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兴宋 >

第94部分

兴宋-第94部分

小说: 兴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73章 出城搭救
  时穿迎着施衙内,笑着打岔说:“还是衙内有手段,全海州城已经戒严了,没想到施衙内却能出入无忌。”
  施衙内撇撇嘴,不屑地说:“戒严,那是针对庶民的。我一个衙内,自然谁都不敢挡……我跟你说,我前天回到大路上,本打算当天拜访你,可一时懒错过了。昨日我才出门,便碰上这场灾祸——灾祸一起,我马上去了褚素珍家,得知褚素珍出门访友,被关在城外,前后耽误两天了。
  大郎这次去乡下,正好帮我访一访素珍姑娘……嗯,听说她是去了杜庄一个手帕交的家里。我寻思着,她若是一直待在杜庄,庄子里怎么都会护得她周全,但万一走在路上遇到了骚乱,那就……“
  时穿笑着打断衙内的话,问:“你姐夫那里,有消息了吗?”
  这是明知故问,施衙内愣了一下,感激的拱了拱手,急匆匆的回答:“事急矣大郎,我也知道这种事不应该瞎猜疑,即使真的发生了,那也要左遮右揽说不得,事涉一个姑娘的名声啊人不是说嘛,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是,大郎,人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其他的都是狗屁。
  我知道大郎你的脾性,我信你,大郎你一力挽救那么多女子,绝不是多嘴多舌无慈悲心的人,这事交给你了,你一定帮我把褚姑娘救回来,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褚姑娘能活着回来就行。“
  施衙内一脸急切,拉着时穿的手直晃悠,时穿只好轻轻地地低头:“你放心,顺手的事情,我一定帮你找见素珍姑娘,只是素珍姑娘不同那些被拐的人,她的名气大,行为上更容不得一点瑕疵——这事我放在心里,你别四处说了。”
  “当然当然,你肯答应,那我就放心了——你跟我姐夫是同类人,这世间没有你们做不到的事……哦,刚才说起我姐夫,他还没消息。我原先跟你说过,我父亲需要一份唐时的书画,去讨好蔡相公,如今四处动乱,我父亲更要保住职位。
  这事也是刻不容缓,那份书画你‘找’好了吗?还有,今年酿的新酒似乎也出坛了,按往年的惯例,分给与施家一部分如何,我施家按价折钱,定不会亏待你的。“
  停了一下,施衙内解释说:“我父亲每年赠送同僚这四种露酒,大家都习惯了,今年突然不送礼,人都以为我父亲突然出了什么事。好啊好啊,从来雪中送炭少,落井下石多,万一他们起了邪心……这个时候,可少不了我父亲的支持。”
  时穿点头:“我记得送给你几坛酒露……太少了吗?好吧,其余的酒都储存在豆腐西施地窖里,我交代一声,你自己去地窖搬。”
  施衙内摇头:“如今我虽然可以在街上随便走,但却出不了城,你乡下的屋子大概也储存了足够的酒,如果不够数的话,各样有一百坛,可行,我派几个家丁随你去,你直接从乡下送往无为军……啊,要是书画也在这里,大郎也带上,直接从乡下输送到我父亲那里,还方便点。”
  这才对头。施衙内这是担心时穿人手不够,变着法子输送自家人手帮忙,但他跟褚素珍的关系人尽皆知,所以他不能打着救援褚素珍的名义,那会使人误会褚素珍曾失陷于盗匪,进而影响褚素珍的清白……时穿连忙点头答应:“没问题,我乡下储存的酒足够,你所需要的那幅字画也在乡下。”
  施衙内就手揪过一个人:“这是我家里派来的兄弟,二十一郎,就比我小七八月,我让他带二十名家丁去,人手不够的话,你在附近找几个庄丁帮忙,我父亲那里,一定少不了赏赐。”
  哦,施衙内是十一郎,这厮是二十一郎,却只比衙内小七个月,他父亲肯真能生啊!
  这是一个很羞涩的大男孩,相比施衙内的豪爽,这男孩显得很青涩——虽然他很健壮,看起来很能打的样子,但总是畏缩的躲在人身后,被施衙内揪出来,仿佛受了莫大的惊恐,低着头只看脚尖。
  耽搁了这么久,说了许多闲话,时穿也有点着急了,他催促说:“好了,如今四郊已经乱了?别耽误,我们立刻动身,我城里的这群姑娘,拜托你照顾一下。”
  施衙内拱手:“没问题你在城外,我在城里,城外的事情一切拜托给你,城里的事情,你一切放心,我这里人手足够。”
  “既然你人手足够,那我就不客气了,我把家中黑童仆都带走,女人全留给你。”
  “嘻嘻,我姐夫那群黑女仆吗?我知道她们的本事,知道该怎么用她们,你放心,明天我就搬来豆腐巷坐镇,绝亏待不了你家的小娘子。”
  时穿自然不再客气,又召唤了六名家丁,加上四名小黑奴随行……这下子,光他自己就带足了十个人随行的还有十几名大将,二十一名施氏家丁,这队伍已经超出了县衙的全部武装力量,带着这样的大队,时穿紧着往城门口跑。
  城门口处,王小川拿出官府给的公文,让守城士兵查看,一边随口问:“听说城外四乡乱了,现在是怎么个情况?”
  其实王小川问这句话都是多余的,紧闭的城门外,不断传来拍打声,被堵在城外的老百姓,不停的呼唤士兵打开城门,以便让他们入城避难。呼喊声中,有认识守城士卒的,直接喊着士兵的小名,叙说着双方认识的经过,以及彼此的亲属关系,理直气壮的要求开门。
  也有财大气粗的,直接斥骂士兵,威胁士兵不开门,他就怎么怎么样……当然,最终是软语恳求的多。
  总之,城外嘈杂一片,整个城门洞都回荡着嗡嗡的声音,仿佛一千万个蜜蜂在飞舞。
  守城官查验完王小川的文书,在一片嗡嗡声中递还文书,皱着眉头有气无力的回答:“别处我不知道,光我这座城门昨夜已见识了无数份告急文书投向县衙州衙,现如今,不仅咱们这个海州的,连邻近州的都有教匪作乱——唉,真个是天下大乱。”
  这就是基层武装薄弱造成的弊病,虽然宋代基层依靠乡规民约管理,节省了行政开支,但万一有事,那就是群龙无首,缺乏应对措施。遇上个果断的大尹,比如张叔夜,还能知道立刻分遣大将出击四乡,这要是遇到个完全的书生,恐怕只会坐在衙门瑟瑟发抖,听任事态进一步扩大。
  王小川小心地叠起文书放入怀里,城门吏在嘱咐一句小心点,他先将门开一个缝,然后将刀枪探出去乱挥。时穿有点不忍,提醒:“轻点,戳伤人怎么办?”
  城门吏继续在城门缝狂舞刀剑,头也不回的回答:“大将,你可不知,如果这时有人趁机闯门,万一里头隐藏着歹徒高手,咱海州一城的百姓可就完了……我说,甄别歹徒是老爷们的事,咱小官小吏,为了自己的妻小都警醒点,别让人趁机挤进来。”
  门外传来几声惨叫,城门吏收回刀,瞥了一眼刀上的血渍,满意的点点头:“这下子,没人敢乱挤了吧,伙计们,开个小缝钻出去。”
  几个守门士卒不敢耽误,立刻挤出去,探出刀枪一阵挥舞,等他们逼退了门口拥堵的人,王小川赶紧拱手:“大郎先请,你身材高大、长相凶狠,你出去了,他们一定不敢向前挤。”
  城门吏摇头晃脑的说:“正该大郎先出去,我跟你说,原本我只想打开小门放你们出去,因为你们队伍中有马车,所以开了大门,大郎,我担着泼天的干系,你可不要害我。”
  多大点事,唯恐哥不答应……时穿不以为然的推开了堵门的士兵,拔刀出鞘,而后轻松地提着明晃晃的刀挤出门缝。
  门外人山人海,多数是携带大包小包逃亡的百姓。
  此处城门如此,想必其他城门情况也差不多。
  时穿站在门口,扫视了一眼大家,回应他的都是畏缩的目光。时穿提起嗓子,大喊:“各乡的百姓们,大尹人有令:派遣衙役及效用、勇敢,前往各乡恢复秩序,诸位乡亲让一让,我等出门,是帮助你们恢复家乡秩序的。”
  随着时穿的话音,不停的有效用持刀拿枪的涌出门来,周围的百姓见此,情绪稍稍稳定。时穿继续喊:“各位乡亲,城里居住可不容易啊,物价极贵谋生也难,如今官府打算恢复各乡秩序,相信我们的,不妨尾随我们回去。
  乡亲们,如今眼看快夏收了,各位扔下家中即将成熟的稻谷,怎么放心?不如都散了吧,各自回家,官府即将派人前往各县,决不让歹人四处猖獗。“
  城门打开了半扇,时穿携带的马车开始往外出,在此期间,其余几座城门都发生了不大不小的拥挤事件,一直待在城头巡逻的张叔夜亲眼目睹了时穿安抚百姓,立刻派人去其他城门如法炮制,不久,各个城门的骚乱平息,聚集在城门口的百姓尾随着效用的队伍,踏上了回家的路,而张叔夜也记下了“时穿”这个名字……
  第174章 格杀勿论
  这次动乱波及附近七个州,事后张叔夜上奏朝廷,解释这次突发事件,奏章里说:“阿弥陀佛教,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即摩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尤以明教之号为盛(明代改名白莲教)……
  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老爷、祖师、老掌柜、少掌柜、掌教元帅、先锋等呼号。其教徒白衣乌帽,衣绣莲花为号,所在成社……
  其伪经妖像,至于刻版流布,经文或言传自佛教净土宗释慧远(净土宗宗师),亦有声称来自大食牟尼(波斯摩尼教),然不过出于乡野村夫之手,与佛教大食全无干系,其文理不通粗鄙难言之处不堪枚举……
  其教经内容多为:‘阿弥陀佛(弥勒)降世,光明将战胜黑暗(以上内容多出自陆游的奏章,此处借用)’等例……“
  张叔夜进而要求各地官府,对这一“伪神信仰”加以严惩,“多张晓示,限期自首,限满悬赏搜捕,焚毁经文版印,且流放传写刊印‘阿弥陀佛’妖妄经文者”。
  朝廷当即同意了张叔夜的奏章,与此同时,邻近的通州水军、涟水军开始调动,协助官府镇压附近的邪教教徒。
  不过这样一来,大江北岸的军队都被牵制住了,楚州叛乱的高老爷见目的达到,立刻利用这个缓冲期,大张旗鼓的在楚州建立政权实施武装割据——高老爷这一行为表明,他唆使别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发动“农民起义”,可不是想彻底消灭权贵阶层对百姓的欺压,他是想让自己成为新权贵,由自己亲自欺压农民。
  ……
  当日,所有出城的大将队伍中,唯独时穿这支队伍最为庞大。
  宋代大将出战,身边一般要带上两三名助手,而时穿光自己就带了三十多人,加上同行效用各自带领的随从,使得这支队伍的人马接近九十人——这相当于六个都的兵力。
  而效用本身蕴含的杀伤力,绝不能用通常的武装力量衡量——这些效用从小就是喜欢打架闹事,拿上官府一份执法许可后,就盼着能合法的打架斗殴。
  他们求战的欲望强烈,遇敌从不退缩……当然,这些人也不是傻子,他们上阵前,是一定要把自己武装到牙齿的。仅仅就装备水平这一项,普通的军中“统制”官,是根本不能与这些精力旺盛的富家子相比的。
  宋代兵制,十个都的士兵为一个指挥,由一名指挥使加以指挥,指挥使属于武将中最低品级,它还算不上官员,而时穿却是绿袍的“从九品官”,因此时穿出城门后,那些逃难的流民也不再指望冲进城里,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标转向时穿。于是,眨眼间,跟在时穿身后的队伍超过千人,浩浩荡荡的,以至于中午时分,时穿回首眺望,只觉得地平线尽处都是尾随的灾民。
  中午歇宿的村落,已经属于时穿负责的治安区域了,衙役王小川跑前跑后,唤齐了本村的乡老。
  乡老恭敬地拱手介绍说:“昨日城中乱起的时候,敝村中也有几个路过的头陀口喊‘阿弥陀佛’,四处纵火为乱,不过此处邻近海州城,村中约有三千人居住。”
  乡老当中的最长者迎着太阳呲开了他的黄板牙,悠然的说:“本村有三姓人组成,我们村中能打的壮汉有五六百人……”
  这话就足够了,乡老没有交代那几名闹事头陀的下场,大约是被埋入农田里做肥田粉。对此,时穿也不深究,他望了一下王小川,示意有话快说。王小川晃了晃手中的官府文书:“大尹要求全海州各乡速速把团练兴盛起来,你们村既然人多,就组建三个都的团练吧。大尹准许你们推举一名指挥,你们自己先操办着,回头将指挥的名姓报到县上,县里无有不肯。”
  刚才说话的那名长者,顿了顿拐杖:“汉子,我刚才说我们村能打的有五六百号人,你只与我们三个都的团练指标,三个都,四十五人够干什么,既然大尹许了一个指挥,不如我们就建一个指挥的团练吧。”
  王小川稚嫩,遇到这样的事措手不及,时穿赶紧插嘴解围:“官府组建团练是有指标的,给你们村的指标就是三个都,外加一个指挥,其他的事情,官府管不着。”
  老者听懂了时穿的意思,咧开豁牙嘴笑了,招手命令几名子侄:“好好伺候官差,不可怠慢了。”
  看到老者有动身返回的意思,时穿赶紧呼喊一声:“老丈,杜庄在哪里?”
  老者眯缝起眼,回答:“再向前走两个村落就是杜庄,听说杜庄昨日也乱了一下,不过杜庄人口比我们还多,那里闹事的歹徒比我们还少,想必这会儿也平息了。”
  时穿回身与王小川商量:“再赶几步路,我们在杜庄休息。”
  王小川有点为难:“杜庄的路要向西走,那里属于厚丘镇的管辖范围。”
  时穿瞪着王小川不说话,他一瞪眼,王小川就有点发毛,赶紧改口:“即然这样,顺路拐一下也不妨事。”
  一旁的老者听到了,插嘴说:“我们村中有几人在杜庄有亲戚,早想着去杜庄探望一下,看看杜庄是否平静下来,嚯,都乡里乡亲,他们若有事,咱不能闲看着。承信郎既然有心,我这里可以派人带路。”
  时穿也不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