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后汉书 >

第95部分

后汉书-第95部分

小说: 后汉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恽遂客居江夏教授,郡举孝廉,为上东城门候。'一'帝尝出猎,车驾夜还,恽拒关不开。帝令从者见面于门闲。恽曰:“火明辽远。”遂不受诏。帝乃回从东中门入。'二'明日,恽上书谏曰:“昔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万人惟忧。'三'而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糤宗庙何?暴虎冯河,未至之戒,诚小臣所窃忧也。”书奏,赐布百匹,贬东中门候为参封尉。'四'
  注'一'洛阳城东面北头门也。
  注'二'东面中门也。
  注'三'盘,乐也。尚书无逸曰“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万人惟政之共”也。
  注'四'参封,县,属琅邪郡。
  后令恽授皇太子韩诗,侍讲殿中。及郭皇后废,'一'恽乃言于帝曰:“臣闻夫妇之好,父不能得之于子,'二'况臣能得之于君乎?是臣所不敢言。虽然,愿陛下念其可否之计,无令天下有议社稷而已。”帝曰:“恽善恕己量主,知我必不有所左右而轻天下也。”'三'后既废,而太子意不自安,恽乃说太子曰:“久处疑位,上违孝道,下近危殆。昔高宗明君,吉甫贤臣,及有纤介,放逐孝子。'四'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太子宜因左右及诸皇子引愆退身,奉养母氏,以明圣教,不背所生。”太子从之,帝竟听许。
  注'一'建武十七年废。
  注'二'得犹制御也。司马迁曰:“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臣,父不能得之子。况卑下乎?”
  注'三'左右犹向背也。言其齐等。
  注'四'家语曰:“曾参妻为梨蒸不熟,因出之,终身不娶。其子请焉。曾参曰:
  ‘高宗以后妻杀孝子,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知其得免于非乎!’遂不娶。”
  恽再迁长沙太守。先是长沙有孝子古初,遭父丧未葬,邻人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扞火,火为之灭。恽甄异之,以为首举。后坐事左转芒长,'一'又免归,避地教授,'二'著书八篇。以病卒。子寿。
  注'一'芒,县,属沛国,故城在今亳州永城县北,一名临睢城。东观记曰“坐前长沙太守张禁多受遗送千万,以恽不推劾,故左迁”也。
  注'二'避地谓隐遁也。东观记曰:“芒守丞韩龚受大盗丁仲钱,阿拥之,加笞八百,不死,入见恽,称仲健。恽怒,以所杖铁杖捶龚。龚出怨怼,遂杀仲,恽故坐免。”
  寿字伯考,善文章,以廉能称,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时冀部属郡多封诸王,宾客放纵,类不检节,'一'寿案察之,无所容贷。乃使部从事专住王国,又徙督邮舍王宫外,'二'动静失得,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于是藩国畏惧,并为遵节。视事三年,冀土肃清。三迁尚书令。朝廷每有疑议,常独进见。肃宗奇其智策,擢为京兆尹。郡多强豪,奸暴不禁。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各相检□,莫敢干犯。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吏,皆愿暛死,莫有欺者。以公事免。
  注'一'类犹皆也。
  注'二'近王宫置督邮舍,以察王得失。
  复征为尚书仆射。是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威倾天下。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是时宪征匈奴,海内供其役费,而宪及其弟笃、景并起第宅,骄奢非法,百姓苦之。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厉音正色,辞旨甚切。宪怒,陷寿以买公田诽谤,下吏当诛。侍御史何敞上疏理之曰:“臣闻圣王辟四门,开四聪,延直言之路,下不讳之诏,立敢谏之旗,听歌谣于路,'一'争臣七人,以自鉴照,'二'考知政理,违失人心,辄改更之,故天人并应,传福无穷。臣伏见尚书仆射郅寿坐于台上,与诸尚书论击匈奴,言议过差,及上书请买公田,遂系狱考劾大不敬。臣愚以为寿机密近臣,匡救为职。若怀默不言,其罪当诛。
  今寿违觽正议,以安宗庙,岂其私邪?又台阁平事,分争可否,虽唐虞之隆,三代之盛,犹谓谔谔以昌,不以诽谤为罪。'三'请买公田,人情细过,可裁隐忍。
  寿若被诛,臣恐天下以为国家横罪忠直,贼伤和气,忤逆阴阳。臣所以敢犯严威,不避夷灭,触死瞽言,非为寿也。'四'忠臣尽节,以死为归。臣虽不知寿,度其甘心安之。诚不欲圣朝行诽谤之诛,以伤晏晏之化,'五'杜塞忠直,垂讥无穷。臣敞谬豫机密,言所不宜,罪名明白,当填牢狱,先寿僵仆,万死有余。”
  书奏,寿得减死,论徙合浦。'六'未行,自杀,家属得归乡里。
  注'一'歌谣谓诗也。禹置敢谏之幡,解已见上。礼记王制曰:“命太师陈诗观民风。”郑玄注云:“陈诗谓采其诗而示之。”
  注'二'孔子曰,天子有争臣七人。
  注'三'史记赵良谓商君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嘿嘿以亡。”
  注'四'论语曰“侍于君子有三愆,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也。
  注'五'郑玄注尚书考灵耀云:“道德纯备谓之塞,宽容覆载谓之晏。”
  注'六'今*(广)**'廉'*州县。
  赞曰:鲍永沉吟,晚乃归正。志达义全,先号后庆。'一'申屠对策,郅恽上书。
  有道虽直,无道不愚。
  注'一'易曰“先号咷而后笑”,谓初凶后吉也。
  校勘记
  一0一一页七行王莽专政朝多猜忌按:“政”字原脱,径据汲本、殿本补。
  一0一二页六行使下无壅塞也按:“壅”原斗“拥”,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0一二页一五行而尊*'崇'*其宗党殿本“尊”下有“崇”字。校补引钱大昭说,谓闽本“尊”下有“崇”字。今据补。
  一0一三页一二行*'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刊误谓按文少“召公为保”四字。按:
  下有“为左右”之文,如无召公,则“左右”字无着矣。刘说是,今据补。
  一0一六页一行建武七年诏书征刚按:集解引通鉴考异,谓七年嚣已臣公孙述,必不用诏书,“七年”当作“六年”。
  一0一六页一三行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按:上“遂”字御览四五二引作“乃”。
  一0一六页一五行轫谓以头枝车轮也汲本、殿本“枝”作“止”。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止”本作“支”,或作“搘”。
  一0一七页二行简任贤保按:何焯谓“保”下当有“傅”字。
  一0一八页九行路称鲍尚书兵马按:“马”原斗“焉”,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0一九页三行封大伯所持节于晋阳传*(合)**'舍'*壁中刊误谓“合”当作“舍”。今据改。
  一0二0页四行入夏城门中按:集解本依汲本“入”作“大”。校补谓钱大昭云“大”当作“入”,洛阳十二城门,夏门位在亥。今案钱说虽与东观记合,然书钞六十一引续汉书则与此注同,又陶弘景真诰郎宗占知京师大火,烧大夏门,则似作“大”亦非误。
  一0二0页四行与五官将*(军)**'车'*相逢刊误谓五官无将军之称,盖“军”字本是“车”字。今据改。
  一0二0页六行*'宜'*知尊帝城门候吏六百石据东观记补。
  一0二0页一四行永至*(城)**'成'*嚱据集解本改。
  一0二一页九行昱字文泉按:东观记“泉”作“渊”,王先谦谓此避唐高祖讳改。
  又按:王先谦谓书钞六十一引续汉书,云“字守文”。
  一0二二页三行吾故欲令天下知忠臣之子复为司隶也按:汲本、殿本“故”作“固”。
  一0二二页一0行除子得为郎刊误谓“得”字后皆作“德”,义无两子名得、德者,知此字误。今按:得德古通作,非字误,特前后不一致耳。
  一0二二页一三行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按:查明帝纪无此诏,通鉴作“夫大狱一起,冤者过半”。
  一0二二页一四行宜一切还诸徙家属按:“属”字原脱,径据汲本、殿本补。
  一0二三页三行时司徒辞讼久者至十数年按:“徒”原斗“徙”,径改正。“辞”汲本作“例”,东观记同。“十数年”汲本作“数十年”,东观记同。
  一0二三页七行备俎豆黻冕按:“黻”汲本、殿本作“黼”。
  一0二三页八行莫不劝服按:“劝”疑“叹”之斗。
  一0二四页三行并在汉分翼轸之域按:“在”字原脱,径据汲本、殿本补。
  一0二四页四行时左队大夫逯并素好士按:沉家本谓前书王莽传作“逯鎫”,恩泽侯表作“逯普”,普本作□,□鎫形近,未详孰是。鎫为莽大司马,封同风侯,后策免就侯位。此云左队大夫,殆策免之后复居是官欤?
  一0二四页一0行*(孔)*演*'孔'*图曰据汲本改。
  一0二五页六行父教不可废按:殿本“可”作“敢”。
  一0二五页一一行合三为一按:殿本、集解本“合”作“含”。
  一0二五页一一行包而为一*'也'*甄*(也)*者据刊误改。
  一0二六页七行穷人于□按:汲本、集解本“于”作“屈”。校补引钱大昭说,谓闽本作“于”。
  一0二六页一五行武王伐*'纣'*纣率其旅若林刊误谓案文“伐”下少一“殷”字。今按:御览三二六引重“纣”字,今依御览补。
  一0二七页一三行恽若不去汲本、殿本“去”作“出”。今按:去谓离去,作“去”亦通。
  一0二八页一行主簿读*(书)*教集解引惠栋说,谓袁纪及风俗通皆云主簿读教,衍“书”字。今据删。
  一0二九页三行又对觽显言*(于)*繇延之罪也据殿本删。按:汲本“于”作“夫”,疑皆衍文。
  一0二九页一0行将为巢许而父老尧舜乎按:汲本、殿本作“将为巢许乎,而父老尧舜也”。王先谦谓东观记“父老”二字作“去”。
  一0三0页四行挟太山以*(趋)**'超'*北海据汲本、殿本改,与今本孟子合。
  一0三0页五行为*(少)**'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为也据汲本、殿本改删。按:章怀引孟子,往往与今本孟子异,或其所见本不同也。然此节文字衍斗,几不可句读,张魭王龚传论注亦引孟子答齐宣王语,虽多删节,大致与今本孟子合,足证此为传写之误也。
  一0三0页六行*(善)**'羞'*恶之心据汲本、殿本改,与今本孟子合。
  一0三一页二行此清木汁耳按:汲本、殿本“清”作“青”。
  一0三一页六行火明辽远按:王先谦谓东观记“辽”作“燎”。
  一0三一页六行帝乃回从东中门入按:“东中门”续志作“中东门”。校补谓钱大昭云此与何汤事略同,汤事在谢承书,桓荣传注引之。今案桓荣传注引作“更从中东门入”,与续志合。
  一0三一页七行以万人惟忧按:注引书无逸“以万民惟政之共”,则“忧”似当作“政”,袁纪正作“万民惟正”,正与政同也。又按:殿本“惟”作“为”。
  一0三二页一五行寿字伯考汲本、殿本“伯考”作“伯孝”。按:古人名字相应,作“伯孝”者,斗也。
  一0三四页四行以伤晏晏之化按:集解本依汲本改“晏晏”为“塞晏”,取与郑注合。殿本考证谓第五伦、何敞、陈垄传皆有“晏晏”二字,依郑注改“塞晏”,非是。
  一0三四页一0行侍于君子有三愆按:“子”字原脱,径据汲本、殿本补。
  一0三四页一二行今*(广)**'廉'*州县据刊误改。 后一页
  后汉书卷三十上 苏竟杨厚列传 第二十上
  苏竟字伯况,扶风平陵人也。平帝世,竟以明易为博士讲书祭酒。'一'善图纬,能通百家之言。王莽时,*'与'*刘歆等共典校书,拜代郡中尉。时匈奴扰乱,北边多罹其祸,竟终完辑一郡。光武即位,就拜代郡太守,使固塞以拒匈奴。
  建武五年冬,卢芳略得北边诸郡,帝使偏将军随弟屯代郡。'二'竟病笃,以兵属弟,诣京师谢罪。拜侍中,数月,以病免。
  注'一'王莽置六经祭酒,秩上卿,每经各一人,竟为讲尚书祭酒。
  注'二'随姓,弟名也。弟音悌。
  初,延岑护军邓仲况拥兵据南阳阴县为寇,'一'而刘歆兄子龚为其谋主。'二'
  竟时在南阳,与龚书晓之曰:
  注'一'阴,县名,属南阳郡,故城在今襄州谷城县界北。
  注'二'臣贤案:前书及三辅决录并云向曾孙,今言歆兄子,则不同也。
  君执事无恙。'一'走昔以摩研编削之才,'二'与国师公从事出入,校定秘书,'三'
  窃自依依,末由自远。盖闻君子愍同类而伤不遇。人无愚智,莫不先避害然后求利,先定志然后求名。昔智果见智伯穷兵必亡,故变名远逝,'四'陈平知项王为天所弃,故归心高祖,皆智之至也。'五'闻君前权时屈节,北面延牙,'六'
  乃后觉悟,栖彁养德。'七'先世数子,又何以加。'八'君处阴中,土多贤士,若以须臾之闲,研考异同,揆之图书,测之人事,则得失利害,可陈于目,何自负畔乱之困,不移守恶之名乎?与君子之道,何其反也?
  注'一'执事犹言左右也。敬前人,故呼其执事者。尔雅曰:“恙,忧也”。
  注'二'走谓驰走之人,谦称也,犹司马迁与任少卿书云“牛马走”之类也。说文曰:“编,次也。”削谓简也,一曰削书刀也。研音午见反。
  注'三'刘歆为王莽国师公也。
  注'四'智果,智伯臣也。逝,去也。战国策曰,智伯与韩、魏共围赵,智伯之臣智果说智伯曰:“韩魏二主色动而喜,必背君矣。不如杀之。”智伯曰:“晋阳旦暮将拔之,而飨其利,乃有它心,不可,子勿复言。”智果见言之不听,出,更其姓为辅氏,遂去不见。其后韩、魏乃反杀智伯,三分其地。“果”或作“过”。
  注'五'陈平初事项羽,后知羽必败,乃仗□度河归汉,见前书也。
  注'六'延岑字牙。屈节谓臣事也。
  注'七'尔雅曰“栖彁,息偃也”,言后息偃养德,不复事延牙也。诗小雅曰:“或栖彁偃仰。”
  注'八'谓智果、陈平也。
  世之俗儒末学,醒醉不分,而稽论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