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奸佞!给朕跪下 >

第14部分

奸佞!给朕跪下-第14部分

小说: 奸佞!给朕跪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月不入宫,不见陛下,正是为了令陛下毫无助力,自行处理政事。
历朝历代,丞相为皇帝肱骨,为皇帝分忧解劳,本朝也如此。谢临有奸佞之名,不止是因他弄权,更是因他亦有监国之责,陛下初登帝位,势力手段尚且不足,谢临难免越俎代庖,为陛下大刀阔斧,斩去层层乱麻,将权力之形,抽丝剥茧,露出本质,供陛下咀嚼。这样,也就难免得了个不怎么好的名声。
万兆二年,谢临本想着陛下能力初显,正是亲政的好时机,不如逐渐放手,许多事都由着自己这丞相来替陛下引导掌控,于情于理,皆不适宜。陛下毕竟没有真正经历过没有谢临辅助的日子。
若说丞相放权,莫过于守孝丁忧。当年自己考中探花,却被洪水淹没,家破人亡,本该回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功名仍在,仍可回京做官。
然而当年的永留皇帝,即先帝兄长,却只给了谢临三月假期,命他三月后即返京述职。谢临曾疑惑问之,永留皇帝当日屏退左右,缓缓道:“汝见解独特,与我朝臣子,与这一科的其他考生,皆大不相同。世事变幻,三年光阴,似短实长,三年之后,汝为何,朕为何,这江山为何,朕不能解,朕想,汝亦不能解。”
谢临沉默。
永留皇帝目视谢临,透着了然,“科举令天下读书人前仆后继,朕却知晓汝无意为官,朕看得出来。朕也无意去探知汝之私密。”然而就当作朕不愿放过人才吧,京师朝局变化,朕虽是皇帝,却也常常探知不透,汝本为白纸,于京师这等嘈杂之地,会变成何种模样,朕也很想知道。”
那一年,谢临自请为亲人守孝三年,实则也打着不再做官的主意。却不料为永留皇帝看出,只批了三月假期。三月之后,谢临亦不知自己究竟是带着何种心态回来的。虽然当日谢临是一甲第三,探花之名,实则本朝殿试后,他是唯一一个被留下来,在京师为官的进士。状元,榜眼等才学比上自己更优的,也都被外放做官去了。
倒真被永留皇帝说中了。三年时局变幻,南有琉球侵扰,北有夷国壮大,外患勾得内忧,群臣坐大,贪官污吏横行,内务腐败,政局散乱,永留皇帝不堪其扰,又无子嗣,又过了数年,便传位于其弟,阖目长辞。
而自己呢,三年内,与众臣虚与委蛇,与皇帝,也隔阂颇深,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够他学会圆滑世故,学会城府,学会弄权,学会计谋。
数年之间,变得太多。二十六岁的自己,一手遮天的奸佞之臣。与那些朝臣,又有何不同?
实在愧对永留皇帝圣恩。
如今时局,谢临已经走不开,抛不下,他虽然知道只要这个丞相之位他当下去,这个奸佞之名他还背着,权谋这片泥沼,他就会越陷越深,再也出不来了。
为当今陛下自行亲政而放手三年,未免太久,丞相大人等不了,也等不起。他只能抠出最多两个月的时间,供陛下自行处理政事,好去适应没有丞相的日子。
不想一个江浙洪水,便灭了这个计划。谢临只得又走向朝堂中心,抓住时局,和时机。
好在陛下成长飞快,便已逐渐果决,颇具帝王之威严。可喜可贺。
朝臣们早已鱼贯走出大殿,谢临却仍直直地看着龙椅发怔。光此一行为,落在有心人眼里,便是大不敬。
尉迟正余光扫到,便顿住没走,侧眼看向谢临时,却见他虽然目光炯炯地注视着龙椅,却并无丝毫冷冽之色,温润的唇轻轻抿着,勾起轻轻浅浅的弧度。
丞相大人的笑,往往被世人讥为毒蛇的笑容,只因其常常虽然是笑,却笑未打眼,从不令人感到温暖,只觉一股寒意从脚下升起。
然而这一次,谢临却也是在笑,却笑得……
如此不同。
尉迟正目光闪了闪,轻唤道:“谢大人。”
谢临听到唤声,微转过头,微弯的唇角拧了拧。仍是紧抿的唇,仍是清澈隽秀的眉眼,似乎仍是在笑,但尉迟正却浑身一抖,便要打寒噤。
若以后谁说谢临也会笑得温暖,他尉迟正第一个不信!

不择手段

“尉迟大人有事?”
尉迟正看着所谓清俊隽秀的丞相大人,语调转沉,“谢大人,若下官记的不错,户部主事胡瑜,前不久,刚刚弹劾了因偷工减料而被斩首的工部严柳方,是也不是?”
工部尚书严柳方,拿着筑卢阳阁的款项银钱为自己的尚书府添砖加瓦,此事遭户部主事胡瑜弹劾,圣上得知此事后,则龙颜大怒,当即命斩。严柳方并非是这么做的第一位大臣,当朝的许多大臣,都明里暗里收受银钱,将自己的住所布置得外观简朴,内则华丽,只是严柳方不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门面上也搞得跟皇宫似的,自然惹得皇帝不高兴。所以严柳方被砍头,并非意料之外。
但是严柳方乃是尉迟正一党,尉迟正虽不同情他,却又难以接受。
谢临听到尉迟正此话,不禁眉头微皱,“尉迟大人此言似乎颇有深意。”
尉迟正微微凑了过去,大殿上除二人外,再无人影,但为防隔墙有耳,尉迟正只得降低声音道:“下官知道,胡瑜虽是户部主事,却又是谢大人的亲信,他崇拜大人,视大人为一生追随,”他注视着面沉如水的谢临,微微眯起眼睛,“大人所吩咐的事,胡瑜都能干得出来。”
谢临向来不太喜欢不爽快的人,而今日的尉迟正,尤其不爽快,“尉迟大人你究竟想要说些什么?”他心中一动,不由疑惑道:“尉迟大人莫非觉得,严柳方的死,是因为在下吩咐胡瑜弹劾的?”谢临失笑,“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个工部尚书,我抓他做什么?对我可有什么好处么?”
“下官并非在说严柳方之死,该当怪谁。况且天道昭昭,究竟是谁的错,老天自有公论,谢大人做没做,自己心中有数即可。”尉迟正一顿,语气沉郁道,“然而我大楚朝,自开国起上百年,尚未听说因为缺银少粮之事,而不赈灾救民的。就算是国家最危难的几年里,我大楚遭逢天灾,一样开粮仓济民。丞相大人说,我朝无钱无银无粮,未免危言耸听,而胡瑜大人应和,只怕也只是慑于大人威信,不说真话而已。”
“既然如此,”尉迟正盯着谢临面无表情的脸,缓缓道,“谢大人,你不同意开粮仓济民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自永留皇帝之后,大楚朝敢说真话的臣子,便越来越少了。大多数都变得圆滑而世故。
这谢临果然原是沙场上的武者,棱角还没有被京师这等染缸磨去,因而显得分外可贵。
谢临除去对方是政敌的身份外,还颇有几分欣赏。
奈何他温暖地看后辈的眼光,尉迟正只觉毛骨悚然。
谢临见了,微微一笑,“谢某闭门自省半月,也没去探望侯将军,不知上次侯将军被抽了三十鞭之后,伤势如何了?”
你还敢提?
尉迟正顿时气得浑身发抖。
如今朝野谁都知道,侯将军一代老将,也对奸佞谢临看不过眼,居然恨不得杀了他,连在他脖子上留个手印都顾不得了。这两人显然势如水火。然而朝堂上今日之前,却少了这两个人,却总也无趣。
侯将军代自己受过,尉迟正怎能不愧疚?当日之后,尉迟正便心说谢临我跟你梁子结大了,有我没你,有你没我。正想着奋起反击,却不料谢临自提闭门自省半月,令尉迟大人一股劲打在棉花上,好不憋屈。
谢临消失半月,尉迟正的一股火气,也慢慢降了下来,半月之后,尉迟正心想不如约谢临一同上朝,顺便探知一下谢临所想。他可没忘记自己与谢临的政敌身份,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没想到却在丞相府吃了个闭门羹,令尉迟正好生着恼。
这会听谢临如此言语,登时想起半月之前的憋屈事,不禁一股火从心口憋了出来,也不知他这时候提起此事,究竟是何道理。尉迟正于是冷冷道:“侯将军伤势渐好,不牢丞相大人挂心。”
“哦?”谢临挑了挑眉,“那正好,既然如此,那侯将军,便把兵权交出来吧。”
此言一出,尉迟正心口如遭重击,登时勃然变色,“谢大人,你说什么?!”
谢临悠悠道:“本来尉迟大人不来找我,我也是打算告诉侯将军此事的,但既然大人亲自过来问我,那我就不妨说了。”谢临盯着尉迟正的眼睛,眼底透出兴味,一字一字道,“谢某想要侯将军的兵权,请尉迟大人不吝转告。”
尉迟正一怒,“你!”
“数万百姓,数万顷良田,江浙富庶之地,大楚朝国泰民安,换侯将军百万大军,”谢临悠悠轻笑,眼如勾,唇角未弯,面色皆是喜意,“很值,很值,不知尉迟大人,意下如何?”
尉迟正如入冰窖,顿时全身冷意浇熄心头之火。
以万千灾民来逼迫侯将军,侯将军心怀万民,百姓安危,自然不会不管不顾,到时不论如何,侯将军都会将兵权双手奉上。
和谢临比谁心更狠,谁更毒辣,我尉迟正和侯将军,皆甘拜下风!
以数万灾民性命来作为胁迫,谢临,你够绝!
半晌,尉迟正方才颤颤着嘴唇,道:“谢临,这就是你本欲闭门自省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一年,今日却忽然想来上朝的原因?亏得下官还以为,你谢临身居高位,却也心怀天下,是终归关心百姓的。却原来这万千生灵性命,也抵不过你的弄权之心?”
那时虽有卓青在一旁劝谏,但尉迟正心底知道,正是因为他亦觉丞相大人手腕能力,皆不同寻常,若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又怎愁盛世不来?
却原来终归虚妄。
他本就该那时候,就掐死了他!
谢临闻言,眼底笑意加深,“那又如何?我朝上百年,若都如你这般所想,那大楚早就亡国了!”谢临一甩长袖,负手而立,“你且回去告诉侯铁铮,谢临只等得了三日。”他轻轻吐息,不知想到了什么,又勾了勾唇角,“我大楚灾民,也只等得了他三日。”
三日之后,若不发粮,饥民暴动,大楚国乱世之景,也就不远了。
显然尉迟正也明白,所以他只是深深地看了谢临一眼,然后转身即走。
谢临负手站于龙椅下远处,阳光洒进大殿,也在距离他脚下的不远处垂落,谢临抬头看着龙椅,耀眼夺目的光辉,令他微微眯起眼睛。他的影子,亦被浸在无边的漆黑之中,寂寥骤生。
永留陛下。
先帝。
臣确实变了。
但在臣有生之年,臣定保大楚河山不朽,万兆皇帝万世流芳。
XXX
大楚朝江浙每日急报,洪水淹没万顷,连绵不退,江浙一带各地奏折纷纷上传,欲上报陛下批阅。如往常一样,各地奏折均由丞相谢临先行审过,后送予陛下。也不知谢临是怎么想的,关于江浙洪灾的奏折,谢临每翻过一张来,只要看到“江浙”两个字,再见到“洪水”两个字,必定合上,直接丢给陛下。
明重谋直急得抓头挠腮,日以继夜地想办法。但往往午时三刻刚想出的解决办法,不到一个时辰,便被谢临驳回,理由皆为:思虑不足,望陛下三思而行。
万民百姓皆等着皇帝陛下想办法救助,只要能让百姓活命,什么办法不是办法?偏偏谢临就死脑筋地认为皇帝你思虑不周,再想想,不行,你再想想。
天知道有什么可想的?
等一个日夜过去,明重谋的想法皆被谢临驳倒之后,明重谋在龙榻上辗转反侧,不能成眠,最终终于明白——
明显是他出什么主意想什么办法,谢临都不会同意。
那既然不同意,为何第二日,这江浙一带的奏折还是一摞摞地搬到御书房去?
明重谋心下烦闷,一见“江浙”两个字,就脑袋变成两个大。他不想看,谢临却不让他如意。丞相大人往往步至这堆奏折前,五指一翻,奏折便抓在手里,又悠悠道:“陛下怎地不去看这些奏折?天灾虽不能避免,但想想办法,也是不错的。”
能想什么办法?
明重谋拼命抑制住双手掀桌的欲望。
想什么办法,不都被你驳回么?你明重谋可不可以不要再理会朕,让朕清静清静!
睨了一眼拼命低头闷不吭声努力批阅奏章认真用功的明重谋,谢临不禁笑了笑,转身走出门去,看到门旁站着的太监总管赖昌,不由轻声道:“最近陛下变得有点沉闷,火气却不轻……陛下,有多久没去后宫了?”
赖昌两鬓的眉尾落了下来,成了一个八字,眼睛瞪得溜圆,心说果然是奸佞,连陛下临幸后宫这种事都关心,闻言便答道:“回大人,陛下自两个月前,便没再去后宫了。”
谢临数数日子,两个月前,却正是他下了迷香引明重谋临幸史红药、侯韵薇二女的那天。
谢临默默愧疚,看来那迷香副作用甚大,陛下对后宫几个嫔妃都提不起劲了,虽然他后妃本来就少。
昨日谢临刚还朝处理政事,不仅有半月挤压的事,令谢临深觉可惜假期时日太短,还有太后又找他来谈心,提起明重谋不立后不赶紧生孩子的事,说着说着,还几乎哽咽起来,隔着垂帘,谢临听着太后哽咽之声,想起两个月前那场失败的诱/奸,心说莫非是臣不小心令陛下不举了?
想着想着,谢临愧疚之心染满心田,头脑一热,顿时向太后请示,愿想尽办法使陛下临幸后宫,以便早生皇子。
太后叫他来谈心,本就是这个意思,闻言十分满意,便也不哽咽了。
谢临则心说,为了大楚王朝万代江山,明氏血脉没有香火,那怎么得了?为了能使万兆皇帝能生孩子,他谢临什么手段也可使得,就让他生个孩子,又有什么难的?

不甘心

江浙急报,洪灾又起,长江边良田又被淹数千顷,请天子决断,立刻开粮仓济民。江浙数县平日亦有屯粮,京师赈灾,远水难救近火,江浙数县率先开仓放粮亦可,只待圣旨命令下达。
江浙急了,天子见了急报,也急了。陛下一急,便令朝臣们也跟着急,急翻了一干名臣重臣,其中最急的,就是尉迟正,与侯铁铮。
满朝文武,唯谢临老神在在,不急不躁。旁人所见,还道丞相大人有何高招解决水患,急忙询问。谢临却回应道:“天塌了,有天顶着。水患来了,有陛下想办法,问谢某何用?”遂摆出一副万事有陛下解决你们不用杞人忧天的表情。
既然如此,那你谢临在家接着自省好了,又何必假惺惺地来上朝?
有臣子听了,于背后腹诽。
此话传到陛下耳中,陛下深深地看了看满御书房堆积如山的奏折,表情之微妙,令内监总管赖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