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上品寒士 >

第246部分

上品寒士-第246部分

小说: 上品寒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汝须礼敬之,有他二人相助,汝方能克绍箕裘,光裕大业。”
  桓熙避席,向郗超、陈操之二人行顿首大礼,郗超、陈操之赶紧还礼,表示定当殚精竭虑,辅佐世子。
  桓温废帝立威,颇为自得,问道:“子重对重建北府兵之事有何筹谋?此事宜急不宜缓,北伐良机不容有失。”
  陈操之道:“京口乃侨徐州治所,北中郎将庾希现为徐、兖二州刺史,都督青州、晋陵诸军事,明公欲重建北府兵,庾氏这一关是绕不过去的。”
  庾希是帝后戚属,虽说庾皇后已崩,司马奕也被废为东海王,但庾氏一族已然坐大,除庾希外,庾蕴为广州刺史、庾友为东阳太守、庾倩为太宰长史、庾邈为会稽王参军、庾柔为散骑常侍,俱为显贵。
  桓温皱眉道:“嘉宾、子重可有良策?”
  郗超事先已与陈操之私下商议过,当下朝陈操之微一点头,陈操之道:“世子要进入京口掌兵,若得不到徐州刺史的支持,更或者暗中掣肘,那就事无可为了,所以,徐、兖二州刺史必须另选高明。”
  桓温知道陈操之与庾希有旧怨,说道:“庾氏盘踞京口,若无显罪,动他不得,否则恐怕会导致北府骚乱,子重既如此说,想必已有对策。”陈操之不是那种光提问题不解决的人。
  陈操之道:“明公可以庾希不能救许昌、汝南为由,表奏朝左迁庾希为护军将军,而以吴国内史郗公为徐、兖二州刺史,都督扬州、晋陵诸军事,镇京口。”
  吴国内史郗公便是郗超之父郗愔,郗愔,字方回,太尉郗鉴长子,晋成帝时袭爵南昌县公,征拜中书侍郎,历骠骑何充征北褚褒长史,迁黄门侍郎,转临海太守,永和末年以疾去职,居章安数载,升平四年因为弟郗昙病逝,郗愔复出,为吴国内史,郗氏在京口极有影响,北府军就是身为流民帅的郗鉴在四十年前组建的,在平定王敦叛乱中有功,后虽解散,但北府诸将俱在两淮诸州郡领兵,而且郗鉴次子郗昙依然手握重兵,升平年间郗昙曾任北中郎将、都督徐、兖、青、幽、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下邳,升平三年因为与谢万联兵北伐时因病退兵,后又与贼帅傅末波等作战失利,降号建威将军,随即病死,郗昙的职权被范汪继任。升平五年范汪因为北伐失期被桓温表奏朝廷贬为庶人,北中郎将兼领徐、兖二州刺史这一重要职位落到了庾希手中——
  静室无声,烛火摇摇,郗超端坐不动,似乎陈操之所说的与他无关。
  桓温捻须深思,以不能救许昌为由将庾希降号为护军将军,诚然妙计,而且这与免为庶人不同,庾希尚不至于铤而走险,最主要的是继任者是郗愔,这是徐、兖二州诸将以及朝野内外都能接受的人选,以桓温的心意,其实是不愿意郗氏继续留在京口掌握兵权的,他很想让长子桓熙担任这一要职,但桓熙显然不具备那个资历和声望,桓温虽然权势熏天,却也不敢打破整个士族默认的规则,栽培桓熙还得循序渐进,当然,他三弟桓冲具备了这个条件,但桓温也清楚现在他尚不能控制长江下游晋陵京口的局势,欲速则不达,让郗愔居京口总比庾希为好,郗愔必须支持他儿子桓熙重建北府兵,待桓熙掌握了兵权,郗氏在京口的势力自然就相形削弱,还有重要的一点是,郗超追随他也是为了宗族利益,为得郗超忠心,这时向郗超示恩惠是适当的——
  桓温笑了起来,赞道:“子重所虑极是,庾始彦昔日在吴郡刁难子重不成自己反而气得呕血,传为笑谈,如此庸才,哪堪重任。”向郗超拱手道:“致意尊公,可准备赴京口之任了。”
  郗超心下甚喜,面上不动声色,也不言谢,却问:“不知明公如何安排世子立足京口,世子现为豫州治州从事,以此职无法建军领兵。”
  这也正是桓温顾虑之所在,郗超既然提出,那么就是有应对的办法了,善哉善哉,他座下的这两大谋士开始竟相献策了,桓温道:“嘉宾计将安出?”
  郗超道:“目下诸郡长吏皆无空缺,世子要擢升颇为不易,然非州郡长吏不得领兵,奈何?”
  桓熙耐不住性子,接口道:“是啊,奈何?”
  郗超道:“可直接表奏世子为刺史,如此招揽北府旧部也较显赫。”
  桓温怀疑道:“刺史?恐非桓熙所敢望。”
  郗超道:“江左诸州诚非世子所敢望,但中原诸州有何不可?”
  桓温被郗超一语点醒,喜形于色,说道:“妙哉,嘉宾真吾之子房也,吾无忧矣!”桓温豁然开朗、疑难解决时喜夸赞出谋划策者为张良张子房,陈操之也曾被他这么赞过。
  陈操之亦笑道:“果然妙极,世子现在需要的就是这个名位。”
  东晋名义上有二十三个州,实际控制的只有十二个州,其中的北青州和北徐州还只是原州的一部分,其他的都是所谓的侨州,只在京口、晋陵一带设一个州治衙门,管理本州侨民,并无实际辖地,这是王导当年为表示不忘恢复故土、安置流民而设的,州刺史往往是兼职,时置时废,去年桓温发起的庚戌土断,取消了大部分侨州郡,保留的是司州、青州和兖州,因为这三州的实际辖地时而收复、时而沦陷,可是因为不能真正治理,所以这三州的刺史都是由别州刺史兼任,比如庾希就是徐州刺史兼兖州刺史,这三州中的司州至今无刺史,司州辖地就是洛阳一带,桓温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后,朝廷曾诏拜王胡之为司州刺史,可是司州辖地的大部分处在鲜卑慕容控制下,晋军把守的只有孤零零一个洛阳,鲜卑铁骑随时可能攻将其攻陷,所以王胡之根本就没去洛阳赴任,王胡之去世后,司州刺史一直空缺,也没人想谋这个职位,因为没人敢去洛阳任职——
  郗超的意思是表奏桓熙为司州刺史,虽然有名无实,但可借此名位组建北府兵,桓熙想谋任其他实州的刺史千难万难,但徒有其表的司州刺史应该不是很难。
  桓熙这时也明白了,喜道:“郗侍郎果然大才,熙敬服不已。”
  桓温双手按着身前小案,耸身长跪,说道:“我儿桓熙若获任司州刺史,就以子重为佐,任司州长史或者司马,重建北府兵。”又对郗超道:“嘉宾为我坐镇台城,有你二人相助,何愁大业不成。”
  郗超其实也想去做桓熙的副手,州长史主政、州司马掌兵,权力往往大过刺史,尤其是桓熙这种资质平平的庸人,但桓温既已答应荐举其父郗愔为徐、兖二州刺史,那么肯定不会允许他参赞司州军事,太过热衷兵权最易遭桓温之忌,而且此事陈子重愿意去做,那就让子重去吧。
  桓温今夜与郗超、陈操之一席谈,解决了心中两大疑难,心情畅快犹胜废帝拥立新君,道:“待我回到姑孰,即上表朝廷,希望年底之前,子重能随我儿到京口上任,尽快重建北府兵,在明后年的北伐中建不世功勋。”
  桓温兴致高涨,起身走到室外,命人置酒,他要与郗超、陈操之共饮,正饮酒间,一袭白裙的李静姝翩然而至,娇滴滴问桓温:“将军今夜这般好兴致?”
  桓温今夜的确愉快,笑道:“汝师在此,怎不行礼!”
  灯影下,李静姝长睫颤动、眼波盈盈,细柳腰肢轻折,向陈操之施礼道:“静姝拜见陈师,这些日静姝一直在建康,早知陈师回来,却不敢前去拜见问安。”
  李静姝低沉柔美的嗓音别有一种回肠荡气的媚惑,这年近三十的亡国公主丝毫不显岁月的侵蚀,丽色仿如二十许人,就在席前双手交握那么一立,绰约曼妙,风姿宛然——
  桓温笑吟吟带着赏玩的神色,那桓熙神情却稍微有些不自在,也只有陈操之这种有心人才能察觉——
  桓温方才多饮了几杯,老夫聊发少年狂,笑道:“又何妨,倾倾与操之是师徒之义,不必拘束世俗礼仪,尽可前去拜见。”
  李静姝美眸斜睨,问:“将军,当真?”
  桓温大笑道:“倾倾你待怎样?可知陈操之对鲜卑第一美人清河公主亦不屑一顾,你纵有爱慕之心,也是徒劳。”
  李静姝俏脸飞霞,上前跪坐在桓温身边,恃宠地夺过桓温掌中杯,娇嗔道:“将军醉了,也说胡话呢。”眼波瞟向陈操之,眼神复杂。
  陈操之与郗超对视一眼,二人一齐起身告辞,桓温命桓熙代他送陈、郗二位出府,桓熙脸有不豫之色,显然其父与李静姝的对话让勾起了他对陈操之的嫉恼之意。
  第七十四章 难为情圣
  建康城的十月已经很有些寒意,尤其是夜里,月亮半圆,月光似寒霜,骑在马上迎着寒风,风月丝丝凉入肌理。
  郗超与陈操之并骑,扭头看着一袭粗葛布单衣的冉盛,笑对陈操之道:“汝弟陈子盛强壮过人,此番重建北府兵,大有用武之地了。”
  陈操之道:“小盛虽然勇武,但尚未经历过真正的战场磨砺,要学习的还很多,不仅仅是会背诵兵书就能领兵打仗的。”
  冉盛在马背上躬身受教:“阿兄教训得是。”
  郗超感叹道:“江左士风放荡,像汝兄弟这般好学勤励的少有,钱唐陈氏不兴,没有天理。”
  陈操之道:“愿与嘉宾兄互相扶持、肝胆相照。”
  郗超侧头看着陈操之,这个当初在通玄寺高塔上与他辩难三个多时辰的少年现在已长成傀峨如玉山的青年男子,俊美、稳健、深邃如海,初见时,郗超就对陈操之印象极佳,真可谓是一见如故,用佛法解释是前世的宿因。虽然二人如今都深深卷入政局漩涡,但彼此的好感不减,依然保持惺惺相惜的友情,在纷扰倾轧的政争中,这友情弥足珍贵——
  郗超点头道:“肝胆相照,此语新奇,好,愿与子重相互扶持、肝胆相照。”
  友情让人温暖,那半轮偏西的寒月似乎都离得远了。
  郗超想起方才在大司马府中之事,近身低声笑道:“子重固然端谨持礼、洁身自好,无奈俊美过甚,惹得情孽缠身,那李势妹你还得小心应对。”
  陈操之也的确有些无奈,说道:“我将赴京口,可以远离这个是非。”
  郗超摇头道:“只怕没那么容易,子重没察觉桓伯道自李势妹出来之后就神色有异吗?”桓伯道便是桓熙的表字。
  陈操之心中一凛,郗超也看出来了,这桓熙与李静姝年龄相仿,以李静姝的美色要勾引桓熙这种人应该不是难事,李静姝动辄以亡国之人自称,似对桓温怀恨在心,这种人行事不可以常理测度,她会利用桓熙做出什么事实在是很难预料的,而且这种事也没办法对桓温说——
  陈操之郑重点头道:“多谢嘉宾兄提醒,我会小心应对的。”
  郗超朗声一笑:“这个我信子重能从容应对,但谢氏女郎你该怎么面对?听说经子重妙手,那谢氏女郎病情已有好转是吧?”
  陈操之脸现尴尬之色,说道:“嘉宾兄有以教我?”
  郗超大笑,说话声音却是压低:“我只有一个妻子,虽另有两个侍妾,但未用情,而子重周旋于两大士族女郎之间,皆能情投意合,不生嫌隙,此大才也,其难犹胜治国,我如何教得你!”
  陈操之窘道:“嘉宾兄莫要取笑小弟。”
  郗超笑容一收,正色道:“我知子重对陆氏女郎用情极深,非陆氏女不娶,今子重渐入权力中枢,名实双归,陆始再如何冥顽不灵,也会醒悟的,子重定能迎娶陆氏女郎,而子重要重建北府兵,陈郡谢氏的帮助不可或缺,陈郡谢氏为什么要鼎力助你,谢安石、谢万石兄弟是拱手承让之辈吗?非也,谢安石是看重子重与陈郡谢氏的关系,什么关系,就是联姻,世族联姻,荣辱与共,这是最常见不过的,子重,你莫要对我说你与谢氏女郎只是同学友情——”
  说这话时,郗超目视陈操之,朦朦月色下,眼神清亮,陈操之竟无言以对。
  郗超一笑,继续道:“子重若是隐逸无为之人,那么要标榜古今情圣也无不可,只是既入仕途,那难免身不由己,攀附、联姻,这些都是壮大家族应有的捷径,与陈郡谢氏联姻百利而无一害,即便那谢氏女郎丑如无盐也得娶之,更何况谢氏女郎才貌双全,与子重也是感情深厚,当然,陆氏女你也得娶,如何把这南北士族两大门阀女郎一起娶过门,这是你要跨越的雄关,跨过去,事半功倍,一片坦途;跨不过去,即便不是步步荆棘,也必左支右绌,子重其勉之,哈哈,告辞。”
  已到歧路口,郗超带着几个随从分道而去,陈操之与冉盛数人回横塘顾府,冉盛方才听到了郗超那一番话,这时靠近道:“阿兄,郗侍郎说得很是,阿兄还是两个都娶吧。”
  陈操之瞪了冉盛一眼,失笑道:“你才多大,我倒要你来劝了,说娶就能娶吗?”
  冉盛道:“弟过了年就是十八了,男子十六就是丁壮。”
  陈操之笑:“小盛十八了,也该娶妻生子了。”
  没想到这么随口一句话,却让冉盛吃了一惊的样子,连声道:“我不娶妻生子,我不娶妻生子,还早呢,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对吧,阿兄。”
  说这话时,冉盛心里浮现的是一个前发齐眉、后发垂肩的女孩儿,这女孩儿粉搓玉琢、精灵可爱,雪白小手执一卷帛书,曼声吟哦,忽然眼睛一瞪,娇叱道:“小盛,你错字连篇啊,教你这么多遍了还是记不住,唉,简直是朽木不可雕也,你又不是朽木,你是九曜山那结实笨重的青冈栎木!”女孩儿很严厉,让冉盛既提心吊胆,少年的心却又莫名的快活,对那女孩儿是无比敬爱,这两年冉盛岁数渐长,偶尔也会想些终身大事了,那只要一想到那个让他既畏且敬且爱的女孩儿,冉盛就不敢多想,而且他现在姓陈了,奈何!
  陈操之却是没有察知冉盛的心事,说道:“小盛要灭了燕国再成家吗,那也很好。”
  冉盛岔开话题道:“阿兄,我们现在可以回钱唐接丁嫂嫂她们来建康了吧?”
  陈操之踌躇道:“我将赴京口,而且要时时往来两淮,接嫂子她们过来只怕不妥,不过三嫂是一定要来的。”又道:“过几日再决定吧,年底前总要回钱唐一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