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朱元璋 >

第78部分

朱元璋-第78部分

小说: 朱元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金菊好像多少听进去了,脸上的阴云渐渐散去:“我一个下人出身的人,怎么也不可能得到皇上欢心的。”
  马秀英说:“那是因为你恨他,恨一个人,当然提不起兴致去讨他欢心。”
  郭宁莲说:“他那样对你,皇后更伤心。她从来没有同皇上吵过,为了你的事,差点吵翻了天,到底逼他认错了,也给你争够面子了。”
  金菊说:“为我这么个人,皇后太不值得了。”
  “又来了,”郭宁莲说,“你这人,真是一摊狗屎,扶不上墙。行了,来,我打扮你。”说罢向门外喊宫女拿水来,让她们去她宫里拿最好的脂粉、钗环来,她要好好打扮打扮金菊。
  金菊:“别,别……”
  郭宁莲已经把她拉到梳妆台前坐下。马秀英趁机吩咐,告诉御膳房,要些清淡的饭菜来,她们三个一起吃。
  第五十八章
  少知道别人的隐私、阴谋,自己的安全系数就增了几分。当你变得无足轻重、从人家视野中消失时,你更安全。屏风上贴纸条,这是大明洪武皇帝的备忘录,这不表明他比别人记忆力差。
  朱元璋发誓要做一个勤勉的皇帝,事无巨细必躬亲,他不容许自己被蒙蔽。
  这一天,朱元璋着皇帝的皮弁服正与李善长、刘基、宋濂等人议事。
  朱元璋最看重开科取士,他认为,没有贤才,万事不举。于是下令把江南贡院收拾出来,请刘基、宋濂先生为这一科的主考官。江南贡院的乡试尽早举行。
  宋濂说:“我们下去就着手筹办。”
  朱元璋又说,现在天下一统之日不久了,徐达、常遇春大军一路斩关夺将,下益都,占济南,克滕州,昨日又打下寿光、临淄,各州县望风归附。我们不能等了,开国后,百废待兴,他问大家应如何着手治理?
  刘基认为元朝所以败亡,败在法度松弛,没有严法治世,才有天下大乱,所以立国之初,应诉诸严法,约束百姓。
  朱元璋问李善长:“丞相以为如何?”
  李善长赞赏伯温所言。他近读《韩非子》,觉得扁鹊见蔡桓公几次说他的病,很有教益,病在腠里,在肌肤,在肠胃,都可治,病入骨髓,就无药可医了。所以,治世开始就要严,要下大药量,甚至投虎狼药,以毒攻毒!
  朱元璋有另外的看法,他们只看到了老百姓造反,却没想到为什么造反,如果一个人没有饭吃,再重的刑罚也没用,他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所以,当今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活下去,给百姓实惠,使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经过战乱,让百姓休养生息还来不及,若再施以苛法,社会必动乱。
  章溢说:“陛下深知民情,这真是天下苍生之幸啊。”
  朱元璋拿出几张纸,这是他写的《农桑学校诏》。朱元璋以为,农桑是衣食之本,办学是道理之源。
  李善长看着说:“这说到根上了。”
  根据朱元璋的旨意,这几天刘伯温闭门不出,躲在礼贤馆里草拟大明王朝第一次开科取士的方案。早晚便是在大柏树下练练太极拳。
  早春的院子里开始有了新绿,有几种花也开了。
  这天刘基在打太极拳时,他看到有一条人影投到树下,侧身一看,是廖永忠。
  他收住步说:“这不是德庆侯吗?你不会是来找我的吧?”因为他们素无来往。
  “伯温先生怎么这么说呢?”廖永忠说,“好多人有了不解的烦难事,都来找先生,我也不是没找过呀!”
  “来,到亭子里坐坐。”刘基说,“早晨这里有阳光。”
  刘基的锐利目光一直在廖永忠脸上扫来扫去,仿佛要看穿他的五脏六腑,这目光让廖永忠感到不舒服。
  刘基请廖永忠坐下,问:“有话请吩咐。”
  廖永忠几次想张口,又犹豫着咽了回去。
  刘基笑笑,说:“看来将军有难言之隐。既然信不过我刘伯温,又何必白白虚耗光阴,忙你的去吧。”说着起身。其实他已猜到了几分。
  廖永忠突然双膝一屈跪了下去。刘基忙伸手扶住,说:“侯爵大人这不是要折杀我了吗?”
  廖永忠仍旧不肯说。只是求刘基救他。
  刘基说:“你又不说,我怎么救你。”他审视着廖永忠的脸,说:“你呀,印堂发暗,确实有大灾祸,轻则杀身,重则灭门。”
  刘伯温说这话并非是未卜先知。他早就疑心,当初廖永忠是领有不可告人的使命,替朱元璋杀害小明王的,不然风平浪静,一条完好无损的大船怎么说沉就沉了?朝野上下不也有种种议论吗?看了今天廖永忠这副活不起的样子,刘伯温心里印证了猜测的一切,那是真的。
  廖永忠惶恐地说:“难怪我哥哥说,什么事都瞒不过你呢。救救我吧。”
  刘基说:“是小明王的事吧?”
  两人都在打哑谜,求人的和被求的都隔着这层没捅破的纸说话。这样更好,事后朱元璋追究起来,刘基也有可以搪塞的,他们什么也没说。此时刘基倒生怕愚蠢的廖永忠会向他和盘托出,那就坏了,因此他制止廖永忠道出隐情。
  廖永忠又跪下了:“先生神算,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办呢?”
  刘基拉他起来:“不要这样,隔墙有耳,叫人看见了成什么样子!”廖永忠起来后,刘基含混其辞地说,做事不可太过。那小明王本是个虚设的牌位,不伤害任何人,其实满可以相安无事。
  这等于认定是廖永忠杀了小明王,却又没有说破,说的人明白,听的人也会意。
  廖永忠说:“我不说先生也能猜得到。我与他素不相识,又无怨无仇,我下这个毒手干什么。”
  “你不要说出底来,我不听也不猜。”刘基忽然不着边际地问起他的身体如何?
  廖永忠一时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他说:“我身体一直很好啊。”
  刘基像是不经意地说:“你哥哥可是不行了,像他那弯腰驼背的样子,人们再也想不起他来了。”这是再明显不过的暗示了。
  廖永忠突然大彻大悟起来,他说:“先生是说……”刘基立即打断他说:“我说什么了?我什么也没说呀!我要吃饭去了,吃完饭要上早朝,我虽无官职,却得天天早朝,纵观二十一史,史无前例呀。”他哈哈大笑着已走出了亭子,留下廖永忠在那里呆想了好一阵。他想,哥哥没有说错,刘伯温果然是高人,肯于下水救人,又绝不会让垂死的人把他拖下水去一同灭顶。
  朱元璋怎么会忘了廖永忠呢!在大封功臣时,他斟酌再三,本来是把他放在公爵簿子里的,凭良心说,他值,没有他这么顺利地铲除龙凤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说不定会有什么周折,要拖上几年。但朱元璋不能不顾及舆情,连后宫都有关于小明王死因不明的议论,更可以想见朝野内外了,只是朱元璋听不到就是了。
  他想,如果把廖永忠封得太显赫,不是助长了不利于他的舆论了吗?他只能让廖永忠委屈一下了。而且他也要借此观察一下廖永忠的反应,他是永远忠呢,还是一时的忠,如果他恃功而发泄不满,这人就是个危险因素了。
  果然,廖永忠竟称病抗旨不上前线,这令朱元璋非常恼怒,万一他因不满封赏闹起来,把小明王的底兜出来,可就坏大事了,这种胸无点墨的人什么事干不出来?
  朱元璋这几天一直为此事而焦灼着。
  他背后的屏风上又贴了很多纸条。其中一个写着“廖永忠”三个字,朱元璋把这个纸条贴上后,又扯了下来,犹豫片刻,又重新贴上。这动作叫侍立一旁的胡惟庸看在了眼中。
  李善长、刘基陆续上殿来了。
  朱元璋扯下一张纸条说:“伯温先生,过去朕一向以为,给你任何官职,都是屈辱了先生,而今立国之后,你如还是个太史令,就不方便驾驭百官了。”
  刘基说驾驭百官上有陛下,下有李丞相、徐丞相,又有六部,他就还当太史令吧。说着递上一沓文件,这是他已编好的《戊申大统历》。他说此后的事,他就召集文人编写元史了。
  “这不能由着先生了。”朱元璋说:“朕想了好几个晚上,朝野上下,像先生这样直言敢陈的人太少了,朕所渴求的不是阿谀奉承者,而是诤臣。想来想去,决定拜先生为御史中丞,太史令你还兼着,如何?”
  刘基说:“我与陛下几年的君子协定就这样一朝破坏了?况且,御史中丞是专门开罪于人的角色,陛下是惟恐我舒服啊!”
  朱元璋说:“如果连你都怕得罪人,不敢当这个御史中丞,朕看满朝文武当中更没有人敢挺身而出了,百室你看呢?”
  李善长忙说,很是。他也劝伯温先生屈就,整顿吏治振兴朝纲,历朝历代都是大事。
  这时杨宪上殿来奏报,朱元璋下诏召来的苏州府富户豪绅到了,在奉天门外等候陛见。
  朱元璋问来了多少户?
  杨宪答,每年纳粮一百石至四百石的共四百九十户,来三百一十户;五百石至千石的五十六户,来十八户;千石至两千石的六户,来四户;二千石至四千石的两户,来了一户。
  朱元璋问他的亲戚钱万三来了没有?
  杨宪答:“来了。”
  朱元璋又问没地种的农民来了吗?
  杨宪答,按陛下的意思请来十户。
  朱元璋说:“都请上殿来吧。”
  三声净鞭响过,值殿官在堂上唱喏:“苏州民众上殿喽!”
  几百人熙熙攘攘地从奉天门外鱼贯而入,由汪广洋、陈宁等人引领着。前面一伙人多,看装束,一望可知是豪绅,最惹人注目的是钱万三也在其中。跟在后面的一小撮,衣衫破旧,清一色是农夫,瑟索着肩。
  在司官的引领下,富户在前,贫民在后,依次上殿,在丹墀下跪拜,山呼万岁毕,起立。富户站左,贫民在右,服饰、仪态成鲜明对照,这令朱元璋很不舒服。
  朱元璋向下望望,问:“苏州每年缴粮四千石的是哪一位呀?”
  走出来的是钱万三。
  朱元璋乐了:“原来是你。日子过得怎么样啊?”钱万三答:“托皇上的福,国泰民安,百姓丰衣足食。”
  “丰衣足食?”朱元璋说,“你向右看,这十位农夫,是和你在同一块土地上过日子的人,你看他们的样子,像丰衣足食吗?”
  钱万三说:“陛下,我说的是多数人家。”
  朱元璋说:“那更不对了,在丹墀下,他们是少数,可在苏州,穷人是多数。”朱元璋拿起个单子,说:“苏州户口六万三千户,能缴一百石粮以上称得上富户的才五百多户,你这账是怎么算的呢?”
  钱万三哑口无言。但心底不得不佩服,皇帝对下情了解得这么透。
  朱元璋问站在前面的一个农夫:“你往前站,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那脸如核桃皮的老农夫说:“回禀陛下,六十有六。”
  朱元璋说:“好啊,六六大顺,你今年过大寿了吗?”
  老农民道:“不瞒皇上说,一年有半年吃糠咽菜,哪有闲钱过大寿啊。活着有口气就知足了。”
  朱元璋问:“河捐啊、路捐啊,还有壮丁捐,你们替富户出吗?按规矩,你们出人出工,富户出钱是吧?”
  老农民据实奏报,事实上穷人是出人又出钱。名目是出工出力不再出钱,可官府能向富户去要钱吗?
  朱元璋说:“朕就知道是这么回事。钱万三,你交的四千石粮,有多少转嫁到农民佃户头上啊?”
  钱万三一来跟朱元璋打过交道,熟了,又仗着皇上为他立过牌坊,所以也不藏着掖着,他说:“若讲良心话,都得摊到佃户头上。”
  朱元璋说:“你说了实话。你不说实话朕也知道怎么回事。”他转向众人,说他希望天下富人越多越好,不怕你们富,民富才能国强。但富了不可黑心,黑心,不让佃户活下去,他们就逃亡、造反,你一颗租子也收不上来。新建立的大明国,就是要富户能心安理得,穷苦人能吃上饭,穿上衣服,他希望大家记住这四条:不要欺凌佃户;不要趁荒年低价兼并人家养家口的田地;不要仗势欺负弱者;不要勾结官府肥己。他宣布,想在苏州试一种新的减租办法,富户可能有些损失,从长远看是得利的,他问富户们愿意不愿意?
  富户们都说愿意,不愿意也没人敢当皇上面说。
  朱元璋对那个老农说:“朕给你十两银子,回去过过六十六大寿。”
  老农趴下磕头:“万岁爷,我是哪辈子积德了,让皇上赏我呀。皇上给了这十两银子,我回去买牛买田,哪舍得吃了啊,那不是香香嘴巴臭臭屁股吗?”
  好多富户大笑,又忙捂嘴。云奇在一边喊:“放肆!”
  老农吓得直叩头。朱元璋说:“你们别吓唬他。农民多老诚,多可爱呀。这十两银子,就是赏你做寿的,朕再给你十两,你拿去买牛、买田。”
  钱万三说:“皇上这样怜贫惜老、怜悯百姓,这国家没有不富足太平的,我们再为富不仁也不好意思了。”
  朱元璋笑了:“这话朕爱听。”
  累了一天的朱元璋傍晚时分来到坤宁宫。一进门他就吵着快找便装换换,他说皇上不好当啊,这繁琐的礼仪、三脱三换的衣服,叫人不胜其烦。
  马秀英说:“别换了,反正陛下也坐不了多久,还要到别的殿去。”
  朱元璋坐下来自己扒掉靴子,扔出去好远,然后光着脚在地上走,说:“这多舒服,朕今天哪儿也不去了,住你坤宁宫。”
  马秀英说:“我人老珠黄的,在我这儿有什么意思。”
  朱元璋说:“有多少回,朕心里憋闷时就愿意到你这儿来,你什么都不说,朕心里也觉得踏实。”
  马秀英替他拿来便服换上,说:“谢谢你从来不忘记过去的患难情意。”
  朱元璋品着茶让她开一个单子。把她娘家那边还有什么亲人一一写上,他记得有个叔叔,还有表舅、表哥?
  马秀英问:“陛下问这个干什么?若讲亲戚多了,远的、近的、表的,总有几十个吧。”
  朱元璋说明了,把名单开出来,该封的封,该赏的赏,他说不能太亏了皇后。
  马秀英说:“这我可得好好谢谢陛下。你心里有我,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