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高衙内新传 >

第450部分

高衙内新传-第450部分

小说: 高衙内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不到的人,真叫人想不通他这些本事都是什么时候学来的?到此不得不佩服苏轼的那句话,书到今生读已迟啊,人的大本领都是娘胎里带来的,你学也白搭!至于能不能作君王,燕青可就没什么机会进行实践了,不过照高强对燕青的了解来看,他对于权力殊乏欲望,大抵也是当不好皇帝的。于是乎,燕青怎能不对赵佶的脾胃,怎能不受宠?好在从历史记录看来,赵佶并没有同性恋的倾向,否则的话,高强可要担心燕青为了帮他而付出太大的代价……
  闲话少叙,且说燕青来到御前,照例要谦退,然而赵佶一见他就喜欢,也不管什么故事惯例,直接命他直言无妨。梁士杰更是眼巴巴地望着他,指望这位大宋朝除了高强自己之外,最能明白高强那一套理财策略的大臣能帮的上他的忙。
  燕青面上淡淡微笑道:“陛下,臣在东南时,掌应奉局诸事,亦知钱荒之祸,实自于百姓辛苦一年,不过得些天地所生粮米桑积,譬如吴中虽号曰富庶,不过是稻一年再熟,而桑一年八采而已,倘再积以流转之弊,而无积蓄,如何不生钱荒?钱荒者,实物荒也,与用钱无关。”
  之前高强论及钱荒时,其实也曾经说及这种道理,也就是说,生产不发展,流通又慢,怎么能不发生钱荒?不过对于这其中的道理,能想通者有限,大多数人都是似懂非懂,也别说是过去人了,就连现在许多只知道研究历史而不懂些经济学的学者,在谈到宋代的经济问题时照样是胡说八道一通,拿些古人的陈词滥调充门面。
  赵佶甚是聪明,乍听燕青如是说,也觉新鲜,当即消化了一下,便道:“燕卿家,只说这燕云之事,与吴地又有何不同?”
  燕青笑道:”陛下,须知北地本自贫疮,汉家天下十三州,幽州素来贫疮,历年皆须冀州相助钱粮方可。今则亦然,且契丹虽亦知任用汉官以恤农事,然而北地苦寒,冬有大雪,春有大风,每每伤及庄稼,其地所出安得与吴中相比?纵使比之河北各州,亦有所不及。”
  梁士杰听到这里可有些着急了,燕青这分明是往高强那个路子上走的,一味强调燕云多么多么穷,倘若赵佶信以为真,他要如何带挈自己的党羽从这片新得土地上捞取油水?忙插言道: “如此说来,岂难道燕地竟是不毛之地,朝廷得之全无裨益?”
  燕青笑道:“却又不然,据下官看来,燕云毗邻塞外,兼有稼穑与牧养之利,况且契丹之盛时威及万里,多得西域之珍物,如雪梨、西瓜等物,皆为中国之所无,倘能互通有无,交相利养,则燕云致富只在十年之间,当可为中国添一胜地,如今则只可休养生息而已。”
  雪梨西瓜,都是从西域传入的果蔬品种。当时只有契丹国中有种植,中国则大多不识,只有边民或者有人得以一尝。当然随着宋辽之间交往频繁,这些东西也有宋朝大臣得以品尝,然而毕竟为数过少。大多数人也只是从历代使臣的奉使录上得知其名而已。
  高强眼看火候将到,忙奏道:“陛下,燕起居所言,臣以为极是,伏请陛下……”
  话刚说了一半,燕青忽然道: “陛下,臣尚有数言未尽。”
  梁士杰本已恼怒异常,还道燕青不敢和高强唱对台戏。忽然见燕青打断高强的说话,基本上也就和面折差不多了,不由大喜,差点要催他快快说出,幸好脑子里还有把关的,知道现在开口催促就等于是抢了皇帝的台词,只好艰难地闭嘴。
  赵佶昨日业已看出燕青和高强不大对盘,却不明所以。今日又见燕青公开打断高强的说话,心下益发奇怪,却不好便问,便着燕青继续禀奏,对高强亦要安抚两句。
  燕青转过身来,先向高强谢过了适才打断说话的罪憩,遂道:“虽然燕地目下贫苦,不能骤承中国之法,然而若是放任不管,则燕地盐茶等物若是流入河北河东各处,甚或泛海前往京东、两淮、两浙,则势必扰乱行市。令官盐官茶不得行销,其值大乱,贻害无穷。故臣以为,在燕地榷盐榷茶,势所必然,只是推行禁榷之时,须得与中国有异。”
  梁士杰这一下便觉出不对来,前几日招集手下商议这三件事时,燕青也曾与闻,当时怎么不见他说及禁榷之法要与中国有异?再一看赵佶的脸色,全神贯注在听燕青说话,登时恍然大悟,肚里暗骂该死:“成年打雁,今日教雁把眼扦了,这厮竟是有意以此晋身!”
  明白归明白,现在出来打断燕青的说话更为不智,梁士杰一双眼睛骨碌乱转,一时间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要知道一向以来,在理财方面他都是承高强的意旨行事,自己并不擅长这方面,仓促间要怎么和这两个浸淫多年的理财老手较量?
  却听燕青向赵佶道:“陛下,臣以为,盐茶等法自须当行,惟燕民一时不得适应。方今燕地濒海,民可自行煮盐,云中亦有盐池近边,是以可于燕山路独行盐引法,令彼处得盐,就于彼处行销,且莫论盐价高低,引值几何,先教其的百姓习于榷盐之法,而后再徐徐将盐价递升,最终始得与中国统一。如此则燕民既安,中国亦可免受其患。”
  “茶则北地所产甚少,而其民多食腥膻,自然倍加需用。臣以为燕云地接虏中,每年边市榷场均需大宗茶叶交易,可令仍依往年易茶之法,茶引只及白沟旧界为止,而于燕地别行茶引,于旧界上受茶,燕云各处贩售。既有虏中市易茶叶之利,谅来燕云茶价亦当随之腾升,待与中国相等时,即可将茶引通行无阻。只是此法须得我朝与北虏开市贸易方可,如若不然,则只得募商贾自行贩茶售于燕云百姓,但得民怨不集于朝廷,也就是了。“
  燕青一番话,说得赵佶若有所思,百官交头接耳。高强看看燕青,心说你倒是厉害的,把事情说的这般似是而非,好似我的主张过于保守,而梁士杰的办法就太过冒险,只有你最得当!没法子,对于从商业中发展出来的市场价值理论,纵然宋朝的士大夫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算得上是最熟悉经济的,他们也绝对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消化领会,这也正是为什么高强要倚仗着应奉局完全不受朝廷文官挚肘的优势,才能发展出自己一套理财体系的缘故。好比王安石的那一套,本身就颇有缺陷了,偏偏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还是过于超前,加上权威又不足,结果就是变法变到后来越变越走样,最终变不下去了。
  其实真正代价最小的办法,高强刚刚反讽梁士杰的时候就已经说出来了,就是发补贴,不过不是给百姓,而是给商人,一方面培植当地和大宋接轨的商业体系,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民间资本来缓解朝廷财政的压力,这样逐年减少补贴力度,最终达到统一市场。至于对商人的补贴费用从哪里来?很简单,举债就是,如此就可以利用整个大宋的经济体系来消化这一笔支出了。不过呢,反正高强和燕青之间有默契,他也就不来拆穿燕青的说法,反而是作皱眉无奈状。
  梁士杰对于燕青的说法也是似懂非懂,不过他是一个很合格的官僚,官僚的做法一般是,对我有利的就是有道理的,既然燕青说还是应当榷盐茶,那么这就是对他有利的,至于具体的措施。难道梁相公刚刚有说到具体的措施吗?这只是燕青加以演绎了一下而已嘛!
  于是梁士杰推波助澜,几位党羽再一起哄,这条就算通过了。表面上看起来是双方大致平手,高强略微吃亏,其实得益的只有燕青一个人。只是单从表情上看来,燕青完全是无动于衷,依旧潇潇洒洒地行礼如仪,回到自己那右史的座位上去作记录员了。
  然后说到方田均授法,要清丈田亩编订黄册,这等事对于新纳领土是免不了的。只是高强说起当初平燕之时,有许多当地“义民”用各种方式相助王师,确是有功之臣,业已承制授官有差,或者只复其家租税。按照大宋的田赋制度,对于官户是一律免税地,因此高强请求免丈这些官户的土地,而要重点清丈那些契丹人侵占汉人的田地。
  高强心里也清楚,燕云的契丹人其实有很多已经汉化,他们也是种地的,然而这样一行方田法,汉官势必会趁机欺压他们,打着民族的旗号去夺取他们的土地。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教契丹人二百年来从燕云得了那么多好处呢?也该是叫他们付出点代价的时候了,况且一味拦着朝廷里这些官员,不许他们沾手燕云的话,人家道你打下燕云山前八州,金山银山自己一个人独吞,谁不眼红?知识分子要阴人的话,那可是防不胜防的,早晚参你一个挟朝廷自重,对燕人市恩,进而参你是意图自立,有不臣之心,那可就糟糕之极。
  关于燕人官员的任用,这次是叶梦得出来谏言,称说燕地甫平,朝廷不明当地风土的情,确实需要当的官员相助,是以十年之内,通判以下官员须得有半数燕云之人,通判以上方可依照朝廷的栓选法加以任用。这些大臣官做得高了,家财自然也会多些,想来也不在乎进京求官的这些花费,还会感激朝廷给了他们一个入朝为官、进入大宋权力中枢的机会。
  一番明争暗斗之后,已是午牌时分,大殿上的争论终于告一段落。赵佶累的不行,心说这幸亏是五天才有一次这样的大朝会,以后再有这类大动作,尽数丢给三省和枢密院去争吵,吵完了才好拿上殿来。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今天梁士杰也算是占了些便宜了,起码在高强最为权威的理财领域,梁士杰有了燕青的帮助,并没有落了下风。是以散朝之后,阁门外一群大臣围着梁士杰寒暄奉承,包括参政大臣张克公亦在其中。不过郑居中站在一边,心里可就有些苦恼了,那日原本与高强商议好了,要合力捧了梁士杰上位,可是看看今日梁士杰和高强互别苗头的架势,这两个显然不对盘,然则那便如何是好?
  中年郑国舅之烦恼,高强自然是看得清楚,他顾自上了马,待牛皋问他往哪里去时,故意大声答道:“往博览会去者!“边说边溜了一眼郑居中,郑国舅当即心领神会,向臣僚告罪先走,拐个弯也奔博览会去。在他之后,叶梦得亦步其后尘,拐弯抹角地往博览会去。
  不提三个执政在一起开小会,却说赵佶下朝来,先命身边中官将燕青请到御苑中来。
  时候不大,燕青便到。赵佶看时,只觉得眼睛一亮,燕青竟尔穿了一身胡服,丝毫不见草莽之气,却益发显得英挺俊秀,当然这一身也不算是标准的北地胡服,业已经过了燕青那些应奉局手下的改良,只是赵佶哪里辩的出许多?
  当下吩咐燕青坐了,赵佶便问道:“卿家何年中举?中举之前作何营生?“
  待得知燕青从前是高强的家仆,入太学时才脱的籍时,赵佶大为慨叹,说道:“家仆亦得上舍及第,卿家当真难得,可敬,可敬!只不知可有人以此相诘难卿家?”
  燕青笑道:“世俗之人在所多多,臣亦理会不得许多,只是尝有大臣语及时,每欲以为笑柄,臣却淡然处之,答以自僮仆而为大臣者可以为荣,自大臣而为僮仆者方以为耻尔。”
  赵佶闻言甜掌大笑:“卿家所言极是,果然妙人妙论也!”
  赞叹一回,却又道:“然则卿家之受高枢密之恩实重,何以近日观卿家言行,颇有怏怏之意,因何事与高枢密有所龃龉?待朕为卿家解之。”
  这一问不打紧,燕青慌忙跪侧,那眼泪说来就来,泣道:“官家仁孝,乃以恩义责于臣下,然臣下亦读圣贤书,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况且高枢密于臣下恩大于天?然而近日高枢密以无出休妻,蔡氏大娘泣血犹无以回环,只得落发出家,临去时作一钗头凤以遗高枢密,臣偶然见之,深觉凄怆,于是不免觉得高枢密为人稍显凉薄。”说着,便将蔡颖那一阙钗头凤演绎一番。
  赵佶尚是首次得闻这一曲,但觉低回婉转,荡气回肠,待燕青唱罢时,他痴痴半晌,才如梦方醒,叹息道:“果然绝妙好词,当真我见犹怜,何况卿家?只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高枢密这番休妻,亦是出于不得已,卿家还是稍稍开怀罢!”
  燕青伏地道:“官家厚恩,天高海深,臣敢不遵从?”
  第十四卷 三朝北盟 第一五章
  这日,高强在枢密院升座,宗泽等人皆来拜谒。如今事隔数月,燕云功臣的论功行赏也大体结束,宗泽带了一个同签书枢密院事的衔头,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常务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平日里庶务都是他在那里作着,吕颐浩则升作枢密都承旨。原本按照功劳来算,这个位子该是赵良嗣来作,不过他到底是降臣,枢密都承旨按例须得时时随侍在御前,面见他国使者时都要在场,赵良嗣出现在这类场合就不大合适了,是以委任了宋人。赵良嗣本人则被遣去燕京宛平城,任了知宛平军事,乃是文知军,也算遂了他衣锦还乡的宿愿。
  今日枢密院升帐,不是为了别事,只因辽国使者来到汴京,两国要重开和议,商定边界。前文说过,由于燕云交兵之事,两国之间互相扣留使节,一度闹得剑拔弩张。现今虽然是暂时停战,宋军盘踞燕云消化地盘,辽兵也不敢轻易启衅,边疆上一派和睦景象,但谁能说得准,什么时候又会再打起来?是以此次竟无辽国大臣前来,议和事体是由辽主天祚写成了诏书,遣其近侍耶律孛迭携来南朝,交给业已被南朝羁留的前任使节、驸马萧特末,由他主持谈判工作,且命“做客南朝”的耶律大石作副手。
  枢密院乃是在阁门之外,宫墙之内,因此外国使节轻易也难入内,今日乃是两国重开和议的第一日,当有仪卫前导,将契丹使节萧特末、耶律孛迭等人延请入宫门,高强率领枢密院众人降阶相迎,两方毕礼,方始入内坐定,许多繁文缛节,不必细说。
  两边坐定,先是各自宣读国书,却是为何?乃是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权限。以为双方谈判定一个调子,所谓名正言顺是也。
  可是这国书一读,立刻就出问题了,辽国那边的说法是“大宋入我疆土,为惜两国自来交好,我兵不与交锋,亟退避塞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