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后汉书 >

第305部分

后汉书-第305部分

小说: 后汉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槵。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
  俛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
  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戆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匤□石,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龏不随。早食上,*(脯)**'晡'*后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铜物形状如钟,又方柄有孔,莫能识也,疑封禅具也。得之者汝南召陵人,姓阳名通。东上一里余,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时神也。东北百余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汉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有两陛。人不得从,上从东陛上。台上有坛,方一丈二尺所,上有方石,四维有距石,四面有阙。乡坛再拜谒,人多置钱物坛上,亦不扫除。国家上见之,则诏书所谓酢梨酸枣狼藉,散钱处数百,币帛具,道是武帝封禅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为先上跪拜,置梨枣钱于道以求福,即此也。东山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西)**'嵩山'*。北有石室。坛以南有玉盘,中有玉龟。山南胁神泉,饮之极清美利人。日入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注'二'风俗通曰:“岱者,胎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之交,*'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篃雨天下,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耳。”
  注'三'孔安国书注曰:“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皆一时望祭之。”
  安国又曰:“喻以尊卑祭之也。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余小者或卿、大夫、伯、子、男。”
  注'四'孔安国曰:“髃神谓丘陵坟衍,古之圣贤皆祭之矣。”
  注'五'孔安国书注曰:“同*(阴)**'音'*律也。”度,丈尺;量;斗斛;衡,斤两也。
  注'六'孔安国曰:“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范宁曰:“吉、凶、宾、军、嘉也。”
  注'七'范宁曰:“五等诸侯之瑞,珪璧也。”
  注'八'孔安国曰:“诸侯世子执纁,公之孤执玄,附庸之君执黄。”范宁曰:“玄、纁、黄,三孤所执。”
  注'九'范宁曰:“羔、鴈也。卿执羔,大夫执鴈。”
  注'一0'雉也,士所执。
  注'一一'范宁曰:“总谓上所执之以为贽者也。”
  注'一二'封禅仪曰:“车驾十九日之山虞,国家居亭,百官*(布)**'列'*野。此日山上云气成宫阙,百官并见之。二十一日夕牲时,白气广一丈,东南极望致浓厚。时天清和无云。瑞命篇‘岱狱之瑞,以日为应’也。”
  二十二日辛卯晨,燎祭天于泰山下南方,髃神皆从,用乐如南郊。'一'诸王、王者后二公、孔子后曪成君,皆助祭位事也。'二'事毕,将升封。或曰:“泰山虽已从食于柴祭,今亲升告功,宜有礼祭。”于是使谒者以一特牲于常祠泰山处,告祠泰山,如亲耕、貙刘、先祠、先农、先虞故事。至食时,御辇升山,'三'
  日中后到山上更衣,'四'早晡时即位于坛,北面。髃臣以次陈后,西上,毕位升坛。'五'尚书令奉玉牒检,皇帝以寸二分玺亲封之,讫,太常命人发坛上石,'六'尚书令藏玉牒已,复石覆讫,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七'事毕,皇帝再拜,髃臣称万岁。'八'命人立所刻石碑,乃复道下。'九'
  注'一'封禅仪曰:“晨祭也。日高三丈所,燔燎*(燔燎)*烟正北*(也)**'向'*。”
  注'二'封禅仪曰:“百官各以次上。郡储辇三百,为贵臣、诸公、王、侯,卿、大夫、百官皆步上,少用辇。”辇者,干宝周礼注曰“对轝曰辇”。
  注'三'封禅仪曰:“国家御首辇,人挽升山,至中观休,须臾复上。”
  注'四'封禅仪曰:“须臾,髃臣毕就位。”
  注'五'封禅仪曰:“国家台上北面,虎贲陛戟台下。”
  注'六'封禅仪曰:“驺骑三千余人发坛上方石。”
  注'七'封禅仪曰:“以金为绳,以石*(三)**'为'*检。东方西方各三检。检中石泥及坛土,色赤白黑,各依如其方色。”
  注'八'封禅仪曰:“称万岁,音动山谷。有气属天,遥望不见山巅,山巅人在气中,不知也。”
  注'九'封禅仪曰:“封毕有顷,诏百官以次下,国家随后。数百人维持行,相逢推,百官连延二十余里。道迫小,深溪高岸数百丈。步从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止亦骆驿。步从触击大石,石声正讙,但讙石旡相应和者。肠不能已,口不能默。夜半后到,百官明旦乃讫。其中老者气劣不行,正卧岩石下。明日,太医令复遵问起居。国家云:‘昨上下山,欲行迫前人,欲休则后人所蹈,道峻危险,恐不能度。国家不劳,百官已下露卧水饮,无一人蹉跌,无一人疾病,岂非天邪!’泰山率多暴雨,如今上直下柴祭封登,清晏温和。明日上寿,赐百官省事。事毕发,暮宿奉高三十里。明日发,至梁甫九十里夕牲。”
  二十五日甲午,禅,祭地于梁阴,以高后配,山川髃神从,如元始中北郊故事。
  '一'
  注'一'服虔曰:“禅,广土地。”项威曰:“除地为墠。后改墠曰禅,神之矣。”
  封禅仪曰:“功效如彼,天应如此,髃臣上寿,国家不听。”
  四月己卯,大赦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复博﹑奉高﹑嬴勿出元年租﹑刍焒。以吉日刻玉牒书函藏金匮,玺印封之。乙酉,使太尉行事,以特告至高庙。'一'太尉奉匮以告高庙,藏于庙室西壁石室高主室之下。'二'
  注'一'尚书虞典曰:“归格于艺祖,用特。”
  注'二'袁宏曰:“夫天地者,万物之官府;山川者,云雨之丘墟。万物生遂,则官府之功大;云雨施润,则丘墟之德厚。
  故化洽天下,则功配于天地;泽流一国,则德合于山川。是以王者经略,必以天地为本;诸侯述职,必以山川为主。体而象之,取其陶育;礼而告之,归其宗本。书曰:‘东巡狩,至于岱宗,柴。’传曰:‘郊祀后稷,以祈农事。’夫巡狩观化之常事,祈农抚民之定业,犹絜诚殷荐,以告昊天,况创制改物,人神易听者乎!夫揖让受终,必有至德于天下;征伐革命,则有大功于万物。是故王者初基,则有封禅之事,盖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夫东方者,万物之所始;山岳者,灵气之所宅。故求之物本,必于其始;取其所通,必于所宅。崇其坛场,则谓之封;明其代兴,则谓之禅。然则封禅者,王者开务之大礼也。
  德不周洽,不得辄议斯事;功不弘济,不得髣□斯礼。旷代一有,其道至高。
  故自黄帝﹑尧﹑舜至三代,各一得封禅,未有中修其礼者也。虽继*(职)**'体'*之君,时有功德,此盖率复旧业。增修其前政,不得仰齐造国,同符改物者也。
  夫神道贞一,其用不烦;天地易简,其礼尚质。故藉用白茅,贵其诚素;器用陶匏,取其易从。然封禅之礼,简易可也。若夫*(白)**'石'*函玉牒,非天地之性也。”
  校勘记
  三一五七页七行蔡邕引中兴以来所修者为祭祀*'意此'*志即邕之意也卢云案本传,邕撰十意,必补二字,语方明。今据补。
  三一五八页八行*(正月)**'在易'*泰卦据汲本﹑殿本改。
  三一五八页一二行广*(坐)**'三'*十五步据殿本改。
  三一五八页一二行辟神道*(以)**'八'*通据卢校改。按:卢据史记封禅书索隐引改。
  三一五八页一四行营*(六甘泉)*北辰于南门之外据卢校删。
  三一五八页一四行列望*(遂)**'道'*乃近前望道外据卢校改。
  三一五九页三行其五零坛*(土)**'去'*茅营据汲本改。按:卢云“零”疑“帝”之斗。校补谓零与灵同,即神灵坛也。
  三一五九页五行列望亚前望道外*'径'*三十六步按:依文义当脱一“径”字,今补。
  三一五九页六行卿望亚列望道外径三十五步按:汲本﹑殿本“三十五步”作“二十五步”。
  三一五九页六行坛广*'一'*丈据汲本﹑殿本补。
  三一五九页六行大夫望亚卿望道*(之)*外径十九步据校补说删。
  三一五九页七行为周道大夫望之外径*(九)**'六'*步据卢校改。
  三一六0页四行及中*(宫)**'官'*宿五官神据集解引钱大昕说改,说详下。
  三一六0页五行二十八宿外*(宫)**'官'*星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外宫”当作“外官”。汉书天文志“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今据改。
  三一六0页一五行先天而天不违按:汲本﹑殿本“不”作“弗”。
  三一六一页五行*(□)**'燎'*俎实于坛南巳地据卢校改。按:通典作“燎”。
  三一六一页六行祭天*(祭)**'居'*紫坛幄帷高皇帝*(祭)**'配'*天居堂下西向绀帷帐绀席据卢校改。按:
  校补引柳从辰说,谓孙辑本汉旧仪“祭天”作“配天”,御览五百二十六﹑书钞九十,初学记十三﹑类聚三十八同。又按:“幄帷”之“帷”通典作“帐”,“帷帐”之“帐”通典作“幄”。
  三一六三页七行傅奏左帷卢云“帷”字疑当作“惟”。今按:如卢说改“帷”为“惟”,则“惟”字当属下读。
  三一六三页一0行多言不合古按:汲本﹑殿本“古”上有“于”字。
  三一六四页四行功德盛于高宗*(宣)**'武'*王据殿本﹑集解本改。
  三一六四页五行许昔小白欲封按:聚珍本东观记“许”作“在”。或谓许即可,谓可其奏也。当时之体如此。
  三一六四页九行用玉牒书藏方石按:集解引黄山说,谓后文梁松疏言“窜寄玉牒故石下”,是此文当作“用玉牒书藏方石下”,夺“下”字。
  三一六五页一四行河图提刘予汲本﹑殿本“予”作“子”。
  三一六五页一五行天下予汲本“予”作“子”,殿本考证谓“予”本或作“子”。
  按:张森楷校勘记谓上有“持衡拒”,拒予为韵,作“子”不睰,非也。
  三一六六页五行年二十八载兴兵*(起是)*以*(中)*次诛讨据卢校删。
  三一六六页六行罪人*(则)*斯得据卢校删。
  三一六七页五行四维距石长丈二*'尺'*据卢校补。按:通典有“尺”字。
  三一六七页七行*(不)**'下'*骑步牵马据卢校改。按:通典﹑通考并作“下”。
  三一六七页一五行*(脯)**'晡'*后到天门据殿本改。又“天”原斗“大”,径改正。
  三一六七页一六行姓阳名通按:汲本﹑殿本“阳”作“杨”。
  三一六八页四行望见*(齐西)**'嵩山'*据卢校改。
  三一六八页六行岱者胎也按:卢云诸书引多作“始也”,下云“万物之始”,则“始”字是。
  三一六八页六行*'云'*触石*'而出'*据卢校补。
  三一六八页九行其余小者或卿大夫伯子男汲本无“或”字。按:伪孔传无“或卿大夫”四字。
  三一六八页一一行同*(阴)**'音'*律也据汲本﹑殿本改。按:注引伪孔传多删节。今伪孔传作“律法制及尺丈斛斗斤两皆均同”。
  三一六九页一行百官*(布)**'列'*野据惠栋补注改。
  三一六九页一0行燔燎*(燔燎)*烟正北*(也)**'向'*校补引柳从辰说,谓孙辑本汉官仪引此“燔燎”二字不重,书钞九十一引此亦不重,“也”作“乡”。黄山谓“正北也”当作“正北向”,祀天本北面。今据删补。
  三一六九页一一行百官各以次上按:校补引柳从辰说,谓书钞引此下有“国家时御辇,人挽升车也”二句,详文义,与下“郡储御辇三百”正相接。
  三一七0页一行以石*(三)**'为'*检校补谓案通考注“三”作“为”,是。今据改。
  三一七0页五行其中老者气劣不行正卧岩石下按:汲本﹑殿本作“其中老者气劣不能行,卧岩石下”。
  三一七0页五行明日太医令复遵问起居按:汲本“明日”下有“早”字。
  三一七0页一0行禅广土地按:卢校改“地”为“也”。
  三一七一页七行虽继*(职)**'体'*之君据卢校改。据:集解引王补说,谓“职”袁纪作“体”。
  三一七一页九行若夫*(白)**'石'*函玉牒据卢校改。按:通典作“石函玉牒”。
  汲本﹑殿本作“金函玉牒”,误。此作“白函玉牒”者,白与石形近而斗也。 后一页
  后汉书志第八 祭祀中 北郊明堂辟雍灵台迎气增祀六宗老子
  是年初营北郊,明堂﹑'一'辟雍﹑'二'灵台未用事。'三'迁吕太后于园。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当配地郊高庙。语在光武纪。'四'
  注'一'周礼考工记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郑玄曰:“明堂者,明政教之堂。周度以筵,亦王者相改。周堂高九尺,殷三尺,则夏一尺矣。相参之数也。”孝经援神契曰:“明堂上圆下方,八□四达,布政之宫,在国之阳。”晏子春秋曰:“明堂之制,下之温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木工不镂,示民知节也。”吕氏春秋曰:“周明堂茅茨蒿柱,土阶三等,以见俭节也。”前志武帝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明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以拜礼上帝。于是作明堂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