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朱元璋 >

第52部分

朱元璋-第52部分

小说: 朱元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在部将、侍从前呼后拥下来到阵前。方阵中地动山摇一阵呐喊。
  徐达大喊一声祭旗,鼓乐齐鸣,军旗请到了将台下,献上三牲。徐达为首,汤和、常遇春、蓝玉、冯国胜、廖永忠、俞通海依次祭拜。
  朱元璋说:“我以二十万众水陆舟师去援救洪都,我们克日出征,溯江而上,将与陈友谅决一死战,望将士们共勉!”
  阵中又是山摇地动一片喊声。
  朱元璋在刘基陪同下,登上了帅船,各船桅杆全是红色的,只有帅船为白色。
  朱元璋上了船,还在向岸上张望。
  刘基发觉了他的目光,问:“明公在等谁?二夫人怎么不来?”
  朱元璋道:“她会来的。”
  话音刚落,只见一人骑马飞驰而来,在码头上,身披红斗篷的女将下马,甩下缰绳,飞步上船,她正是郭宁莲。
  朱元璋脸上露出欣喜之色。
  朱元璋的水陆大军溯江而上,过新河口、小孤山时,夜间江中大浪翻腾,有人传说,是两条特异的大鱼夹舟而行,所以虽是上水船,走得特别快,于是又说那是两条龙。这当然对鼓舞士气有用,朱元璋听之任之。
  朱元璋统水陆舟师经过十天的时间到达了湖口。
  朱元璋立于帅船前甲板大旗下,纵目望去,眼前水面骤然开阔起来,水天一色,分不清哪是边界,浩浩荡荡,一望无涯。
  朱元璋说:“看来,到了湖口了,你们看,眼前已是汪洋一片了。”
  胡惟庸说:“是的,我们已进入鄱阳湖。”
  这时刘基从底舱上来,笑吟吟的。原来到达湖口前刘伯温把自己关在静室里卜了一卦,看他一脸的微笑,朱元璋知是好卦。
  朱元璋说:“这一卦如何?”
  刘基道:“巧了,恰是师卦,是坎下坤上,师,贞,丈人吉,无咎。”
  胡惟庸问,怎么叫丈人吉?
  刘基讲解说,此卦下经卦为坎,坎为水;上经卦为坤,坤为地,为地中有水之象,我们这不是来水战了吗?
  朱元璋说:“妙,丈人是大人之义吧?”
  刘基说,正是。坎为险,坤为顺,这是行险而顺之象。师是军队,丈人之师是王者之师,大人统率军队,有吉利而无灾祸。
  朱元璋说:“好啊,看来鄱阳湖一仗,我们必胜无疑。这第二爻怎么讲?”
  二爻同样吉利。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是说将军领兵在外,因深得朝廷君主信任,而获吉利,并获得君主三次诏命赏赐。
  胡惟庸说:“这不对了,谁是君啊?主公岂能受制于人?”
  刘基说:“既不受制于人,为何受龙凤皇帝之封?”语中明显带有讥讽。
  朱元璋说这卦很准,自己时下不正是受着小明王节制吗?不管怎样,能胜就好。
  这时一传令小船驶到帅船下,小校递上文书,高声报告,廖永忠将军已指挥所部水师屯驻于泾江口和南湖嘴,正连舟为寨,已切断了陈友谅的归路。
  “好。”朱元璋令告诉俞通海,调一路人马防堵武阳度,防着陈友谅从那里逃走。
  胡惟庸答应着上了小舟去传令。
  此时仍在全力攻打洪都的陈友谅尚不知朱元璋已神速地开到了湖口,他万万想不到朱元璋会舍弃到口的肥羊肉,抛下庐州来救洪都。陈友谅已下令三天内拿下粮尽援绝的洪都,活捉朱文正。
  张定边进来报告:“抓住一个探子,看样子是从金陵方向来的,想潜入城中,可怎么打他也不招供。”
  陈友谅说:“叫他来见我。”
  张定边向外一挥手,军士押进来的竟是张子明。
  陈友谅问:“你是到城里给朱文正送信吧?你带百万大军来也许有用,不然谁也救不了他,洪都城指日可下。”
  张子明道:“我也知道城破是迟早的事,万一救兵来呢,又当别论。”
  陈友谅说:“你是金陵派来的?”
  张子明说:“我是朱都督手下的千户,到金陵去求援兵回来。”
  陈友谅:“援兵在哪里?不都粘在庐州吗?”
  张子明顺着他说道:“可不是,主公说无兵可派,叫他们死守。”
  陈友谅让他劝朱文正开城门投降,大家可免一死,又可安享荣华富贵。
  张子明说他怕朱文正不愿意。
  陈友谅说:“你告诉他援军到不了,你的话他会听。”
  张子明说:“好吧,我去试试。”
  张子明怕的是见不着朱文正的面就被陈友谅打入牢中或是砍了头。只要到了城下,喊什么就由不得陈友谅了。
  张子明被带出去后,陈友谅叮嘱张定边,叫张子明去喊话,不能放他进城。
  张定边又来到洪都的抚州门下叫阵了。
  朱文正、邓愈等人个个都是袍服不整,满身硝烟,他们来到城楼上,向下一望,见华盖下坐着陈友谅,左右战将如云。他们推张子明向前走了几步。
  张子明仰头大叫:“大都督!”
  邓愈认出他来,小声对朱文正说:“是张子明回来了,可能被俘了。”
  朱文正说:“听听他怎么说?”
  张子明向城楼上喊道:“大都督,他们让我来劝你们投降。你们要顶住,主公已尽发二十万水陆之师来解洪都之围,马上就到,千万顶住啊。”
  话刚说完,恼羞成怒的陈友谅亲自拔剑从张子明的后心刺了进去,他一松手,张子明带剑翻倒在地。
  城楼上的朱文正眼含热泪下令:“放箭!”
  城上箭矢如雨,陈友谅开始后撤。
  五湖口小镇处在大战前的平静之中。百姓视云集的大军如不见,照样慢条斯理地从事农桑、商贾之事,捕鱼的船照样出湖。
  郭宁莲带着七巧和几个侍卫闲逛,附近全是卖水产的,倒也热闹。她听见有一个渔民高叫着:“鲜美河豚咧,舍命吃河豚!”
  郭宁莲凑过去,总共也没有几条,她犹豫着,想买,又有点担心,忽听背后有人说:“我全要了。”她一回头,笑了:“好啊,你来抢我的先!”原来要买河豚的竟是胡惟庸。
  胡惟庸说,买东西,就得爽快,看准了就买,你犹犹豫豫的不行。
  “这鱼好吃却有毒,”郭宁莲说,“我所以犹豫,是怕为吃鱼丧了命。”
  胡惟庸说:“你忘了我会做吧?”
  “对呀!”郭宁莲拍手乐了,“我好像听人说过,你是靠给李善长尝河豚飞黄腾达的。”
  胡惟庸说:“让你这一说,我也太不值钱了。”
  连七巧都笑了起来。胡惟庸付了钱,把鱼交给侍从提着。
  回到帅船上,胡惟庸下到底舱灶间,扎上大师傅的蓝围裙,还真像个地道的厨师。
  胡惟庸在精心地收拾河豚鱼。几个厨子在一旁观看。胡惟庸说:“千万不能碰到肝胆,毒全在脏器中。”他做着示范动作。
  胡惟庸扎着围裙在烧河豚,他向灶前几个厨师传艺:火候要正好,不放盐,用酱油和糖来烹才新鲜。
  一个厨师说:“你做了这么大的官,还亲自上灶炒菜。”
  胡惟庸说:“别弄错了,我多大官?你说的大官是主事,我是都事,差一个字差好几品呢。”
  那个厨师说,在他眼里,都事的官也够令人眼晕的了,几个人见他没架子,都开怀大笑。
  笑声伴随着鱼香味飘到朱元璋的座舱,他正与徐达交谈呢,忍不住吸了吸鼻子,说好像谁家在烧河豚。
  一旁的郭宁莲说他有专闻腥味的猫鼻子。
  徐达接着向朱元璋报告消息,主公亲统大军来解南昌之围,咱们水陆舟师前锋刚到湖口,陈友谅就吓得撤围,南昌没事了。
  现在解洪都之围已不是朱元璋的目的了,他要一口吞掉陈友谅的几十万大军,胃口大着呢。不过这个砣砣太大,弄不好会撑破了肚子,硌坏了牙。
  朱元璋说:“南昌没事了,却都压到我这儿来了。陈友谅大军兵临城下,围困南昌八十五天之久,现在解围,他是怕我们断了他的归路。”
  徐达说:“陈友谅正东出鄱阳湖来迎战,来者不善啊。”
  朱元璋说:“你说的对,他是要与我死斗,来拼命。我估计了一下他们的船速,有可能在康郎山与我军交锋。你传我令,各路水陆舟师向康郎山逼近,可分成十几队,不要一窝蜂。”
  徐达说:“我马上去传令。”
  徐达走后,胡惟庸亲自来请朱元璋去吃饭。郭宁莲这才告诉他,她买了河豚。
  菜陆续摆上来,都是鱼虾。厨师说,全是鄱阳湖里刚捞上来的鲜鱼、活虾,味道极鲜的。
  朱元璋夹了一筷子鱼,问郭宁莲:“你不是买了河豚了吗?”
  “还没做好吧?”她话音刚落,胡惟庸端着盘子上来了,朱元璋立刻说:“好香啊,好几个月没尝过河豚鲜味了。”他承认自己是猫鼻子。
  胡惟庸放下盘子,拿起一双筷子,夹到食碟里一块,自己先尝。
  朱元璋说:“不必了吧?”
  胡惟庸说:“主公不让我尝,我可不敢让主公吃。”朱元璋心存感激,露出满意的笑容。
  胡惟庸吃下去后,站在一边,说:“河豚若是发毒,快得很,所以人家说,它就是断肠散。行了,主公可以进餐了。”
  朱元璋先给郭宁莲夹了一筷子。
  她笑着摇头:“我可不为河豚舍命。”
  朱元璋招呼胡惟庸:“你也去用餐吧。”胡惟庸说了句“慢用”,恭敬地倒退出去。
  朱元璋自己夹了一大块,说:“我再为你尝毒,我不死,你再吃。”
  郭宁莲笑道:“这我更不敢当了。你的命比我的命可值钱得多。”
  朱元璋放下筷子说:“宁莲,我想起你说的那句话,我五脏六腑都熨帖,还是夫妻呀。”
  郭宁莲奇怪地问:“我说什么话了,值得你这么刻骨铭心?”
  朱元璋说:“你在信里说,不要记恨你的率直,别因为夫妻间拌嘴气坏了身子,你说我担着一家人的饱暖,也担着天下人的饥渴,天下没有你行,不可无朱元璋。”
  郭宁莲先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继而大惊,好在朱元璋说时感情很投入,并没注意观察她的表情。听到后来,郭宁莲似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不禁摇头苦笑。
  朱元璋说:“有你这几句话,你就是打我一顿出气,我也乐意,还会生你气吗?”
  “所以你就下帖子请我随你出征?”郭宁莲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消了火吗?也因为你信中的一句话。”
  现在轮到朱元璋惊讶了,他的表情变化可没逃过郭宁莲的眼睛。她说:“你说,即使当了皇帝的男人,也得宠着自己的老婆,给自己的女人下跪也不低贱。”
  朱元璋极为聪明,立刻说:“是啊,是这么回事,吵归吵,好归好,家和万事兴嘛。”
  朱元璋又说:“放心吃吧,你看我什么事没有。”
  郭宁莲笑笑,吃了一点河豚鱼。
  也许现在朱元璋还不明白真相,郭宁莲根本没给朱元璋写过那封感情缠绵的信;从朱元璋的表情看,他也绝没有“在自己女人面前下跪”的高风亮节。谁在中间做的手脚?除了马秀英再不会是别人。郭宁莲不得不承认,马秀英真是一个难得的贤惠女人啊。
  第四十章
  火烧战船,再演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江上大雾和硝烟里,令人心跳的那团美丽的影子会不会香消玉殒?被人卡住脖子吊在半空,要你说自愿,这是什么滋味?
  康郎山水战拉开了序幕,双方投入战船之多,搏杀之烈,大概史无前例,令赤壁之战逊色不少。
  陈友谅巨舰茫茫一片,桅橹旌旗,望之如山,首尾相连,鼓浪而来。朱元璋迎战的全是小船,须仰攻、仰射。
  战鼓声中,朱元璋身穿银盾玉甲立在楼船上,大声激励各船将士:“将士们,决战在此一举,有进无退,消灭陈贼,正在今日。不要害怕他大船巨舰,他们巨舟首尾连接,不利于进退。大家努力杀敌,有功者重赏!”
  郭宁莲则亲自在朱元璋身旁擂鼓不止。
  徐达率所部舟船冲上去,兵士在船中站一排,蹲一排,依次向敌船发箭,全是火箭。敌船相继起火,敌兵忙于扑火,无暇应战。徐达便令士兵驱船靠近大舰,攀援而上。
  近身战在敌船上展开,一个个敌兵被砍下湖去。
  朱元璋看了大声叫好,鼓声更急了。
  朱元璋忽见几条大船同时攻击徐达座船,向徐达船上连射火箭,帆篷立即起火。朱元璋大叫:“快救徐达。”
  徐达指挥军士扑灭船甲板上的明火,摇橹急退。
  敌舰指挥张定边发现了朱元璋,高声下令:“全力攻击白桅杆的座船,那是朱元璋,活捉朱元璋!”
  这一鼓噪,几十条敌船蚁附蜂拥般向朱元璋快速攻来,只有他的船桅漆成白色,目标明显,一时箭矢如蝗;郭宁莲忙扔下鼓槌,手舞双刀拨落箭矢,刹那间,脚下落了一大堆箭矢。
  郭宁莲大叫不好!推了朱元璋一把,叫他快下去,在舱里不要出来。胡惟庸也说:“主公躲一躲吧。”
  朱元璋很镇静,他说:“不要怕,我此时一退缩,就会动摇军心,不败也得败。”他岿然立于楼船上,一动不动,尽管一大群人为他拨箭,还是有一支箭嵌进了他的甲片中,朱元璋不在乎,好在扎得不深,他拔了下来,箭头带血,他说:“幸亏是银盾玉甲。”
  朱元璋严令各船挺住,绝不准退却。
  但他看见有十几条船还是逃走了,朱元璋气得跺脚大叫。
  张定边的船已经冲到离朱元璋几丈之遥了,张定边大笑:“朱元璋,你的末日到了,鄱阳湖就是你的坟场。”他向朱元璋瞄准,准备发箭。
  忽然一支箭飞向张定边,张定边应声而倒。救了朱元璋的原来是飞舸而至的常遇春。
  张定边只是受了点伤,很快爬起来,指挥大船疯狂围攻,漫天飞矢,落在水中如开了锅一样。
  廖永忠、俞通海也飞舟来救朱元璋,常遇春大叫,呼喊朱元璋的帅船要加速向东走!
  可是胡惟庸一头大汗地说:“船搁浅了,走不动。”
  朱元璋再度陷入险境。
  在飞蝗一样的箭雨中,郭宁莲和云奇一人持一块盾牌,立于朱元璋前面,另一只手用刀剑拨矢。
  一支箭射中了郭宁莲左臂,盾牌当的一声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