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极品明君 >

第62部分

极品明君-第62部分

小说: 极品明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庆幸与仓皇。
  还跪伏于地,时不时神经质地抖上一抖的礼部给事中李实半天才在一名锦衣卫的搀扶之下爬了起来,屁股粘在道边的一块厂头上,愣愣地打量着那已经被抬走了尸体和首级,图留一摊血污的黄泥路面,原本鲜红的血色已然变成了难看地暗褐色,方才那头颅砍飞,血泉高喷的画面仿佛又在脑海里重复出现着。
  表情僵硬而阴郁的李实脸色忽白忽红,心里边早没了一开始的趾高气昂。原本以为迎接太上皇回京,不过是一件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事情,谁能料想得到。居然会闹出这样的变故来,天子身边的心腹近侍为太上皇亲手所杀,这样的事情,不知道会引起怎样的波澜。
  可笑自己一开始还洋洋得意地,准备来上一场义正言辞的演说,责斥上皇过往之失,以扬自己的清名。结果呢,倒变成了太上皇把天子的脸给狠狠地踩在了脚下,还特地跺上了好几脚。至于自己,天子连眼角都不屑于扫向自己,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可以无视掉的小小爬虫。
  “李大人,如今如何是好?”一名宦官战战兢兢地绕过了那摊血污,步上了前来,向着那呆呆地坐在石头上两眼无神的李实问道。“万岁爷可是让咱们来奉迎太上皇陛下的圣驾回京师的。”
  “奉迎太上皇的圣驾回京师?”李实犹如刚刚从梦中惊醒一般,扭过了脸来,脸上的迷茫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绝望,指着那柄被朱祁镇弃于道路中央,染着血污的刀,向着那名宦官咆哮道:“怎么奉迎?奉迎这柄杀人的刀吗?!你耳朵聋了?没听到上皇刚刚都说此什么吗。”
  “李大人,休要失态,咱家可不是你的奴才。”看到李实如此失态,这名宦官的火气也顿时上来了,冷冷地道:“你乃是此次奉迎上皇圣驾的主官,出了事情,自然也得由你担着,咱家不过是提醒你一声罢了。”
  “你!”李实气得两眼发绿,手指指着这名宦官,半晌却吭不出一声来。
  这位宦官也懒得再废话,冷冰冰地丢下了这么一句话:“李大人,劳烦您决断,是继续在这儿等上皇奉旨呢?还是回京缴旨?”
  “回京师,此事已非本官所能把握,上皇不遵旨意,我一个小小七品官员,焉能拿他如何?自然是由天子决断。”李实虽然好名喜功,但是终究不是傻孩子,冷静下来之后,立即想到了对策。
  至于上皇对其的羞辱,只能忍气吞声先,等回到了京师再说,到时候,定要让朱祁镇知道咱们读书人的厉害,让天下人都知道你这位太上皇不仅仅好大喜功,更是残忍好杀,犹如商纣夏桀一般的昏君,暴君!
  “陛下,今日您的所作所为,实在是有些不妥。”罗亨信终究是忍耐不住,向着那已然回到了行宫之中,堪堪安坐下来的朱祁镇进言道。“那刘柄忠当死,然陛下尽可使人诛之,何须亲自动手。如此当街杀人,此等行径实在,实在是非君子所为。”
  “是不妥,朕也知道,可是罗老爱卿,朕当时,确实是被气得有些糊涂了,朕在位之时,犯了许多的错,其中一条,便是宠信宦官,祸乱朝纲。”朱祁镇扫了一眼满堂的宣府文武,脸上的表情既显得感慨,又透着几丝愧色。
  “至木土堡之后,朕便立誓,当时时谨记太祖祖训,切切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今日那刘柄忠却三再触怒于朕,朕若不诛此奸宦,心中郁气难平。倒是让老爱卿担忧了。”
  “陛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过去的事,又何必再提,还请陛下保重身体才是。”看到朱祁镇如此低姿态的认错,罗亨信也无话可说,想想也是,朱祁镇在当天子的时候,时时为那王振所蛊惑,以致朝纲崩坏。
  而其被俘之后,奸宦喜宁,投靠也先,为祸边镇,天子乃是当事之人,全都看在眼中,而如今刚刚回到了大明,又遇上了刘柄忠这么个据傲不知收敛的主,不是找死是什么?
  罗亨信觉得,要是自己经历了这些,说不定今日也与天子一般当街杀人了,至少,天子挥刀之时,罗亨信的心头暗暗痛快,甚至那些官员之中,隐隐传出了喝彩之声,只不过声音极小,猜不到是谁罢了。
  “只是如此一来,天子必然震怒,到时,上皇您……”罗亨信一想到这后果,不由得一脸黯然。
  “那又如何?!当今天子此事做的着实太不地道,太上皇同样乃是万岁之躯,焉能以这等简陋之车驾礼仪相迎?”杨能杨二公子站了起来,一脸愤色道:“更何况,今日诸位同仁想必也见到了,瓦剌乃我大明之死敌,然而,瓦剌太师兄弟,待太上皇恭敬有加,人物皆不敢有缺,两相一比起来,我大明颜面何存?”
  这话说得厅中诸人皆尽一呆,饶是久混官场,脸皮几乎皆为铜胎浇铸的官员们,也不禁面红耳赤起来。
  第一百三十一章 边镇苦楚谁人知?
  “二公子慎言。”一位老将军站了出来沉声低喝道,虽说是喝止那杨能,省得他口不择言,说出更多不该说的话,可是在场之人,又有谁不明白,两相对比下来,诸人都觉得脸上微微发烫,堂堂大明,在对待自家太上皇的态度上,居然连向来被大明视之为蛮夷与死敌的瓦剌都比不上,这让人如何不觉得丢脸?
  “泥玛的,咱湟湟大明号称天朝上国,万邦来朝,诸藩哪一个不赞我大明仁厚无双,华夏礼仪、气度更为当世之冠。不想今日,居然当着戎狄的面出了这档子事,实在是丢脸都丢到外国去了。”罗亨信这个倔老头也不由得满腔的怒火。
  想一想至土木堡之败以来,眼前这位太上皇的所作所为,再与之对比一下当今天子的作为,实在是天差地别,真不知道当初朱祁镇是如何想的。一念至此,罗亨信更加地痛恨那已化泥尘的王振,若非是那个奸宦,大明朝焉会有今日之动荡和变故。
  看着诸人脸色泛红,小声地议论与交流,罗亨信不由得干咳了两声,待室中诸人都把目光投来,这才言道。“今日,那刘柄忠当着外使之面,对上皇出言不逊,妄谈国政,当诛之,老夫一会自会上表与天子分说。”
  “老大人言之有理,我等亦会上表朝廷,述说事情经过由来。”在场之人,但凡有资格上表的都纷纷表态,朱祁镇脸上挂着笑容微微颔首,心里边却不停地盘算着,自己既然恶狠狠地扇了自己那位好弟弟的脸蛋子,那丫的怕是不会罢休,接下来,自己该如何做,就需要尽快做出决定了。
  等诸位官员告辞离去之后,朱祁镇邀罗亨信留于行宫之中宴饮,一面又悄然着人暗中吩咐了两位杨公子和王进昌,不大会的功夫,这三人又悄悄地回到了朱祁镇的行宫之内,虽然不知道朱祁镇唤他们来有何事,但是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就算是他们跳出来说自己不是上皇一党,怕是这天底下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至少那位在京师的天子就不会相信,他们如今只能甘心为朱祁镇效命了。
  罗亨信刚刚抿了几口酒,便见王进昌等三人去而复返,不由得一愣,不过,久历官场的罗亨信却也没有表露出太多的表情,只是向着这三位打了招呼,目光再次落到了朱祁镇的身上,倒真想瞧一瞧朱祁镇这位太上皇意欲为何?
  朱祁镇也不废话,待这三人坐定之后,理了理龙袍前襟之后便道:“三位爱卿,朕也没有想到,会与我那皇弟,闹到今日这步田地,朕自无忧,只是,苦了你们这些兢兢业业,为大明效命的才志之士。”朱祁镇这番话的的确确是属于有感而发,如果不是自己凭着太上皇的身份,可劲地耍阴谋诡计,这三位大明边镇精锐军将,焉会落入自己的套子里?
  听到了朱祁镇之言,三人面面相睽,心里的苦涩着实难言,罗亨信倒仍旧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可是实则暗暗心惊不已,怎么也想不到,这三人,俨然已为太上皇视之为心腹,自己却在这里呆着,怕是……
  “上皇陛下,其实臣等做这些事情,本就是心甘情愿的,因为上皇乃是为了我大明的江山社稷,而非为一己之私。”杨信昂起了头,表情坚定而果决,没有半分犹豫地答道。
  “朕知道你们很好,可惜……”朱祁镇的目光扫过眼前这三位,不由得沉吟了起来。
  “上皇若是有不便,老臣就先告辞了。”罗亨信见到朱祁镇沉思不语,赶紧起身道别。
  朱祁镇看到罗亨信的表情,自然明白他在想什么,呵呵一笑,朝着罗亨信道:“罗老爱卿,你且宽坐,有些事情,朕今日便把话给你挑明了,朕知罗老爱卿与吏部老尚书王直乃是至交,正有事相托于汝。”
  “还请上皇明示。”罗亨信只得顿住身形恭敬地答道。
  “朕知道,当今天子如此做,分明就是表白了他的态度,不希望看到朕回京师。”朱祁镇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心中有担忧,这朕很清楚,也明白得很,既然他不希望朕回去,那朕不回京师,也未尝不可。”
  听得此言,四人不由得齐齐色变,罗亨信更是老脸发白:“上皇使不得,您乃堂堂上皇之尊,焉能久居于边镇这等兵荒马乱之地,若是您有个万一,臣等百死难恕其罪啊。”
  “老爱卿莫急,你且听朕一言。”朱祁镇不由得温言劝道,看到罗亨信稍稍平静之后,清了清嗓子道:“朕自土木堡受掳以来,痛定思痛,方知朕过去,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不知民间疾苦,不明天下大势。
  成日只知道听信宦官蛊惑,自以为大明天下歌舞升平,万邦来朝,仍旧活在太祖,世祖的荣光里,不知世事变迁,大明已然危机重重……“
  朱祁镇深吸了一口气,看到四人皆尽凝神倾听,又续道:“数十载之安定,已使我大明的百姓和文武,都快忘记世祖他老人家在位之时逐之于漠北之戎狄已然南侵,今瓦剌已定草原之大势,纠合统属草原诸部,势头之强悍不亚于昔日之元蒙。常常有虎视南方饮马中原之野心。”
  “昔日,有杨洪杨老爱卿这位大明宿将据守宣府,练精兵,筑坚堡,有罗老爱卿治民生,抚民心,总算是堵住了瓦剌南进之野心,使方可使我大明边镇得安……卿与杨洪,使得大明疆土,多得十数年之安泰,当居首功。”朱祁镇目光落在了已然动容不已的罗亨信身上,恳切地道。
  听闻此言,不论是杨氏兄弟,还是罗亨信,皆不由得感动得难已自己。朝中诸位大臣,虽知边镇乃大明之要害,地处边陲,需时时警惕大明的宿敌,又还要内治民生,外修甲兵,十数年来,保得一方安宁,更迫得瓦剌不敢大举南侵。保得大明内域安泰。
  可是这样的滔天之功,在朝中诸臣的眼中,却似乎很正常,很寻常,不历边镇,不知边镇之厉害,不历边镇,安知边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艰苦。耐何朝中经历边事的大臣早已老去,致仕的致仕,养老的养老,军中勋贵,也早褪去了早年的精悍与勇气,剩下的就是靠着祖、父辈的恩泽吃老本。
  只有他们这些身处边镇,知知其中厉害的老家伙在苦苦支撑罢了。可即使这样,却常让朝中诸位大臣攻讦不已,常拿世祖之时的老黄历来说事。
  不提还好,朱祁镇这么一提,罗亨信顿时两眼发红,拜伏于地。“上皇陛下,边镇……苦啊。”杨氏兄弟与那王进昌也皆尽眼眶发热,随其拜倒于地。
  朱祁镇本欲起身相扶,奈何那罗亨信却不愿意起来。“老臣如今也已年过花甲,早已身衰力竭,若非是为了我大明边镇之安,又何苦让那些御史抨击老臣尸位素餐,恋权位而不去?今日,老臣心里边有许多话,不吐不快,若是再不明言,怕是日后,就再没机会了……”
  “老爱卿只管讲来,朕就在这儿听着,袁彬,速速去取纸笔来,将老大人的真知灼见记下来,以备日后查询之用。”朱祁镇这般谨慎的态度,让罗亨信老怀大慰,当下振奋精神,细细地将这些年来,他在边镇的所闻所见一一道来。
  大明的边镇历史由来已久,从明朝建立,逐元蒙于草原开始。逃亡北方边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时骚扰﹐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北部边防﹐屡次派将北征﹐同时﹐还分封子朱棣、朱权等将重兵驻守北部边塞。洪武时,平时只让出生于本地的士卒和有罪谪戍者守边,边境有事才调动内地的军队,称为客军。
  而到了成祖之时,常常北征草原的成祖认为,单凭边塞之力,实难以给予元蒙以毁灭性的打击,便命内地的军队都要轮流戍边,称为边班,一,可以增加边镇的兵力,保障后方的安全,使其可以从容地对草原用兵。
  其二,轮流戍边,不仅仅可以使边镇的兵力维持一个足以保障后方,而且还能使得国中无战事的时候,保持大明各地军队的战斗力。
  不过,成祖没有想到的是,边班虽然带来了好处,但是这些轮流戍边的兵卒,却常常思归,不愿受那边寒苦寒,渐渐地边兵逃亡的人数逐渐多起来。
  而大明边军的屯田制度,从宣德、正统时起也开始遭到破坏,分驻各边镇的亲王、太监、军官等都争相侵占屯田,役使军丁为他们耕种,军丁不堪虐待,逃亡的就更多了。
  宣大巡抚罗亨信深知问题严重,对宦官及其私党的所为极其不满,为维护屯田制度不废余力,且多次上表措辞严厉的奏本,可是至今渺无音讯。
  听得朱祁镇脸色铁青得怕人无比,双目之中凶光闪闪,心里边实在是有种说不出的愤忿,你妹的,打生打死的将士们,还有那些辛苦在边镇劳作的百姓,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快维持不住了,那些个勋贵藩王,还有那些死太监,还有一些品德败坏的军将,居然这么做,让正大展雄心,准备要以宣府为基地,进行反击草原的朱祁镇如何不恼,如何不恨?!
  第一百三十二章 国之危难,以身当之
  “愚蠢!短视!”朱祁镇拿起了茶盏,几次想要递到嘴边又放下,恨声低喝道:“罗老爱卿既然频频上表,难道朝廷就没有半点反应不成?”
  “回禀上皇,原本杨大都督在此时,杨大都督亦深明此害,有他这位威望甚重的边镇名将在此,行法严苛,且以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