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703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703部分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事形势和使赖提…里宾特洛甫条约归于无效的种种情况,他叙述了同苏联政府往还的照会,指出这一次苏联政府并没有坚持要求无条件投降。此外,他还希望德国人能够合作,在规定日期前撤出他们的军队。
  也是在9月2日,格里彭贝格把曼纳海姆的一项照会递交给柯伦泰夫人,对于在正式接受俄国人的先决条件之前,为实现这一条件并结束敌对行动,提出了一些建议。曼纳海姆建议:由芬兰自行负责使芬兰南部的德军撤走或把他们拘留起来;停止对俄国的敌对行动;在俄军推进到1940年边界的同时,芬兰军队应撤退到这一边界;一俟收到苏方答复,即宣布同德国断绝关系。格里彭贝格还说,芬兰人准备参加解除芬兰北部德军武装的行动,但在这一问题上希望同莫斯科有一项谅解。9月3日,苏联政府答复,同意在先决条件满足后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并同意帮助解除9月15日后仍留在芬兰的德军的武装。所有其他问题将在谈判中解决。同一天的晚上,芬兰政府广播一项声明,宣布同德国断绝关系。与此同时,芬兰最高统帅部宣布,自9月4日上午8时起停止对俄国的敌对行动。两天后,苏联政府宣布,红军最高统帅部已发布命令,自9月5日上午8时(即芬方停火后二十四小时)起停火。
  (五)1944年9月19日停战协定的谈判及其条款
  苏联政府的先决条件既已实现,曼纳海姆毫不拖延地指派了议和的代表。代表团由总理哈克策尔率领,下面还有其他一些同俄国打交道富有经验的团员,他们被授权在政治和军事问题上都可以作出决定。代表团于9月7日到达莫斯科,但由于外交人民委员会正忙于同罗马尼亚谈判停战协定,谈判推迟了一星期才开始。
  当代表们等候在莫斯科的时候,下面的情况已变得很明显:虽然芬兰南部德军的撤退工作在顺利进行,但北部德军的撤走不可能在9月15日前如期完成。因此,芬兰人遵照俄方的停战先决条件,开始准备在必要时对北方那部分德军采取行动,而与此同时,德军司令伦杜利克则一面尽可能地在最后限期之前多撤出一些部队,一面着手巩固他的阵地。这时,芬兰还遇到另一个复杂情况,即芬属卡累利阿的居民纷纷越过1940年划定的边界线迁走,因为他们现在知道俄国占领该地已不可避免。
  9月14日,以苏联和英国为一方、以芬兰为另一方的停战谈判在莫斯科开始(美国始终没有对芬兰宣战,因而不能参加谈判)。两天后,谈判由于哈克策尔病倒而突然中断,但立即派来了外交部长卡尔·恩凯尔任芬兰代表团代理团长,于是讨论就恢复了。9月18日,盟国向芬兰代表提出他们的条件,并要求立即接受,以便次日举行签字仪式。芬兰议会在9月19日清晨六时召开会议,出席的议员一致投票赞成接受这些条件。就这样按照宪法手续取得了必要的授权之后,芬兰代表当天在莫斯利,在停战条款上签了字,同时在赫尔辛基,芬兰代总理恩斯特·冯·博尔恩在一篇广播讲话中宣布了停战条件的要点。当冯·博尔恩讲到“1944年9月19日将是我国历史上最痛苦的一天”时,他对某些条件之苛刻表达出了一种忧郁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但他劝芬兰人民正视现实,并记住他们必须“作为强大的俄国的紧邻而生活和居住下去”。
  这项协定的二十三点比4月间提出的六点详尽得多了。虽然在某些方面条件比以前更苛刻,但也对芬兰人作了一些让步——特别在要求赔偿的数额方面——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将不象罗马尼亚人那样遭受俄军的占领。协定的条款使苏联政府处于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甚至占领芬兰这样一种地位;但也讲清楚,实行控制的方式将决定于芬兰人如何履行停战条件。
  停战协定规定,芬兰军队应撤退到1940年边界以内,1940年和约所规定的局面应予恢复。苏联政府放弃汉科半岛的租借权,但作为交换条件,得租借“波卡拉半岛地区的一些土地和海域,以便在那里建立一个苏联海军基地”,租借期限为五十年。此外还规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政府割让给芬兰的佩特萨莫地区(佩特萨莫州)应归还苏联。在这次战争持续期间,芬兰在“盟国(苏联)最高统帅部”的要求下,应当把芬兰南部和西南部的各个机场提供给盟军使用。9月15日后仍留在芬兰的德国军队应由芬兰人负责解除其武装,并将在进行这一工作时得到苏联政府的帮助。芬兰应于停战协定签字之日起两个半月内。把它的军队缩减到“平时编制”。它应立即遣返所有“苏联和盟国”战俘,同时,芬兰战俘也将被遣返芬兰。芬兰应赔偿苏方的损失,赔偿总额为三亿美元,用货物支付,六年内付清(这就是说,只有同年春天所要求的总数的一半,清偿的期限也延长了一年),对盟方其他国家及其国民所遭受的财产损失也应赔偿。1940年关于阿兰群岛非军事化的协定将重新有效。其余各项条款大都是关于盟国和德国在芬兰财产的处理问题,但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二条却同芬兰最近将来的发展前途有重要关系。第二十条规定释放政治犯。第二十一条要芬兰负责解散所有“在芬兰领土上的(属于法西斯类型的)亲希特勒组织”,今后也不容许其成立。第二十二条规定设立盟国管制委员会(由苏联主持),该委员会“'将'负责管理和监督本协定的执行,直到同芬兰缔结和约时为止”。
  第二节 从1944年9月19日的停战协定到1947年2月10日的和约
  (一)停战协定签订后的芬兰形势
  在两次大战之间芬兰人保持独立的短时期内,他们的政策有三个主要目标:培育芬兰自己的民族传统(这个目标在操芬兰语的多数居民和操瑞典语的少数民族之间引起了微妙的问题);发展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保持对俄国的独立。可是,1944年芬兰同苏联和英国签订停战协定之后,它的地位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它要是同俄国为敌,那末它的边境是无法防守的;对这一形势的现实估计,迫使芬兰人得出结论,即他们今后的命运几乎完全取决于一个因素——他们同苏联的关系。
  芬兰同许多东欧国家不一样,并不处于苏联实际占领之下,但领土则大大缩小了。它丧失了卡累利阿地峡和北卡累利阿部分地区的肥沃土地和伐木工业。北冰洋上的佩特萨莫港和佩特萨莫地区的宝贵镍矿重又划归苏联。曼纳海姆防线现已起不了防御作用,因为,苏联既已在极靠近赫尔辛基的波卡拉半岛地区取得了一个海军基地,而且还拥有出入该地区的运输权,包括通过赫尔辛基的过境权,那末,芬兰就明显地处于它东面和南面的那个强邻摆布之下了。
  随着盟国管制委员会主席的莅任,俄国人对芬兰的地位和政策的重视变得明显了。安德烈·日丹诺夫曾在爱沙尼亚并入苏联的那段时期内负责该共和国的领导工作,他是苏共政治局委员,由于领导列宁格勒保卫战而享有盛名,对德军围困的恐怖想必记忆犹新。他的任命似乎意味着,俄国可能有意要对这个离列宁格勒极近、又充当过德国帮凶的国家采取不妥协的严厉政策。
  然而,从签订停战协定之日起,苏联政府的对芬政策却出乎意料地温和。除了对芬兰的战时领导人以及对“法西斯类型的”和“沙文主义的”组织采取某些行动外,总的来说,它并不干涉芬兰人的国内事务。在对德作战期间由盟国使用的空军基地,连同那些在战争持续期间受到限制的通讯联络系统,都在1945年8月归还给芬兰人。1945年3月的选举没有遭到直接的外来干预,这一点很突出,事实上它竟为美国同芬兰正式恢复外交关系提供了基础。芬兰保住了它的西方式的民主制度,这同东欧其他国家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俄国人此时对芬兰采取的怀柔政策,和他们在同一时期内对其他东欧国家,特别是对波兰所用的高压手段迥然不同。这种政策上的显著差别,部分原因可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个世纪中,他们在同芬兰和“'波兰'会议王国”打交道时有不同的经历。就芬兰而言,无疑这种待遇上的差别,部分地是由于俄国人在1939…1940年的“冬季战争”期间和那以后的一段时期中已经有了教训,认识到了芬兰人的倔强性格。斯大林1945年时对一个芬兰人说,苏联的对芬政策“不是仁慈,而是常识。我们决不能再犯老沙皇的错误”。俄国人可能还有这样一个考虑(至少在稍后一段时期中是如此),即不要惊吓和疏远了芬兰人的邻居,即中立的瑞典人。但是,归根结底,芬兰能够在1944年停战协定签订后保存它的自由主义政权,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政治家的才能。1944年11月起任总理、1946年3月成为总统的巴锡基维,具备着一个很大的(也是罕见的)有利条件:他了解俄国人。他也有足够的远见认识到,芬兰的生存和得以保持其西方式的制度,有赖于它对苏联奉行一项现实主义的政策。他有勇气同过去的政策决裂,执行一种同国际形势的变化相适应的方针。同波兰和东南欧的事态发展对照起来,就可以看出,巴锡基维在这些年中所执行的政策,对芬…俄关系,因而也对芬兰的命运,有着显著的影响。
  (二)德国人被逐出芬兰
  1944年9月停战协定签字后,芬兰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履行它所承担的解除芬兰北部约二十万德军武装的义务。芬兰人着手进行这项工作时,对德国人原来并不怀有什么仇恨情绪。相反地,他们感到有一种在共同奋斗中结成的、不容易割断的关系。但当9月15日德国人企图夺取芬兰湾中的霍格兰岛(“苏尔萨里岛”)时,芬兰人的感情起了变化。经过激烈战斗,德军被击退,但他们的这个企图,在不久前的“战友”中引起很大愤恨。同时德军还在拚命为固守芬兰北部作准备。当撤退中的德军破坏他们背后的桥梁和其他交通设施时,芬兰人就愈加愤怒了。9月20日,芬兰军队开往北方,占领了奥鲁,与此同时,德国人声称决意保卫他们在芬兰北部的阵地,如被迫撤退,则将实行“焦土”政策。第二天,苏联政府严厉地提醒芬兰人。《消息报》的一篇文章提请他们注意,根据停战协定第二条,他们负有解除芬兰领土上德军武装的义务,并警告他们不要拖延,而要利用这一机会,通过驱逐德国人来赢得独立。
  苏联政府特别关心的是,要保证使德国人撤出沿北冰洋的那块既有战略价值又有丰富资源的佩特萨莫地区。早在1940年6月,莫洛托夫就说过,苏联政府感兴趣的不仅是一些矿砂,“而是这个地区本身以及其中一直蕴藏着的镍矿,因此必须把英国人从这个地区清除出去”。俄国人曾于1940年和1941年两次试图在这个地区取得立足点,都未能如愿,但是现在,他们能够把“英国人”清除出去了。然而,佩特萨莫镍矿是由德国拉普兰集团军所建立的坚强防线保护着的,很明显,从南方开来的少量芬兰军队如无人帮助,是不大可能在对付德军方面取得多大进展的。于是,根据停战协定中关于必要时苏联政府将协助芬兰人完成此项任务的规定,苏军于1944年10月中旬在佩特萨莫地区发动进攻。10月15日,德国拉普兰集团军被包围之后,德国人被赶出了佩特萨莫,其后不久,红军就进入挪威北部,于10月25日攻占基尔克内斯港。斯大林11月1日的文告宣布整个佩特萨莫地区德军已被肃清。
  德国拉普兰集团军的消灭,大大减轻了芬兰人的负担。11月23日,芬兰军队从南方推进到了挪威边界。与此同时,他们正在陆续复员中,到了12月1日,芬兰人已把他们的军队削减到规定的大约三万九千人的平时编制。用这样小的一支军队来对付残余的作了充分防御准备的德军,是不可能取得迅速进展的。因此,在1945年的头三个月中,芬军进展比较缓慢,战绩不显著。3月1日,芬兰政府才迟迟对德宣战,从而使9月15日以来就进行着的战斗合法化。4月11日,对残余德军发动了一次春季攻势,到4月底,芬兰境内就不再有德国军队了。
  (三)巴锡基维政府和芬兰政治的向左转
  停战一经实现,在芬兰,特别是在社会民主党内部,立即出现了一股强烈反对那些同战时政府有关系的政界人物的力量。这个党的领导人唐纳是战时内阁的阁员,素以仇视苏联闻名。正是由于人们对唐纳和其他战时领导人表示不满,才导致1944年11月17日在巴锡基维领导下成立一个新政府,并使芬兰的政策有了一个新的方向。巴锡基维政府不包括战时政府的任何领导人,但他却邀请了一些极左的政治活动家,甚至还邀请了新近重建的共产党的一名党员参加他的内阁。巴锡基维所宣布的施政方针更是同过去一刀两断,说他将设法同苏联达成“尽可能好的谅解”,并将致力于“诚心诚意地履行停战协定的各项条款”。
  社会民主党内部有人起来反对唐纳的领导,这还导致了其他一些事态发展。很多持反对意见的人退党,参加了新成立的、同共产党结盟的“人民民主联盟”。然而,最重要的国内问题还是即将于1945年3月举行的选举和芬兰今后的领导权问题。当雅尔塔宣言宣称盟国打算在必要时干预前轴心国附庸国的内政时,芬兰人对自己所处地位的担心加深了。1月间,左翼方面要求巴锡基维把战时领导人逮捕起来交付审讯。巴锡基维就这一问题的法律依据征询了前总统斯托耳伯格的意见后宣称,芬兰没有哪一条法律规定过可以把犯了政策错误的公选的领导人交付审讯,不过他要求战时领导人以苏芬关系为重,今后不要谋求担任公职。于是同战时政府有牵连的一些议员候选人退出了竞选,从而为左翼打开了上台的道路。不仅如此,就在选举前夕的3月17日和18日,巴锡基维再次提醒芬兰人民认识这次选举对芬兰的重要性,要求他们给予议会一个“新面貌”。巴锡基维的这两次讲话,就同前些时候由政府成员、前工会领导人埃罗·武奥里所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