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天下 >

第406部分

天下-第406部分

小说: 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庆安背着手在大帐里来回踱步,他刚开始有点怀疑这个人来历不正,一个无名之辈便和自己侃侃而谈军国大事,有点交浅言深的味道,他怀疑此人会不会是李亨所派,但此人说出这番话,却又极有道理,像警钟一样敲醒了自己,若是李亨派来的人,绝对不会这样提醒自己,他说得非常对,找一个右相代理人,他本人隐身幕后进行操控,这样,他只用考虑军国大事,也有时间和精力兼管安西。
  李庆安瞥了他一眼,又想起他所唱的歌,便问道:“那你再说说看,为什么安西李是为长安李作嫁衣?”
  他们的话题开始越来越深入,韦青平的狂生之态也尽去,开始表现出了他想投靠李庆安的诚意,他诚恳地说道:“大将军此时一定心怀困惑,明明自己也宗室亲王,为何无缘于皇位提名?甚至有人提名嗣宁王李琳继承大统,还有人提名嗣岐王李珍,还有其他郡王亲王,可就是没有大将军什么的事,这是为何?”
  “我也想知道这是为何?”
  韦青平脸上玩世不恭的笑容完全消失了,他脸色肃然,一字一句道:“因为大将军不是李世民的子孙,而是建成太子之后。”
  ……
  就在太子李适即将登基的前夜,李隆基也在进行最后一搏,鄠县距长安西南约八十里,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县城,此时,李隆基在三千铁骑的护卫下,就驻扎在鄠县内,鄠县县衙内,李隆基心急如焚,他刚刚抵达汉中便得到了李豫驾崩的消息,他心中又急又悔,如果他此时在京城,那应该就是他来主持大局,以他的威望和影响力,他重登皇位也将毫不费力,而偏偏他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离开了长安,以至于他错了这个最好的机会。
  但李隆基并不甘心,无论如何他要尽力争取,八十里的路程,如果快马加鞭,他能在明天天亮前赶到长安。
  可眼前的局势令他沮丧,哥舒翰率三万陇右军在前方拦住了他的去路,现在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他的威望对哥舒翰施以影响,就算不能把哥舒翰拉回来,那至少也要让他不阻拦自己的道路。
  李隆基派去送信的人已经去了一个多时辰了,一直没有消息,令他焦急不安,这时,县衙外面传来一阵奔跑声,他派去的侍卫回来了。
  “怎么样,见到哥舒翰了吗?”
  “回禀上皇,微臣见到了哥舒将军,把上皇的信给了他。”
  李隆基摆摆手,让旁边人下去,他慢慢坐了下来,道:“你要详详细细地告诉我,他当时是什么表情,说了什么话,一个细节都不能漏掉。”
  “是!微臣明白。”
  侍卫低头想了想便道:“微臣感觉得出来,哥舒将军看了上皇的信,神情很惭愧,他说有些事情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绝对不敢对上皇有半点不敬,希望上皇能谅解他当时的处境。”
  “当时的处境?”
  李隆基的眼睛开始有些发亮了,他已感觉到哥舒翰并没有完全背叛他,现在的关键就是要知道当时是什么处境?李隆基闭目沉思了片刻,他想起来了,当时是自己急于削藩,派亲王到各大藩镇去掌权,并第一个对安思顺下手,结果把哥舒翰给吓坏了,躲进高原,后来自己病倒了,或许他觉得自己苏醒无望,便投靠了李亨。
  “然后呢?”李隆基又问道。
  “哥舒将军然后说,就算他让上皇过去,上皇也进不了长安,李庆安的斥候早就发现了上皇的动静,上皇只要靠近长安,就会被安西军伏击。”
  李隆基点点头,他现在已经渐渐冷静下来,他相信哥舒翰说的是实话,他带这么多军队回长安,怎么可能进得了城,甚至连长安城的靠近不了,以老三的狠毒,他肯定会趁机杀了自己,不但皇位得不到,甚至最后还会丢了性命。
  一旦他冷静下来,回长安争夺皇位的急切也就变淡了,但失之东隅,却收之桑榆,哥舒翰的态度又使他生出了重收哥舒翰入帐的希望。
  “再后面呢?他又说了什么?”
  “再后面,哥舒翰希望上皇能保重龙体,如果上皇有什么事需要他帮忙,或者缺少什么,上皇请尽管开口,他一定会全力相助,最后哥舒将军一直把我送出军营。”
  这时,李隆基凭借他数十年的政治经验,他已经判断出,哥舒翰对李亨并不是绝对忠心,他今天对自己的所言所为,很明显是想找一条后路,李隆基有些得意地笑了,只要哥舒翰不是绝对忠于李亨,那他迟早还是被自己所用。
  不过李隆基确实不明白哥舒翰为什么会对李亨动摇?难道是李亨没有能登基,或者李亨没有能兑现给他承诺,让他感到失望?
  李隆基左思右想,就是想不出哥舒翰对李亨动摇的原因,因为他不知道,李庆安早上一刀斩了孟云的脑袋,却寒了哥舒翰之心。
  第四百四十一章 马车风波
  天还没有亮,轰隆隆的鼓声响彻了长安城,原本寂静无人的大街小巷顿时热闹起来,一盏盏灯笼如黑夜中的明月,漂浮在长安的街市上,一辆辆马车,一个个骑马的官员,在夜色中匆匆而行。
  今天将是大唐新帝即位的日子,凡在京从九品以上官员,皆要到大明宫觐见。
  李庆安是从城外的军营前往大明宫,他坐在一辆宽大的马车上,已收拾整齐,头戴三梁进贤冠,身着麒麟紫袍,腰束玉带,他将以中书令右相的身份参加朝会,但预防万一,他还是内穿细甲,这种细甲是安西最好的甲匠用大马士革镔铁打制,细细密密,厚达两层,重十五斤,可以抵挡十步内的手弩和四十步外强弩,一般的刀剑难以割破。
  昨天他和韦青平谈了很久,韦青平又劝他效仿秦直道修建连接安西和中原的唐直道,加强中原和安西的联系,韦青平的这些建议使李庆安考虑了几乎一夜,且不说韦青平劝他退到幕后的建议非常中肯,而且修建唐直道更是具有现实意义,李庆安在关内道亲眼见过秦直道,夯得非常坚实,至今寸草不生,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的高速马路。
  一般而言,唐家骑兵从北庭到长安最快也需要一个月,很大程度上是道路不便,而且迂回曲折,长长的一段路程都不能纵马疾驰,如果修建了笔直宽阔的唐直道,从北庭到长安最多只要半个月,如果修建换马驿站,配置上好的阿拉伯马或者大宛马,那么信使从北庭到关中或许只要十天便足够了。
  这个建议令李庆安十分振奋,人力不成问题,他昨天晚上已经发信去碎叶,命安西政事堂着手修路之事,又命封常清从信德招募十万民工,并调集数千头大象来参与修路,另外,按照他和李亨达成的协议,将从陇右、关内道和河南道迁移三十万户移民前往安西,尤其河南道今年发生旱灾,饥民遍野,可以以工代赈,命他们从东面修路。
  李庆安打开小桌上的一本仓册,这里面是李豫清查宗室两个月的成果,关中各地的太仓中已有存米存麦一千万石,左藏中有钱六百万贯,以及大量的金银珠宝,使李庆安不得不感叹李豫处置土地的决心,虽然李豫身死,却给他们这些后来人有了足够的资源,有了这些钱粮,修建唐直道应该不成问题了。
  这时,马车忽然停了下来,李庆安透过车窗望去,已经到了明德门,对面似乎也有一支队伍,一名亲兵低声道:“大将军,是哥舒翰。”
  话音刚落,对面传来了哥舒翰的笑声,“可是李大将军?”
  李庆安拉开车帘,只见对面也有一辆马车,马车上正是哥舒翰,两年多没有见他,哥舒翰明显有些老了,精神也不是很好。
  李庆安拱拱手笑道:“哥舒兄,别来无恙否?”
  哥舒翰是昨晚连夜赶回,他这两天心情确实不好,原指望李亨登基,他将受封关内道节度使,这也是李亨给他的承诺,但没想到最后的结局是被李庆安占了关内道。
  李亨给他的承诺也变成了将汉中给他,而且不能给他任何封号,这件事让哥舒翰心中十分不爽,尤其是昨天上午李庆安当街杀了孟云和罗正义,李亨没有任何反应,不仅如此,还及时将关中军权转移给了王思礼,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是李亨和李庆安有了勾结。
  其实哥舒翰在某种程度上是误会了李亨,李亨之所以出卖孟云,是因为孟云的习惯性背叛,他今天背叛了李豫,那明天就会背叛他李亨,李亨也是借李庆安的手除去了这个后患。
  可哥舒翰并不这样看,在他的眼中,李亨为了一己私利便出卖了手下大将,他今天可以出卖孟云,那明天会不会出卖自己,哥舒翰心都寒了,他看透了李亨这个人。
  哥舒翰对李庆安笑道:“李大将军,我有几句话想对大将军说,不知是否方便?”
  李庆安爽朗一笑,“哥舒兄不妨来我马车,我们一起去大明宫。”
  “那好,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哥舒翰移步到了李庆安的马车中,两支军队合兵一处,一起浩浩荡荡向大明宫而去。
  哥舒翰打量一下马车,笑道:“这好像还是当初我送大将军的那一辆吧!”
  “正是!这辆马车很不错,我很喜欢,多谢哥舒兄了。”
  “小事一桩,不必客气了。”
  哥舒翰一摆手又笑道:“只是马车里没女人,少了很多乐趣,如果大将军没带女人,那我送你几个如何?保证让你喜欢。”
  “哥舒兄的好意我心领了,我有一侍妾跟随,过两天就来了,女人太多,我看着也头疼。”
  哥舒翰哈哈一笑,“那样大将军可就少了很多人间乐趣,我可不羡慕你。”
  李庆安也笑道:“我的乐趣,哥舒兄估计也不会喜欢。”
  两人闲聊几句,哥舒翰的话题便慢慢进入正路,“大将军还在关注吐蕃吗?”
  李庆安摇了摇头道:“实不瞒哥舒兄,这几年我的精力主要是和大食作战,对吐蕃知之不多,他们似乎沉默了很久了。”
  “大将军不了解吐蕃,但我很了解,吐蕃人的沉默只有一个解释,他们在积蓄力量,早在几年前赤松德赞便开始主政了,此人虽然年少,但他知人善用,他用尚息东赞为大论,主管政务,又封达扎路恭为大将军,主管军队,在吐蕃全面进行改革,厉兵秣马,这几年又开始恢复元气了,我估计再过一两年,吐蕃人又要寇兵大唐。”
  说到这,哥舒翰叹了口气道:“但大唐陇右军却兵甲不全,粮草不继,士气低下,如果吐蕃大军来袭,我真不知该如何抵挡?”
  李庆安听出了哥舒翰的意思,无非是叫朝廷给他拨钱拨米,支援军器物资,他便淡淡一笑:“哥舒大帅的要求,我已经明白了,不过防御吐蕃不仅仅是陇右一家之事,包括安西剑南,都要一并考虑,我会在政事堂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找一个稳妥的一揽子解决办法。”
  李庆安的态度不冷不热,让哥舒翰碰了个软钉子,哥舒翰讪讪笑道:“那就拜托大将军了。”
  李庆安一笑,又换了话题,和哥舒翰谈起了对付吐蕃军的经验来,这也是哥舒翰感兴趣的话题。
  不知不觉,两人的马车队便来到了大明宫丹凤门前,这里挤满了准备进宫的大臣,天色还没有大亮,大臣们都纷纷离开马车,准备依次进宫,王珙来得稍晚一点,正和韦见素谈论今天的大典,韦见素在一个多月前因杨国忠之案被罢免了工部尚书,但不久又被李豫任命为兵部侍郎,这就是李豫的优柔寡断,做事总是缺乏一种彻底性。
  两人说着话,前面的大门已经空出来了,他们可以进宫了,韦见素忽然用胳膊拐了一下王珙,向后使了眼色,王珙回头望去,正好看见李庆安和哥舒翰从一辆马车下来,两人谈笑风生,神情亲密,王珙不由有些愣住了,在今天这种阵营鲜明的时刻,哥舒翰几时和李庆安搅到一起去了,他这是什么意思?
  王珙冷笑一声,直接进了丹凤门,丹凤门内的广场上已经聚集了数千官员,今天是新帝登基大典,凡在长安的从九品以上官员均要参加,包括外地在京官员和有散官头衔的非职事官,还有一些退仕的官员,换而言之,只要是拿朝廷禄米的文官基本上都要来参加,足足有上万人之多。
  丹凤广场占地广阔,就算再来一万人也显得空旷开阔,数千官员正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一般而言,靠近龙尾道的核心地域站的基本上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而五品以下的小官则会自觉靠边而站。
  在龙尾道前,李亨正和几名重臣谈论着今天的大典,今天的大典将由礼部全权负责,只是时间仓促,很多仪式都被迫免了,太子李适在接受朝臣叩拜后,册封政事堂官员,然后将前往太庙告祷祖宗,这便算完成了登基仪式。
  由于李适是少年皇帝,虽然仪式有些欠缺,但大臣们也并不是很在意,他们在意的是这次登基后将形成的权力分配。
  这时,王珙快步走来,众人一起向他见礼,王珙笑了笑,给众人回礼,他给李亨使了的眼色,李亨会意,便随王珙走了几步,避开了众人,低声道:“什么事?”
  “我刚才发现哥舒翰竟和李庆安乘坐在一辆马车上,两人下车时,神态很亲密,关系非同一般。”
  李亨眼中闪过一丝不快,他眉头一皱道:“或许他们只是在路上遇到,有事聊天,共乘一辆车而已。”
  “我也是这样想,不过哥舒翰明知今天是大典,却和李庆安共乘一车,不管影响,不顾百官侧目,这样会使人产生误解,给摄政王造成很大的被动,我以为摄政王有必要提醒哥舒翰。”
  李亨是一个多疑的人,他口中虽然不在意哥舒翰和李庆安共乘一辆马车,但他心中却极为不悦,哥舒翰这时什么意思?
  他忽然想起了哥舒翰所提的条件,出任关内道节度使,兼管陇右,就因为这个条件自己无法办到,所以他去讨好李庆安了,是这样吗?
  想到这,李亨重重哼了一声,不用说,一定是这样了。
  这时,含元殿前的钟声敲响了,这是大典即将开始的钟声,丹凤门广场上的官员纷纷向自己的位置走去。
  第四百四十二章 蜀王逼婚
  大历二年六月初十,大唐王朝的新帝李适在简朴且隆重的仪式中登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