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天下 >

第329部分

天下-第329部分

小说: 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尚笑了,“不用找什么牛,不过是给朝廷的一个借口罢了,进了京再解释,牛找不到,都换成马了,有何不可?”
  安禄山一拍脑门,失声笑道:“我真是蠢了,还真想去找牛,那好,我命庆绪立刻进京。”
  他当即令道:“让安庆绪立刻来见我!”
  这时高尚又补充道:“要想献牛计成功,还得下点功夫不可,而且,大帅在朝中力量太弱,也可以趁此机会拉拢一批朝臣,大帅不妨想一想,朝中谁最适合?”
  ……
  兵部尚书陈希烈的府邸也在务本坊,距离独孤家不远,只隔了两条街,这几天,陈希烈的心绪颇不安宁,他跟随张筠反对李豫登基,他是怕李隆基又苏醒过来,可反对完了,他又后悔,万一李隆基醒不来,他岂不是得罪了李豫?自从李庆安带兵进京后,他便陷入了惴惴不安之中。
  尽管陈希烈在青刚岭和杨国忠决裂,向李亨表示效忠,但他入朝后又做了一件蠢事,那就是禁不住张筠的拉拢,跟随他一起反对李豫登基,这件事让陈希烈懊悔不已,说到底还是因为当年他背叛李林甫,向杨国忠效忠留下的祸根,他就像一个不停改嫁的女人,总想找一个最好的夫婿,可是连嫁几次皆失望后,他才终于反应过来,好的夫婿未必想要他了。
  问题是,官场不比婚姻,改嫁的女人最终还是能嫁出去,但失节的政客却未必再有前途了,李豫肯定不会再原谅他,他甚至还不如杨国忠,陈希烈心灰意冷了,但是他心中始终有些不甘,就这么结束自己的官场生命吗?他做梦还想做几年右相呢!
  这两天陈希烈也无心上朝了,他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借酒浇愁,哀叹命运不公,这天上午,陈希烈正躲在书房里饮酒,忽然有人来报,兵部吉侍郎求见。
  陈希烈是兵部尚书,吉温就是他的副手了,陈希烈和吉温的交情很好,当初他们同为李林甫效力,经常在一起喝酒论政,后来李林甫倒台,他们各奔东西,吉温投靠了安禄山,成为安禄山在朝廷的代言人,陈希烈投靠了杨国忠,则被罢免掉左相,降为兵部尚书。
  所以,吉温虽然为陈希烈的副手,但他在朝中的声望和实权却比陈希烈高,他有安禄山这个手握军权的大后台,没人敢得罪他,陈希烈则被抽去了脊梁,朝三暮四,被朝臣们不齿。
  “问他有什么事情?”
  陈希烈有些不高兴,吉温平时不来找他,这个时候却来找自己,他可没有心思处理朝务。
  “吉侍郎说,和朝务无关,只是来探望老爷。”
  “告诉他,我身体很好,不需要探望。”话说出口,陈希烈心念一转,这样得罪人不妥,他又缓和了口气,“好吧!请他到我书房来。”
  陈希烈挣扎着坐起,命侍妾快速把书房打扫了,把酒壶酒杯都带走,又点燃熏香,可就是这样,当吉温一进房时,还是闻到了一股浓烈的酒味。
  不用说,吉温就是逢安禄山之命来拉拢陈希烈了,安禄山看中了陈希烈,资格很老,又不像张筠那样和某个亲王有着千丝百缕的关系,背景单纯,而且他曾投靠杨国忠,应该很好拉拢。
  安禄山在长安有两个心腹,一个是偏将刘骆谷,他不在权力中心,不属于官场体系,相当于安禄山的驻京办事处主任,许多见不得光的勾当就是由刘骆谷去做。
  另一个就是吉温,吉温官拜兵部尚书,位高权重,他是安禄山在官场中的代言人,很多涉及安禄山的重大方略都是由吉温向朝廷提出,比如,安禄山借口边境突厥人难以管束,要求把他们编入军中,但又不属于正常范阳军编制,这个重大提案就是由吉温提出,上报李隆基后最终得到批准。
  也正因为这件事的成功,使安禄山更加信任吉温,成了他的心腹 。
  这次吉温来拉拢陈希烈也是得到了安禄山的亲笔信,再三叮嘱他,务必要把陈希烈拉到自己阵营来。
  吉温一进屋便闻到了浓烈的酒味,如果是晚上闻到酒味还可以理解,可现在是早上,陈希烈很善于养身,居然也这样喝酒,吉温心中便有底了,今天的拉拢,有九成可以成功。
  “属下吉温参见相国!”
  吉温一进门便深深行了一礼,陈希烈摆摆手道:“吉侍郎不用客气,进来坐吧!”
  吉温坐了下来,侍妾给他们二人上了茶,陈希烈有些酒意,连忙喝了几大口茶润喉,这才干咳一声道:“老夫这两天身体不适,没有上朝,不知朝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兵部可有大事?”
  吉温向北指了指笑道:“发生事情的人就住在陈相国附近,陈相国能没有感觉吗?”
  “我怎么会不知道呢?这两天独孤府门庭若市,重臣微臣一拨一拨来,哎,人就是这么趋炎附势啊!不像我,隔得这么近,我就是不肯去,就算出去也要绕路,做人应该有点气节才行。”
  陈希烈仰天长叹,仿佛天下人都是气节不保,唯独他陈希烈是孤梅傲雪一样,其实,若李庆安真来拜访他,恐怕他连鞋都来不及穿就跑出去迎接了,只恨李庆安压根就没有心来拜访他。
  吉温心中鄙夷,嘴上却应承道:“陈相国向来是朝臣楷模,是我大唐的柱梁,若朝臣人人都和陈相国一样,那我大唐也不至于羸弱至斯,人心不古啊!”
  吉温的奉承使陈希烈心中极为舒坦,他眯着眼睛,轻捋两根颇有仙家风范的长白须,呵呵大笑。
  “吉侍郎过奖了,我只是不愿与宵小为伍,故在家休养,唉!朝中黑气弥漫,已无我容身之地。”
  吉温见陈希烈主动挑起了话题,便顺着他的话道:“朝廷怎么能没有陈相国,其实做大事之人,不仅要像陈尚书那样高风亮节,也要善于运用各种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在这方面,我个人就觉得陈相国要略略逊于张尚书。”
  吉温这句话虽然有点不好听,却点中了陈希烈的要害,是啊!张筠才是反对李豫登基的罪魁祸首,可李庆安非但没有视他为敌,而且还亲自上门去拜访,这就让陈希烈异常忿忿不平,虽然他也明白其中的缘故,但他就是不愿面对,也从不想张筠为什么会被称为官场上的不倒翁。
  这是人性的弱点,大多数人遇到挫折往往会推责于他人,总是觉得是别人造成了自己的失败,而从不愿自省,陈希烈也是这样,他因得罪了李豫而惶惶不可终日,他却不肯承认是自己立场不定,而是责怪张筠居心不良,唆使他犯错,或者就是埋怨命运不济和老天不公,总之,他是不会考虑自己的问题。
  直到吉温今天坦率地点中他的要害,这才让陈希烈有所醒悟,他低头不语。
  吉温又趁热打铁道:“虽然张尚书有老相国留下的人脉,但认为真正的原因是他很善于拉拢各方力量,比如他本人就是长安文人领袖,又长期把持户部,现在户部除了左侍郎裴旻外,其余都是他的人,所以杨国忠至今也难进户部,不仅如果,更重要是他有强大的外援。”
  “你是说剑南高仙芝和颖王?”
  “对!这才是他敢带头反对李豫的真正原因,他其实是在为颖王创造登位机会,只要李豫登不了基,一旦颖王率军赶来,这皇位就未必是李豫的了,那是张尚书就是右相国,王珙有李庆安撑腰,左相也丢不掉,只有陈尚书力量单薄,到时会一无所有。”
  原因陈希烈也知道,只是他从不愿面对,现在被吉温一下子揭开,陈希烈不由万念皆灰,他心中异常沮丧,叹了口气道:“我准备告老还乡,不想再当官了。”
  吉温见陈希烈居然有点小孩子脾气,说到风就是雨,完全没有张筠那种深不可测的城府,他不由暗暗好笑,便话题一转道:“其实陈相国完全有机会和张尚书抗衡,甚至还能执政事笔,登上右相之位,陈相国为何轻言放弃?”
  陈希烈精神一振,连忙拱手道:“请吉侍郎不吝赐教!”
  吉温笑而不语,陈希烈这才恍然大悟,吉温是指安禄山,他心念转得极快,普天之下唯一能和李庆安抗衡之人,就是安禄山了,这次安禄山强占河东,引起很多非议,但陈希烈却不以为然,李庆安不是一样强占河西吗?朝臣为何不说他?
  如果自己能得到安禄山的支持,那张筠算什么,王珙算什么,杨国忠又算什么?陈希烈虽有立牌坊之心,却不做立牌坊之事,这一刻,他朝三暮四的本性又发作了,他顿时拱手道:“若能得东平郡王支持,我愿为他效力,请吉侍郎代我转告东平郡王,陈希烈愿为他效犬马之劳。”
  连吉温也没想到陈希烈竟答应得如此爽快,本来他还以为陈希烈要谈谈条件之类,看来他真的是走投无路了。吉温不由暗暗鄙夷此人人品之卑下,居然还是兵部尚书呢!
  既然陈希烈已经决定投靠安禄山,吉温也不转弯抹角了,他取出一封信道:“这是东平郡王给陈相国的亲笔信,他要运耕牛和马匹进京,请陈尚书务必达成此事。”
  陈希烈接过信看了一遍,他沉吟片刻道:“这种事一般要圣上同意才行,但圣上不在,杨相国也不在,其实就只须各部寺长官批准便可,马匹杂畜都由太仆寺管理,太仆寺卿达奚珣是我的门生,此事我可让他批准,我是兵部尚书,我会命潼关大帅王思礼放牛马进关。”
  ……
  (历史上,陈希烈确实是投降了安禄山,成为了安禄山大燕国的门下侍中。)
  第三百六十五章 禄山送牛
  李庆安回长安已经三天了,这三天,他几乎成了李豫的代理人,一拨又一拨的朝官来拜访他,表达的几乎都是一个意思,他们愿意向皇储效忠,希望皇储能早日登基,经过李庆安统计,几乎有八成朝臣支持李豫登基,但这并不能作为李豫登基的依据,这些中下级官员更多是一种跟风,如果李隆基苏醒,他们同样也表示反对皇太孙擅自登基,关键还是需要政事堂通过最终决议。
  李庆安也并不着急,这几天他也一一拜访了不少重臣,其中就包括了户部尚书张筠,试探了他的口风,张筠是关键人物,他若表示支持李豫登基,那政事堂支持力量就会占绝大多数,李豫便能顺理成章地登基,可惜张筠还是保持自己的主见,要圣上回京后再作决定。
  当然,李庆安也可以强行拥护李豫登基,凭借他的三千骑兵,没有人能反对,但问题出在李豫本人身上,他也坚持等圣上回京,但如果政事堂一致通过,他也可以暂摄皇位。
  中午时分,李庆安正准备出门去东宫,这时,万年县县令崔光远却紧急找到了他,他身后还跟着一名低级官员。
  崔光远是向李庆安效忠过的为数不多的官员之一,他本想放弃了县令的卑职,去安西任职,但李庆安却劝阻了他,崔光远留在长安为县令,比去安西更有作用。
  确实,在崔光远的帮助下,不少被缉捕的汉唐会骨干都顺利逃出了长安,常进的热海居酒肆也没有被查封,那里可隐藏着汉唐会的百万贯钱财,它能幸运脱难,崔光远功不可没,但今天,崔光远更有大事来找李庆安。
  “大将军,卑职有重大事情禀报。”回到客堂,崔光远便急不可耐地说道。
  李庆安瞥了一眼站在崔光远身后的官员,约四十余岁,相貌平平,是个毫不起眼的低级小官,估计崔光远说的紧急大事便和此人有关。
  李庆安没有惊讶,便笑了笑道:“崔使君,你背后这位是?”
  那官员连忙向李庆安躬身施礼,“卑职太仆寺典厩署署令姚升平,卑职和崔县令是挚交好友,特求崔县令引荐,卑职有大事要禀报大将军。”
  典厩署负责掌饲养马牛,给养杂畜,署令只是从七品小官,李庆安不由有些奇怪,典厩署令找自己做什么?难道自己的骑兵马匹出问题了吗?
  “出了什么事?”
  姚升平想了想便道:“今天上午,卑职无意中得到一个消息,安禄山要送六千头牛马进京。”
  “而且太仆寺卿达奚珣已经批准了安禄山的请求。”旁边崔光远补充道。
  “为什么安禄山要送牛马进京?”李庆安有点不太明白他们的意思。
  姚升平道:“听说是因为河东灾民曾在关中逃难时曾偷杀了不少耕牛,安禄山就想偿还关中,所以他派人送牛马进京。”
  “这倒奇怪了,要送牛马进京偿还关中,也是地方官的事情,与他安禄山何干?”
  李庆安着实不理解安禄山的用意,他背着手走了两步,忽然停住脚步问道:“若照顾牛马进京的话,最多需要多少随从?”
  姚升平很有经验,他立刻道:“看需要照顾的精心程度,一般而言,一个人可以照顾五头牲畜上路,但如果照顾得精细,那就需要一头牲畜配一个人,上好的战马就需要这样照顾。”
  “一头牲畜配一个人,那六千头牲畜就需要六千人。”
  李庆安喃喃自语,他忽然有些明白了这其中的关键所在,安禄山要带兵进京了。
  想到这一点,李庆安立即令道:“立刻准备马车,我要即刻去东宫。”
  他又对姚升平赞道:“你汇报得非常及时,若安禄山的阴谋被挫败,你就是首功。”
  姚升平受宠若惊道:“卑职不敢,卑职只是觉得事情有些蹊跷。”
  李庆安点点头,又对崔光远道:“光远,你替我做件事,查一查安禄山在长安或者关中又多少产业,有多少雇工或者奴隶,一有消息就即刻向我汇报。”
  “卑职明白了,这就去查。“
  崔光远答应一声,便带着姚升平匆匆走了,李庆安则简单收拾一下,坐马车向东宫疾速赶去,李庆安已经意识到,第一个危机到了。
  ……
  东宫,李豫背着手站在窗前,午后的阳光格外刺眼,照在李豫的脸上,使他眯缝着眼难以睁开,但透过阳光,依然可以看见李豫眼中那难以掩饰的忧色,虽然他公开表态,要等圣上回来再讨论他登位之事,但这绝不是他的本意,李豫心里更是焦急不安,他心中很清楚,关中空虚,他的皇位若不确定下来,一旦强兵入关,他的地位危矣。
  这些地方军阀大多和亲王有牵连,明确支持自己的人只有李庆安,哥舒翰虽然曾经表示过支持,但经过一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