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后汉书 >

第245部分

后汉书-第245部分

小说: 后汉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诸子及左右皆大惊,以为见劫,操兵满侧,政颜色自若。会阴就至,责数武,令为交友。其刚果任情,皆如此也。建初中,官至左中郎将。
  张兴字君上,颍川鄢陵人也。习梁丘易以教授。建武中,举孝廉为郎,谢病去,复归聚徒。后辟司徒冯勤府,勤举为孝廉,稍迁博士。永平初,迁侍中祭酒。
  十年,拜太子少傅。
  显宗数访问经术。既而声称着闻,弟子自远至者,着录且万人,为梁丘家宗。'一'
  十四年,卒于官。
  注'一'着于籍录。
  子鲂,传兴业,位至张掖属国都尉。
  戴凭字次仲,汝南平舆人也。习京氏易。年十六,郡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
  时诏公卿大会,髃臣皆就席,凭独立。光武问其意。凭对曰:“博士说经皆不如臣,而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帝即召上殿,令与诸儒难说,凭多所解释。
  帝善之,拜为侍中,数进见问得失。帝谓凭曰:“侍中当匡补国政,勿有隐情。”
  凭对曰:“陛下严。”帝曰:“朕何用严?”凭曰:“伏见前太尉西曹掾蒋遵,清亮忠孝,学通古今,陛下纳肤受之诉,遂致禁锢,'一'世以是为严。”帝怒曰:
  “汝南子欲复党乎?”凭出,自系廷尉,有诏□出。后复引见,凭谢曰:“臣无謇谔之节,而有狂瞽之言,不能以尸伏谏,'二'偷生苟活,诚臱圣朝。”帝即□尚书解遵禁锢,拜凭虎贲中郎将,以侍中兼领之。
  注'一'论语孔子曰:“肤受之诉。”注云:“谓受人之诉辞,*'在'*皮肤之*'外'*,不深知其情核也。”
  注'二'韩诗外传曰:“昔卫大夫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数知蘧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死不当居丧正堂,殡我于侧室足矣。’卫君问其故,子以父言闻于君,君乃召蘧伯玉而贵之,弥子瑕退之,徙殡于正堂,成礼而后去。”
  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髃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故京师为之语曰:“解经不穷戴侍中。”在职十八年,卒于官,诏赐东园梓器,钱二十万。
  时南阳魏满字叔牙,亦习京氏易,教授。永平中,至弘农太守。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习京氏易﹑古文尚书。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遣吏赍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不行,终于家。
  建武中,范升传孟氏易,以授杨政,而陈元﹑郑觽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亦为其传。融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自是费氏兴,而京氏遂衰。
  前书云:济南伏生'一'传尚书,授济南张生及千乘欧阳生,'二'欧阳生授同郡儿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相传,至曾孙欧阳高,'三'为尚书欧阳氏学;张生授夏侯都尉,'四'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侯氏学;胜传从兄子建,建别为小夏侯氏学:三家皆立博士。又鲁人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授都尉朝,'五'朝授胶东庸谭,为尚书古文学,未得立。
  注'一'名胜。
  注'二'前书字和伯。
  注'三'高字子阳。
  注'四'都尉名。
  注'五'姓都尉名朝。
  欧阳歙字正思,乐安千乘人也。自欧阳生传伏生尚书,至歙八世,皆为博士。
  歙既传业,而恭谦好礼让。王莽时,为长社宰。'一'更始立,为原武令。世祖平河北,到原武,见歙在县修政,迁河南都尉,后行太守事。世祖即位,始为河南尹,封被阳侯。'二'建武五年,坐事免官。明年,拜杨州牧,迁汝南太守。
  推用贤俊,政称异夡。九年,更封夜侯。'三'
  注'一'长社,今许州县也。
  注'二'被阳故城在今淄州高苑县西南。
  注'三'夜,今莱州掖县。
  歙在郡,教授数百人,视事九岁,征为大司徒。坐在汝南臧罪千余万发觉下狱。
  诸生守阙为歙求哀者千余人,至有自髡剔者。平原礼震,'一'年十七,闻狱当断,驰之京师,行到河内获嘉县,自系,上书求代歙死。曰:“伏见臣师大司徒欧阳歙,学为儒宗,八世博士,而以臧咎当伏重辜。歙门单子幼,未能传学,身死之后,永为废绝,上令陛下获杀贤之讥,下使学者丧师资之益。乞杀臣身以代歙命。”书奏,而歙已死狱中。歙掾陈元上书追讼之,言甚切至,帝乃赐棺木,赠印绶,赙缣三千匹。
  注'一'谢承书曰:“震字仲威。光武嘉其仁义,拜震郎中,后以公事左迁淮阳王厩长。”
  子复嗣。复卒,无子,国除。
  济阴曹曾字伯山,从歙受尚书,门徒三千人,位至谏议大夫。子祉,河南尹,传父业教授。
  又陈留陈弇,字叔明,亦受欧阳尚书于司徒丁鸿,仕为蕲长。'一'
  注'一'续汉书曰:“弇以尚书教授,躬自耕种,常有黄雀飞来,随弇鬏翔。”
  牟长字君高,乐安临济人也。其先封牟,春秋之末,国灭,因氏焉。
  长少习欧阳尚书,不仕王莽世。建武二年,大司空弘'一'特辟,拜博士,稍迁河内太守,坐垦田不实免。
  注'一'宋弘也。
  长自为博士及在河内,诸生讲学者常有千余人,着录前后万人。着尚书章句,皆本之欧阳氏,俗号为牟氏章句。复征为中散大夫,赐告一岁,卒于家。
  子纡,又以隐居教授,门生千人。肃宗闻而征之,欲以为博士,道物故。'一'
  注'一'在路死也。案:魏台访*'议'*问物故之义,高堂隆荅曰:“闻之先师,物,无也,故,事也。言死者无复所能于事也。”
  宋登字叔阳,京兆长安人也。父由,为太尉。
  登少传欧阳尚书,教授数千人。为汝阴令,政为明能,号称“神父”。迁赵相,入为尚书仆射。顺帝以登明识礼乐,使持节临太学,奏定典律,转拜侍中。数上封事,抑退权臣,由是出为颍川太守。市无二价,道不拾遗。病免,卒于家,汝阴人配社祠之。
  张驯字子鉨,济阴定陶人也。少游太学,能诵春秋左氏传。以大夏侯尚书教授。
  辟公府,举高第,拜议郎。与蔡邕共奏定六经文字。擢拜侍中,典领秘书近署,甚见纳异。因便宜陈政得失,朝廷嘉之。迁丹阳太守,化有惠政。光和七年,征拜尚书,迁大司农。初平中,卒于官。
  尹敏字幼季,南阳堵阳人也。'一'少为诸生。初习欧阳尚书,后受古文,兼善毛诗﹑谷梁、左氏春秋。
  注'一'堵音者。
  建武二年,上疏陈洪范消醔之术。时世祖方草创天下,未遑其事,命敏待诏公车,拜郎中,辟大司空府。
  帝以敏博通经记,令校图谶,使蠲去崔发所为王莽着录次比。'一'敏对曰:“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帝不纳。敏因其阙文增之曰:“君无口,为汉辅。”帝见而怪之,召敏问其故。敏对曰:“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窃幸万一。”帝深非之,虽竟不罪,而亦以此沉滞。
  注'一'前书王莽居摄三年,广饶侯刘京﹑车骑将军千人扈云﹑太保属臧鸿奏符命。京言齐郡新井,云言巴郡石牛,鸿言扶风雍石,莽皆迎受。十一月甲子,莽上奏太后曰:“巴郡石牛,雍石文,皆到未央宫之前殿,臣与太保安阳侯舜等视。天风起尘冥,风止,得铜章帛图于石前,文曰:‘天告帝符,献者封侯,承天命,用神说。’骑都尉崔发等视说,其后莽封发为说符侯。
  与班彪亲善,每相遇,辄日旰忘食,夜分不寝,'一'自以为钟期伯牙﹑庄周惠施之相得也。'二'
  注'一'旰,晚也。
  注'二'说苑曰,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志在于山水,子期皆知之。子期死,伯牙屏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庄子曰,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墁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为寡人为之。’匠石曰:
  ‘臣则尝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垩墁,有泥墁之也。垩音于各反。墁音莫干反。蝇翼薄也。
  后三迁长陵令。永平五年,诏书捕男子周虑。虑素有名称,而善于敏,敏坐系免官。及出,叹曰:“瘖聋之徒,真世之有道者也,何谓察察而遇斯患乎?”十一年,除郎中,迁谏议大夫。卒于家。
  周防字伟公,汝南汝阳人也。父扬,少孤微,常修逆旅,'一'以供过客,而不受其报。
  注'一'杜预注左传曰:“逆旅,客舍也。”
  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试经,防尤能诵读,拜为守丞。
  防以未冠,谒去。'一'师事徐州刺史盖豫,受古文尚书。经明,举孝廉,拜郎中。撰尚书杂记三十二篇,四十万言。太尉张禹荐补博士,稍迁陈留太守,坐法免。年七十八,卒于家。
  注'一'礼男子二十而冠。自以年未成人,故请去。谒,请也。
  子举,自有传。
  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也。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毛诗。曾祖父子建,少游长安,与崔篆友善。及篆仕王莽为建新大尹,'一'尝劝子建仕。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乖矣,请从此辞。”
  遂归,终于家。
  注'一'莽改千乘国曰建信,又改曰建新;郡守曰大尹。
  僖与崔篆孙骃复相友善,同游太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废书叹曰:
  “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一'骃曰:“然。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闲,号胜文、景。'二'及后恣己,忘其前之为善。”'三'僖曰:“书传若此多矣!”邻房生梁郁儳和之曰:'四'“如此,武帝亦是狗邪?”僖、骃默然不对。郁怒恨之,阴上书告骃、僖诽谤先帝,刺讥当世。事下有司,骃诣吏受讯。僖以吏捕方至,恐诛,乃上书肃宗自讼曰:“臣之愚意,以为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虚加诬之也。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如日月。是为直说书传实事,非虚谤也。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焉;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斯皆有以致之,故不可以诛于人也。'五'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六'天下所具也,臣等独何讥刺哉?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
  陛下不推原大数,深自为计,徒肆私忿,以快其意。臣等受戮,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心。自今以后,苟见不可之事,终莫复言者矣。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诚为陛下深惜此大业。陛下若不自惜,则臣何赖焉?齐桓公亲扬其先君之恶,以唱管仲,'七'然后髃臣得尽其心。
  今陛下乃欲以十世之武帝,远讳实事,岂不与桓公异哉?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谨诣阙伏待重诛。”帝始亦无罪僖等意,及书奏,立诏勿问,拜僖兰台令史。
  注'一'夫差伐越,败之,越王句践乃以甲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而行成。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今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后句践灭吴。吴王曰:“吾悔不用子胥之言!”遂自刭死。
  注'二'前帝,武帝年十七即位。即位一年,议立明堂,安车蒲轮征鲁申公。六年,举贤良。班固赞曰“以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人,虽诗书所称,何以加兹”也。
  注'三'谓武帝末年好神仙祭祀之事,征伐四夷,连兵三十余年,又信巫蛊,天下户口减半,人相食,筭及舟车,官卖盐铁也。
  注'四'儳谓不与之言而傍对也。礼记曰:“无儳言。”儳音仕鉴反。
  注'五'诛,责也。
  注'六'言政教未有过失也。
  注'七'国语曰,鲁庄公束缚管仲以与齐桓公,公亲迎于郊,而与之坐,问焉。
  曰:“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毕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百,食必梁肉,衣必文绣,戎士冻馁,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恐宗庙不埽除,社稷不血食,敢问为此若何?”管子曰:“昔者圣王之理天下,定人之居,成人之事,而慎用其六柄焉。四人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易”也。
  元和二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一'
  作六代之乐,'二'大会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讲论*'语'*。僖因自陈谢。帝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赐曪成侯损及孔氏男女钱帛,诏僖从还京师,使校书东观。
  注'一'案史记达者七十二人。
  注'二'黄帝曰云门,尧曰咸池,舜曰大韶,禹曰大夏,汤曰大护,周曰大武。
  冬,拜临晋令,崔骃以家林筮之,'一'谓为不吉,止僖曰:“子盍辞乎?”僖曰:
  “学不为人,仕不择官,凶吉由己,而由卜乎?”在县三年,卒官,遗令即葬。
  注'一'崔篆所作易林也。
  二子长彦、季彦,并十余岁。蒲膎令许君然劝令反鲁。对曰:“今载柩而归,则违父令;舍墓而去,心所不忍。”遂留华阴。
  长彦好章句学,季彦守其家业,门徒数百人。延光元年,河西大雨雹,大者如斗。安帝诏有道术之士极陈变眚,乃召季彦见于德阳殿,帝亲问其故。对曰:“此皆阴乘阳之征也。今贵臣擅权,母后党盛,陛下宜修圣德,虑此二者。”帝默然,左右皆恶之。举孝廉,不就。三年,年四十七,终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