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铁器时代 >

第230部分

铁器时代-第230部分

小说: 铁器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子光纳闷的看着一脸嚣张笑容的朔爷,再看看身旁的扎木合和钟寿勇,两人也一脸的不解,三人面面相觑的时候,朔爷身旁那些泼皮却七零八落的倒了一地,朔爷心中大乱,知道这次真的碰上老江湖了,刚想脚底抹油,却被已经省悟过来的钟寿勇拦住了去路:“想阴爷爷,你的狗胆不小,拿命来!”说着挥起了拳头,朔爷想到自己的脖子和大槐树之间的对比,顿时魂飞魄散,一屁股坐在地上:“爷爷饶命,小的再也不敢了。”
  “哪还有下次,看打!”钟寿勇高举起蒲扇大的巴掌,正欲施展毁天灭地金光雷电掌,忽然刘子光大喝一声:“住手!”
  “来,坐下。”刘子光和颜悦色地招呼朔爷坐回座位答话,朔爷期期艾艾的不敢坐,钟寿勇作势又挥起了巴掌,朔爷赶紧将屁股摆到了板凳上,大气不敢出,等着刘子光的训示。
  刘子光掏出一个红灿灿烫金的烟盒,弹出一支纸烟给朔爷:“来,抽我这个。”朔爷巴巴的接过来一看,惊唿道:“中华!”
  南洋兄弟烟草行出品有两个牌子的卷烟,一位红双喜,是社会主流人士的最爱,知府、巡抚之类的官员荷包里都喜欢装一包南朝走私来的红双喜,至于精装的中华烟,就只有旗人老爷才能享用了,而且还是那种高级别的贝勒贝子之类的高层旗人,寻常百姓只有耳闻而已,连见都没见过这种尊崇身份象征的卷烟,现如今这位贵人居然很随意的拿出一包来请自己抽,如何不让朔爷吃惊。
  第四十三章 达文喜
  朔爷掏出火柴献媚的帮刘子光点着烟卷,自己却舍不得抽,讪笑着夹到了耳朵上面,刘子光淡然一笑,将整盒烟推了过去:“别客气,请随意。”
  朔爷诚惶诚恐,从烟盒里抽出一支自己点上,深深的抽了一口,享受着价值数十两银子一盒的天价卷烟,他当然不知道这种成本才十几个铜钱的走私品的幕后老板其实就是眼前这位神秘的年轻人。
  “没看出来朔爷还是玩蒙汗药的高手,整那么大动静莫不是为了兄弟的这点盘缠?其实不用劳烦朔爷费神,只要答应跟我混,大把的银子自会送到你跟前。”刘子光道。
  朔爷暗叫冤枉,心说就我这水准的还是玩蒙汗药的高手呢,手底下人都被人麻翻了还不知道人家啥时候动的手呢,不过刘子光的后面的话更加触动了他,在菜市口混了这么多年还只是一个不上台面的顽主,长久以来寻个大靠山的想法一直存在于王朔的脑海中,可是这偌大的京城,最有势力的莫过于旗人,而王朔和旗人一向有仇,断不肯屈就在仇人手下,如今有个看起来很横的角色主动招揽自己,朔爷的心一下就被触动了,不过事关手下几十个兄弟的福祉,还是要稍微慎重一点的好。
  “承蒙许爷看得起,我王朔三生有幸,不过事关兄弟们的前途,不得不从长计较…不知道许爷是做什么买卖的?”王朔小心翼翼的问道。
  “我嘛,就是做这个买卖的。”刘子光拿起桌子上的中华烟盒说道。
  “走私!”朔爷低声叫道,虽然满清的大明处于交战状态,两国的民间贸易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南方的各种奢侈品,总是会想尽办法流通到北方赚取巨额的差价,满清统治者对于这种暗地里的走私活动也很头疼,睿智的太皇太后知道,目前大清朝需要的不是绫罗绸缎烟草美酒琉璃器皿,而是机器设备,先进技术,所以一直以来下大力气打击走私活动,越是打击,走私活动便越猖獗,因为恰恰是打击导致走私品的价格上升,走私货凭空加上了一多半的风险成本,价格炒上了天,北京城的旗人老爷们好面子,越是贵的东西越能显示他们的身份,所以才造成了几十两银子一包的中华香烟,而且就是有银子也未必能买到货,因为刘子光规定每个月往北方发货不得超过固定的件数,物以稀为贵,两下这么无意的一配合,将香烟的身价哄抬了上去,现如今在北京城谁要是能拿出中华烟来,那可是足够有面子的事情,现如今走私大鳄就在眼前,这如何不让王朔动心,以后跟了许爷,前途一片光明啊。
  不过王朔也知道,走私生意不好做,不光要面对官兵的缉捕,还要经常和同行厮杀,毕竟南边的渠道不止一条,在北京城起码有三四家在做南边的烟草生意,要想在他们嘴里分一杯羹,必须要付出血的代价,不过这样也是值得的,毕竟自己和自己那帮手下以后就能走上正轨了,就能在黑道上正大光明地说自己是贩私烟的好汉了,而且还会有大把大把的银子涌进来,这可比在菜市口收保护费放高利贷有层次多了,王朔的脑子迅速的转了几转,便作出了回答:“许爷,从此我就是您的人了,风里火里一句话!”
  “好,这是半条烟,你先拿着给兄弟们改善改善生活,日后我自会再联络你。”
  刘子光说完,带着手下扬长而去,只留下满地唿唿大睡的泼皮和一脸惊喜的朔爷。
  回到达文喜的住处,刘子光坐到太师椅上接受达文喜的正式参见,刚才在二荤铺中达文喜表现的一如既往的猥琐,不过刘子光却知道关键时刻正是达文喜出手改变了局势,让王朔的阴谋没有得逞,至于具体的动作刘子光没有看见,这就更说明达文喜的水平之高深莫测。
  “文百户,你来北京之前在东厂是做什么的?”刘子光问道。
  “回大人,卑职是东厂药房的管事,因为和上司不睦才被发配到北京,同来的弟兄都调走了,东厂在北京的行动也陷于休眠状态,只有我还守在这里,等候朝廷有朝一日重新起用。”达文喜恭恭敬敬的答道。
  刘子光自然知道所谓东厂药房绝非什么救死扶伤的药材铺子,而是专司杀人灭口的毒药配制作坊,能在里面当管事的自然都是用药的高手,当年的东厂人浮于事,没有人老老实实的干本职工作,都忙于争权夺势,谋取利益,像达文喜这样不善言辞,不会钻营的官员当然被排挤在外,发配到北方又危险有没有油水的地方来当什么站长,而且还得把头发剃成屈辱性的金钱鼠尾,同期来的那些东厂番子想尽办法调了回去,只剩下达文喜一个人孤零零的留守在这里,别说开展业务了,就是自己吃喝都成困难,要不是厂里给置办了这所宅院,兴许他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呢,但就是这种艰苦的环境之下,达文喜依然保持着高超的身手,适才在二荤铺中,他轻轻一嗅就知道酒里下了蒙汗药,蒙汉是最简单的江湖miyao,达文喜随身就带了不少,而且还有相应的解药,他趁别人不备,往下了药的酒坛子里里面弹了一些解药,往泼皮们的坛子里弹了一些miyao,这才造就了刚才的局面。
  听到这番解释,刘子光满意的点点头,不管怎么说,达文喜也算是一个人才,东厂在北京的站点名存实亡,那么就由南厂彻底接手过来吧,就从这个破旧的小四合院开始。
  “文喜,你在北京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本官擢升你为南厂千户,并且补发经年的俸禄,你意下如何?”刘子光道。
  第四十四章 我是包衣我光荣
  “谢大人栽培。”达文喜虽然不善钻营,但是起码的礼节还是懂得的,听到自己被提拔成千户,当即跪倒大礼参拜,东厂待他甚薄,多年不给他升职,甚至连活动经费都拖欠,导致他沦落到卖菜为生,现在派遣他到北京卧底的老东厂已经覆灭了,新东厂并不鸟他们这些派出人员,南厂几位大人的出现如同及时雨一般,不仅救了他的急,还带给他只有年轻时候才有过的希望之火,我达文喜也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啊。
  “文喜请起,以后咱们就是自家人了,没有外人在场的时候不需讲这些虚礼,以后北京的事情还要你多多尽力才好。”刘子光从今天的事情就看出达文喜并不擅长管理,只是个用药高手而已,北京站的建设还需要另外找人,毕竟满清的统治时期只有十年,寻觅些心怀故国的志士还是没多大难度的。
  达文喜的家里甚是简陋,连几张像样的床都找不出来,以往置办的家具都被他当死了,现在只剩下厢房里的一张床,这么多人怎么睡啊,只能让给官职最大的刘子光睡,刘子光自然不会脱离群众,于是一帮人将门板拆下来,放在院子里打起了地铺,北京的夏夜很是凉爽,大家摇着蒲扇,吃着西瓜在院子里望着星星聊天,听达文喜讲这些年来北京的种种奇闻怪事,倒也有趣的紧。
  早年北方大乱,盗贼四起,尤其以陕西的匪乱最为严重,一个叫做李自成的家伙带领的贼军攻城掠地,居然威胁到了京师的安全,皇帝带着一帮后妃大臣仓皇出逃,把个偌大的北京城留给了李自成的闯军,李自成占据北京之后大肆搜掠,带给北京人民第一场浩劫,随后闯军截断了山海关的粮饷,山海关的明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连朝廷的命令都收不到,就这样还坚持抵抗着关外野蛮的清军的进攻,最后终于不支而失陷,清军大举入关,将依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的闯军打得落花流水,弃城而走。
  本来满清只是想趁大明内乱,捞一把就走的,不过进驻了北京才发现,原来明朝的统治是那么的弱,于是在范文程、洪承畴等汉人大臣的劝说后,终于还是决定继续前行,占领汉人的花花世界,满清的最高统治者从皇太极到现在的玄烨,执行的政策各不相同,唯一的相同点就是,他们都将征服天下作为己任,只不过皇太极他们的做法更加铁血一点,而现如今康熙小儿在众多年轻干练的智囊团的协助下,做出的各项政策更利于民族矛盾的调和。
  想当年皇太极刚入关时,自信心非常膨胀,以为能一鼓作气拿下江南,精力都放在军事上,对民政并没有什么政策,南侵失败以后才开始考虑稳固后方的问题,先是减轻了赋税,控制了人民的流动,然后接受大汉奸孙之獬的建议,剃发易服,从精神上征服汉人,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抗活动,满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非常坚决,采取了严酷镇压的对策,他们知道只有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才能割裂人民和南朝的联系,习惯作满清的臣民,对此政策不管是范文程还是多尔衮,或者是太皇太后大玉儿,以及现在把持朝政的一帮青年俊彦们,都没有反对意见,但这种铁血方式必定会造成一定的反弹,所以最近朝廷搞了一个现身说法的运动,让老百姓站出来说满清的好处,回忆明朝统治时期的苦难,以这种忆苦思甜大会的形式来瓦解百姓们心中的对抗心理,今天在胡同口,地保吆喝的就是这个事情,凡是参加的老百姓都可以领取二斤小米,这才刚刚度过饥荒的北京城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诱惑,老百姓们去的肯定不少,甚至连刘子光都大感兴趣,决定明天去凑凑热闹。
  忆苦思甜大会的会场设在正阳门外的空地,正阳门是内城当中的一座城门,和外城的永定门正对着,属于交通要道,人流量巨大的那种,空地上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南来的北往的客商们驻足观看,附近的百姓们更是拿了家里的马扎、小板凳过来开会,九门提督的手下们端着红缨枪在附近维持着治安,挎着篮子的小商贩们苍蝇一般四处游走,叫卖瓜子、花生糖、凉茶。
  主会场是个木头搭建的戏台,两边挂着一副大白话的对联,上联是:“吃水不忘挖井人”下联是:“世代感谢大清恩”横批是一排硕大的,震慑人心脾的红底大黑字:“我做包衣我光荣”戏台的一侧,拿着胡琴和唢呐的乐队正在调试乐器,一个形象俊朗的青年人拿着大喇叭站在戏台上喊着,让台底下的群众静一静,老百姓们叽叽喳喳的不肯消停,直到步军衙门的当差的冲过来用刀把子揍了几个人之后才平息了聒噪声。
  刘子光等人挤在人群中看热闹,台上那个俊小伙显然不是主讲,咿咿呀呀的不知道说些什么,老百姓们也不去听,只是私下交谈着,等着大会结束好去领取小米,过了一会儿,台上的人下去了,一声锣响后,一位面目严肃的男子登上了戏台。
  “吆。这不是李云龙吗?”刘子光忍不住乐了,这位爷天上一张装逼的脸,苦大仇恨的表情和当红某电视明星差不多,反正是一脸的主旋律,看来满清挑选宣传战线上的人员还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李云龙”站到戏台中央,一把拉过话筒朗声说道:“街坊们,乡亲们,我叫范建,是门头沟的庄稼人,今天到这里来就是想把我这十年来的生活向大家做个报告,用我的现实经历回应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朝廷的污蔑!”
  范建的嗓门很高,也很有磁性,一下子就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看到台下众人的脸转向自己,范建的动力更足了,扯着嗓门喊道:“在我的老家门头沟,乡亲们都叫我范先生,其实我并没有读过书,称不上先生,我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将我的生活巨变告诉大家而已,让大家知道朝廷的好,同时也给大家指一条光明大道出来,大家有没有兴趣听我讲?”说着将话筒很潇洒的指向台下的百姓们,指望能听到地动山摇的“有”字。
  当然没有人跟着他瞎起哄,京城的老百姓才没那么好煳弄,大家都是奔着小米来的,哪有闲空配合他的表演,只有七八个事先安排好的泼皮拍着稀疏的巴掌,大声喊着:“有”引得群众们一阵低声地哄笑,不过范建并不气馁,依旧自信满满的说道:“既然大家这么想听,那我就说一段我的真实经历吧。”
  后台有小厮端来一杯茶请范建润喉,范先生一饮而尽,豪爽的拿袖子擦擦嘴,望了望天边的浮云,似乎沉浸到对过去的回忆当中,连眼神都变得犹豫起来。他用缓缓的语调说道:“前明末年,我还是个十四岁的孩子,在门头沟王财主家扛活,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王财主家的长工,我自幼就在他家放羊,吃不饱穿不暖,干活稍微慢一点就要挨鞭子,大年三十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就这样辛苦的劳作,也换不来东家的慈悲心,我还记得那年冬天,我爹因为失手打碎了东家的一扇琉璃窗,被他们剥了衣服用蘸水的鞭子抽了一百多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