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朱元璋 >

第126部分

朱元璋-第126部分

小说: 朱元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卢仲谦不解,他不供出李醒芳来,还供他好吃好喝?
  胡惟庸一笑,要他照吩咐的话做。胡惟庸要放长线钓大鱼。
  酒肉端上来,如悟狼吞虎咽地大吃大嚼。
  卢仲谦进来了,托着两锭银子,是每锭五十两的大锭。趁如悟低头吃饭当儿,他把一锭银子掖进自己怀中,方盘上只剩了一个。他把银子放下,问:“吃饱了吗?算你走运,酒足饭饱,还有银子花。”
  如悟问:“不抓我去见朱元璋了?”
  卢仲谦告诉他,明天送他出城,放他回皇觉寺。
  如悟含糊不清地念了句“阿弥陀佛”,问那个好心人是谁?为什么放他?
  “你不必问了。”卢仲谦说,“他是个好心人,他也与皇上有仇,将来有用着你的时候,你能帮忙吗?”
  如悟说了一声“能”,不住地点头。
  第二天早上,卢仲谦果然用相府豪华马车送如悟出城。各城门盘查可疑行人很严,但没人敢查相府的车。
  马车出了城,如悟才算松了口气。到了僻静地方,卢仲谦打开车帘,让如悟从里面出来。如悟穿了一身新袈裟,依然背着他的褡裢。
  卢仲谦说:“我就不再往前送了,保重吧。”
  如悟双手合十,向他作揖,含混地说:“谢了,用我就说话。”
  卢仲谦说,他家主人与李醒芳先生是至友,埋怨他不肯告诉在什么地方。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如悟摇摇头:“真不认识。”
  卢仲谦说:“既然不说,也不勉强了,走吧,后会有期。”
  如悟沿着大路走了,卢仲谦对身旁一个小厮模样的人吩咐,跟着他,一直跟到皇觉寺。他一定会去找那个李醒芳,到时候回来报信,千万别打草惊蛇惊了人家。
  小厮点头答应下来,迈开步跟着如悟的脚步追踪而去。
  朱元璋思忖再三,才决定把潜在的危机告诉太子朱标。
  朱元璋是从“家贼难防”入手谈的,他说几次走漏风声,都是达兰干的,屡试不爽,从前她支使过太监二乙给胡惟庸透信,没想到现在达兰自己上阵了。
  “她身为贵妃,这是为何呀?”朱标问,“她难道与胡惟庸有奸情吗?”
  “这虽不得而知,却不大像。”朱元璋说,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了,他们有共同的阴谋,也许胡惟庸答应日后扶植朱梓为帝。
  朱标摇摇头,依然认为不可能,根本办不到的事,那不是异想天开吗?况且潭王封了王,已经是很好了呀。
  朱元璋问太子,没听别人议论吗?都说朱梓长得与朕迥异,别的皇子有的很像朕,有的像得少一些,只有他,全然不像。
  “听是听说了,”朱标说,“显然是无稽之谈。”
  “不是空穴来风。”朱元璋说,达兰进宫,八个月生了朱梓,当时朱元璋以为是不足月,还有七个月早产的呢,现在看来,朱梓有可能是陈友谅的遗腹子,不然达兰这举动无法理解。
  朱标听了这话,直惊得目瞪口呆。
  朱标问朱元璋的意思,是先拿哪一个开刀呢?
  朱元璋并不怕他们倒海翻江。达兰并不可怕,她最多是想把她儿子推到太子宝座上,这谈何容易!最大的隐患是胡惟庸,他的党羽遍布朝野,牵着耳朵腮动,不到瓜熟蒂落的时候,不能动。
  朱标担心会养痈为患,到了他成气候时,更难收拾了。
  朱元璋笑了:“你比朕还急。总算知道凶险随处随时都在了,一味的仁慈是害自己。告诉你吧,朕是在为猛兽挖陷阱,陷阱没挖好,掉下去也会逃生。”
  朱标问:“父皇想用欲擒故纵之术?”
  朱元璋分外兴奋:“你太令朕高兴了。正是。”朱元璋是这样分析的,举国上下,人人都说胡惟庸是经国之栋梁,于社稷有功,现在杀他,会让人为他可惜,抱不平,反倒怪罪于朱元璋。让他自己把狼子野心露出来,恶贯满盈了,也就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时,收拾他也就瓜熟蒂落了。
  朱标表示折服:“父皇确实高瞻远瞩,儿臣学都学不到啊。”
  朱元璋哈哈大笑了。他说,杀人,要杀出名堂来,要杀得人人畏服。对达兰、朱梓也一样,现在都可忍耐,什么时候反心毕露,捉住了尾巴再下手。
  达兰也知道那天在他面前太露骨了,昨天来朱元璋跟前负荆请罪。还要在他万寿节前夕在仁和宫举行家宴呢。
  朱标问:“父皇答应了吗?”
  朱元璋说:“答应了呀,这样可以稳住她。”
  朱标认为这样也好,对她越是仁至义尽,日后才看出她的丑恶来。
  胡惟庸那边,并没有因为朱元璋没有什么动作而放松了警惕,他依然在密锣紧鼓地作准备。他一直在等来自皇觉寺的消息,他要找到李醒芳,这是个与朱元璋有不共戴天仇恨的人。这么多年仍没忘写书、刻印揭帖来报仇,如果找到他,当然是一拍即合。胡惟庸很欣赏他那刀子一样的文笔,说一个李醒芳抵得上十万刀兵是一点都不夸张的。讨伐朱元璋,就应当有一篇骆宾王那样千古传诵的《讨武檄》一样的檄文,这重担只有李醒芳能挑。
  跟随如悟和尚去的小厮一直盯着如悟。他回到皇觉寺,几乎没出过庙门。这李醒芳到底藏在何处?如今的皇觉寺金碧辉煌,今非昔比,绿树红瓦,钟鼎之声远播。
  如悟回到寺中,跟他来的小厮一直在暗中监视他,如悟去担水,小厮远远看着;如悟扫院子,小厮躲在墙外看着;如悟诵经,小厮在大柏树下窥视。
  终于到了第二天,如悟趁黄昏没人时悄悄来到一处经堂门前,双手一揖,含混地叫了声“长老”。
  里面走出一个文气十足的和尚来,他正是失踪已久的李醒芳。
  李醒芳亲热地拉着如悟的手:“你回来了?”
  如悟连比画带说:“未净长老写的帖子,我都贴出去了。”跟踪的小厮躲到了白果树后,心里想,原来丞相大人寻找的李醒芳是个长老!
  李醒芳笑了:“没出事就好。”
  如悟说,皇上满城抓他,有人把他送出城来,才没遭毒手。
  李醒芳不免奇怪,忙问是谁这样好心。
  如悟:“他说是你的朋友。”
  李醒芳埋怨:“你怎么能说出贫僧?”
  如悟也不知长老原名叫什么,便问,师父俗名是叫李醒芳吗?
  李醒芳大吃一惊,这人到底是什么人?居然知道他的俗名?看来来者不善啊。
  如悟摇摇头:“他没说。他让我说出你在哪儿,我说不认识。”
  “好。”李醒芳说,“去做功课吧。”
  如悟下了台阶,从夹道走了。
  躲在树后的小厮也缩回了头。他很兴奋,管他李醒芳是和尚还是道士,找到下落就可以回去向丞相交差了,他决定连夜回金陵。
  此时胡惟庸的那架机器仍在不停地运转着,他把能利用的力量全都调动起来了。他很得意,当年他有意识地讨好、卖人情、宽纵和施以小恩小惠,都是播种,今天到了该收获的季节了。
  白衣素士模样的杨希圣从遥远的云南奉召来见胡惟庸了。
  胡惟庸待他如上宾,首先问候了他的老母亲,问她是否康健?又问去年捎去的人参用了效果怎么样?
  杨希圣一再致谢,他说母亲今年八十岁了,耳不聋、眼不花,她老人家每天只一件功课,早晚一炉香。
  胡惟庸笑了:“嗯,信佛了。”
  “不。”杨希圣说,她供的是活佛,那长生牌位上写的是丞相的大名。
  胡惟庸惊得站了起来:“这我怎么承受得起!这不是让我折寿吗?在下何德何能,敢受她老人家如此顶礼膜拜。”
  杨希圣怎能忘本?他哥哥杨宪获罪,杨门抄家时,皇上命令净身出户,杨希圣冒死带了点珠宝,丞相明明看见了,却帮着掩藏,日后就是靠变卖这点珠宝,得以在乡间购置一点薄田,奉养老母,不致冻馁而死。这大恩,杨门一家老小,岂能忘吗?杨希圣提起往事,满眼是泪。
  胡惟庸说,这是区区小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换了别人也会这样做的。他叮嘱杨希圣,回去切切记住,将供他的长生牌撤去,代向令堂大人致意。
  “恩相就不要管了。”杨希圣说,“即使我说了,家母也未必肯听,随她去吧。”
  胡惟庸说:“这真是折杀我了。”
  杨希圣说:“不知恩相找我何事?我一得到消息,就连夜上路了。”
  “也没什么大事,”胡惟庸说,“偶然想起你来,想见见。”
  杨希圣是个精明人,恩相日理万机,会记起他来?一定是有用得着他的地方。
  胡惟庸沉吟着没有马上说。
  杨希圣给他跪下了:“恩相是信不过杨某人吧?我的命都是恩相给的,大不了再把命还给恩相就是了。”
  胡惟庸扶他起来,这话说得他心里热乎乎的,他说:“我知你是个讲义气的人,才不远千里叫你上来。你能找几个可托生死的弟兄吗?”
  “这个不难。”杨希圣说,他在家乡结交些三教九流的人,有几个虽出身贫贱,却十分仗义,为朋友肯披肝沥胆,武艺又都高强,可供驱遣。
  “好吧。”胡惟庸赞许地在他肩上拍了一下,吩咐门外的卢仲谦摆家宴,他说今天什么都不做,只陪杨先生。
  杨希圣十分感动地望着胡惟庸。
  卢仲谦小声对胡惟庸说:“那小厮从皇觉寺回来了。”
  胡惟庸眼一亮,吩咐道:“叫他在外书房等我。”又吩咐卢仲谦叫他们烧点热水,请杨先生洗一洗,然后送到客房稍事休息。
  杨希圣说:“恩相忙你的吧,不用管我。”
  胡惟庸赶到外书房时,小厮正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他,见他进来,行了大礼,胡惟庸说:“累了吧,坐吧。”
  小厮不敢坐。胡惟庸问他找到那个李醒芳没有?
  小厮道:“小的不知那个叫未净的大和尚是不是李醒芳,反正如悟和尚去见他时说,长老写的帖子都贴出去了,长老还夸他没出事就好。”
  胡惟庸眼里闪了一下光亮,他心想,怪不得皇上派锦衣卫的人普天下提拿他也没抓到,原来他披上了僧衣,躲到了寺庙里,最妙的是成了皇上起家的皇家寺院的长老,世上的事真是不可思议呀。
  沉吟了一下,胡惟庸问李醒芳法号叫什么?
  “叫未净。”小厮回答。
  “未净?起得好。”胡惟庸心里想,可以说是凡心未净,也可说是仇恨未净。
  小厮说他可有名了,好多来自外地的高僧都来听他讲经弘法呢。
  胡惟庸眉头一皱,忽然说,这个人必定不是他要找的李醒芳,又问他长得什么样?
  小厮说,大眼睛,浓眉毛,白白净净……
  “那就不对了,相貌不对。”胡惟庸说,他要找的那人是个黑黑的脸、一脸络腮胡子……他注意看了一下小厮失望的表情,马上拿了五两银子给他:“拿去吧,去皇觉寺的事,跟谁也不要说。”
  小厮见钱眼开,说了声“谢大人”,乐颠颠地走了。
  找到了李醒芳的行踪,胡惟庸如获至宝,他编了个理由,要去皇觉寺进香。朱元璋再警惕,也不会想到胡惟庸在他的皇家寺院做什么手脚,便痛快地答应了。
  胡惟庸所以要找李醒芳,是想请他写一篇《讨朱元璋檄》,发难时布告天下,他认为一篇好的檄文,顶得上十万精兵。当年唐代徐敬业起兵,用了才子骆宾王写的一篇《讨武檄》,骂的是武则天,武则天看了称赞是奇才,事后非但不杀骆宾王,反倒重用他,由此可见这檄文马虎不得。
  丞相来上香,是皇觉寺上下轰动的大事。
  皇觉寺的大小和尚百余人全都聚在山门前迎候胡惟庸。
  如悟也在其中,他不知道今天是什么大人物光顾。
  一溜宫轿在卫队的护卫下缓缓来到山门前,纷纷驻轿下马。
  如悟问旁边一个体面些的和尚:“今天是什么大施主来上香啊?这么隆重?”
  那和尚答,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胡丞相,他是替皇上来上香的,自然更不同了。
  如悟动了好奇心,倒要看看这个胡丞相长得什么样,光听说他威风得不得了。
  胡惟庸走出轿子,尽管他的官袍华彩斑斓,如悟还是认出他来,大吃一惊:“怎么是他?”
  旁边的和尚不明白如悟怎么冒出这么一句来。便说:“你认识丞相?”
  如悟忙摇头,趁人不注意溜走了。
  胡惟庸与几个长老见了面,却皱起了眉头,很不满意。丞相到来,他们寺的住持未净竟然不出来,这不是对他的轻慢吗?
  那位须发皤然的长老说:“贫衲才是皇觉寺的住持。未净长老只是在本寺挂单的高僧而已,他的性情是轻易不见人,请丞相海涵。”
  胡惟庸换了一副泰然的笑脸:“没关系,听说未净大师修炼功深,四方僧众纷纷前来听他弘法讲经,我也想见识见识呢。”
  住持说:“等老僧与他磋商一下才好。”
  胡惟庸回头看了跟在后面的小厮一眼,没再说什么,开始迈入山门,顿时佛门特有的乐声大作,钟鼓之声悠扬。
  如悟神色慌张地跑进李醒芳的禅室。李醒芳正伏案写着什么,一抬头见了他,便问:“你不去接胡丞相,跑来做什么?”
  如悟连比画带说:“他、他,胡,胡,就是……放我的人。”
  李醒芳皱眉听了半天,总算听明白了:“你是说,这个来进香的胡丞相就是打听我下落,又放你出城的那个好心人?”
  如悟拼命点头。
  李醒芳放下笔陷入沉思。看来,胡惟庸上香是假,来找他是真,他来干什么呢?有顷,他对如悟说:“你去告诉住持长老,说我不见任何人,尤其不想见胡惟庸。对了,就说我游方在外,不在皇觉寺。”
  如悟答应一声出去,把门掩了。
  一切礼仪性的程序过后,胡惟庸公事已毕,下面就是千方百计找李醒芳了。他谁都不愿惊动,要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李醒芳面前,他想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一定能说服他,再倨傲的人也得为我所用。
  入夜,四处是木鱼声、诵经声。
  胡惟庸带着小厮趁着月色走出下榻的配殿,在香烟缭绕的寺院中走动着。胡惟庸问:“你还记得那间经堂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