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天下 >

第211部分

天下-第211部分

小说: 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庆安回头叫了一声,罗启明立刻上前道:“属下在!”
  “这位罗启明精通粟特语,是一名文官,在得到天可汗的正式任命之前,他就暂时代表大唐与众位共同协商河中事宜,为了尽快恢复河中的繁荣,希望大家齐心合力,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可以在联席会议上提出来,我会禀报圣上,尽量满足你们。”
  ……
  李庆安与粟特诸国的第一次见面会在焦虑和希望中结束了,回到军营,他立刻命人将石国国王特勒请来。
  特勒还沉浸在粟特盟主的兴奋之中,这就像一个庶子掌握了家族大权一样,是石国百年的期盼,终于在他的手中实现了。
  他兴冲冲走进大帐,道:“大将军,你找我吗?”
  李庆安笑道:“我先恭喜国王殿下成为粟特盟主。”
  “这还要感谢大将军的恩赐,不过,大将军说盟主为三年,不知能否连任?”
  “能不能连任就看国王殿下能否说服其他国王同意了,原则上我不反对。”
  说到这,李庆安从案头取过一本册子,这是李泌连夜写出来的关于联席会议的细节安排,他已经看过了,又做了部分修改。
  “这就是联席会议的细则,国王殿下可以仔细看一看,若有意见,可以提出来,若没有意见,明天的第一次联席会议就可交给大家讨论通过,以后就照这个规则来办。”
  特勒接过册子翻了翻,和他想象的一样,李庆安是不可能将自治权完全交给他们,罗启明有否决权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过相对大食,李庆安还是宽容了很多,比如各国的税赋,除了分摊军费外,李庆安便不再另收,分摊五万人的军费,最多只占各国税赋的三成,其余七成还是归自己。
  历史从来是由强者来书写,他们粟特诸国夹在两强之间,又能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特勒暗暗叹了口气,道:“不用修改了,明天我就交给大家表决通过。”
  李庆安点点头道:“还有三件事情,我希望你能立刻着手。”
  “大将军请说!”
  “第一是有关宗教,我希望袄教和伊斯兰教在河中地区能宽容相处,都是粟特兄弟,没有什么不能原谅,绝不允许袄教徒报复,如果引发冲突,会使伊斯兰教徒支持大食人重返河中,问题的严重性,你明白吗?”
  特勒立刻答应了,事实上九个粟特国王中,有七个已经皈依伊斯兰教了,不用李庆安吩咐,他们也会尽力避免冲突发生。
  李庆安又道:“第二件事是有关货币,目前粟特人用的货币都是迪拉姆银币,我已经命令安西大量铸造开元通宝银币,我希望你们能强制推行开元通宝银币和开元通宝金币,以取代大食的货币。”
  对于这一点,特勒有些困惑,他连忙道:“可是开元通宝金银币在大唐本身就不通行,如果粟特商人拿它去中原,中原不接受怎么办?”
  “大唐内部不通行,我们就要想法让它通行,这也是我想说的第……”
  李庆安淡淡一笑道:“你们明天就要在粟特各个城市内贴出布告,就说唐军即将返回长安,愿意随唐军去长安经商者,可跟我们一同走,作为支持河中的国力恢复,这一批商人我可以给予免税的优惠。”
  ……
  夜晚,在撒马尔罕的王宫内,康国正王稍芬将安国正王野解和史国正王那曲偌请到了内宫,和他们二人一起商量对策,这是除石国外,粟特诸国中最大的三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百万以上人口,国力强盛,但李庆安推行的联席会议制度却把他们变成了和小国们平起平坐的国家,使他们心中充满了失落。
  史国正王那曲偌稍微胆小,也比较理智,他不同意康国正王稍芬提出的大规模起义的办法。
  “我听说联席会议会按照军费分摊的多寡来分配席位,像我们就能得到两到三席,而小国只有一席,这样也算显出了我们的重要。”
  “你真是糊涂!”
  康国正王稍芬怒斥他道:“那个联席会议算什么?无非是唐人控制我们粟特人的工具,我们军队都被剥夺了,是废是立、是死是活还不由唐人说了算吗?就算是这个没用的工具,还由石国人来领头,你能接受吗?你们听我的,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起义,至少要给李庆安施压,让他允许我们保留一定的军队。”
  “算了吧!你拿什么起义?”
  安国正王野解喝了一杯酒,阴阳怪气道:“今天唐军进城时的情形你知道吗?满城民众都跑去迎接他们,你知道为什么吗?李庆安比你厉害,他已经承诺修建神庙、恢复阿胡拉马兹神像,又答应不虐待伊斯兰教徒,李庆安可比你得民心多了,而你已经皈依了伊斯兰教,你去鼓吹起义,袄教信徒会听你的吗? 而且镇压什叶派时,你也没少出力,你若去呼吁起义,我怀疑什叶派第一个就会杀你,稍芬老兄,你还是醒醒吧!别再说胡话了。”
  稍芬肥胖的脸胀成了猪肝色,他怒道:“那你们说怎么办?难道就这样任唐军摆布吗?”
  史国正王和安国正王其实心里都明白,这个康国之主真正恨的不是唐军,谅他还没有那个胆子,他其实是恨石国人骑在了他的头上,借大义之名,让自己替他出头罢了。
  两人交换了一个眼色,一齐站起身道:“天色不早了,我们先告辞,有什么意见,明天开联席会议时再据理力争吧!”
  两人扬长而去,稍芬盯着二人的背影,狠狠一拳砸在桌上。
  “我绝不甘心!”
  第二百五十二章 货币之谋
  在漫天的飞雪中。李庆安一行终于返回了碎叶,大军驻扎在城外,李庆安在段秀实的陪同下向城内驰去。
  经过几个月的修整,碎叶又渐渐恢复了原貌,损坏的城墙修整好了,十六扇城门也全部换成了新门,大街上原本污秽不堪的路面清理得干干净净,所有被占的汉人宅院也清理出来了,用锁将大门锁死,曾经惨遭破坏的大云寺修葺一新,当李庆安走进城池时,看见了已经陆陆续续从北庭回家的碎叶汉人,一群群孩子在雪地中奔跑,欢笑声传遍了大街小巷,城门口两辆牛车满载着一家老小和各种生活用品、满载着希望向城内驶去。
  短短几个月,碎叶城便焕发出了新貌,让李庆安深感欣慰,他点点头对段秀实笑道:“成公,这几个月辛苦你了。”
  段秀实连忙欠身道:“我只是在后方休整,和将士们在前方的惨烈战役相比,我的付出不足为道。”
  “那也要看的是哪里?碎叶可是我们的西征的大本营。很快安西节度使府就将迁来此地,只有将碎叶经营好,才能有发展余地,这就是我把碎叶交给你的原因。”
  说到这,李庆安拍了拍段秀实的肩膀道:“成公,你是我最信任的人,只有把碎叶交给你,我才能放心。”
  段秀实默默点了点头,他明白李庆安对他的信任,一年多以前,他被迫放弃碎叶东撤,事后李庆安也丝毫没有责怪他,只说了一句话,“非公之过!”随后依旧任命他镇守碎叶,甚至兵部对他的降职处分,也被李庆安批驳回去,‘碎叶丢失,安西军以为非段将军之过也,某愿为其担保!’
  此事让段秀实对李庆安深为感激,李庆安在前方作战时,他也竭尽全力,保证了从北庭过来的各种军需物资源源不断供给前线,因此在怛罗斯之战的功劳簿中,段秀实的名字也位列其中,保障后勤,功不可没。
  这时,段秀实忽然想起一事。连忙道:“有件事我想与大将军商量。”
  “你说!”
  “两个月前朝廷发来牒文,将迁内地三万军户至安西,我想能不能将他们直接迁来碎叶,这样对碎叶的发展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庆安点点头,道:“其实这也是我的想法,但我担心碎叶还一时无法安置他们。”
  “大将军不必担心,我已经准备好了。”
  段秀实连忙解释道:“这几个月,我已经带领士兵们丈量了碎叶附近的土地,这里沃野千里,皆是无主之地,莫说三万户,就是三十万户也完全能安置,况且还有矿山、冶炼、酿酒、织布,还有东西方贸易的中转,另外,除了碎叶外,还有周围小城,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县,这些我都作了详细的计划,大将军尽可放心!”
  段秀实的务实让李庆安大为赞赏,他呵呵大笑道:“好!成公果然不负我的期望。就这么定了,三万军户全部安置碎叶,此次回京,我会好好争取一下,或许我会要来更多的移民。”
  ……
  唐军的返回让碎叶城立刻热闹起来,这次跟随唐军一齐东来的,还有一千多粟特商人,近六千匹骆驼,满载着粟特和大食的物品,准备前往长安,按照唐廷规定,进入大唐的货物需要在安西缴税,用于补充安西军费,但这次李庆安宣布跟随他进京者可以免税,而且还可以得到唐军的保护,这让精明的粟特商人趋之若鹜,纷纷将埋藏起来的值钱货物取出,争先恐后地搭上了这趟有着免费午餐商旅之行。
  大量碎叶商人的到来使得碎叶的大小客栈顿时爆满,客栈远远不够,一些民户还特地腾出了房间,临时租给商人们,收取一点租金,但商人们放下货物行李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吃饭休息,而是赶到碎叶的各大商铺和市署兑换开元通宝银币。
  这是李庆安在路上时给他们宣布的,免税的一个附加条件就是每人至少需兑换价值三十贯的开元通宝银钱,用铜钱、甚至可以出售一部分货物换取银币,在路上商人们已经见识到了开元通宝银币的样品,和长安铸造的银钱一样。十枚一两,按照安西官方的价格,这枚银钱值一百文铜钱,尽管李庆安是用强制的命令让商人们兑换,但精明的商人们立刻发现了中间赚钱的机会,这种银钱在长安黑市上能兑到一百零五文,甚至一百一十文。
  这批银钱并不是李庆安得到大食银锭后才铸造,而早在第一次碎叶战役后便开始铸造了,在那次战役中唐军俘获数千石国战俘,这些战俘在碎叶的顿多银矿挖矿铸银,又运到北庭铸银钱,尽管后来这些战俘被石国军救走,但先后还是铸造了近三万贯银钱,价值三十万贯铜钱。
  第一次碎叶战役结束后,朝廷赏赐北庭军将士三十万贯,绢二十万匹,而第二次重夺碎叶,朝廷再次赏赐二十万贯,连同绢的折算,一共六十万贯赏赐,但事实上长安只拨付了十万匹绢,其他赏赐只是给一个额度,让安西自己解决。
  换而言之。朝廷已经给了安西铸币之权,这些钱都要安西自己铸造,至于铸钱所需的铜料也要安西自己开采冶炼。
  但唐王朝一年的铸币量才三十万贯,安西一地能铸多少?李庆安无奈之下只能用银钱代替铜钱赏赐给士兵,虽然在安西这批银钱因为李庆安的政令得以通用,但在大唐内地却不能流通,为解决银钱的流通问题,他这次回京述职必须要说服朝廷。
  利用粟特商人向朝廷施压,这也是他的策略之一,当然,李庆安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士兵的钱得以流通。他还有更加深远的用意。
  大街上到处是牵着骆驼换钱的粟特商人,熙熙攘攘、热闹异常,这时,州衙门口来了几名身着长袍的汉族男子,正是碎叶隐龙会的李回春、罗品方和常进三人,他们早在四个月前便陆陆续续从安西和北庭返回了,一连几个月,众人修葺房屋、重整店铺、安排货物,准备在碎叶大干一场。
  但隐龙会的人更关心的却是李庆安的归来,在河南道襄邑县,众人已经认定了李庆安就是失踪多年珽公子,并发了血誓,一定要辅佐李庆安实现隐太子的未尽事业。
  今天唐军大队刚刚归来,李回春等三人找上门了,李庆安正式回归隐龙会还有一步最重大的事情未做。
  他们对守门的士兵施礼道:“我们是李大将军的故人,不知大将军可在?”
  “几位可有拜帖?”
  “有!有!”
  李回春取出了他的名帖,递给士兵道:“请转交给大将军。”
  “几位请稍候!”
  士兵快步走进了大门,此时李庆安刚刚听完段秀实的述职,正准备去街上视察换钱的情况,门外士兵禀报道:“禀报大将军,门外有人来访。”
  “是什么人?”
  “说是将军的故人,有拜贴在此。”
  “故人?”
  李庆安心念一转,便隐隐猜到时谁了,他便点点头道:“拿来我看。”
  士兵走进房间,将拜贴交给了李庆安,果然是李回春他们,李庆安笑了笑,便对段秀实道:“我有点私事,就不去街上了,就拜托成公去巡视,维持好秩序,另外,粟特商人还想多换的话,你去军营找崔乾佑,我估计士兵们身上便有不少。”
  段秀实答应一声,便匆匆去了,片刻。李回春等人被领进房内,一共是四个人,其中一人是女人,带着面纱,看不清模样,李庆安深深看了她一眼,便吩咐亲兵道:“我有要事,任何人不得进来!”
  亲兵关上门出去了,李回春三人立刻跪了下来,“属下叩见主人!”
  “你们快快请起!”
  李庆安连忙将他们扶了起来,埋怨道:“我上次便给你们说过了,以后不准见我下跪!”
  说着,李庆安又看了那女人一眼,女人摘下了面纱,赫然正是罗夫人,也就是李庆安的生母,她默默地注视着李庆安,两人目光相触,房间里的气氛不觉变得有些紧张起来,这时,罗夫人的目光变得柔和起来,她对李回春三人道:“你们先回避一下吧!我想和珽儿说几句话。”
  李回春退下了下去,罗品方有些担心,他想给女儿说点什么,但常进拉了他一把,把他拉了下去。
  门关上了,罗夫人开门看了看,见他们走远了,这才把门反锁了,她对李庆安笑道:“李使君,我们见过的,对吗?”
  她这样一说,李庆安便明白了,她已经认出自己并不是她失散了二十年的儿子,这是当然,就算失散再久,做母亲的还是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孩子。
  李庆安苦笑一下,从怀中摸出那块凤玉,放在了桌上,道:“这块玉你拿走吧!它是你儿子的随身之物。”
  罗夫人拿起玉端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