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魔幻玄幻电子书 > 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

第204部分

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第204部分

小说: 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个注定会载入微星科技发展历史史册的事件,只有中国驻美大使馆的那位十分关注李思明的大使先生。从头到尾关注着这一集体性事件,并用最快速度,以十分激动的语气向国内发回了报告。
事实上当时中国派出地留学生相当一部分人留在了国外,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为外国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服务,是很有道理的。这一情况直到90年代中期才有改观,他们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海归。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会念经,而到了21世纪,不管你愿不愿意或者喜欢不喜欢,海归的头衔往往带有贬义地意思,因为许多人冲着高薪,去外国随便找了个大学镀金:那些根本没有什么含金量的大学,被国人“亲昵”地称为“野鸡大学”,就像方鸿渐一样。
但是老叶等150人,大多具有美国最具实力的前50所大学地博士头衔,除了老叶等少数是李思明在北京就开始资助的,大多数人是李思明闯荡好莱坞,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用自己发自内心的诚意发展而来的。李思明可以为此而感到自豪,因为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曾智也可以因此收回对此前自己亲手“捐献”的大笔美元的强烈思念之情。
为此,他们耐心地等待了五年的时间,并且还将等待下去;
为此,他们不吝任何金钱,不怕辗转于各种交通工具,穿梭于全美各高校之间;
为此,他们用自己最真令人感动的诚意和充满人怀关怀的行动,去打动人,感动人和吸引人。
为此,他们准备了一个可以让他们安心科研安心工作安心开创自己事业的舞台,并提供一个让他们不再为工作以外的事情而烦恼的工作环境。
当这150名具有美国博士头衔或硕士头衔的归国留学生,抵达微星大厦的时候,在公司内部引起了轰动,人人都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和期望。
将关怀进行到底!新丁报道,曾智和李思明等人动员人力资源部所有人手,加上各部经理和现有的科研人员,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归国留学生安排了一次隆重的欢迎仪式,曾智和李思明等人发表了一通热情洋溢的讲话,嘘寒问暖,并且让苏成功这样的归国人员“现身说法”,谈谈在微星科技的“幸福生活”。当然少不了参观公司建设中的伟大成就,让这些归国人员看到这里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发展平台。
“很高兴又跟大家见面,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因为我和各位以前见面,都是在大洋彼岸。那里繁华舒适,但却不是我们的祖国。今天,在这个金秋十月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在这里——微星科技大厦,这里凝聚着你地梦想,我的梦想,我们所有人的梦想。
这里将是科技工作者的乐园,一个让梦想成真的地方,一个让科技插上翅膀的地方,一个不管是来自何方年轻几何性别如何。都可以自由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地方。
那么这里哪些人不欢迎呢?除了有惰性,不思进取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人。哪天厌倦了,可以提前跟我说。我可以发一大笔钱给他,然后很客气地让他离开,我们这里不欢迎这样的人。
曾经在美国洛杉矶地街头,有一天我在街上遇到一个美国人,他问我是不是日本人,我当然说不是,他又问我是不是南朝鲜人。我摇头,他又问我是不是新加坡人,我还是摇头,然后又说了七八个,我忍无可忍,大声地告诉他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大家都在美国生活了好几年。对比一下国内,我们地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科技方面。而今天我们走到一起来。我相信,有了各位地加盟,实现我们梦想的那一天就是痴心妄想。
那些大道理,我不想再重复一遍,因为许多人都讲过。今天大家都能聚在这里,说明大家都和我有共同的梦想,那就是要使中国的半导体科技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甚至超越。不要讳言差距,正是如此,我们才要知难而上。也不要讳言物质利益,只要能够,我们愿意提供最优厚的待遇。我们还提供最舒适的后勤服务,最先进的研究设施,一个奖励先进鼓励创新地平台和优秀的研究环境。
总之,除了老婆不能提供之外,其它的,微星科技都可以提供。”李思明站在台上发表着演说。
听者大笑。曾智在一边搜索枯肠地想,李思明什么时候遇到这么个美国人?而渡边三郎却很郁闷:我是日本人但不是我的错。他们哪里知道李思明刚到美国时,是曾遇到一个问他是不是日本人的美国人,可并没有什么南朝鲜人新加坡人爪哇人,成名之后更不会发生,只不过他毫不犹豫地对事实做了巧妙地加工,展开“悲情攻势”,这个效果果然不错。李思明所说的倒不是完全虚构,很显然他地话得到了这当中许多人的共鸣,这些从小在中国出生、长大并受过教育的国人,在美国留学期间也许亲身遇到过类似地尴尬,也许也见过类似的愤愤不平事。
让祖国强大起来,并让中国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每一个有良心有责任心中国人心中的美好愿望。
李思明撒了个小谎,取得了令他十分满意的效果——他神色十分自然,根本就不会脸红一下,作为一个曾经的金牌导演,对演技也是触类旁通的。可是这事一经好事者传播,最后演变成了“真人真事”,比如李思明美国曾受辱,于是愤然回国创业之类的不同版本。跟吉鸿昌有得一比。
然后,每人会得到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家俱和必要的电器,当然少不了有一台香江牌大彩电,一应俱全。李思明还特意给了这些人一周的假期,好让他们回老家跟亲人团聚,该接来的接来,该安排工作安排工作,每人会得到额外的一笔不菲的安家费。要不是李思明等人早就计划好的,而且手中有钱,这些只能是空中楼阁水中捞月,李思明可不会天真地以为人人都愿意艰苦朴素甘于清贫,至少他本人就不会。
总之,是仁至义尽,细致周到,李思明不会为此吝啬,到嘴的肉可不能这么白白丢了。但是光有物质基础和口头鼓动是不够的。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个“雷尼尔效应”,说的是在美国西雅图有个华盛顿大学,校方曾经选择了一处地点,准备在那里修建一座体育馆。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了教授们的强烈反对。教授们之所以抵制校方的计划,是因为这个拟建的体育馆'zzz小说网;电脑站。zzz。'选定的位置在校园内的华盛顿湖畔,一旦场馆建成,就会挡住了从教职工餐厅可以欣赏到的窗外美丽的湖光山色。原来,与美国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华盛顿大学教授们的工资要低20%左右。很多教授之所以接受华盛顿大学较低的工资,完全是出于留恋西雅图的湖光山色:西雅图位于太平洋沿岸,华盛顿湖等大大小小的水域星罗棋布,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美洲最高的雪山之一——雷尼尔山峰,开车出去还可以到一息尚存的火山——海伦火山。
所以物质利益并不是一个组织留住人才的唯一因素,单纯的工资、住房和福利并不能保证一个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忠诚,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人都往高处走。在很多情况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和的文化氛围是关键。李思明不知道什么是“雷尼尔效应”,但前世在国营单位服务了“一辈子”的他,知道光是依靠这些在人力成本上的巨额投资还不够,更要在“软件”上下功夫,正如他跟人力资源部经理崔必成所说的那样,他才刚刚上路。事业、环境、人际关系和所谓的企业文化,才是他和徐大帅等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这是他、徐大帅和崔必成还在酝酿讨论之中的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时必须考虑的。
老叶和陈剑两人很激动,尤其是看到这里提供的优厚条件之时,心里的大石头放下了,当初有许多人都是他们这两位“学生领袖”主动联络来的。
“李老师,这里的条件比我想像得要好。”老叶赞叹道,“这里花费不菲吧?”
“那当然,为了你们,我们可是下血本了!”李思明道,“知道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
“你看,我们这么卖力,你就不能有什么表示表示?”陈剑笑着道,他在邀功请赏。
“我还没跟你们算帐呢,这么多人乘坐同一架飞机回来,这风险也太大了吧?”李思明笑骂道,“将功补功,扯平了!”
“李先生,你准备分配给我多少人?”苏成功却拦住了兴高采烈的李思明,补充了一句,“少了可不行!”
“放心,我当然会分配一部分人手给你,但你可别挑三捡四噢!”李思明乐呵呵地说道,“IC可不仅仅是设计。”
“我现在才知道,原来你以前所说的真是那么一回事,你的野心不小哦!”苏成功道。
“这才刚开始呢!”李思明伸出手凌空虚抓了一把,“天下英才尽入彀中!”
 
   
第一百五十章 成功的境界


王国维先生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第一种我们可以理解为茫然,第二种我们可以理解为执著,那么最后一种就是修成正果之时的超然。
李思明可不知道这位满清最后一位学者为何想不开,脑后拖着根辫子跳河自尽。他正从事着一项自认为无比伟大的事业,从最开始时他的目标就很明确,也知道自己自身的优势以及他可以依靠的优势,他知道他想要什么,所以他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茫然。对比一下,许多人浑浑噩噩,比如对于知识,开始时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后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于是我们开始努力,接着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最后才知道自己原来已经知道了,这是一个过程,许多人从头至尾贯穿所有的过程,而有的人在中间的某个环节停下自己的脚步。这似乎可以解释成功者与失败者或者碌碌无为者的区别。
如果谈到电影,人们都会说李思明是一位成功的导演,还不吝加上一个“大”和一个“著名”甚至是“天才”修饰词,但这却不是李思明对成功的定义,甚至连考虑的余地都没有。
李思明对技术对未来很虔诚。很乐观,也不畏艰难,但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执著着充满激情地追求着自己地理想,并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一切。他拥有了一个还很不错的平台:较高水平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初具雏形的管理团队,源源不断的资金,还有一支不断壮大的科研队伍。他拥有许多中国未来的创业者们难已企及的条件,他早已踏上了向科技高峰攀登地征途。只是路还很远。
微星半导体的研究中心已经发展壮大了,当然单从人员数量上来说是这样地。在老叶和陈剑这批人到来之前。已经有了80位科研人员,李思明亲自领导的晶圆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拥有30位。苏成功地IC应用设计研究中心拥有50位。
这新来的150人,李思明作了分配,新成立了两个研究中心,一个是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心,一个是无线通讯研究中心。前者是李思明未来的重中之重——之所以说是未来,完成是因为其中的难度,它们只会给李思明带来沉重的投资负担。从投资管理的角度来讲,风险性太大,这一点,英特尔公司的无数失败地挑战者可以证明。而无线通讯这块,从全球的角度来讲,正处于起步阶段。芬兰那家后来著名的手机公司,此时还在是一家从事造纸、橡胶、电缆等为主的传统型工业,直到6年后才转型。而且这一块正是李思明的专业。远比现在他从事的晶圆制造要精通得多。也许微星科技地CPU永远不会成功,也许跟AMD一样亏损N年,但是无线通讯产品不会太差,李思明很清楚这一点。
曾有位中国学生开玩笑说:我要是在美国读书就好了,因为在美国我就主修中国历史,外语就选择汉语。这150人,当初都是李思明亲自挑选的资助人选,他不可能去资助一位学习美国当代艺术或者哲学的中国留学生,他早就考虑到他们地专业方向。李思明根据这些人各自的专业和兴趣做了安排,有30人加入了晶圆制造技术研究中来,有懂制造工艺的,有学冶金的,有主修机械的,有研究半导体材料学的。有10人加入了苏成功的团队之中,虽然他颇为不满。剩下的110人,有70人从事CPU和DRAM的研究,40人从事无线通讯研究。叶向东和陈剑分别负责CPU和无线通讯的研究团队,这也是他们留学期间各自的专业方向。
之所以让他们两人担当重任,不仅是他们的专业,也不仅是因为他们是这批人信赖之人,李思明更看重的是他们都曾在各自领域执掌牛耳的大公司实习中。至于会不会发生剽窃之不道德行为,三人心知肚明,怀着同样的鬼胎。这样,微星半导体就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设计与制造的科研平台,
传统的半导体公司是整合设计制造商,例如英特尔从设计、制造、封装到测试包括销售,一条龙全包。这也是1986年半导体行业的基本形式。这就意味着一家公司不仅要大量投资,还要关注于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直到明年才会变化。李思明知道在1987年开始,台湾人创造了代工这种形式,这种晶圆代工模式是由IC设计公司负责设计芯片,根据电路图交由代工工厂在晶圆上制造出芯片,由IC设计公司负责销售,自负盈亏,代工工厂收取加工费用,由IC设计公司承担所有风险。这样就催生了许多IC设计公司,这些公司就不需要自己投资建设晶圆工厂,而是专注于设计。
如果李思明可以选择,他也很想专注于制造这一个环节,也许只专注于制造,他可以获得大量的国内订单,也许也能起到台湾那些代工工厂的作用,但是他不甘于替别人打工,他要掌握着未来半导体行业最关键的上游环节——芯片设计,特别是CPU,这恰恰是极个别厂商垄断的。对于国内来说,在半导体行业除了IC设计本身比较落后之外,在制造技术方面差距更大,如果李思明在制造技术这一方面有所突破的话,很可能会催生国内IC设计公司的发展壮大。并且会促进一些包括计算机在内地终端产品的发展,从而让整个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