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高衙内新传 >

第511部分

高衙内新传-第511部分

小说: 高衙内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强的此种判断,煞是无奈。这次不比燕云,那时是收复祖宗故地,虽说也有许多“呼吁和平”的声音,好歹赵佶和朝廷大臣格于祖训,还能坚定支持,况且燕云地接中原,粮饷转输极易,最终军事行动也只花了一个多月就告结束。现今远离中原近两千里作战,打下来的地方在中原人看来都是鸟不生蛋的荒野,军费的消耗却大大超过了燕云之役,就算高强自己在朝中力主,只怕也很难对抗主和派的势力。
  陈规见高强说的郑重,也知利害,却道:“相公,小人之所以提及这锦囊,亦是因参议诸官有心决战,却百计不得,无奈之中方始虑及。”
  他从怀中取出一张地图,摊开在案上,向高强道:“相公请看,我军对面八十里便是黄龙府,据斥候所言,今金国咸州都统娄室聚兵八千守此,左近有威州、祥州、宾州等诸城,皆昔日辽国所筑,用以抵御金人者,以我军兵力,又有震天雷之威,克之不难。”
  “然而既下黄龙府之后,西北有长春州,此处乃是通往辽中的要道,现今便由那萧干率军万五守把。东北渡混同江便是宁江州,此乃金人起兵之地,过此五十里再渡来流河,便是完颜部本族地境。单从地图上看来,我军要抵达完颜本族境中,不过二百五十里左右,只须凭着大军之威,一路冲将过去便是,战事顺利的话,十日可至。”
  高强不动声色,晓得必有下文,果见陈规续道:“奈何这二百五十里间险阻重重,关隘五处,大河两条,尤其是混同江江水湍急,深不可测,江上又无船只,浮桥架设殊为不易。而逾河长驱至完颜部境中,又是敌世居之地,彼以逸待劳,我军战于客地,艰险不言而谕。据闻金国立国之后,于按出虎水北择地立都,号为会宁府,我军若要抵达彼处,须经完颜部境中百里,再渡按出虎水一次方可。”
  陈规的手在地图上一点一点划过,语声也越来越苦涩:“行程三百余里,皆陌生不毛之地,须渡河三道,其间尚要与久居此地、世代渔猎为生的数万女真将士为战,且其战于本地,虽妇人亦可弯弓为兵,山间物产河里鱼虾尽可随手探食,可举族与我为战!相公,我等熟计再三,均觉我军虽勇,亦无须蹈此险地求胜。”
  这话已经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如果要一意前行,到了会宁府却找不到金人主力决战的话,宋军很有可能陷入女真“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游击战并不是什么后世的独有法门,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杀器。但千百年来中原帝国征讨四方,对于蛮人们的这类战法早就是经验丰富,其间利害处更是心知肚明。这还是高强早十年就已经与女真开展贸易,这北路的道路尽已绘成图形之故,否则的话连路都不认识,这仗还怎么打?
  不过高强初时也没有预料能够这一战便犁庭扫穴,荡平盘踞东北上千年的女真人,遂将手指点了点地图上的长春州,道:“我军此战,乃是为了拓地北土,削弱金人。若是径往会宁府事有不可为,则不妨转攻长春州,再下泰州,将此二处金人和诸部降服。此处背倚契丹地境,金人须不得逃遁避战,而我取得此地之后,亦得以据守形势,牢守黄龙府以制女真。”
  黄龙府之所以被辽国作为控制女真人的重镇,绝非无因,此地田土肥沃,水草丰美,宜稼宜牧,本地便可养活数万大军。宋军只要能占据这一片地方,哪怕金人求和的缓兵之计成功,也可以不需要大量的后勤运输便在这里站稳脚跟。
  哪知陈规却摇头道:“相公,正因如此,那金兵断不能容我从容攻下长春州。相公请看,这长春州地近斡邻泊,周遭尽是大泽,春夏间一片泥沼,望之或如平地。人马踏之立陷不复之境,最是凶险不过,虽是当地人也不敢轻入,况且是我军远来?萧干虽只万五人马,倘若游骑于大泽外待我,我军车仗不得前行,铁马不得过大泽,徒以步兵逐之无及,更难以破敌。”
  高强看看地图,果然见那长春州左近都是表示沼泽的虚线,登时皱起眉头来。这沼泽地形的厉害,千百年来已有无数血淋淋的例证,好比隋朝征高句丽,辽东的千里大泽便教隋军吃了大亏,以至于后来唐军干脆就从辽东半岛登陆,避开了这条陆上道路。萧干如果凭着这片沼泽进行防守,还真是难以对付。如果等到冬季沼泽结冰的话,自然可以一马平趟,不过那时宋军的大后勤又要出问题了!
  刚刚皱起眉头,高强随即又想到一个问题,当初金人是如何打下长春州的?听闻这个问题,陈规面上尽是玩味的笑容:“相公,彼时便是这萧干引路,金兵方才势如破竹。”
  高强噎了一下,很是不满地撇了撇嘴:“如此说来,若是不说降萧干,我军此番远征最多也就是到黄龙府为止了,大家在此地修上几个月的城池,再囤积些粮草,留下两三万大军守卫,最多再从辽东迁徙万儿八千户百姓来此屯驻?然则若能说降萧干,却又如何?”
  陈规见高强意有所动,忙道:“相公,若能说降萧干,此战可就了不得了,一则长春州不战而下,咱们已然实现了截断契丹东进之路的预谋;二则那萧干的铁骊部正在完颜部之北,我军与之联合,无形中便堵住了金人北退之路,倘若筹划得当,大可将金人一鼓聚歼于混同江畔,将完颜部连根拔起!”
  听上去倒是很理想,高强却摇头:“元则,你所言虽是,其中却有破绽,且不论金人是否会因铁骊部的作反而被迫与我军决战,你这条计对于萧干倚赖之处太重,单单是拿下长春州便极为凶险,万一他再来一次诈降,趁我军刚过斡邻泊之时挥军突击,那便如何?再则,他如约交出长春州,我又要放他回铁骊部去与我夹攻金人,倘使他又是诈降,结连金人诱我深入,混同江畔给我来个反戈一击,我可不指望能平安逃过那混同江对面的数百里女真地境,逃回黄龙府!”
  说到底,他还是不相信萧干,有句话说得好,当了一次叛徒就会当一辈子叛徒,关系到十几万大军的生死,岂能着落在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人身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高强站起身来,拍了拍陈规的肩膀。刚想安慰他几句,却听陈规忽然道:“相公可曾想过,当日萧干何以要出尔反尔?”
  高强一怔,嘴巴张了张,却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他当然想过,而且想过不止一次,可是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到底萧干是为了什么要造他的反?他可不认为这是出于对辽国的耿耿忠心,或是和耶律大石的兄弟义气,此人后来投靠金国,引路攻克上京,已然证明了并非这类狗血的理由。
  然而若将萧干当时的处境分析一下,却又无论如何找不出其反戈的好处来,其时辽国兵微将寡,土崩瓦解,燕云就算能保得一时,也终究不能和大宋相抗。萧干只是在作一件毫无意义的事而已!每次想到这里,高强的思维就进入了死胡同,然后就是心头火起,想想这厮宁可自己没好处也要和我作对。这件毫无意义毫不乐活的事却差点要了自己的命,何等可恶,如何能忍!这么着,高强便一直都没有想清楚萧干的心理,或者严格些说,他也根本没有认真冷静地去探究此事,无论是谁,在吃了这样大亏之后,如果还能很通情达理地去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这样的人几乎可以称为圣人了——高强是衙内,不是圣人,所以他不能。
  他闷闷地吐出一句:“我不知,莫非元则知晓?”
  本是反唇相讥的一句话,不料陈规却打蛇随棍上,叹一声:“正是,我参议司详论此事之后,已有定论,当日相公与萧干密约之时,便当知其必然作反,所以不察者,乃相公之过也!”说话时竟是一副理所当然。
  高强一股火往上撞,眼睛立时瞪了起来:“元则此话怎讲?莫非说我咎由自取么?”
  陈规与之对视,丝毫不让地道:“不错!当日相公与萧干面会,其人便明言有自立之心,相公若以此为基,推究其人,不难知其进退取舍,皆不离此目的,即可知当日我军进兵燕京之际,此人必与我军为敌之故。”
  “你说,你说!”高强瞪着眼睛,喘着大气,就差拍桌子了。
  “相公,那萧干有心自立,敢问相公若一战而下燕云,他不战而走,名声扫地,辽国必不能相容,塞外之大,何处又能立国?若是径降我军,则只能为将,终身无法自立,如此算来,当日他战与不战,皆只有远走女真一途可行。如与我军一战,纵使不敌,其名已显,大利其日后塞外立国;倘若得胜,虽未必能扶大厦之将倾,却足以使其取代弱辽而集人望,何乐而不为?相公,你道那萧干当此境地,会不与我军为敌么?”
  陈规侃侃而谈,高强却呆若木鸡,一句句话在自己耳边回荡,嘴巴里尽是苦涩之意:“如此说来,当日卢沟河畔之险境,还真是我自找的?早该料到萧干会出这么一手,我却大意不加提防,总想着辽国将忘,没有多少人会和他一起死,却没想到这厮野心之大,根本就没打算芶且图存!卢沟河边死伤数千大宋将士,却是我高强一人之过……”
  谜底一旦解开,高强顿时心如刀绞,话也说不出来,只是闷闷地坐在那里,也听不清陈规又在说些什么,直到忽然听见“彭”的一声大响,他方才惊醒过来,只见陈规满面怒容,手掌拍在桌子上,喝道:“相公,你身负国家气运,十余万大军生死存亡,皆在你一身,岂可沉迷往事,颓唐至此?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改?怎么改!血也流了,人也死了!”高强回想当日,那些逆着大风、眼睛都睁不开的将士,手拉着手立在风中,迎击乘风杀来的敌兵的情景,那可都是他从独龙岗、梁山泊、大名府一路亲手带出来的兵啊!尽管这些忠诚的将士为国尽忠蹈死无悔,可是身为他们的主帅,自己难道不该负上最大的责任吗?
  他双手蒙上脸,迟迟不愿抬起头来。见惯了战场厮杀,鲜血和生命的消逝,高强本以为自己已经明白了“慈不掌兵”的真谛,然而此刻,失职的自责却深深地咬噬着他的心,令他无法面对自己的良知,与及肩上沉重的责任。十几万大军的统帅!有多少少年无比向往这个位子,向往着封狼居胥,扬威域外,高强少年得志,也曾为此沉迷,意气风发,直到这一刻,他才真正理解到,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句话到底有多么沉重……
  帐中沉默良久,才听见陈规低沉着声音道:“相公,往者已矣,倘若能以往事为师,料今日之敌,则我军十万虎贲幸甚,国家幸甚。相公,为国家计,请忘己身。”
  “……元则,你说的是。”高强缓缓地将自己的脸从手中拔了出来,眼睛虽然红了,嘴角却绷得紧紧:“回返中原之后,我当在燕京悯忠寺大作一场法事,以超度平燕阵亡将士,并以自己家财厚恤其家,再上表官家,罪己当日之过。然而此时此刻,我却没有一味自责的空闲,十万大军远征异域,生死端在我一念之间!元则,请讲,我今日如何能信萧干?”
  第十四卷 三朝北盟 第七三章
  陈规望着眼前的高强,人分明还是那个人,但此时的高强看起来目光深邃,浑无半分跳脱之色,当日意气风发的五陵年少,经历了如许的历练磨折,终于渐渐长成国家大器!忆起当日白身相逢的情景,相伴着高强这一路走来,陈规虽然经历了开州守城那样的修罗场,心中还是不自禁的有些唏嘘,这天地啊,当真是将众生万物皆视若刍狗一般!
  心意稍稍凝定,陈规方道:“当日相公与萧干面约,其人自称有意自立为王,观其行察其言,恐非虚言,若只图自存,则当日便可束手归我大宋,亦不失国公使相之尊,此其本心如此也。”
  高强微微点头,并不应答。萧干是什么样的人,照理说他比陈规更加清楚,此人在历史上亦是先投女真,后又归契丹,依旧得任四军太师,四军者,汉、奚、契丹、渤海也。这四军并非辽国所有军队的统称,而是特指辽国朝廷从东京道历年来选拔壮勇,组成的一支军队,因其按照民族分为四营,故而称为四军。当辽国在宋金交相攻击之下终于败亡之时,萧干手上仍旧握有一支精兵,以之投靠大宋,或者降金,皆不失富贵,当时金主阿骨打甚至写了亲笔信与他,保证其归降之后的待遇。然而他却不肯相从,径自率众在奚王府自立,随后率军入侵燕京,想要从羸弱的大宋手中夺取燕云,以为立国之本。只可惜客军难久,一战败于当时已经归降大宋的郭药师之手,随后便被自己的部下所杀,前后只当了不到四个月的皇帝。从其历史上的作为来看,虽说有种种客观原因,但萧干本人无疑是个桀骜不驯之辈,除了对于故国辽国还有些眷顾之外,不肯屈居任何人之下。
  “现今辽国和金国都已衰弱。萧干手握重兵,居于两国间要害之地,倘若我军能稳固占据黄龙府的话,他所在的长春州和铁骊部故地,便成为了辽宋金三国之间的交叉地带,以形势而言,若要自立为王,无过于此者。故而小人以为。萧干得机必反,而其业已为辽金所不容,除非与我大宋结盟,否则自立便等于自戕也!”
  高强听到这里,却摇了摇头:“元则,你前面所说皆有理,只是这最后一句,此人业已为辽金所不容,则未必然。以我所见,此人在我大宋与那大辽之间。多半还要倾向于辽国一些。倘若要他乖乖投顺我军,共同对敌金国,只怕还有些不妥。”
  他站起身来,走到帐外,负手望着西北。那里正是长春州的方向,北地的星空显得格外高旷,叫人看上去心底也开阔起来。几名牙兵巡逻走过,见到高强和陈规出来,便即叉手为礼,而后依旧走了过去,铁甲在黑夜中铿锵有声。
  望着天上的星星,萧干的面容油然浮现在高强的眼前。只觉得从没有一刻,自己看这个人能看得这般清楚:“元则,适才你所言,萧干意欲自立,那是不错的,只是你饱读史书,当知一点,一个反复无常,无信无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