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龙啸大明 >

第761部分

龙啸大明-第761部分

小说: 龙啸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侯,可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风暴之后,船队继续航行,在海上度过了1650年的新年,于1月17日,后明六年闰十二冃二十六日,到达印度,而在途中又有一艘法国船不幸触礁沉没,好在是没遇到风暴,其他各船也纷纷施以援手,因此不仅人员没有伤亡,而且大部份货物也都抢救了出来。

在印度,中国使团也得知了国内发生的两件重大事情,一是中华军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清廷的败亡己经成为定局,二是在今年十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元历的1650年11月11日,商毅在南京正式称帝,建立了中华帝国,改元洪宪,因此现在也就是洪宪元年。

知道商毅已经称帝之后,中国使团上下自是一片欢腾,而其他各国也都纷纷向中国使团表示了祝贺,正好这时也快到中国的新年,因此中国使团也在印度举行了庆祝,并且在印度度过了中华帝国的第一个新年,当然其他使团也在印度进行了休整。

洪宪元年元月十日,公元历1651年3月1日,船队重新出发,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出两条船加入船队,法国使团也在印度购买了一条船,因此船队的总数不变。

后面的航线就熟多了,因此也要好走多了,穿过了马六甲海峡之后,荷兰船首先脱离了船队,去了巴达维亚,而其他船队继续航行,于洪宪元年三月五日,公元历1651年4月24日到达吕宋。

船队在吕宋休息了五天,并派出了飞剪船先行回到南京报信,而在出发之前,荷兰船赶到了吕宋,和船队汇合,荷兰巴达维亚当局也派出了一条船来,加入了船队中,另外也有几个南洋国家派出使团,搭乘中国的船只去中国,朝拜商毅,吕宋的最高军官李华梅也派出一支舰队,护送船队到达台湾。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二四四章 东西方的交流(一)

商毅花了六天的时间,才把这次访欧的经过基本看完,也确实是感慨颇多,这次访欧之行,取得全面的成果,其重大意义并不在逐驱满清,恢复中华之下。

只是让商毅觉得遗憾的是,由于这个时代的交通情和实际的国际环境,自巳不可能像后来的国家领导人那样,亲自去其他的国家访问,现在这个时候,中国以外的世界同样精采,克伦威尔、路易十四、菲利普四世,这些都是欧洲历史,仍至世界都俱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而像唐宁街10号,卢浮宫连另一时空里的商毅也没有去过。

其实到现在为止,绝大多的帝国官员还不能理解,商毅为什么会这么热衷于和欧洲各国进行交往,如果说仅仅只为做生意,跟本就没有必重远赴重洋,因为只要中国门户开放,欧洲各国的商船就会趋之若鹜一般的驶来中国;如果是为了炫耀国威,享受四海归服的征服感,但商毅并没要求欧洲各国进贡、朝贺,而是以平等的姿态与欧洲其他国家交往。

只有极少数人才隐隐约约的认识到,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确实有一些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而商毅的某些政治主张,虽然与中国的传统背道而驰,但却和欧洲各国的制度却颇有些相似之处,这大概也就是商毅执着与欧洲各国进行来往的原因吧。

但只有商毅知道,现在的欧洲,虽然从整体综合实力上看与中国差不多,甚致在一些方面还不如中国,但欧洲各国己经走上了一条与中国完全不同的道路,经过了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各国己经普通开始重视人文主义、重视理性和科技,资产阶级开始兴起,而且随着三十年战争和英国革命之后,宗教神权的力量被大大削弱,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也开始占据主流,思想启蒙运动也己经开始,整个欧洲都己经踏上了通向近代的大道,飞步前进。

如果按另一时空里的发展进程,这个时候的中国仍然还在封建专制、小农经济的道路上蹒跚慢行,在不久的将来,欧洲就会全面超过中国,并且将中国越甩越远,一直到二百年后,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了中国长达一百余年的屈辱历史。

虽然说商毅的到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清廷的时代己经彻底不存在了,但中国的历史发展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还不得而知,毕竟改朝换代容易,但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就太难了,由其是在基本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新的帝国之后,掌握了最大的权力,但正如后世影视剧里常说的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商毅也越发觉得自己背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性。

算起来商毅来到这个时代已经有十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除了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击败清廷之外,商毅也为改变中国的社会发展方向做了许事情,在经济上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努力扶植工商业,重视科学技术,还运用了蒸汽机;在思上提倡经世济用,格物致知之学,反对清谈、命理道义,并且重视教育和自然科学;而在政治上也有尽力做到政令公开透明,扶植民族资产阶级,而且也引入了议会制度。

而且甴于商毅消灭了清廷,也使中国社会,主要是南方地区避免了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得以稳定持绫,因此也不会有什么文字狱之类的思想禁锢,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并没有被打断,也确实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但总体来说,改变的仅仅只是长江中下游的东南沿海一带地区,和全中国相比,虽然不能说是微乎其微,但也确实是所占的比例很少,而且相对来说,这一带地区本来就是中国商品经济发达,社会思想较为开放,也容易接受新鲜观念和事物的地方,而在中国的北方,西南、西北的广大地区,并没有发生丝毫的变化,而且这些地区的改变,就要困难的多了。

毕竟社会改造不同于军事,不是毕其功于一役,打赢一两场决定的会战就可以解决问题,更不是能够用行政手段强令就可以完成的,就是在东南沿海一带地区,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己不再是萌芽状态,但依然还没有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而民族资产阶级,也还远不能担付起主导整个国家的重任,还需要精心的培养,耐心的等待,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虽然说商毅现在也才三十出头的年纪,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在皇位上坐稳三十到五十年左右的时间,但社会改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都是要以百年为单位计算,欧洲社会的近代发展可以从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算起,一直到十八世纪未期的拿破伦战争时期才基本完成,其间长达三百余年,因此商毅在位的时候,或许可以保证中国向近代社会发展下去,一但商毅不在位了,继承者是否还能够坚持商毅制定的国策,封建势力是否会卷土重来,发展道路是否会走错,都是难以预料的事情。

因此大力发展与欧洲各国的关系,全面加强东西方的交流和来往,用外力来促进中国的自我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学习和借鉴欧洲的经验,也是保证中国在商毅之后,仍然能够继续前进,而不走回头路,那怕是出现暂时的复僻,也能得到修证。

不过和另一时空相比,现在的中国还是有不少优越的条件,东西方的整体差距并没有拉开,中国还有足够的时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明末的时候,中国正处在一个关健的分叉路口,如资本主义经济荫芽,人文主义、理性、科技包括原始的民主思想等等,都己经有了那么一点意思,而且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也开了一个头,整个中国社会在保守之中,仍然还保持着不小的开放心态,并非一无事处,只是在另一时空里,被清廷入关彻底打断,整个社会也呈整体的倒退。

现在则不同,清廷己经彻底灭亡,而在商毅的努力下,当然也仅仅只是在其中起了一个引导作用,这时的中国至少可以说己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如果在商毅的在位期间,能够保持相当一段时间,成为一个大势所趋,那么就算商毅不在其位了,也不用担心中国会又走上回头路,还是那句话,社会发展,并不是以个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商毅也理清了自已以后的主要任另,就是在自己在位期间,尽力的推动中国在通向近代的道路上走得越远越好,同时也尽量培养一批新的,适应这一发展的人材,而在此期间,东西方的全面交流和沟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这才是商毅不遗余力的推动中国与欧洲进行交流发展,并且给这次访欧的经过,极高评价的主要原因,当然就访欧这一事件本身来说,也确实是一件划时代的重要大事,而在若干年之后,东西方的历史学家们为中国和欧洲在十七世纪中期几乎同时向近代国家发展,到底是谁影响了谁,而一直争论不休,当然也催生出一大批以此为研究课题,吃饭生存的人。

商毅当然不会知道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商毅连续接见了各国的使团代表,当然这种接见纯属礼物上的接见,不会谈及任何的实际问题,也就是互相问候,然后泛泛而谈,说的都是什么中国和*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套话,然后就是互相交换礼物,招开宴会,看中国戏等等事情。

而在这一片充满友好气氛的背后,内阁、外交部、商务部也和各国的使团频繁展开了谈判,商讨中国和各国之间的贸易来往问题,因此在这一段时间里,外交部也成为帝国政府部门的焦点所在,每天都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语言在激烈的争辩交锋,双方在谈判桌上为了各自的利益,唇枪舌剑,各不相当,大到两国间的关纟礼节定位,商船泊地,商馆选址,小到关税的一个百分点,都会引发争论。

那怕是面对洋国丈冈萨雷斯候爵,帝国的外交官员也不会轻易退让一步,以致于老头子在和女儿见面的时候,都要大倒苦水,这个女婿还真的一点面子都不给,难到说让着自己一点就那么难吗。

而亚莉桑德拉则笑着告诉老头,在中国有一句名言,叫“亲兄弟明算帐”,也让冈萨雷斯候爵彻底无语,只好打消了走内部路线的念头,把精力全部都放到谈判桌上。

其实大方向和立场中欧双方都一致的,就是双方都想互相通商来往做生意,而所谓的争论,只不过是为了让本方在双边贸中多得一些利益,因此在不断的讨价还价之中,一份份和约也还是都陆续签定出来。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二四五章 东西方的交流(二)

在这一系列的谈判中,英国人是最满意的,一来是中英之间正处在一个蜜月期,也有进一步增加双方来往的意向,对于双方的交往也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有必要加强政治和两国官方的来往和沟通,二来是现在中英双方的来往交流办比较多了,对各自的底线和心理预期也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最为重要的点就是,双方现在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就是有一些,也抵不过贸易带来的利益。

因此在洪宪二年五月十九日,双方签下了《中英谛结友好建交条约》,史称《中英第二次南京条约》,大致的内容是:中英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纟,中国在伦敦,英国在南京建立各自的大使馆,互相派驻使臣,英方的第一任驻华大使就是这次使团的团长,奥青雷克马戛尔尼,同时就双方大使馆的权力、地位、公涵格式、礼仪,以及驻使馆人员、士兵、外交豁免权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达成了一致,而中方将在今年年内选出驻英大臣,并组建使馆成员,在明年年初出发赴英国上任,英国也将继续履行帮助中国在印度建立殖民地的承诺,而俱体事项,由马戛尔尼付责与中国协商,而中国也答应,将在明年组织赴印开避殖民地伪人员。

这是政治层面,而在经济层面上,双方又签《中英联合经贸协定》,主要内容是:双方都给对方贸易最惠国待遇,以对等原则,免除对方的关税,口岸税、船泊税等等;并各自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办理双方在对方海关贸易中的相关手续;中英双方各自向对方开放一个港口,作为对方的专用贸易港,可以用来停泊船只,建立商馆、存放货物,以及进行贸易来往等等,英国给中国提供的是普利茅斯、米尔福徳和多切斯特三个港口之中的一个,而对于中国方面,英国提出希望将自己的专用贸易港口定在广东的新安县,还有双方商馆的人员、士兵、配置武器等等问题,也都对等一致。

广东新安县,就包括了后世的香港地区,因此商毅也不得不承认,英国人确实有眼光,不过英国提供的普利茅斯、米尔福徳、多切斯特这三个地方也不差,在后世都是英国著名的港口城市,这样算起来,也算是对等的,商毅的选择是普利茅斯,当然将英国选择的新安县正式定名为香港。

另外就是英国的第一任驻华大使奥青雷克马戛尔尼,商毅查了一下,发现他原来是在另一时空里1793年访问中国的英国外交家乔治马戛尔尼的祖先,因此商毅也不明白,这到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呢,当然马戛尔尼(Macartney)这个名字的译音,是商毅按照另一时空里的翻译定下来的,如果按严格的翻译,应该叫麦克特尼更为适当,不过商毅这么定下来,大家也就跟着叫,而这位英国大使现在还不懂中文,听起来觉得差不多,当然也没有意见。

随后中英双方又《中华时报》上发表了中英联合声明公报,表示中英己经建立起大使级外交关系,从此以前要互相増进友谊、加强交流、沟通与合作,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东西方交流,社会进步作出自已的贡献,在第二年,英国使团回国之后,在英国报纸《毎周新闻》上也进行了发表了这份中英联合声明公报的英文版。

在中国和英国签定了一纟的条约、协定、公报之后的第三天,中国又和西班牙签定了《中西友好贸易合作条约》也称《中西南京条约》。

这是一份包含了政治、经济两方面内容的条约,主要内容为:西班牙承认中国在吕宋群岛地区的权力,并为西班牙殖民者在马尼拉的屠杀行为道歉,并且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中国接受西班牙的道歉,本着中西友好的大局出发,不再追究西班牙的责任,并将释放一批西班牙士兵和原马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