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正说明朝三百年 >

第4部分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4部分

小说: 正说明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孝孺像这些事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最为惨烈。方孝孺是当时最有名的儒士,朱棣召他为其写即位诏,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以死相威胁,方孝孺不为所动,朱棣便问,“即使你不怕死,难道连你的九族也不顾了吗?”方孝孺大义凛然,朗声回答:“便十族奈我何。”朱棣大怒,将其灭门十族。所谓十族,就是在九族之外将朋友、门生牵连在内。自古以来,最严厉的刑罚莫过于诛九族,从来没有诛十族的先例。方孝孺一案,可谓空前绝后。

这之后,朱棣又兴“瓜蔓抄”。所谓“瓜蔓抄”,含有顺藤摸瓜之意,即转相攀援,广加株连,滥杀无辜。此事始于朱允炆的御史大夫景清。景清在朱棣登基后并没有马上殉节,而是委身于朝班很长时间。一天,他身穿绯衣,暗藏利刃,准备行刺朱棣。朱棣见其神色异常,命人搜身,得到利刃。景清当庭辱骂朱棣,不屈而死。朱棣命人将他剥皮实草,系于长安门示众,并令人用铁刷子将景清的肉一层层刷下,还把骨头打碎。景清死后,其街坊邻居,甚至包括和景清稍有些关系的人都被杀。这种打击面比“诛十族”还要宽,因为“十族”还有明确的界限,而这种“瓜蔓抄”几乎没什么界限可言,所以无辜受牵连被杀者不计其数。

对建文朝遗臣的这场大屠杀,前后延续了十余年,无辜罹难者成千上万,难以尽数。其杀戮之惨,手段之恶,株连之广,甚至超过了异族入侵,确为历朝历代所罕见,朱棣因此遭到后人的严厉谴责。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毫无疑问,朱棣还是应该在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综观其一生,文治武功不逊色于历朝君主。

文治武功名垂史册 篡弑屠戮任人评说(2)

永乐年间所造铜铳“马上天子”朱棣自马上得天下,在血与火中建立起永乐政权,其一生起于兵,最后又死于行军途中,因此可谓马上天子,并由此树立赫赫威名。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时为燕王的朱棣第一次率军大规模出征,对元朝残余势力蒙古乃儿不花发起攻击,兵不血刃地大获全胜,得到朱元璋的嘉奖,遂命其节制北部边境兵马。这次出征,不仅使他的军事实力大大加强,而且也使他声名鹊起,成为通往皇权宝座的良好开端。

靖难起兵后,朱棣率军进行了很多次战斗,初步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第一次战斗是在怀来击败建文帝的大将宋忠,解除了北平周围的军事威胁,提高了军威。不久开平、龙门、上谷、云中、永平等处守军纷纷投降,壮大了朱棣的力量。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在真定大战中,朱棣又率军击退了建文帝派来的老将耿炳文,迫使建文帝用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在随后进行的郑村坝之战中,建文帝数十万军马又被朱棣击败。郑村坝大战之后,原本锐意削藩的建文帝却变得软弱起来,罢齐泰、黄子澄职,希望息兵。此时朱棣兵强马壮,自然不会讲和。双方在白沟河摆开阵势大战,朱棣抓住战斗中难得的时机,指挥部队猛冲,一举击溃南军。白沟河之战是一场事关全局的决定性战役。这以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建文三年(1401年),朱棣又率军在灵壁之战中击败南军。此战之后,朱棣再也没有遇到过大的战斗,顺利地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兵临南京城下,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明成祖第一次北征刻石永乐年间所制青花梅瓶除了靖难之役中几次大的战事外,为了确保边疆地区的安定团结,朱棣曾率军进行过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平定南方的安南与五次亲征漠北蒙古。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遣兵80万出征南方的安南(即交阯国,今越南北部)。永乐五年(1407年)将安南国王、太子等人活捉,并改安南为交阯布政使司,成为中国的一个省。当时,对明王朝最大的威胁不是南方的安南,而是北方的蒙古。蒙古分裂为三部:鞑靼部、瓦剌部和兀良哈部。朱棣对蒙古采用恩威并施、分化瓦解的策略。兀良哈部早已归附,并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立有赫赫战功。鞑靼部势力较强,朱棣有意联络瓦剌部,与之抗衡。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命丘福率军10万征讨鞑靼,不意全军覆没。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亲率大军50万人出征。五月,在成吉思汗兴起的斡难河与本雅失里部遭遇,双方大战,最终本雅失里败逃。回师途中又遭遇阿鲁台部,激战数日,阿鲁台战败逃遁。朱棣第一次亲征大获全胜,鞑靼部的势力被削弱了许多。随着鞑靼部的衰败,瓦剌部强盛起来,时常骚扰边境。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决定第二次亲征,并让皇太孙随行。六月七日,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明成祖像遇到瓦剌的主力部队。这场战斗十分惨烈,双方损失相当,直到傍晚敌人才败走。永乐二十年(1422年)、二十一年(1423年)、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又三次亲征蒙古。

朱棣五次对蒙古用兵,目的在于保证北方边境的安宁,并消除元朝复辟势力的威胁。在第五次亲征的归途中,朱棣身体不适。到了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朱棣突然病逝,享年65岁。

文韬武略的明成祖朱棣一生智谋过人,虽有武功,但更擅文治,以自己的文韬武略巩固和发展了大明政权,多少带有开国君主的气质。可惜他好大喜功,使他的政绩大为减色。其“文韬武略”主要表现在:

果断削藩。虽然朱棣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决定不满,但自己执政后也认为藩王势力太盛,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决定削藩。但朱棣不像朱允炆那样文弱与寡断,而是有威有谋,削藩有方:凭持重兵在手,将众藩王或迁南方,或废为庶人,分别解除了各藩王的兵权,使诸王的帝国之梦难圆。

确立内阁体制,加强皇权。朱棣亲自从官僚中选拔人才充当自己的顾问,协助办理政事。任命解缙、胡广、黄淮、永乐时期北京城平面图杨士奇、杨荣等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同时,又重用司礼监宦官,授予其“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官民隘事”等大权,使其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而最后的决断权属于皇帝。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在洪武朝“锦衣卫”之外,另设“东厂”,由亲信宦官统领,专事侦缉、搜捕、惩办所谓“妖人”、“叛逆”、“大奸恶”。

迁都北京。朱棣长期镇守北京,深知北京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视北京为龙兴之地。即位之初,他仍以南京为京师,不过早有迁都北京的打算。但他并非是贪恋王府旧地,更多的是考虑到如何加强北方的边防。永乐四年(1406年),他征调工匠、民夫百万人,开始修建北京城及其宫殿,做迁都的准备工作。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历时十四年的工程结束后,迁都准备就绪,朱棣下诏正式迁都北京,改称京师,以南京为留都,同样设立一套政府机构,但诸司印信全都移至北京,北京从此成为明朝的首都,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编纂书籍。朱棣君临天下之后,尊儒纳士,锐意标榜文治,喜欢聚众编书,命人编有《古今列女传》、《历代名臣奏议》、《五经四书大全》、《为善阴骘书》、《孝顺事实》等。其中以《永乐大典》最为著名。《永乐大典》编成于永乐五年(1407年),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内容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自先秦至明初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文治武功名垂史册 篡弑屠戮任人评说(3)

郑和下西洋。郑和,回族,本姓马,小名三保(三宝),人称三宝太监。他在洪武年间成为明军俘虏,入燕王藩邸为宦官,成为朱棣的亲信。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郑和曾经七下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在永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也是西方公认的“世界十大航海家”中唯一的中国人。朱棣为何让郑和六下西洋呢?按照《明史》中的说法,目的有二:一是寻找建文帝踪迹,二是向海外诸国显示大明王朝的繁荣富强。

浚通南北运河。朱棣即位后,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发展经济,永乐九年(1411年),命刑部侍郎金纯与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以畅通运道,缩短南北漕运的路程,确保水路运输正常。当年七月,会通河故道浚成,南方漕船再不用远涉渤海,由会通河可直达北京各地,会通河成为当时国家经济的大动脉。

巩固边防。除出征安南、五征漠北蒙古外,朱棣还在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在西南地区,建立贵州布政司,在当时称做西番的青海、西藏一带,修建驿路,设立驿站,敕封番僧王号,加强管理。

仁政治国人鲜知 承上启下续正统(1)



大明混一图

仁政治国人鲜知承上启下续正统——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像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是明朝历史上的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年(1404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登极,次年改年号为洪熙,史称洪熙皇帝。他执政不到一年,而做太子却有20年的历史,因而他的很多事迹都被历史湮没了,以致于很少有人把他和他那铁血雄主的父亲朱棣联系起来。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仁政治国,才为明朝的后世之君守成丰业准备了条件,因此可以说他是位承上启下的皇帝。

二十年的太子生活明仁宗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幼年即读儒家经书,生性仁厚儒雅,沉静好文,言行识度,很早就知儒家治国之道,以聪慧仁德著称,深受祖父朱元璋的宠爱。

据说,朱元璋曾让秦王、晋王、燕王的嫡子同时进京,要考察一番。朱元璋让他们去检阅部队,只有朱高炽回来晚了。朱元璋问他原因,朱高炽说,天气很寒冷,我想等军士们吃完饭再检阅,所以回来迟了。朱元璋很高兴,夸奖说,“小子知道恤下了!”又有一次,朱高炽奉命批答奏章,批好后,呈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发现奏章里有一些错别字和一些小毛病没有改过来,就问朱高炽是不是没有看到,朱高炽回答说,孙臣以为小过不足以上渎天听,朱元璋大喜,接着又问他尧舜的时候,老百姓遇到水旱灾害怎么办?朱高炽说,要“恃圣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很高兴,说,“小子异日不可量也”。

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这个儿子并不讨他喜欢,甚至可以说朱高炽一生也没有赢得他的欢心。朱棣起兵靖难时,因为朱高炽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朱棣就命他留守北京。虽然朱高炽生性仁厚,却并不懦弱。奉命居守北平期间,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虽然当时上有母亲徐氏,下有姚广孝、顾成等人相助,但仅以万人坚守孤城,也确实不易,可见其绝非庸懦之辈。

在此期间,建文帝曾遣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但朱高炽仁孝如一,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忙派人把建文帝诏书和诏使一起原封不动地送到朱棣面前,才免却了父子相残的悲剧,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由此便使朱棣不得不说,“留守之功胜于征讨”。

尽管朱高炽以仁厚儒雅获得了极好的名声,但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在通往皇位的路程上布满了坎坷。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出现了犹豫:朱高炽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皇二子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英俊武勇,在靖难中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后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希望立朱高煦为太子,因为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朱棣登基后没有立即册立太子,对此朝臣多有觉察,于是纷纷上言,请求建储。不少勋臣贵戚都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理由不外是“靖难有功”,文臣则大都支持朱高炽,其代表人物是兵部尚书金忠和内阁学士解缙。金忠在朱棣面前列举历代立嫡故事,劝他册立嫡长子朱高炽。朱棣再去问解缙,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听罢低头不语,解缙知道朱棣平素最喜爱长孙朱瞻基,于是顿首道:“好圣孙。”朱棣终于点了点头。实际上这些文臣们所坚持的不仅是立嫡长的旧制,更重要的还是他们对皇帝的选择。文臣们渴望一个像朱高炽那样“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的仁君。

也许是文臣们不失时机地支持朱高炽起到了一定作用,也许是迫于明朝的内阁制度以及封建社会长幼有序的传统压力,更重要的是朱高炽作为燕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错误,废之无名,而且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朱棣最终于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正式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同一天,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被封为汉王和赵王。

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成祖朱棣因北征和筹划迁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炽监国,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才随成祖到北京。监国时期的朱高炽,是在父皇多疑、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陷害中度日的。由于有杨士奇等大臣的大力协助,在处理日常政务及臣属关系,皇家父子、兄弟关系诸方面都适宜无错,加之汉、赵二王夺嫡野心暴露,被朱棣贬斥,太子妃张氏和皇孙朱瞻基受到朱棣的宠信,使朱高炽度过了监国时期的危难。

十余年的监国经历,使朱高炽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治国能力,为登基后稳定统治秩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永乐二十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