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天下 >

第411部分

天下-第411部分

小说: 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李庆安深感忧虑。
  这时,旁边的幕僚严庄见李 庆安忧心忡忡,便劝他道:“陇右虽然重要,但它毕竟不是中原战略之地,对将来大将军的上位影响不大,属下劝大将军还是着力于对中原的争夺,现在安禄山遭到 重挫,已有放弃河东之意,河东是粮仓重地,又是大唐高祖起兵之源,如此机会不可不争,还有河南道府兵败坏,兵力空虚,也是进驻良机,中原图大,北可进齐 燕,南可控荆襄,东则去江淮,实为战略要地,若不早占,毁之晚矣。”
  李庆安默默点了点头,虽然严庄说得很有道理,但历史上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廷为了收集兵力,尽弃河陇西域,终被吐蕃所占,以至于数百年后汉军之势颓弱,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李庆便长叹一声道:“古人云,既得陇,何望蜀,我虽有心尽占中原之地,但兵力不足,为之奈何,只能侧重点而占,陇右虽非我取天下之必然,但吐蕃狼子野 心,我不可不防,一旦被其突入河陇,生灵涂炭,我就是大唐的罪人,哥舒翰也告诉我,吐蕃这些年厉兵秣马,已大有起色,今明两年必将寇唐,我就算不占中原, 河湟陇右也一定要重兵驻防,这不容置疑,至于河东,我可以让云州的雷万春部南下,在河东招募军队,扩大实力,一步步进占,至于河南道,只能放在以后考虑 了。”
  停一下,他又笑道:“况且贪心太大,反被人诟病,河南道,我准备以朝廷的名义招募军队,由朝廷控制,不能属于安西军范畴。”
  严庄眼珠一转,又建言道:“那不如派安西将领去河南募兵,那样名为朝廷兵,实为大将军所控。”
  李庆安微微一笑道:“既然不要,那就索性做得干净一点,不要做这种小动作,其实只要是唐军,那早晚必被我所用。”
  严庄一连两个建议都没有被采纳,心中不由有些黯然,这些天自从李庆安用韦青平为幕僚后,对他重视有加,连连采用他的两个重大建议,这让严庄心中有些失 衡,他可是跟了李庆安多年,才熬到李庆安心腹的位置,而韦青平刚来,身份背景尚未查证清楚,李庆安便采纳他的重大建议,准备辞去右相和修建唐直道,这便让 严庄心中叹出了衣不如旧,人不如新的感慨。
  李庆安瞥了严庄一眼,见他情绪低落,便知道他是为韦青平之事有些失落,李庆安心中不由微微一 笑,他和严庄相处多年,对此人的性情也十分了解了,严庄阴谋不错,对自己也忠心耿耿,就是心胸狭窄了一点,在安西,那个庆王的阎幕僚就是被他打压,至今难 以翻身,当然,这也是正常的心态,善谋者,大多心思较细。
  李庆安笑了笑,便又安抚他道:“先生不必气馁,我不是不想采纳先生之策,实在是实力不足,先生的其他建议,我都认为很好,比如这次对那些想投靠李隆基的宗室权贵,我便采纳了先生的建议,尽管放他们走,毫不阻拦。”
  严庄有点孩子心态,听说李庆安采纳了他的建议,他的刚才的沮丧立刻抛之脑后,立刻眉开眼笑,大量宗室权贵要立刻长安时,不少人都希望李庆安能阻止,但严庄却眼光独到,他看出了放这些宗室权贵走,将来对李庆安上位会减少极大的阻力。
  严庄笑道:“其实这帮家伙也是愚蠢,明摆着李隆基活不了几年了,还巴巴地跑去,难道他们就想不到,出去容易回来难吗?”
  李庆安也笑道:“这说明他们被李豫压迫狠了,突然开了一扇光明之门,他们便急不可耐地奔了过去,至于后果什么的,他们也顾不上了,或许他们还指望李隆基能打回来了。”
  说到这,李庆安对严庄微微笑道:“我知道你一直想在长安买宅,那些走掉的宗室权贵空出了不少房子,你自己去看看吧!除了王宅外,其他宅子,你看中哪一栋,可以告诉我,我会让你如意。”
  严庄大喜,他早就知道陈希烈在亲仁坊有一栋别宅,是安禄山在天宝四年送给陈希烈,宅子虽然不是很大,但严庄知道宅内风水极好,他眼馋了多年,现在既然李庆安开口了,那他就不客气了。
  “多谢大将军了。”
  李庆安笑而不语,不光是严庄,他的那些安西老部下,他也要考虑考虑了。
  ……
  马车在大明宫前停下,几名贴身侍卫护卫着李庆安进了丹凤门,大明宫占地极为广阔,以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三座大殿为轴心,依次向纵深推进,形成了三大 政务区,如果要走进去,至少要走一刻钟,许多年迈的大臣更是艰难,因此在丹凤门前备有不少轻便马车,送一些年迈的大臣去朝房。
  李庆安上了一辆马车,吩咐道:“去紫宸殿!”
  今天他要和李亨好好谈一谈,这一回,他和李亨有着共同的利益,马车起步,快速向紫宸殿驶去。
  紫宸殿监国房内,李亨正和王珙商量新相国人选,杨国忠和陈希烈的离去让李亨始料不及,反倒是张筠没有走,这样一来政事堂就变成了五相,他李亨只有一席的位置,这是李亨无论如何不能接受,他现在需要将两个人选敲定,再去和李庆安细谈此事。
  这两个人选,其中一个已经定下来了,便是令狐飞,这一点不容置疑,现在他是李亨最倚重的人,令狐飞将接替杨国忠的礼部尚书一职,关键是另一个人选,其实 很多人选都不错,比如中书侍郎房琯、门下侍郎张镐、工部尚书崔涣、户部侍郎苗晋卿等等,这些人都是宰相之才,和李亨的关系也不错,关键是要找一个最值得他 李亨信赖之人,李亨考虑了很久,最后目标落在中书侍郎房琯和工部尚书崔涣的身上,这两个人都值得他信赖。
  “王相国,我考虑用工部尚书崔涣为兵部尚书,你看如何?”
  李亨之所以选择崔涣,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崔涣为名门崔氏的家族骨干,若立崔涣为相,那就是将整个崔氏家族拉到自己身边来。
  其实无论崔涣为相还是房琯为相,王珙都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令狐飞为相,他已经感受到了令狐飞对自己的威胁,李亨对他的信任和倚重明显超过了自己,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王珙心中极为不满。
  但王珙城府较深,对令狐飞的不满他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淡淡道:“殿下,臣的意思是崔涣和房琯都是良选,崔氏家族在河东、河南道都有子弟为州官,拉拢他 不仅可以得到崔氏家族的支持,对抗李庆安的裴门子弟,而房琯在中书省人脉很深,据说他和李庆安相处并不愉快,若拉拢了房琯,就意味着殿下的势力伸延进了中 书省,意义绝不可低估。”
  王珙的建议让李亨有些动心,应该说王珙说得确实很有道理,可两人不可能全部入相,李亨自然而然地又想到了令狐飞。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相国是某种势力的代表,并不代表弱势群体,以现在政事堂五相来看,张筠是开元名相张说之子,翰林大学士出生,是大唐文人领袖,在朝中盘根错节多年,已经形成了张党;王珙是关陇名门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当年高宗王皇后虽被武则天所废,家族一度低迷,但底蕴雄厚,王珙更是身兼二十余职,曾是朝廷中仅次于杨国忠的实权派;裴旻更是代表河东名门裴氏,裴家才俊辈出,其父裴遵庆也是开元名相;李砚是李氏宗室,在长安民望极高,是朝中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至于李庆安就不用说了,建成太子之后,大唐半壁江山的主宰。
  所以令狐飞入主政事堂,资历浅还不错,而且没有背景后台,没有权势,在政事堂中也说不上话,王珙的话间接提醒了李亨,让令狐飞入主政事堂,是有点浪费这个宝贵的名额了,还不如在其他方面多给补偿,让令狐飞安安心心做自己的军师谋士。
  想到这,李亨改变了主意,让崔涣和房琯双双入相,不等他说话,这时他的心腹宦官李辅国在门口道:“殿下,李庆安来了。”
  李亨吓了一跳,连忙道:“快请进来!”
  他又对王珙道:“就按你的意见,崔涣和房琯双双入相,李庆安来了,你可和我一同见他。”
  虽然王珙并不想在这里见到李庆安,可他见李亨紧张的神情,也担心他应对失策,便点了点头坐在一旁。
  片刻,李庆安快步走了进来,进门便笑道:“巧了,王相国也在这里,那就省得我去门下省了。”
  王珙起身拱拱手笑道:“李相国精神抖擞,是否有了退敌的良策。”
  “自然是有了退敌之策,所以才来找监国殿下和王相国商议。”
  李亨点点头,一摆手道:“李相国请坐!”
  李庆安坐了下来,一名宦官端了一杯茶进来,李庆安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却又放下了茶杯,笑道:“先和殿下说说杨国忠和陈希烈的空缺吧!不知监国殿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李亨和王珙对望一眼,虽然他们已经初步定下来,但李亨还没有和他们二人细谈,现在还不宜向李庆安提出,
  李亨便微微一笑道:“我正在考虑,明天就能向政事堂提出名单。”
  李庆安却慢悠悠道:“今天吏部裴尚书倒是提出了几个相国人选,他建议从地方上提拔。”
  李亨脸色一变,他不明白李庆安说这话的意思,裴旻提出的人选,那政事堂岂不是要被政事堂独占了吗?这可违反了当初双方达成的默契,他的脸色沉了下来,不悦道:“那李相国的意思呢?”
  李庆安不紧不慢道:“我给裴尚书说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两个相国的人选,不应该由他提出来。”
  李庆安的话无疑给李亨吃了一颗定心丸,他慢慢放心下来了,只要李庆安还认他们之间达成的默契,那就好办。
  这时李庆安又道:“还有一事,我想和监国殿下和王相国商量。”
  “李相国请说!”
  李庆安沉吟一下便道:“我打算辞去右相国一职,保留我的另一个职务,尚书右仆射,仍为中书门下平章事,按照我大唐惯例,右相国一般兼任吏部尚书,所以我推荐裴旻接任右相国一职。”
  李庆安要辞去右相国,让李亨和王珙大吃一惊,但一转念,他们俩都同时明白过来,不用说,这一定是右相国沉重的朝务让李庆安无暇西顾,所以他才提出改任尚书右仆射这个虚职,而且李亨也明白了刚才李庆安所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真正意思,言外之意就是说,你挑选你的人选,我调整我的势力,我们互不干涉。
  其实按照李庆安现在的实力,他想做什么职务都不足为奇,关键是政事堂的势力对比没有变化,李庆安的辞职只是表象,只不过他由台前转到了幕后,这一次是王珙先表态了。
  “我支持李相国辞职,也支持李相国的提名,明天政事堂会议上,我希望尽快能把这两件事明确下来,现在长安形势危急,我们不应在人事变动上放过多的精力。”
  李庆安点了点头道:“这正是我来这里的另一件大事,我已得到确切消息,哥舒翰和高仙芝兵分两路向长安进发,哥舒翰走陈仓道,高仙芝走褒谷道,最迟四天,十五万精锐大军将进入关中,为了应对这次危急,我请求政事堂正式授予我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
  第四百四十七章 花花投资
  由于哥舒翰军和高仙芝军的大举北上,给长安带来了严重的危机,为解决危机,李庆安和李亨暂时捐弃前嫌,李庆安辞去中书令右相之位,改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全权负责对北犯之军的迎击。
  他命关内节度使郭子仪率本部五万军拦截高仙芝的大军,又鉴于郭子仪兵力偏少,又命关中军主将王思礼率十万关中配合郭子仪作战。
  他本人则亲率三万安西军赶赴陈仓县,迎战北上的哥舒翰大军。
  为了打赢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政事堂同时也下达了募兵令,在关内、关中两地大举募兵二十万,幕兵所需钱粮皆由朝廷支付。
  为了抓住这次扩充实力的机会,李庆安的安西陇右军,郭子仪的朔方关内军和王思礼的关中军纷纷设立了各自的募兵点,招募青壮士兵。
  时间过去了仅仅两天,安西军斥候再次探得消息,由于陈仓道塌方引发道路阻塞,从汉中出发的大军又改变了行军路线,高仙芝军队改走骆谷道北上,而哥舒翰大军则走褒谷道转入斜谷道北上。
  尽管对方改变了行军路线,但李庆安的策略却没有改变,依然由他来对付哥舒翰军队,随着高层定下了决策,三万安西大军开始浩浩荡荡开向郿县,与此同时,从关内道撤回的两万余安西军也向郿县进发,战争一触即发。
  长安的局势并没有因为战争的即将爆发而平静下来,相反,即将爆发的战争反而成了混乱的催化剂,李隆基率十五万大军北上的消息,使更多权贵大臣争先离开长安,他们并不看好朝廷的前景,长安城陷入了近似疯狂的混乱之中。
  宣阳坊,杨花花的府前,一辆马车停了下来,两名侍女将忧心忡忡的杨玉珮扶下了马车,杨玉珮就是原来的韩国夫人,先是被剥夺了国夫人爵位,随即李豫驾崩,她的女儿崔凝碧年纪轻轻便成了寡妇,而且不能再嫁,杨玉珮已经完全没有了五杨时的嚣张,她衣着普通,素面朝天,已经和寻常的民妇没有什么区别了。
  杨玉珮心乱如麻,杨国忠的南逃让杨家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杨家子弟逃的逃,跑的跑,杨玉珮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今天她在丈夫的催逼下,只得来找妹妹杨花花商量对策。
  杨花花的府门前冷冷清清,大门紧闭,门上高悬的‘虢国夫人府’的牌匾已经被摘下,挂牌匾的地方空空荡荡,杨玉珮叹了口气,她的府第也是一样。
  她上去敲了敲门,门开了,露出管家苍老的脸庞,见是杨玉珮,老管家笑开了花,“是二夫人来了,快请进!”
  杨玉珮走进大门便问道:“我三妹呢?”
  “三夫人在池边喂鱼呢!我去叫她。”
  “不用了,我直接去。”
  杨玉珮轻车熟路,穿过几条回廊,便从一扇小门进了内宅,内宅里树木浓郁,各种奇花异草开得十分茂盛,穿过一条铺着鹅卵石的小径,前面是一潭湖泊,水面占地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