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正说明朝三百年 >

第1部分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1部分

小说: 正说明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     ∨    
  (﹏)。。 (﹏)  
╰╯




《正说明朝三百年》作者:孙景峰 李金玉【完结】

内容简介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从洪武帝朱元璋创建大明到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殉国,明王朝经历了277年的兴衰。如果再加上南明政权的21年,明朝有近300年的历史。 
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朝代,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活跃的朝代,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荒唐的朝代……我们这里试图以优美的文笔和翔实的史料向读者展示一轴明朝历史的写实画卷,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明朝,它的皇帝、后妃、宗室、内阁,它的宦官、将相,它的城市、宫苑和陵园,它的宫廷倾轧、民族争斗、思想文化……



F0 1  明代的帝王

明代的皇帝制度(1)



明代《出警图》,羽林军为皇帝护驾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关于明朝的起迄,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是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在明朝灭亡后,其残余力量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先后在南方各地建立起数个政权,史称南明,共21年。严格地说,南明政权已经算不上是中央政权。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明朝的来龙去脉,我们把南明政权21年的历史也包括在内,这样加上明朝原有的277年历史,整个明朝共有将近300年的时间。

大明皇帝之玺在将近300年的时间里,明朝与历史上的其他封建专制王朝一样实行皇帝制度。明朝从建立至灭亡共有16帝,依次为:太祖洪武帝朱元璋(年号“洪武”,在位31年)、建文帝朱允炆(年号“建文”,在位4年)、成祖永乐帝朱棣(年号“永乐”,在位22年)、仁宗洪熙帝朱高炽(年号“洪熙”,在位8个月)、宣宗宣德帝朱瞻基(年号“宣德”,在位10年)、英宗正统帝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在位22年)、代宗景帝朱祁钰(年号“景泰”,在位7年)、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在位23年)、孝宗弘治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在位18年)、武宗正德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在位16年)、世宗嘉靖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在位45年)、穆宗隆庆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在位6年)、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年号“万历”,在位48年)、光宗泰昌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在位1月)、熹宗天启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在位7年)、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年号“崇祯”,在位17年);南明政权前后共有5帝,依次为:南明福王弘光帝朱由崧(年号“弘光”,在位2年)、南明唐王隆武帝朱聿键(年号“隆武”,在位1年)、南明鲁王监国朱以海(在位1年)、南明嗣唐王绍武帝朱聿(年号“绍武”,在位41天)、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年号“永历”,在位16年)。

明朝与历史上的其他封建专制王朝一样,实行皇位继承的世袭制度,但有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建立大明封建王朝之后,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元朝由权臣决定皇室事务、专擅国政对本身统治造成的危害,于洪武元年(1368年)宣布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企图奠定稳定、巩固的朱氏世袭统治。在屠戮功臣、改组国家中枢机构的同时,他又大封诸子为王,予以厚禄,尤其是对年长诸子,如秦王朱樉、晋王朱、燕王朱棣、楚王朱桢、齐王朱榑等人均授以兵权,分别派遣他们治兵于腹里或边塞要地,任命他们率领大军出发征讨或负责军屯戍边等。朱元璋的意图是“立太子为天下本”,“用宗室以为天子屏藩”,由自己的儿子们掌握军事大权,以之作为朝廷的支柱,既可不虞反侧,又可镇压一切异己力量。

事实证明,在立太子定储位的同时,大力培植和加强诸王的军事政治力量,是一项自相矛盾的错误政策。由朱元璋亲自确立的明代立储、封王全部归朱氏皇族宗室的做法,不但在财政和民政上成为朝廷的大累赘,而且实际上对皇位继承和行使皇权造成了极大威胁,一度成为全国性大动乱的源头。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按照传统的做法,册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即法定的继承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上台之后集中全力废黜诸王,实行坚决的“削藩”政策,但是燕王朱棣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举兵南下,攻陷南京。应该说朱元璋尸骨未寒,其亲自确立的立储和封王的办法就已经完全破产。他的子孙们兵戎相见,交相声讨厮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由于对皇位的争夺。朱棣在消灭建文帝势力登上帝位后,仍然是按照传统的做法,封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立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孙,亦即为第二位继承人,同时也同样实行“削藩”政策。但令朱棣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几个儿子也为夺取皇位继承权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朱棣一度甚至受谗轻信,差一点就要将朱高炽废黜并杀掉。朱高炽虽然最后勉强继位,但在位仅八个月即去世,其子朱瞻基顺序继承,但开始时地位并不稳固,汉王朱高煦以皇叔之尊举兵反叛,欲重演“靖难”之事,后被戡平。

这些事实说明,在明初五帝统治的六七十年间,皇族近支中争夺皇位的斗争是非常剧烈的,因而使政局一再动荡。但是明代皇族争夺帝位的斗争并未到此止步。明宣宗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因“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也先俘虏北去,由其弟朱祁钰监国,随后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是为景帝。朱祁钰一登帝位,便极力要完全夺得帝统,首先便将朱祁镇的长子、原已被册立为皇太子的朱见深废黜,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他还一再阻止也先送回朱祁镇,怕他回来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其后,朱祁镇终于被送回北京,朱祁钰竟将他深锁在“南宫”之内,不许外出,不许臣下朝觐,不许过问朝政。而朱祁镇又在朱祁钰病危时,乘机夺回帝位,宣布复辟,复立朱见深为皇太子。在此一立一废一复辟之中,这些皇室子孙为争夺最高统治权,丝毫不讲什么亲情之谊,也从来不以什么礼教宗法伦常为念。

明代的皇帝制度(2)

另外,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先后有过安化王朱寘鐇之反、宁王朱宸濠之反,都是企图夺位。朱厚照无子,死后议立其堂弟朱厚熜为继位皇帝,是为明世宗。朱厚熜一登位,便发动起一场所谓“议大礼”之争,要为自己死去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争上一个皇帝的谥号,为此不惜酿成重大的政治争论,甚至兴起大狱。因此可以说,明朝如同历史上其他封建专制王朝一样,并未有效地解决皇位继承问题,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制定出来的宗藩制度,不但未能起到屏卫皇帝统治的作用,而且还往往从内部进行破坏和瓦解,引起连续不断的动荡。

明代《出警图》,羽林军为皇帝护驾

不过,明朝皇帝制度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发展。为保持和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明朝各个皇帝都极力提高君主大权,以君主作为权力主体,从制度上保证全国统治权力高度集中,而且表现得更为明确,规定和安排得更为周详具体,举凡官制、人事、行政区划、立法、司法、财政、民政、军事各方面的主要权力均由皇帝亲掌之并独掌之。例如,行政方面,要求绝对统帅和指挥自中央朝廷到地方各级行政系统的所有官吏,要求各系统各部门彻底根据皇帝的意志和指令办事,一切由皇帝发出的诏、诰、敕、旨、上谕、朱批等,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不允许有任何抗拒、违反或异议;制定和执行法律方面,明朝皇帝实际上拥有立法、执法、违法和废止法律的全权,而且将法律的镇压锋芒主要指向黎民百姓。明朝的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等,都曾亲自参加制定或修改法律的工作,并亲自审理案件和掌握最终判决的权力;财政方面,明朝皇帝要求掌有对国家财政收支的全部支配决定之权,明末的加派辽饷、练饷、剿饷等等,都是由皇帝决定,并强制执行的;军事方面,明朝皇帝不仅拥有对于军队的绝对控制权和最高指挥权,而且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军事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具有独异特点的卫所兵制,就是将日常管理训练的军政和战时指挥作战的军令分开,以防止任何人拥兵自重,造成割据叛乱的危险。

在强化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方面,明朝皇帝制度中还有两个重要方面,那就是明朝的宦官专权现象和特种镇压部门的设立。明朝皇帝虽然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但又害怕大臣将领和自己争权,害怕无法严密控制正规国家机关和职官的活动,不敢依靠他们,转而依靠自己身边的宦官,并设立了庞大的宦官机关系统,即所谓12监4司8局等24个衙门。这24个衙门均设有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等,最多时曾统领10多万宦官,由此造成了宦官专权现象,著名的宦官如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均曾擅权专断,败坏朝纲。与宦官专权现象相应,明朝皇帝为强化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设立了特种镇压部门锦衣卫和东西厂,形成了明朝历史上极为专制而又独特的特务政治。

当然,明朝皇帝制度不仅仅是上述这些内容,每一位皇帝也总是有自己比较独特的统治方式,这些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平民英雄”起乱世“血腥皇帝”创伟业——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像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比较贤明的封建帝王,一生勤奋好学,励精图治,百折不挠,从一个贫苦的放牛娃成长为一代开国君主。后世对朱元璋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是“平民英雄”,也有人说他是“血腥皇帝”。但无论如何,他的传奇身世与创业史,总是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贫苦身世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东乡一个佃农家庭,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故名重八,后来改名元璋,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因没钱交学费,只好退学给人家放牛。

朱元璋出生时,元朝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大旱。次年春天,淮河流域又发生了蝗灾,遍地荒芜,继之瘟疫流行,人畜大批死亡。灾难同样降临到朱元璋的家里,他的父亲、母亲、大哥、大哥的儿子在一场灾难中相继去世,大嫂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家里只剩下他和二哥。

虽然性命保住了,但是日子实在没办法过下去,二哥只好出外逃荒。朱元璋因为年纪小,只好到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但寺里也没有更多的余粮,他只做了几十天的和尚,便被打发出门,一路流浪乞讨,云游四方。

在外漂泊了整整三年,直到至正八年(1348年),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觉寺。三年艰难困苦的流浪乞讨生活,使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社会阅历,磨炼了他的坚强毅力,但他也饱尝了颠沛流离的艰辛和痛苦,铸造了他性格中残忍、猜忌的一面。这段生活经历对于他以后事业的成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朱元璋回乡以后,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首举义旗,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很快影响全国各地。他们以红巾包头,故称为“红巾军”。次年二月,郭子兴等人也率众在濠州起兵响应,占据了濠州城。

明代的皇帝制度(3)

身居清静之门的朱元璋,亲眼目睹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心情难以平静。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由儿时的伙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二十四岁。

郭子兴像乱世成英雄朱元璋入伍后,打仗机智勇敢,又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把他由一名普通士卒提升为亲兵九夫长,并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他为妻,由此朱在军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此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逐渐掌握了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为拥兵十万的大元帅,在通向皇帝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朱元璋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勤奋好学,在打仗的间隙也不忘记读书学习,同时喜欢结纳儒士。他先后网罗了李善长、陶安、朱升等一大批儒雅之士,经常与这些人一起讨论,谈古论今,分析时势,请他们帮助出谋划策。

至正十六年(1356年)春,朱元璋亲督水陆诸将攻占集庆,并将之改名为应天府,作为他发展的基地,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儒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以后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集中兵力在鄱阳湖击败陈友谅,然后掉头东向,擒杀张士诚,又制服了浙东的方国珍,平定了福建的陈友定,接着又乘胜南进,攻克广东、广西,占领了除四川、云南之外的整个南部中国。

朱元璋北上灭元图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又调集精锐部队,不失时机地北伐。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攻克元朝的首都大都,统治中国近一百年的元朝遂灭亡。在南征北伐取得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四十岁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欢呼声中,登上皇帝的宝座,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南京为首都。经过十六年的戎马生涯,朱元璋终于由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强化皇权在后人眼中,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经历传奇的历史人物。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贤明与暴虐共处。这一点在他的统治体制尤其是强权政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元璋出身平民,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