有一番手段调教……“
  黄娥顿了顿,脸色微红,指了指那些记得父母名称的姐姐们,低声说:“比如使手段坏了姐姐们的名声,之后姐姐们担心把真实身份说出去,会让父母兄弟蒙羞,这辈子只好忍气吞声隐名埋姓的生活……
  然而这种买卖,无法走到名面上,尤其是官宦人家,更不敢沾染这种买卖,因为平常诉讼要有苦主(原告)首告,没有苦主不立案。但官宦一旦做下买卖奴婢的事情,无需苦主,只要御史风闻奏事,就可以立案了。“
  第142章 通判已接案
  特别感谢YaYaYan、爱老虎铀、jianghaipeng、1410…33、pandaboy等好友们的支持真心感谢所有新老朋友的厚爱!
  黄娥见时穿不以为然的表情,马上又叮咛:“哥哥不要小看这事,昔日欧阳修欧阳相公一个远房侄儿,曾买了一个不清不楚的奴婢,结果被人告了,说是欧阳相公治家不严,后来欧阳相公很一番折腾,让侄儿赔钱赔人,才出清这项罪过。
  连欧阳相公遇到这种事都不能幸免——可这还不算什么,仁宗时曾经有三位宗室王爷,也因为买卖奴婢丢了宗室身份。“
  蒙都头补充:“远的不说,咱海州前任知州也是被人告了,说他有位奴婢原先是良人,是被人拐卖了……海州前任知州不服,但又寻不到那位奴婢的父母作证,结果终究丢了官,这才有了现在的张叔夜张知州。”
  黄娥补充:“所以官宦人家,最见不得这种不清不楚的奴婢买卖,便是原来在乡间耕读传家的乡绅,亲朋子弟做官之后,上任前首先要盘查一下亲戚,看亲戚有没有牵扯进这种买卖的,以便在上任前把这事清理干净,免得在任上被人弹劾。”
  时穿咧嘴:“可我算什么官?一个没有品级、没有薪水,还需自备装备自带干粮的赏金猎人——这样的官衔丢了也就丢了,不怕。”
  蒙都头跺脚:“娘也,我让时大郎当大将,原指望你先熟悉一下,而后帮我缉捕海捕文书上的惯犯,你不拿这官职当回事,可通判那里,岂能随意放手?”
  时穿打断对方的话:“谁告的?”
  蒙都头挠挠脑袋:“某也不清楚,说是有人半夜投书……这案子如果投书到知州那里,也许就一笑置之,然而投到了通判那里,这就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