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后汉书 >

第329部分

后汉书-第329部分

小说: 后汉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一'左传曰“□公败戎于桑田”,杜预曰在县东北桑田亭。
  注'二'前志出*(衡)**'衙'**(山)*岭下谷。
  注'三'本传赤眉立盆子于郑北,古今注曰在此山下。
  注'四'左传曰守桃林之塞,博物记曰在湖县休与之山。
  注'五'赤眉破李松处。
  注'六'史记曰,章邯杀周章于曹阳,晋灼曰县东十三里。又献帝东归败处,曹公改曰好阳。
  注'七'史记曰:“自陕以西,邵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注'八'杜预曰□都上阳,在县东*'南'*。有□城。
  注'九'故焦国,史记曰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
  注'一0'博物记:“二伯所分。”
  注'一一'前志曰出谷阳谷。
  注'一二'博物记曰:“西汉水出新安入雒。”又有孝水,见潘岳西征赋。
  注'一三'有金门山,山竹为律管。
  注'一四'左传僖十五年晋侯赂秦,东尽□略,杜预曰从河曲南行,而东尽故□。
  注'一五'山海经曰:“其上多漆,其上多殨。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贿,其中多美玉,多人鱼。”
  注'一六'晋地道记:“伊东北入雒。”
  注'一七'前志有鼎湖。
  注'一八'皇览曰:“戾太子南出,葬在闅乡南。”秦又改曰宁秦。
  注'一九'史记曰魏文侯三十六年齐侵阴晋。前志曰高帝改曰华阴。吕氏春秋九薮云“秦之阳华”,高诱曰“或在华阴西”。诱又曰“桃林县西长城是也”。晋地道记曰“潼关是也”。
  注'二0'左传晋赂秦,南及华山。山海经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武王放马牛于桃林墟,孔安国曰在华山东。
  晋地道记山在县西南。
  Ua**京兆尹***
  秦内史,武帝改。其四县,建武十五年属。雒阳西九百五十里。
  *'一'十城,户五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万五千五百七十四。
  注'一'决录注曰:“京,大也。天子曰兆民。”
  Ub**长安**高帝所都。'一'镐在上林菀中。'二'有细柳聚。'三'有兰池。'四'
  有曲邮。'五'有杜邮。'六'**霸陵**有枳道亭。'七'有长门亭。'八'**杜陵**'九'
  酆在西南。'一0'**郑**'一一'**新丰**有骊山,'一二'东有鸿门亭'一三'及戏亭。'一四'有*(严)**'掫'*城。**蓝田**出美玉。'一五'**长陵**故属冯翊。
  '一六'**商**故属弘农。'一七'**上雒**侯国。有頉领山,雒水出。故属弘农。
  '一八'有菟和山。'一九'有苍野聚。'二0'**阳陵**故属冯翊。
  注'一'汉旧仪曰:“长安城方*(亦)**'六'*十三里,经纬各长十五里,十二城门,九百七十三顷。城中皆属长安令。”辛氏三秦记曰:“长安地皆黑壤,城中今赤如火,坚如石。父老所传,尽凿龙首山为城。”皇览曰:“恚己笤岢嵌贤*(松)**'柏'*园,今千人聚是。”
  注'二'孟康曰:“长安西南有镐池。秦始皇江神反璧曰:‘为吾遗镐池君。’”古史考曰:“武王迁镐,长安丰亭镐池也。”皇览曰:“文王﹑周公頉皆在镐聚东杜中。”
  注'三'前书周亚夫所屯处。
  注'四'史记曰秦始皇微行夜出,逢盗兰池。三秦记曰:“始皇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刻石为鲸鱼二百丈。”
  注'五'前书高帝征黥布,张良送至曲邮。
  注'六'史记曰白起死处。三秦记曰:“长安城西有九嵕山,西有杜山。”杜预曰“毕国在西北。”
  注'七'前书秦王子婴降于轵道旁,地道记曰霸水西。
  注'八'前书文帝出长门,若见五人于道北,立五帝□。
  注'九'杜预曰古唐杜氏也。
  注'一0'杜预曰:“在鄠县东。”决录注曰:“镐在酆水东,酆在镐水西,相去二十五里。”
  注'一一'史记杀商君郑黾池。郑桓公封于此。黄图云:“下邽县并郑,桓帝西巡复之。”
  注'一二'杜预曰:“古骊戎国。”韦昭曰:“戎来居此山,故号骊戎。”三秦记曰:“始皇墓在山北,有始皇祠。不斋戒往,即疾风暴雨。人理欲上,则杳冥失道。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案关中图,县南有新丰原,白鹿在霸陵。
  注'一三'前书高帝见项羽处,孟康曰“在县东七十里,旧大道北下膎口名”。关中记云始皇陵北十余里有谢聚。
  注'一四'周幽王死处,苏林曰县东南四十里。
  注'一五'三秦记曰:“有川,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铜﹑铁﹑石。”地道记有虎候山。
  注'一六'蔡邕作樊陵颂云:“前汉户五万,口有十七万,王莽后十不存一。永初元年,羌戎作虐。至光和,领户不盈四千。园陵蕃恚沂⒅僖鄢鲅伞C裼秘逊Γ豢捌涫隆!
  注'一七'帝王世记曰:“契所封也。”左传哀四年“将通于少习”,杜预曰少习,县东之武关。
  注'一八'山海经曰雒水出*(护)**'讙'*举之山。案*(觽)**'史'*记云雒水出熊耳。山海经曰雒出王城南,至相谷西,东北流,去虎牢城西四十里,注河口,谓之雒汭。
  注'一九'左传哀四年,楚司马军于菟和。
  注'二0'左传曰*(昭)**'哀'*四年楚*(左)**'右'*师军苍野,杜预曰在县南。
  Ua**左冯翊***
  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雒阳西六百八十八里。*'一'十三城,户三万七千九十,口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二'
  注'一'决录注曰:“冯,冯也。翊,明也。”
  注'二'潘岳关中记曰:“三辅旧治长安城中,长吏各在其县治民。光武东都之后,扶风出治槐里,冯翊出治高陵。”
  Ub**高陵***
  *池阳**'一'**云阳**'二'**祋祤**永元九年复。**频阳***
  *万年**'三'**莲勺***
  *重泉***
  *临晋**本大荔。有河水祠。有芮乡。'四'有王城。
  '五'**合阳**永平二年复。**夏阳**有梁山﹑'六'龙门山。'七'**衙**'八'**粟邑**永元九年复。
  注'一'尔雅十薮,周有焦获,郭璞曰县瓠中是也。地道记“有□猉山,在北。
  有鬼谷,生三所氏”。案:史记鬼谷在颍川阳城,与地记不同。
  注'二'有荆山。帝王世记曰:“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南,今其下荆渠也。”
  注'三'帝王世记曰“秦献公都栎阳”是也。
  注'四'古芮国,与虞相让者。
  注'五'史记曰秦厉恭公伐大荔,取其王城,即此城也。左传晋阴饴甥与秦伯盟王城,杜预曰后改为武乡,在县东。
  注'六'诗云:“弈弈梁山。”在县西北。公羊传曰河上之山也。杜预曰古梁国。
  史记曰本少梁。尔雅曰梁山,晋望也。
  注'七'书曰导河积石,历龙门。太史公曰“迁生龙门”,韦昭曰在县北。博物记曰:“有韩原,韩武子采邑。”
  注'八'左传文二年晋败秦于彭衙。皇览曰:“有苍颉頉,在利阳亭南,坟高六丈。”
  Ua**右扶风***
  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一'十五城,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万三千九十一。
  注'一'决录曰:“扶风,化也。”
  Ub**槐里**周曰犬丘,'一'高帝改。**安陵**'二'**平陵***
  *茂陵***
  *鄠**'三'
  丰水出。'四'有甘亭。'五'**郿**有邰亭。'六'**武功**永平八年复。有太一山,本终南。垂山,本敦物。'七'有斜谷。'八'**陈仓**'九'**汧**'一0'有吴岳山,'一一'本名汧,汧水出。有回城,名回中。'一二'**渝麋**侯国。**雍**'一三'有铁。'一四'**栒邑**有豳乡。'一五'**美阳**有岐山,'一六'有周城。'一七'**漆**有漆水。'一八'有铁。'一九'**杜阳**永和二年复。'二0'
  注'一'又名废丘,周懿王﹑章邯所都。
  注'二'皇览曰:“县西北毕陌,秦武王頉。”
  注'三'古扈国。
  注'四'左传曰“康有酆宫之朝”,杜预曰有灵台,康王于是朝诸侯。
  注'五'帝王世记曰在县南。夏启伐扈,大战于甘。又南山有王季頉。
  注'六'史记曰封弃于邰,徐广曰今斄乡。又案王忳传,郿之斄亭,为噃鬼报戮故亭长者也。秦是荣县,后省。帝王世记曰:“秦出公徙平阳。”新论曰:“邰在漆县,其民有会日,以相与夜中巿,如不为,则有灾咎。”
  注'七'前志在县东。
  注'八'西征赋注曰:“曪斜谷,在长安西南。南口曪,北口斜,长百七十里。其水南流。”
  注'九'三秦记曰:“秦武公都雍,陈仓城是也。有石鼓山。将有兵,此山则鸣。”
  注'一0'尔雅*(曰)*十薮,秦有杨纡,郭璞曰在县西。
  注'一一'郭璞曰:“别名吴山,周礼所谓岳山者。”
  注'一二'来歙开道处。
  注'一三'左传邵穆公采邑,史记有鸿頉。
  注'一四'帝王世记曰秦德公徙都。
  注'一五'郑玄诗谱曰:“豳者,公刘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又有刘邑。
  注'一六'左传椒举曰:“成王有岐阳之搜。”山海经曰:“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铁,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
  注'一七'杜预曰城在县西北。帝王世记曰:“周太王所徙,南有周原。”
  注'一八'山海经曰:“*(□)**'粒*次之山,漆水出焉。”郭璞曰:“漆水出岐山。诗云‘自土沮﹑漆。’”地道记曰水在县西。皇览曰:“有师旷頉,名师旷山。”
  注'一九'杜预曰豳国在东北。帝王世记曰有豳亭。
  注'二0'诗谱曰:“周原者,岐山阳,地属杜阳,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
  校勘记
  三三八五页九行其山川地名悉为细注今进为大字按:细注既进为大字,则山川地名与郡县名同为大字,殊欠分晓,今郡县名悉用黑体字以别之。
  三三八五页九行新注证发汲本“新”作“细”。钱大昭谓闽本亦作“新”。
  三三八五页一0行帝王世记按:别本“记”皆作“纪”,今悉依原本。
  三三八五页一一行自斗十一度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费直周易分野寿星起斗十度,蔡邕月令章句寿星起斗六度,陈卓云斗十二度。
  三三八五页一二行自婺女八度按:惠栋谓费直起女六度,蔡邕起女二度。
  三三八五页一二行至危十六度按:惠栋谓陈卓云十五度。
  三三八六页一行自危十七度按:惠栋谓费直起危十四度,蔡邕起危十度,陈卓云十六度。
  三三八六页二行自奎五度按:惠栋谓费直起奎二度,蔡邕起奎八度。
  三三八六页三行自胃七度按:惠栋谓费直起娄十度,蔡邕起胃一度。
  三三八六页四行自毕十二度按:惠栋谓费直起毕九度,蔡邕起毕六度。
  三三八六页五行自井十六度按:惠栋谓费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
  三三八六页五行自柳九度按:惠栋谓费直起柳五度,蔡邕起柳三度。
  三三八六页五行至张十七度按:惠栋谓陈卓云十六度。
  三三八六页六行斗建在未按:“斗”原斗“中”,径改正。
  三三八六页六行自张十八度按:惠栋谓费直起张十三度,蔡邕起张十二度,陈卓起张十七度。
  三三八六页七行自轸十二度按:惠栋谓费直起轸七度,蔡邕起轸六度。
  三三八六页八行今韩分野惠栋谓陈卓云郑之分野,郑玄案堪舆书,寿星,郑也,作“韩”者误。按:王先谦谓韩灭郑,故亦称郑,竹书可证,惠以“韩”为误字,非。
  三三八六页八行自氐五度按:惠栋谓费直起氐十一度,蔡邕起亢八度。
  三三八六页九行自尾十度按:惠栋谓费直起尾九度,蔡邕起尾四度。
  三三八六页九行至斗十度汲本﹑殿本“十”作“七”。按:惠栋谓陈卓云斗十一度。
  三三八六页一一行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按:殿本考证齐召南谓苍龙﹑玄武﹑白虎﹑朱雀各言星度之数,下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不应于北方星度独言四分度之一也,“四分度之一”五字自是衍文。今据删。
  三三八七页二行定垦者九百*(一)**'三'*十万*(八)**'六'*千二十四顷据殿本改。按:以下不垦者之数合计九州之地数,殿本是。
  三三八七页二行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按:“千”原斗“午”,径改正。
  三三八七页三行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按:惠栋谓“垂”一作“极”,下“北垂”同。又按:惠栋谓自“禹使大章”至下“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山海经无此文,淮南子坠形训有之。
  三三八七页四行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惠栋补注本“三千”作“二千”,注云“二”一作“三”。汲本、殿本及惠栋补注本“五百里”皆作“三百里”。
  今按:淮南子坠形训作“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三三八七页四行又使竖亥步*'自'*南极*(北)*尽于北垂王先谦谓以上文例之,“南极”上夺一“自”字,“北”字衍。今据删补。按:淮南子作“步自北极,至于南极”。
  三三八七页五行出水者按:惠栋谓一作“出水之山者”。
  三三八七页五行*'经'*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经)*六万四千五十六里惠栋谓“经”字当在“名山”上。今据改。
  三三八七页六行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按:惠栋谓自“东西二万八千里”至此,皆山海经中山经之文,彼文“九”下有“十”字。
  三三八七页一二行平王东迁三十余载至齐桓公二年张森楷校勘记谓案东迁至齐桓公二年七十九年,非三十余载,文有讹。今案:“三”疑“七”之斗。
  三三八七页一五行晋阳之*(国)**'围'*据殿本改。
  三三八八页三行不过三十万按:“三”字原斗“二”,径改正。
  三三八八页四行武帝乘其资畜按:汲本、殿本“乘”作“承”。
  三三八八页六行县邑千*(四)**'五'*百八十七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按前汉书地理志,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