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后汉书 >

第248部分

后汉书-第248部分

小说: 后汉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吏走问诸朝。师旷曰:‘鲁叔仲惠伯会蜔成子于承匡之岁也,七十三年矣。’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士文伯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杜注云:“‘亥’字二画在上,并三六为身,如筭之六也。”
  注'一一'前书昭帝时,有男子成方遂诣北阙,自称卫太子。丞相﹑御史﹑二千石至者,*(立)**'并'*莫敢发言,京兆尹隽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下)*诏狱。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义”也。
  注'一二'前书曰,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车前谏曰:“天久阴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欲何之?”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霍光。是时光与张子孺谋欲废王,光让子孺,以为泄,子孺实不泄,召问胜,对言“在洪范”。
  光﹑子孺以此益重儒术士。
  注'一三'韩诗外传曰:“山林之士为名,故往而不能反也。朝廷之士为禄,故入而不能出。”
  注'一四'史记曰:“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戎王'*闻缪公贤,故使由余观秦。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人矣。’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蝰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寡人之害,将柰何?’廖曰:‘戎王处僻,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以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闲;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
  君臣有闲,乃可虑也。’乃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说之。由余数谏不听,缪公又数使人闲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
  注'一五'刘向孙卿子后序所论孙卿事曰:“卿名况,赵人也。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后客或谓春申君曰:‘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乃还,复为兰陵令。”
  注'一六'前书匡衡为平原文学,长安令杨兴荐之于车骑将军史高,曰:“衡材智有余,经学绝伦,但以无阶朝廷,故随牒在远方。将军试召置幕府,贡之朝廷,必为国器。”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吏)**'史'*,荐衡于帝,帝以为郎中。
  建武中,郑兴﹑陈元传春秋左氏学。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左氏立博士,范升与歆争之未决,陈元上书讼左氏,遂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后髃儒蔽固者数廷争之。及封卒,光武重违觽议,而因不复补。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一'
  注'一'洨音侯交反。
  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蔡玄字叔陵,汝南南顿人也。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着录者万六千人。征辟并不就。顺帝特诏征拜议郎,讲论五经异同,甚合帝意。迁侍中,出为弘农太守,卒官。
  论曰: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衣,称先王,'一'游庠序,聚横'二'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三'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四'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至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说。故杨雄曰:“今之学者,非独为之华藻,又从而绣其鞶帨。”'五'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六'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谓“譊譊之学,各习其师”也。'七'且观成名高第,终能远至者,盖亦寡焉,而迂滞若是矣。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
  注'一'儒服为章甫之冠,缝掖之衣也。礼记曰:“言必则古昔,称先王。”
  注'二'“横”又作“黉”。
  注'三'经生谓博士也。就之者不以万里为远而至也。
  注'四'精庐,讲读之舍。赢,担负也。
  注'五'杨雄法言之文也。喻学者文烦碎也。鞶,带也,字或作“幋”。说文曰:
  “幋,覆衣巾也。”音盘。帨,佩巾也,音税。
  注'六'无二,专一也。
  注'七'亦法言之文也。譊譊,諠也,音奴交反。
  自桓﹑灵之闲,君道秕僻,'一'朝纲日陵,国隙屡启,'二'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三'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者,'四'
  人诵先王言也,下畏逆顺埶也。'五'至如张温﹑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眄,则天业可移,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绳约,而无悔心。'六'暨乎剥桡自极,人神数尽,'七'然后髃英乘其运,世德终其祚。'八'迹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历年所者,斯岂非学之效乎?'九'故先师垂典文,曪励学者之功,笃矣切矣。不循春秋,至乃比于杀逆,其将有意乎!'一0'
  注'一'秕,谷不成也。以喻政化之恶也。
  注'二'陵,陵彁也。
  注'三'谓阎忠劝皇甫嵩,令推亡汉而自立,嵩不从其言。
  注'四'谓董卓欲大起兵,郑泰止之,卓从其言。
  注'五'言政化虽坏,而朝久不倾危者,以经籍道行,下人惧逆顺之埶。
  注'六'昏主谓献帝也。札,简也。折简而召,言不劳重命也。绳约犹拘制也。
  谓温及嵩并被征而就拘制也。
  注'七'易大过卦曰:“栋桡凶。”桡,折也。极,终也。言汉祚自终,人神之数尽。桡音女教反。
  注'八'髃英谓袁术、曹操之属。代德终其祚谓曹丕即位,废献帝为山阳公,自废至薨十四年,以寿终。
  注'九'迹犹寻也。言由有儒学,故能长久也。
  注'一0'史记曰“为人君父而不通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弒诛死之罪”也。
  赞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一'涂分流别,专门并兴。精疏殊会,通阂相征。
  千载不作,渊原谁澄?'二'
  注'一'论语曰:“天之将丧斯文也。”言斯文未陵彁,故学者分门,各自承袭其家业也。
  注'二'说经者,各自是其一家,或精或疏,或通或阂,去圣既久,莫知是非。
  若千载一圣,不复作起,则泉原混浊,谁能澄之。
  校勘记
  二五七0页一二行年七十二按:汲本、殿本“二”作“一”。
  二五七三页四行犍为武阳人也集解引惠栋说,谓华阳国志作“资中人”。按:张森楷校勘记谓案下赵长君传,言到犍为资中诣杜抚受韩诗,疑“资中”为是,“武阳”非也。
  二五七三页七行杜君法按:汲本、殿本并作“杜君注”。
  二五七三页八行召驯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桓郁传作“召训”,训驯古文通。
  二五七三页一一行卷县属荥阳郡按:集解引洪亮吉说,谓汉无荥阳郡,当属河南。
  二五七四页一行章和二年代任隗为光禄勋按:集解引洪颐鹚担秸碌奂驼潞驮旯饴谎乌笪究眨蜓敝螅痹谡潞驮辍
  二五七五页五行*(晔)**'抚'*卒*(业)*乃归据殿本改。按:集解引惠栋说,谓会稽典录云“抚卒,晔经营葬之,然后归”。
  二五七五页一一行恚Ш曜志粗侔矗杭庖荻八担健昂辍笔槎献鳌懊堋薄V?党勺孕蛟啤白执沃佟薄J槎弦嘣啤
  二五七六页五行鲁高堂生按:汲本、殿本此下有注“高堂生名隆”五字,殿本考证李良裘谓高堂隆乃三国时人,此注疑误,前书注中亦不记其名。
  二五七六页五行后瑕丘萧奋以授同郡后苍按:沉家本谓按前书瑕丘萧奋以礼至淮阳太守,孟卿事萧奋,以授后苍,是奋授卿,卿授苍,此云奋授苍,误。
  二五七六页九行德字近君按:沉家本谓前书“近君”作“延君”,释文□录同。
  此作“近”,形近而斗。
  二五七七页二行永平初按:汲本、殿本“初”作“中”。
  二五七七页五行因采元*(和)**'始'*中故事据集解本改。
  二五七八页三行长水校尉樊*(儵)**'鯈'*等据殿本改。
  二五七九页三行坐遇下促急按:汲本、殿本“遇”作“御”。
  二五七九页七行十二年以泽行司徒事按:通鉴作“十四年”。考异谓泽传云“十二年”,按十二年不阙司徒,当是虞延免后,邢穆未至闲,泽行司徒事耳,故云数月。
  二五八0页八行传业子普按:校补引柳从辰说,谓东观记“普”作“晋”,书钞引同。
  二五八0页一三行永元十二年按:汲本、殿本“二”作“三”。
  二五八一页六行少习颜氏春秋按:原作“春秋颜氏”,径据汲本、殿本乙正。
  二五八一页一三行玄兼说严氏*(宣)**'冥'*氏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前书春秋有冥氏学,“宣氏”当作“冥氏”。今据改。
  二五八三页一一行作春秋左氏传解按:随书经集志“解”下有“谊”字。
  二五八四页一行颍容按:“颍”原作“颖”,径据汲本改。
  二五八四页七行从该问*'疑'*难诸要殿本考证谓何焯校本“问”字下添“疑”字,今据补。按:以下并据何焯校本,于“今左氏”今下补“乐氏”二字,“征拜博士”下补“时有博士”四字,“学多褊”下补“狭”字。
  二五八六页一二行*(立)**'并'*莫敢发言王念孙汉书杂志谓“立”当作“并”,汉纪孝昭纪作“并不敢言”,是其证。王先谦汉书补注谓通鉴亦作“并”。今据改。
  二五八六页一四行遂送*(下)*诏狱据刊误删。按:汉书无“下”字。
  二五八七页三行*'戎王'*闻缪公贤据汲本、殿本补。
  二五八七页一三行将军试召置幕府按:校补引柳从辰说,谓注引前书,据今本“试”作“诚”。
  二五八七页一三行辟衡为议曹*(吏)**'史'*张森楷校勘记谓“吏”当依前书匡衡传作“史”,今据改。
  二五九0页一二行为人臣子*'而'*不通春秋之义者据汲本补。 后一页
  后汉书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 第七十上
  杜笃字季雅,京兆杜陵人也。高祖延年,宣帝时为御史大夫。'一'笃少博学,不修小节,不为乡人所礼。居美阳,与美阳令游,数从请托,不谐,颇相恨。
  令怒,收笃送京师。会大司马吴汉薨,光武诏诸儒诔之,笃于狱中为诔,辞最高,帝美之,赐帛免刑。
  注'一'前书延年字幼公,周之子也,为御史大夫。延年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卧坐皆易其处也。
  笃以关中表里山河,先帝旧京,不宜改营洛邑,乃上奏论都赋曰:
  臣闻知而复知,是为重知。'一'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梗概,'二'不敢具陈。昔般庚去奢,行俭于亳,'三'成周之隆,乃即中洛。'四'遭时制都,不常厥邑。'五'贤圣之虑,盖有优劣;霸王之姿,明知相绝。守国之埶,同归异术;或□去阻□,务处平易;'六'或据山带河,并吞六国;'七'或富贵思归,不顾见袭;或掩空击虚,自蜀汉出;'八'即日车驾,策由一卒;'九'或知而不从,久都硗埆。'一0'臣不敢有所据。窃见司马相如、杨子云作辞赋以讽主上,臣诚慕之,伏作书一篇,名曰论都,谨并封奏如左。
  注'一'韩诗外传曰:“知者知其所知,乃为知矣。”
  注'二'梗概犹粗略也。
  注'三'帝王纪曰:“般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自祖辛以来,奢淫不绝,般庚乃南度河,徙都于亳。人咨嗟相怨,不欲徙,乃作书三篇以告之。”
  注'四'周成王就土中都洛阳也。
  注'五'尚书曰:“不常厥邑,于今五迁。”
  注'六'淮南子曰:“武王克殷,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不可。夫五行之山,固塞险阻之地。使我德能覆之,则天下纳其贡职者固矣;使我有暴乱之行,则天下之伐我难也。’”高诱注云:“明周公恃德不恃险也。”
  注'七'谓秦也。
  注'八'韩生劝项羽都关中,羽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乃归都彭城,而高祖自蜀汉出袭击之也。见前书。
  注'九'前书戍卒娄敬说高祖都关中,即日车驾西都长安。
  注'一0'谓光武久都洛阳也。硗埆,薄地也。前书张良曰:“洛阳田地薄,四面受敌。”硗音苦交反。埆音苦角反。
  皇帝以建武十八年二月甲辰,升舆洛邑,巡于西岳。'一'推天时,顺斗极,'二'
  排阊阖,入函谷,'三'观□于崤、黾,图险于陇、蜀。'四'其三月丁酉,行至长安。经营宫室,伤愍旧京,即诏京兆,乃命扶风,斋肃致敬,告觐园陵。凄然有怀祖之思,'五'喟乎以思诸夏之隆。'六'遂天旋云游,造舟于渭,北□泾流。'七'千乘方毂,万骑骈罗,衍陈于岐、梁,东横乎大河。'八'瘗后土,'九'礼邠郊。'一0'其岁四月,反于洛都。明年,有诏复函谷关,作大驾宫、'一一'六王邸、高车厩于长安,修理东都城门,'一二'桥泾、渭。往往缮离观,东临霸、浐,西望昆明,北登长平,'一三'规龙首,抚未央,覛平乐,仪建章。'一四'
  注'一'光武纪曰:“甲寅西巡狩。”
  注'二'杨雄长杨赋曰:“顺斗极,运天关。”极,北极星也,言顺斗建及北极之星运转而行也。
  注'三'阊阖,天门也。函谷故关在今洛州新安县也。
  注'四'图犹规度也。
  注'五'怀,思也。
  注'六'喟,叹声。
  注'七'尔雅曰:“天子造舟。”造,并也。以舟相并而济也。□,舟度也,音胡郎反。方言:“关而东或谓舟为航。”说文“□”字在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