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网游竞技电子书 > 一生的读书计划 >

第4部分

一生的读书计划-第4部分

小说: 一生的读书计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肃的读者(读亚里士多德没有其它读法)可以理解《政治学》的全部内容。这本书要慢慢阅读。可以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第一,二,三,六和第十部。而《政治学》八部书当中,第一部和第三部是最容易看懂的。
  C。F。
  孟子(Mencius)
  常用纪年前约400…320
  《孟子》(the Book of Mencius)
  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二位伟大的哲学家,其重要性和知名度仅次于孔子本人。孟子的中文名字叫孟子,是孔子学生的学生的学生,从学派继承角度是孔子的嫡传弟子,在中国社会,师生的关系几乎和父子关系一样重要。作为孔子的弟子,孟子名气和道德上享有很高的权威性,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当面侮辱国王还能够活下来,这一事件被记录在《孟子》著名的开篇章节中。
  处游学,靠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提供建议为生。他有一天去拜访梁国的惠王。惠王按礼仪接待了他,问他既然不怕麻烦远道而来,一定会有一些对梁国有好处的事情。孟子一反儒家习惯,言辞激烈,近于无礼:“我只是在讲仁义而义,(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喊道,“哪里谈得好(王何必曰利?)”对这些话我们该做何解释呢?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种种恢复周朝早期的仁治的希望似乎全都破灭了。各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战败国被战胜国所吞并,人们常常违背契约,却不受到惩罚;篡位之事常常出现,国王被臣子甚至亲生儿子杀害;战场上的武力才是得到皇帝提升的最有把握的出路;明确的法条开始代替了昔日贵族之间种种不成文的约定行为。在这种环境之下,孟子穷一生之力探讨人性:人是否是生而善良?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如何解释世间的种种恶行?
  孟子的回答是人性本善,但容易受到影响。人们容易被引入歧途;因此孟子和所有儒家学者一样,强调教化的重要性,特别是道德教育,强调道德的做法至今在东亚地区受到尊重。除此之外,孟子还强调君王的仁义治国对开创清平社会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天子”政治理论认为宇宙本身的仁慈的道德力量与最高统治者的道德水平相呼应,使其不仅天生成为领袖,而且不惧怕任何挑战。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应当将仁治的传统传给他的子孙,同时也得到上天的庇护。但如果统治者不仁,上天就会收回它的授权,就会有仁德之人起义,建立一种新的统治。
  孟子问道,人怎么能知道统治者是不是得到上天的授权呢?就象对于爱情一样,孟子指出,如果统治者有德,他的善行就会照耀全世界,与善良的人性相呼应。人们就会从各处来到他这里,受他的统治。反过来,人们就会连夜逃亡,躲避一个无德君主的统治,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人们会揭竿而起,反对暴君。杀死一个罪恶的国王,算弑君吗?孟子答道:不算,因为他已经丧失了神授之权,在被废黜之前就已经不是国王了。
  这就解释了孟子回答梁惠王的话:只有将其统治置于仁政和正义之上,国王才能表现出他获得了上天的受权。如果他仁治非常成功,各地的人都会愿意做他的臣民,这自然会对国王和他的国王有利;但正如孟子强调的那样,如果只注重结果,而不管得到结果要经历的过程,那将一事无成。
  两千年来,孟子的教化为中国的王朝奠定了道德基础。当然,没有一个国王能够只靠孟子“仁义”,而不靠军队,法典,税收和警察来治国安邦,但“民为贵”,人民拥护仁政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政治理论之中。
  我还应当指出,儒家学派的拥护社会与共产主义观点并非没有受到挑战。除去《论语》和《孟子》之外,读者还应读读道家的基本著作,如《道德经》(Tao Te Ching),《庄子》(Chuang…tsu)。《道德经》主张君王的绝对权力,主张统治者应该遵循“道”,也就是宇宙的力量,《庄子》则主张激进的相对主义观点,主张自我保护,不理世事。
  《孟子》和其它早期中国哲学著作一样,不是由其署名作者写成,而是由几个人共同编写而成的。但它通俗易懂,前后联贯,值得通读。此外,美国当代读者读《孟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国革命间接地得益于这位古人。十七世纪时,欧洲耶稣会传教士从中国传回很多记录着中国皇帝仁治和中庸治国之道的精彩报告,他们希望证明中国人具有高度文化,因此有义务将他们皈依为基督徒。这些传教士的信件为莱布尼茨(Leibniz),伏尔泰(Voltaire),以及其它启蒙运动领袖所热心阅读,特别是伏尔泰还用这个理想化的中国形象做为平台,来批判他那一时代欧洲的统治者。孟子关于人民有权起义反对暴君的观点,通过伏尔泰作品,以及其它的渠道逐渐进入到十八世纪晚期的政治气候当中。在《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中,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虽然并没有说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已经丧失了神授之权;但我们立国的政治文件和这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学说之间的相似之处却无论如何不是巧合。
  圣·奥古斯汀(Saint Augustine)
  354…430
  《忏悔录》(the Confessions)
  自传似乎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最简单的一种,还有比谈论自己的一生更简单的事情吗?但本书当中有很多伟大的诗歌和小说,但伟大的自传较少。在所有自传当中,在西方传统当中最有影响力的,恐怕要算是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与马尔库斯·奥勒留相比,奥古斯丁的性格也许不太有吸引力,但更加深刻。只有愿意在他广阔而深奥的作品森林当中花些时间,特别是愿意读读他的代表作《上帝之城》的人,才能感受到奥古斯丁理性的深度。但是他思想的力度,其对于上帝的执著,对于犯罪和救赎的痛苦关注,每个至少读过《忏悔录》前九部的人都会感受到。
  奥古斯丁是个罗马公民,出生于北非,后来成了希波市(Hippo)的主教,他恐怕算得上是基督教会漫长历史中最有效的辩护者。但正像他告诉我们的那样,他到了人生第三十二个年头才皈依天主教,那时他已品尝过肉体的快乐(包括十三年和情妇生活在一起,那女人为他生了个儿子。)他对上帝的告解听来非常熟悉:“请赐予我贞节与自制,但不是现在。”在他接触了异教摩尼教(Manichaeism)并尝试着阅读了帕拉图主义,怀疑论和新柏拉图主义之后,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读过《忏悔录》的人都会注意到,有很多事情,特别是他可敬的母亲莫尼卡,对他产生了影响,最终将他引向了自己真正的行业。正如第三部第十二章所描述的那样,他在花园中皈依天主教成为基督教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也是神秘主义经验的一个重要实例。
  《忏悔录》中有很多为神学和基督教义辩护的内容,还有大量对于《圣经》的注释,特别在最后四部中更为明显,分别涉及到记忆,时间,诱惑的本质以及对于《圣经》的合理阐释。但该书的力量即使对于不信教者也会产生影响。《忏悔录》原来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将人引向真理。对我们来说他是一部自我启发的杰作是第一部毫不留情地讲述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如何被一步步由人的城市引入到上帝的城市之中的。对于心理学家,对于那些学习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称为各种宗教经验的人来说,这本书永远是有趣的。但除去这些之外,这本书吸引我们是因为我们无法对于奥古斯汀声音中存在的可怕的人性充耳不闻。他绝望地试图告诉我们真理,不仅是他自己的外在的生活,而且要讲述他的灵魂。《忏悔录》是一部经典的心灵自传,在我们的时代很少能找到同类作品。
  莫罕默德(Muhammad)
  完成于650
  《古兰经》(Koran)
  在基督时代早期,西阿拉伯国家是更大规模的闪族世界当中繁华的一部分,在这片土地上,大篷车队从也门到累范特(Levant)地区进行贸易,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大都市社会。犹太人与基督徒同处一个社区之中,《希伯莱圣经》与《新约》都广为人知。那一地区的很多人,也许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亚伯拉罕(Abraham)和他的儿子以实玛利(Ishmael)的子孙。公元约570年,莫罕默德就生在麦加城的这样一个社区之内。他人生中的前四十年默默无闻,他娶了一个有钱的寡妇,在麦加(Mecca)的商人阶层受人尊敬。
  610年,莫罕默德开始宣讲被他称为上帝告知他的神谕,他说,他被上帝选中,警告人们上帝最终的天启(revelation)就要到来了。莫罕默德是个非常有魅力的布道者,拥有了大量追随者,但也树敌众多,622年,他的敌人阴谋刺杀他,但他事先得知了这一阴谋,逃到了邻近的麦迪那(Medina)城。在那里他按照上帝告知他的神谕建立了一个神权国家,因此,公元622年就成了伊斯兰教元年。
  《古兰经》包括114章,或者称为“章节”(sura),这些章在圣书进行书面印刷时完全是根据其长短排列的,最长的在前面,最短的在后面。《古兰经》没有叙事线索,“章节”之前也没有明确的联系。(实际上,“古兰”(Al…Quran)一词就是背诵的意思,在穆斯林世界中背诵《古兰经》是一表示虔诚和笃信宗教的重要活动)。《古兰经》的书面本直到约650年,即莫罕默德632年去世近二十年后,才最终修订完毕。该书按照回忆进行编写,全体成员一致认定,其中包括的所有内容都是上帝真正传授于莫罕默德的。
  在一个非穆斯林信徒的西方读者看来,《古兰经》第一眼看上去显得非同一般,因为它部分继承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内容。《古兰经》中充满了熟悉的人物:亚伯拉罕,摩西,大卫(David),耶稣,施洗约翰(John the Baptist),还有很多其它人都代表着上帝先知和信使。但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个熟悉的世界在透过《古兰经》这一不同的透镜完全变了形状。所有的《圣经》故事,所有的先知和祖先,都变成了一些先行者,只为引出《古兰经》这一被莫罕默德引述的上帝真言。《古兰经》将自己变成了“预言的封印”(Seal of Prophesy),即上帝在地球上的终极天启。
  与些相对应的是,《古兰经》的大部分内容也是告诉明确信徒们如何在伊斯兰(意为“顺从上帝”)国家中生活。这些神权社会中的规定条例被总结为伊斯兰教五大教规(Five Pillars of Islam),分别为
  1。公开表明信仰“世界上只有一个上帝,再无他神,莫罕默德是上帝的先知。”(这一准则中译为“先知”一词的词,实际上意义更为强烈,即“将上帝通知给众人的人”。伊斯兰教是一个坚决执行一神教的宗教,上帝是绝对的,全知全能的,地上与天上一切事物都按上帝的意志进行。)
  2。按照规定的仪式,一天祷告五次。
  3。每年斋月期间从清晨到黄昏禁止进食。
  4。向穷人施舍。
  5。一生至少有一次要到麦加去朝觐,但是要在人身体好,并有足够的经济实际来进行朝觐而不致使家人陷于穷困的条件下进行。
  这些规定,再加上其它许多《古兰经》的规定以及其它后来补充的宗教法条,把穆斯林世界与其它社会区别开来,《古兰经》承诺说,上帝会保护那些顺从他意志的人,而诅咒那些违背他意志的人。因此《古兰经》创造出了一种生性好战而又四处传播教义的宗教群体,而同时,《古兰经》又要求虔诚的态度,让人们有节制,宽容,投身正义。伊斯兰教的历史中出现了很多宗教狂热的例子,而开明而且宽容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像所有的宗教典籍一样,《古兰经》也可以用来证明很多事物的正确性。
  几年以前,我有幸与我国政府中一位地位很高的官员进行谈话,由于当时中东问题新闻出镜率很高,因此我问他总统内阁中有多少位成员对伊斯兰教有足够了解,能说出五大教规是什么。“这很好回答,”他说道,“一个也没有。”在我们这个时代,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穆斯林教徒,而且伊斯兰世界引起我国政府外交政策极大的关注,所以在我看来,就算只为做个好市民,也应该了解一些伊斯兰教的知识。而这也是阅读《古兰经》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其它的原因还有其宏大的诗性语言之美,以及其中折射出的引人入胜《圣经》传统,而这一传统一直是英美的主流文化。
  J。S。M。
  惠能(Hui…Neng)
  638…713
  《六祖坛经》(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佛教于常用纪年前六世纪兴起于印度北部,得益于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Siddahartha Gautama)一生传教。悉达多是喜玛拉雅山脚下一个小国的王子,看到世界各地人们的苦难,他大为震惊,于是找到一个安静之处,在一棵大树,冥想多日,试图搞清苦难的原因。最终,他大彻大悟,成为佛陀(Buddha),又称“大悟之人”(enlightened one),开始按照自己的领悟,四处传播一种全新的教义。
  悉达多在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里长大成人,他也接受婆罗门教的观念:(在《薄伽梵歌》中已经提及),世界本无实体,一些都是空;每个人都曾死去,也曾再生,生死轮回之间由于前世所行善恶种种,而产生“业力”(karma),每个人都应“循世界之法”(dharma),尽自己的义务。在这一传统基础上,佛陀将他的新领悟称为“四谛”(Four Noble Truth):众生皆苦,苦缘于欲,欲望可以克服,克服欲望的方法是“八正道”(Noble Eightfold Path)(正见,正志,正业等等)。佛陀最关键的见解在于欲望可以将人系于业力轮回之上,而幻象则推动自我,使人追求来世,即使来世会使人陷于更深的苦难。幸运地是,佛陀教人可以结束这一欲望的轮回,到达“涅磐”(Nir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