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网游竞技电子书 > 一生的读书计划 >

第16部分

一生的读书计划-第16部分

小说: 一生的读书计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自我,理解自己的国家与时代。旅行途中他还利用一部分时间给出现在他生活中的人写信(不邮寄),甚至还写给阿德莱·斯蒂文森(Adlai Stevenson)、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等已经去世的名人。他回忆悲惨的童年(“伟大而忧伤的学校”);尝试将书本中学到的大量知识与令人困惑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他思索历史;从“存在之梦”过度到“智慧之梦”。他的视角几乎涉及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美国知识分子所做的贡献好比巴比特(Babbitt,辛克莱·刘易斯所著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中产阶级成员,对自己的职责和社会理想过于依恋而使之成为思想狭窄和自满的典型,译者注)对美国商人的贡献。与贝娄的诸多人物相同,赫索格精神错乱,不过即便认为自己很正常的读者也会发现,赫索格的喜剧色彩、哀伤情绪、英雄气质并非陌生,其实是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的。
  赫索格认为“心灵需要刺激”,这句话让人会心一笑,但决不应嘲笑。这也许就是贝娄独特之所在:高负荷的情感与思想,在作品里振荡,而在其小说中,振荡尤为激烈。在其思想深处有一种焦虑,时常掺杂着讥讽、掺杂着人道主义悠久传统对“后历史”文化的冲击。
  C。F。
  奇努阿·阿奇贝(Chinua Achebe)
  1930…
  《瓦解》(又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Things Fall Apart)
  将贾西亚·马奎斯(Garcia Marquez)列入该读书计划早期的几个版本中,标志着对拉美作家在世界现代文学上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认可。而在这最新版的读书计划中,最后一个要介绍的是奇努阿·阿奇贝的著作《瓦解》,这不仅说明《瓦解》已经成了世界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且说明非洲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从此以后获得了应有的认可。从这一意义上说,阿奇贝代表着一群非洲作家,如桑戈尔(Senghor), 索因卡(Soyinka),迪奥普(Diop)等等。他们作品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地域的限制。
  阿奇贝出生在尼日利亚,受教育于尼日利亚,属于尼日利亚东南部的伊博人。从伊巴丹大学(Ibadan University College)毕业后在一家公共电台公司就职。但是,1966年,伊博人居住的比夫拉(Biafra)省发生动乱,要求脱离尼日利亚,他不得不中途辞职。此后大部分时间移居国外,主要是在美国。目前他还生活在美国,是一所学院的教授。
  阿奇贝是多产作家,作品涉及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等,但为他带来全球名气的主要他的第一部小说,即1958年问世的《瓦解》。阿奇贝在尼日利亚的一个小村庄长大,在英国传教士与殖民政府的影响下,村庄正逐渐脱离传统,发生着变化。他的小说取材于童年的经历,讲述了一个传统村庄中一位绅士的生活如何被摧毁的故事,而这位绅士既无法理解生活被毁的原因亦无法阻止这种毁灭。
  故事主人公奥孔渥(Okonkwo)是乌姆奥菲(Umuofia)一位既富有又有威望的人。他的庄园丰产土豆,他的宅院宽敞而舒适,妻子们甜美温顺,孩子们活泼可爱;最了不起的是,村民都很敬重他,对他的话十分信服。然而,奥孔渥对困难没有免疫力。比如,当他不慎杀死一位家族成员时,他必须按规定到母亲娘家的村子忍受七年的流放生活。不过,他十分了解传统环境下的困难,知道如何应对。而他对有些东西完全没有控制力,即新建教堂的吸引力。教堂里的“怪异”而陌生的教条、英国传教士的权力、他憎恨的从外村招募的治安随从等,都在诱惑着他的族人。在这种陌生环境中,奥孔渥衰落的悲剧意义在于,他完全了解传统世界,他采取完全正确的行动,说该说的话,行使权力的方式从策略上讲应是有效的,唯一的问题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实际上已经瓦解,他每行动一步,每行使一次权力,他就愈加走向衰落。
  同索福克勒斯(Sophocles)、莎士比亚(Shakespeare)对照一下,阿奇贝塑造的这一人物就好比非洲的俄狄浦斯或李尔王,他不是因命运的不公而倒下,而是因为无视周围的环境,固执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我想,《瓦解》只所以成为现代文学的不朽经典,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其魅力也就在于此吧。
  J。S。M。
  全书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