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极品明君 >

第54部分

极品明君-第54部分

小说: 极品明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是江总兵,呵呵呵……诸位平身,不必多礼。”朱祁镇勒住了缰绳,翻身跳下了马来,踱步到得这一干跪拜于地的数十员文武大臣跟前,又扫了一些同样跪拜于地的过千士卒,这才清了清嗓子吩咐道。
  “谢上皇。”江福顺势而起,不过语气和表情仍旧显得那样的恭敬。“这些日子,微臣公务繁忙,一直未能赶回宣府拜见上皇陛下,前日方归,不想陛下已然远游,臣甚撼之,还望陛下恕臣不恭之罪。”
  “这没什么,身为国家重臣,当以国事为先,见不见,那倒也没什么,何罪之有。今日不也见了吗?呵呵……”朱祁镇的大手轻轻地拍了拍那江福的肩头,一脸温笑的笑容打量着这位年过四旬,颇为高壮的新任宣府总兵,看着他那显得有些不自在的表情,还有躲闪的目光,朱祁镇心里边暗暗冷笑。
  要不是天子的意思传递到了,说不定这位江大总兵还会继续在宣府边镇各地流窜不停呢,不过,这至少说明了一点,这位新任总兵江福,的的确确是一个圆滑的家伙,而这样的人物,却也很难会有自己坚定的立场。
  这样的人呆在宣府,好处是能够维持和稳定宣府镇诸文武在杨洪离开之后的人心,坏处就是,既然不愿意也不轻易去得罪人的话,想要真正把握住宣府的实权,这位江福江大人怕是还有得头痛的。
  一番寒暄之后,朱祁镇迎向了其身后的文武与那些留守于宣府的诸文武一一会面。天子的这番亲厚之举,倒是把这些人感动了颇有些不能自己,虽然前些日子,上皇曾经来过宣府,却只是短暂的稍作停留,便离了宣府,在宣府镇各种游荡,让那些想前往拜见的大臣们也只能悻悻而归,今日一见,倒算是满足了诸官的夙愿。
  扯完了闲话,自然是该上路了。江福干咳了几声凑到了朱祁镇的身边言道:“陛下,时间不早了,咱们是不是先回城中,臣等已然设下酒宴……”
  “好吧,既如此,那就先入宣府。”朱祁镇点了点头,反正这天也够热的,看这些在这里等待自己一行人的文武一个二个全然是一身的臭汗,再呆下去,有人会中暑也指不定。
  “陛下请入轿。”江福走到了一旁边,抬手示意,那边的兵卒立即闪开了一条道,露出了一台大轿。
  朱祁镇不由得一愣,有些错愕地回头望向江福。
  “陛下,百姓们是没有资格一窥天颜的,还望上皇为了天家的威仪,请入轿。”江福笑眯眯地伸手示意到,换来的是朱祁镇的一个后脑勺。
  朱祁镇啥话也不说地步回了坐骑跟前,在所有人错愕的目光之中跳上了坐骑,一勒骑缰,扫了那顶大轿一眼,冷冷地道:“天家的威仪,就是一顶轿子能够彰显的?百姓无资格一窥天颜?朕记得太祖皇帝以布衣取天下,不知道见过世间多少黎民百姓,孤残老幼,也没有人说如何……”
  听到了朱祁镇之言,在场诸人皆尽哑口无言,这话都已经扯到了太祖的头上,而且是实情,谁敢跳将出来叫嚣说不对,那就等着白嫩嫩的屁股变成血豆腐。
  随着朱祁镇的喝声,身上的坐骑扬蹄一番嘶鸣之后,直朝那宣府城的方向行去。心里边连连叫苦的江福又哪里敢拦朱祁镇,只能悻悻地扔下那些坐轿或者是坐车而来的文官,飞快地跳上了自己的战马,狂追朱祁镇而去。
  “天子性情,果然与往昔不同矣。”一位曾经在朝中见过朱祁镇的老大臣,宣府巡抚罗亨信扶了扶自己花白的长须,不由得感慨地晃了晃脑袋,步上了自己的马车,催促着朝那宣府行去。
  宣府城中,总兵府内此时已然是华灯尽亮,前厅之中,数十文武皆列席于厅中,不过气氛实在是显得有些压抑,除了朱祁镇偶尔开口,诸人附和之外,似乎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扯一些话题来烘托气氛。
  那杨氏兄弟和王进昌列于武将这边的席案上,也是自顾自地嚼着佳肴,时不时拿眼打量下那位于天子下首近侧的江福,还有那罗亨信,官员们也同样鬼鬼祟祟地在不停地交换着眼神,似乎都在传递着信息。
  “陛下,城中巨商刘某,宅院颇大,而且华丽堂皇,听闻上皇陛下在我宣府暂居,刘某愿献自家宅院,为陛下之行宫,待今日收拾整备完毕,明日,陛下便可移驾于此,等京中迎圣驾队伍至我宣府。”江福又抿了口酒,向着朱祁镇禀报道。
  “嗯,这样也好,毕竟此处乃是总兵府,乃是宣府边镇之中心,政务繁多,朕岂能因自己一己之私,耽误了军政之事,不如今日就过去吧,省得搬来搬去的。杨信,着令那些军卒,将朕的东西都放到朕的行宫里去。”朱祁镇挟了一块菜丢进了嘴里慢条斯理地嚼着,一面向身边的袁彬吩咐道。
  “陛下能够体谅臣等,实乃我宣府之福也,不过也不需急在这一时,陛下近日鞍马劳顿,在此歇息一晚,也无不可。”罗亨信不由得起身赔笑道。
  第一百一十九章 留在宣府镇,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
  “无妨,朕行装简约,到哪都很方便,再说了,这大半年来,朕于草原之上,日日勤练弓马,倒是把身子骨锻炼得结实多了,今日不过百余里地,鞍马劳顿倒真谈不上。”朱祁镇笑着向这位老大人微微颔首解释道。这话的语气可比方才跟江福说时又温和了许多。
  这位罗亨信乃是正统五年就开始在边镇任职为民政之官的,如今在边镇已然愈十载,在宣府边镇,除了杨洪,就数这位亲民官的威望最著,而且当时瓦剌南侵之时,罗亨信虽为文职,却丝毫不惧刀兵,亲提宝剑,督促诸边堡守抵御,方使宣府不致有太大的损失,这一点,朱祁镇倒真挺佩服这位老人家的。
  “陛下如此勇烈,倒真有太祖世祖之风。”听到了这话,看到朱祁镇那张原本白嫩的脸庞如今已是健康的红色,那身板也看起来比当初在紫禁城中见到时不知道结实了多少,一双只会拿笔捏筷的大手如今也能掌得烈马,拉得硬弓,这让这位老臣不由得不感慨了几声。不过旋及又觉得有些不妥,如今这位天子已然逊位,自己这么说,还真是有点老糊涂了。
  朱祁镇倒是不以为轩地笑道:“太祖皇帝和世祖皇帝皆是不世之雄主,朕甚羡之,实不及多矣,罗卿此言,可是让朕都觉得脸红喽……”
  在场的诸人都不由得发出了几声会意的笑声,既替罗亨信掩饰了尴尬,却也佩服这位上皇陛下的心胸。
  “对了江卿,汝既拿人传讯于朕,说是京师迎驾的队伍不日将至宣府,不知是哪日可至?”朱祁镇倒没有忘记那位江大总兵,转过了头来,向着那江福笑眯眯地问道。
  “大约要后日方至,另外还有一事,微臣要向陛下禀报,太后懿旨,上皇回明,行仪太简,所以,特拿会昌伯四子续宗率家丁侍女及一应器物往宣府,恭候上皇圣驾,大约明日便可至此。所以,微臣方才想着待那宅院由孙大人准备好之后,再请陛下移驾。”江福这话里带着明显的讨好的意味,看样子他也察觉到了朱祁镇似乎对他的冷淡,想要弥补之前的过失。
  “刘某宅院如今也尚未收拾洒扫干净,臣恳请陛下今日居于府中,臣等也能安心一些……”江福眼巴巴地瞅着朱祁镇,二虎相斗,必有一伤,二龙相争呢?肯定也会有一伤,但是自己这条就呆在池子边上的鱼儿,不被殃及才怪。所以,江福打定了主意双方都不得罪,至少别让近在眼前的朱祁镇冲自己翻脸。
  “原来如此,倒真是辛苦江卿了,那朕便在此多留一日,其实,关于宣府,朕倒也有不少的事情,想要跟江卿好好交流一番呢。”对方伸出了橄榄枝,朱祁镇自然也不会去拒绝,毕竟对方至少是宣府镇名义上最高的军事指挥员。而且朱祁镇也不会简简单单的就这么回去,指不定,以后还有很多需要打交道和交流的地方。
  酒宴尽散,也算得宾主尽欢,诸位官员纷纷告辞出了总兵府,而二杨和王进昌却留了下来,按朱祁镇的意思就是,你们哥仨救下的朕,做事就得有头有尾,除非朕离开了宣府,回到京师,否则你们就呆在朕的身边,继续担当护卫。
  江福倒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毕竟,朱祁镇得以回明,全赖这三位拚死效命方能得脱,功勋是跑不掉了的,但是具体能不能算作功勋,江福估计,怕是那位如今在紫禁城内坐着的天子没把这算成是过失,已经是看在杨洪这位军方大佬的面子上了。
  所以天子想要留下就留呗,也省得自己再多操心,也还能从容抽身以避,省得万一那天朱祁钰心情不爽来拿自己开刀,毕竟事情是出在宣府这边。
  杨氏兄弟与那王进昌驻于府中看护,而朱祁镇却于后厅之中,再次与自己的心腹袁彬等人又聚在了一起。而娜仁,此刻正在一副乖巧娴淑的模样儿煮着奶茶,这是她最为拿手的手艺。
  虽然奶茶和茶水,朱祁镇的眼里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他很喜欢娜仁用心为自己煮茶的模样儿,再加上娜仁已经是他的女人,这等事情,自然是不用避开她。
  “看样子,天子与太后之间,怕是已经因为迎驾之事,闹出不愉快了,否则,又怎么会各来各的?”袁彬表情显得分外的凝重,这对于朱祁镇这位太上皇而言,可不是啥好消息。“一台轿,两马车驾,七品的给事中,这位新皇还真是……”
  “这等待遇,连那些藩国进京的藩国来使都不如,陛下,切切不可答应。”高赟愤愤地一拳砸在自己大腿上,老实憨厚的脸庞之上尽是难以掩饰的怒容。
  “不答应又能如何?”袁彬白了高赟一眼道。“莫非天子一日不提高规格,上皇就一日不离开宣府?要知道,京师才是大明的帝都。”
  “不离开宣府?”朱祁镇那张阴沉得差点要滴出水来的脸庞听到了袁彬之言,不由得一僵,原本一直凝视着那手中奶茶茶盏的双眼里边也陡然地跳簇起了那闪耀的光芒。“不离开宣府吗?”
  “陛下,您这是……”袁彬看到朱祁镇显得有些神神道道地重复着这句话,不由得吓了一跳,一脸忧心地道。
  朱祁镇抬起了手,阻止了在场诸人想开口的念头,起身于厅中踱起了方步,一面想要捕捉着脑海里边方才突然早起的那丝光亮。
  大明从兴起到建国的那一天,一直就没有放弃过与蒙古之间的争夺,明朝建立之后,到朱棣在位的数十年间,对北元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征讨,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然而他们也很清楚地知道,这离彻底消灭蒙古势力还差得很远。蒙古的军事力量虽然在元朝后期一度衰败,但是一旦回归草原,蒙古人很快就恢复了昔日剽悍勇武的素质再次表现出吃苦耐劳、能征惯战的特点。
  同时,明朝大军尽管三番五次地深入北方作战,可是由于后勤、生活习惯诸方面原因,还有历史眼光的局限性,使在华夏民族在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之间,只有战完便走,并不能永久占据草原地区。
  所以,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终始是明王朝的巨大威胁,这个威胁,经历了整个大明时期。正是为了保障北方边境的安全,明朝在一系列军事胜之后,在能够控制的蒙古地区和蒙明边境建立了许多设置。这些设置,有的旋设旋灭,有的长期存在并有所变化。
  其一是以降附明朝的首领为都督、都指挥使、指挥使、千户、百户、镇抚等官职,设立羁縻卫所,朵颜三卫的称呼也就是这么来的。
  其二就是大兴土木,从鸭绿江起,沿着今抚顺;昌图,辽河下游、黑山、义县、山海关一线,修筑了壕垣。东从山海关起,西至嘉峪关,经过十八次大兴土石,修筑了长城,称为边墙,其中宣化、大同之南还修筑了内长城,称为次边,这就是今日见到的万里长城。这些花费了无数人力、物力、财力而修筑的长城和壕垣,基本上都是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南下。
  其三就是沿长城壕垣设置重镇,派驻重兵。自明初至今,先后设置了九个重镇统领前线军士,这九个重镇统称九边镇,即:辽东镇(治广宁,今辽宁北镇)、蓟州镇(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县西北)、宣府镇(治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镇(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山西镇(治所在今山西宁武)、延绥镇(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宁夏镇(治所在今银川)、固原镇(治所在今宁夏固原)、甘肃镇(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各镇都有总兵官、巡抚,一为统兵官,一为亲民官。
  九边的兵力,在整个明朝时期,多时达百万,少时也有几十万,约占全国兵力的三分之二。如此众多的兵力,当然基本上也是为了阻止剽悍的蒙古骑兵。
  而如今大明的兵力部署来看,九边的总兵力加起来不超过五十万,而在这其中,宣府镇的大明军卒便有十一万之众,可以说是占到五分之一以上。
  而且,宣府镇边防线也是最为漫长的,所辖长城东起居庸关四海治,西达今山西东北隅阳高县的西洋河,长一千零二十三里。是除了拱卫于京师近郊的蓟州镇之外,守卫沿线最长的边镇,而且因为其防御的方面几乎完全是直接与草原想接触,所以,其镇的兵力,也是诸镇之首,其余边镇,多则五万余,少则三万余,跟宣府比起来,都要显得少了许多。
  况且,宣府镇的边军在杨洪手中经营多年,这位大明名将的统兵之才是天下有目共睹的,若论最能作战的,怕是除了装备上比原来的京师三大营稍显逊色之外,在作战能力方面甚至还犹有过之。
  要不然,区区一镇之兵,正能使得强盛的瓦剌数次侵南而不得,只能另寻道而南行,才致有土木堡之败。
  若是,这十数万强兵为朱祁镇所掌,那么就算是不跟那朱祁钰死里掐,至少朱祁镇也等于是拥有了自保的本钱,至少,十万精锐,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眼中,不算太多,想要发起一场战略性的战争,是不足以的,但是在朱祁镇这位穿越者的眼里,对付草原上那些弯刀和弓箭,只需要三五万强兵,足可横扫整个大草原。
  这不是朱祁镇在吹牛B,而是后世的沙俄与倭国用事实,通过历史,向后世证明过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