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高衙内新传 >

第211部分

高衙内新传-第211部分

小说: 高衙内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念,这样的人正适合进行劳动改造,用纯洁的汗水洗刷他们污秽的灵魂——简单说来,就是派人送去日本国挖矿山去。
  这一送不要紧,倒开了个先河。往后高强捉到了俘虏,挑剩下的都照此办理,反正彼处语言不通,矿山也便于管理,不愁他们翻上天去。只是过了几年,日本传来一个消息,说是王英不知怎地跑了,窜入日本国中,方天定等人虽然多方找寻,不见踪影云云。
  当收到这消息时,高强立时就产生了某种很不纯洁的联想。王英个子矮,长相丑陋人品猥琐,不讲义气还好色,出身山贼残忍好杀……这些品质特征,不会就此在那个岛国上传播开来吧……要说起来,直到宋朝为止,东瀛对咱们中国可都还是毕恭毕敬的呢。怎料三百年后,居然就有了倭寇了!倘若真是因为王英这一逃,播散了这等罪恶的基因,那岂不是本衙内干了件大大的坏事?罪过罪过……高衙内想到这里,五内如焚,当即作出重要指示:无论如何,要将这厮,及其基因携带者,给一起捉拿归案不可!
  此乃后话,暂且不表。却说那北京留守梁子美,此人雅善钻营,媚上有道,孜孜以登朝拜相为务,对当朝太师蔡京尤其恭敬。那日接到了高强来信,念及每年要与高强共同瓜分卢俊义的二十万贯钱财,大家也算同道中人,一时还颇为高兴。
  哪知展信一读,吓了一跳,这高衙内不知如何,竟然知道了柴进被捉一事!梁子美登时惊出一身冷汗,情知高强无端来信提起此事,定是有所图,无奈信中并未明言,他也不方便直接去问高强。
  话说回头,要他就这么糊里糊涂把柴进给放了,却也心有不甘,这黑锅背的既黑且亮,怎么想怎么窝囊,一旦案子捅破了天,违犯太祖盟誓,藐视丹书铁券的罪名,他哪里承担地起?只怕这仕途就此到头,说不得还要发配沙门岛上走一遭,余生是否还能踏上中原大地,都是个问题了!
  梁子美越想越惊,最后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来。他倾尽家财,准备了一份大大的厚礼,亲自进京献给蔡京,一是庆贺蔡京平安渡过旱灾的考验,保住相位,二来请托蔡京,设法将他调回京中做官,哪怕是平调也好。
  这么大一份礼物送到面前,蔡京也颇为意动,对于梁子美的迫切心情感同身受,不过他目前是以三品天章阁待制出任大名府留守,若是调回朝中的话,作个尚书都有点降格,蔡京拿人手软,颇有些不好意思。
  哪知梁子美极为“随和”,听说调回京里有尚书做,竟是连连感激,于是敲定年后正月磨勘之时,就调入京中补为吏部尚书。蔡京还觉得过意不去,问他有什么要求,梁子美当即提出,河北一带近年来盗贼频发,各路使臣疲于奔命,盗贼却越捉越多,新任大名府留守须得深明将略,能绥靖地方,闻听青州知府高强到任一年多来,所到之处盗匪辟易,乡里路不适宜,堪称能治,商请公相设法调此人为大名府留守,庶几可担重任,切切。
  蔡京莫名其妙,心说高强什么时候和梁子美这么好法,他倾家荡产来帮助高强升官?再者,高强若是真想要官,怎么不自己开口,非要绕这么一个大弯子?百思不得其解,不过此事惠而不费,除了高强太过年轻之外,也没什么难处,蔡京也便应允了。
  梁子美出得太师府来,不免仰天大笑三声,这大名府留守的位子,到明年就可以连同那顶大黑锅,一起甩给高衙内,随你小子爱怎么玩都行,老夫恕不奉陪了!
  而蔡京这里少不得再给高强作些垫底功夫,奏报他守土牧民,地方称治,又善理财,当给优赏,建议升其一阶,并赐优展两年磨勘之期叙官——简单说来,也就是把高强的品阶从正五品升到了从四品,而且明年便可磨勘转任。明年又是郊祀之年,按惯例要大赏群臣,高强届时便可以正四品的身份,堂而皇之地出任大宋亲民官中最为显赫的职位之——北京大名府留守了。
  而这奏折报上去时,赵佶见是保奏高强的,当即欣然允准,并且御笔在高强地考语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圈,旁边批了一句:“宰执当存记之。”
  蔡京拿到这份批转的奏折时,以他的老练,却也有些惊异,过了半晌,才向梁士杰说了一句:“看起来,高强这小子恐怕会比老夫预计的更快进入政事堂了。”
  梁士杰闻言,向那奏折上张望了一眼,见御笔朱批画的那个圈,中间是三字考语:
  善理财。
  第十卷 大名府 第一章
  大观三年冬十月,汴梁崇政殿
  自从九月下了五个月以来的第一场雨,蔡平安渡过了相位的危机以来.朝野上下一片歌功颂德之声,君臣和乐融融,几乎不生半点波澜。照着徽宗赵佶的性子,熬过了这么一段艰苦的时光,好应该大肆庆祝一番,于是下诏按周礼建造明堂,来为自己脸上贴金,以示当今天子圣明贤德,上承三代之盛。
  这明堂工程浩大,非等闲可办  国家又刚刚经过一场大旱灾,虽然因为赈济得力,没有酿成大的灾祸,却己然大伤元气。在这个节骨眼上建造浩大的工程,无疑是一件极其不明智事。
  因此从赵佶降下御笔手札,命群臣商议此事开始,朝廷上下刚刚恢复的平静局面就被打破了,反对建造明堂的力量空前强大,不但以御史中丞张商英为首的台谏官大批大批的奏章进谏,称古说今反对不已,就连赵佶童年时代发蒙的老师,太傅何执中也持坚决反对意见,弄的赵佶很有点下不了台。
  自然,随声附和的臣僚也在所多有,公相蔡京以他一向揣摩圣意的本领,带头支持皇帝建造明堂,并且引用周礼,提出了“丰享豫大”之说,给赵佶建造明堂的愿望添加无数光环。众大臣纷纷附议。一时间朝廷几乎所有的臣僚都卷了进来,双方各执一词,每天在崇政殿里大吵而特吵,半个月下来还是没议出个所以然来。
  吵到这个份上,蔡京已经不耐烦了,他要积聚力量,一举消灭反对派的声音,将明堂的建造案底定。蔡京心里很清楚,如此浩大的工程,谁要是掌握在手中,以后几年都将在朝野发挥巨大的想象力,如果这权力被政敌或者潜在的政敌拿到了手,足以动摇蔡集团目前在宋廷中压倒性的优势。
  要说蔡京有什么王牌,无非是两个。在这场争议中,有一派势力始终没有明确表态,而这一派恰恰是对皇帝赵佶影响力最大的一派——以童贯、高俅和郑居中为首的宠臣派,这其中或许还要加上一个年纪轻轻,影响力却与日俱增的高衙内高强。
  待漏院前,蔡京穿着朝服,一面等待上朝,一面回身向身后的梁士杰低声道:“士杰,那高家父子的奏章,昨日可递上去了?”
  梁士杰掌中书省,台谏官之外的臣僚奏章都须经他的手才能到达圣躬面前,高俅父子的奏章同日呈进,乃是他亲手所批,自然不会错了。他一面点头,一面却低低回道:“高家两父子不需担心,都是与咱们一个声调的,只是昨夜晚间,听说童贯和郑居中的奏章也递了进去,余外东南应奉局也上了个奏章。”
  童贯、郑居中,还有应奉局,这几个来路都可以直接向宫中奏事,不需经过尚书台和中书省。梁士杰自然无从知晓其中玄机。
  正议论间,景阳钟响处,官家赵佶已然升殿议政,百官在一名内侍的引导下,以蔡京为首以此而进,山呼舞蹈已毕,各归两厢。
  为了明堂的事吵了半个多月,对阵双方都是个中老手。估摸着官家的耐性大概也到了头,该是决胜负的时候了,今日朝议一开始就是剑拔弩张的态势,两边各有两名官员同时出班奏本:“臣有本……”“呈启奏……”“臣窃谓……”
  哪知赵佶今日也是有备而来,把手一挥,将几个臣僚的发言都堵了回去。那手中持着几本奏折,向下面百官微笑道:“昨夜朕得了这几封奏折,都是议明堂之事的,朕以为议的甚好,中肯,切实,烦请政事堂与御史台的众卿也议一议,倘若没什么漏洞,便照此施行也好。”
  蔡京等百官一听,皇帝居然已经差不多有了定议,这还了得?有宋一代,臣子的权利有时比皇帝还要大,关键就在于皇帝的意志还没有达到明清时那种“金口一开,有去无回”的地步,纵然皇帝要办一件事,也得和臣子们议定了才能发付施行。
  建造明堂这么大的事,蔡京等自然不能轻慢,于是从内侍手中接过那几封奏折一一观瞧。蔡京看了片刻,心头一块石头已然落了地,无论是高家父子还是童贯、郑居中,都异口同声的赞成建造明堂,至于理由也大同小异,口径基本上是与蔡京保持一致。
  抬头看时,那边张商英等的脸色都相当难看。眼看这边蔡京若是代表政事堂一发言,此事就成定局,张商英把握这最后的机会,疾步出班奏道:“还请陛下三思!今年岁收不登,府库不振,若要兴造明堂,诚为力所难及,势必要由陛下内库支吾,所费不菲,恐伤了元气。”这是他冥思苦想出来的杀手锏,说白了两个字:没钱!要造,你陛下自己掏钱造,看你花起钱来心疼不?
  满以为赵佶至少要犹豫一下,哪知赵佶脸上笑得更加欢了,起手处又捻起一本奏章来:“台丞公忠体国,朕心甚慰,只是一味俭省,并非理财之道。今有东南应奉局上奏,提出造作明堂之预算,令朕耳目一新,其中颇多奇思妙想,若以此行之,非但不靡费国用,尚且有利社稷,众卿可看一看。”说着叫内侍将几个副本发给百官。
  这一招却大出蔡京意料之外,首先“预算”这个提法就是闻所未闻,仗着蔡元长国学底子深厚,望文生义,大概是事先算筹的意思。等到打开一看,头一行大字就是:明堂建造计划书与预算书。
  一看到这么古怪的标题,蔡京便料到了个八分:此事定是出自高强之手,好小子,在这等着呢?他年届六旬,精力依然渐衰,才看了个开头,那边梁士杰依然看了大半,忽然抬起头来,神情竟有些激动,急急对蔡京道:“共相,这奏本真是绝妙!士杰自问遍阅古今典籍,却从来不曾想到,建造此类重大工程,居然还能有利社稷!”
  原来高强刚一得到这消息,立刻想起了现代的政府大工程项目建议书。在儒家的传统观念中,兴建这种大型工程都是劳民伤财的事,能免则免,然而以现代的观点看来,政府投资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对于社会生产其实有着相当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北宋的土地政策就是不抑兼并,又宽待士大夫,导致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官僚地主阶层手中。
  以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社会财富在某一个环节上积聚过多,最终必然导致整个市场的流动性缺乏,进而带来市场萧条。如何解决呢?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增加投资和消费,让已经堆积起来的财富重新进入流通当中。而明堂的建造,客观上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契机。
  这并不是说,明堂这类大型工程造的越多越好,相反,最适合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不应该是建造这类面子工程,而是应当用于大型的民生工程,如增加国民福利,建设大型水利设施和道路桥梁之类。但历史的教训告诉高强,对于徽宗赵佶这样的皇帝,和他讲道理是没用的,他嘴上都说你有道理,屁股一转照样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而那些让他看不顺眼的人,没几天就会从朝中贬斥到地方上去了。
  有了这种认识,高强才不会拿自己的事业开玩笑,去硬顶赵佶。他一面联络自己老爹以及童贯、郑居中等政治盟友,约定日期一同上书,以达到一举促成明堂建设决议的效果;另一方那个面通过燕青,提出关于明堂建设的具体方案,凭借方案本身的新颖性给赵佶带来的刺激,再有几人一同上书所造成的“势”,定可如愿取得明堂的建造大权。
  而高强的这份明堂建造方案,说穿了其实也没啥了不起,无非是工程招标和政府采购相结合而已。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已经有了一点雏形,比如熙宁年间一度推行的均输法,就很有点政府采购的苗头。但是如高强这样系统性地提出,对当时人绝对是一种震动。
  此外,高强手中还有一个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应奉局。应奉局的设立初衷,就是为官家提供享乐的物质。其营设范围开始是花木奇石,很快便被高强塞进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奢侈品和玩具所代替,赵佶这几年玩的不亦乐乎,对应奉局是一千一百个满意。如今高强大力赞成他修建明堂,又有应奉局自告奋勇总览其事,他哪里还有什么不愿意的?
  对高强的这一路组合拳,蔡京也有些措手不及,他就算有心要争夺明堂的建造权,一时间又哪里能提出堪舆高强的方案相媲美的计划来?当然,以蔡京的老辣和沉狠,若是一心要给高强下绊子,那么这计划就算制定的再好,施行起来也会处处受阻,最终可能连个地基都打不起来。
  只是蔡京经过了这场旱灾时的艰难处境,他也明了了高强一派的支持对自己乃是极大的助力。最起码一点,如果没有大通钱庄,那样的大灾他是绝对挺不过去的。因此虽然高强将这明堂的差事抢了过去,念着大家还是同一道战壕里的战友,蔡元长还是接受了这个结果。
  “只是高强这小子,近来越发狂妄了,怎生给他敲打敲打才好……”蔡京这里打着小九九,那边翰林学士待制已经开始商量奏章,热烈讨论一番之后,大宋明堂的建设议案就此敲定,并由应奉局总其外,梁师成以入内省都知(相当于大内总管)总其内,期以两年竣工。
  张商英那里自然懊悔得很,不过高强这个方案所申领的钱财只有原来预计的六分之一,看在省了不少国用的份上,张中丞也勉强认了。要说张商英这个人,倒还是个肯做事,性格正直的官员,原来他被前任宰相章敦迫害,曾经打入元佑党籍中,责徙巴州安置。
  这人到了地头,日子过得很苦,他原本在当地有间宅子,就提请蔡京许他搬到自己的宅子去住。蔡京也知道他是被章敦整了,其实政治立场未必就偏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