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魔幻玄幻电子书 > 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

第22部分

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第22部分

小说: 重生之激情燃烧岁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里太平无事,不过团部到有一重大新闻,听说春节期间闹的沸沸扬扬的,都闹到了师部了。团长和政委春节都躲在外面,不敢在家过年。”
“什么事情啊?”李思明好奇地问道。张华却伸出食指和中指,做了一个夹烟的动作。李思明会意的递上一支烟。
“团军务股的头柴建民,你听说过吧,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抓起来。”张华抽着“中华”优哉游哉地说。
“那个家伙,一看就不正派,听说有知青找他走后门,办‘病困’或者上学政审,他百般刁难。知青背后骂他‘刁德一’”猴子插嘴道。“刁德一”是著名样板戏《沙家浜》里的大反派。
“我听说,一连有一个女知青家里父母相继病倒,她想办‘困退’返城手续,那柴建民却乘机侮辱了她。”张华慢条斯理的说着,惹得旁人干着急。
“后来?虽然办好手续,却迟了,那女知青父母相继过世。那女知青一气之下将柴建民告了,她天天上访,团长和政委都过不好年。这不,我们回大兴之前,柴建民被抓走了。”
“哼,恶有恶报!这种人就应该枪毙!”旁边有一知青骂道。实际上,自1972年12月,福建省莆田县的一位小学教师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信,反映上山下乡的问题后,一些鲜无人知的事实被通过各种渠道披露出来。其中云南的情况尤为严重,摧残迫害知青,猥亵、强奸女知青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也是“四人帮”倒台后,云南知青率先开展大规模游行请愿活动的原因这一。1974年中央还专门出台了一个“26号文件”,将保护女知青,上升到保卫无产阶级专政保卫毛泽东思想路线的高度,由此可见事情的严重性。
今天中午是全连一起吃“忆苦饭”,这“忆苦饭”取自忆苦思甜之意,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英勇新四军。正如贫下中农代表发言所说的那样,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饮水不忘挖井人,要艰苦奋斗扎根边疆,不忘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云云。那“忆苦饭”可以和猪食有得一比,用不知名的草根、糠和少量的苞米渣一锅熬成的,黑呼呼的,看一眼都嫌恶心。知青们硬着头皮吃下,表面上还都是装着无比香甜感激涕零之状。机灵一点的,会带一些同样黑乎乎的糖,混和在一起湊和着吃下,不过千万要小心,不要让人看见,否则上纲上线阴谋破坏“上山下乡”运动的罪名还是小事,上升到是否忠诚于党忠诚于革命事业就完了。每次“忆苦饭”吃过之后,知青在厕所花的时间就明显长了许多。
李思明当然更是吃不下,不过徐副指导员时不时盯着自己,这家伙最近找自己麻烦少了,不过是躲在后面搜集证据,可不能让他抓到把柄。李思明嘴里吃着“忆苦饭”,心里却想着烤鸭,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是不错的,至少自我感觉好多了,仿佛自己吃的就是烤鸭。
那猴子一边吃着,一边嘴里嘟哝着:“大米、白面、猪肉、牛肉、烤鸭……”
饭后自然是讨论会,各排代表出来发言,谈谈心得、表表心迹,总之无非是扎根边疆多打粮食为人民,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批林批孔保卫毛泽东思想等等。
“咱们在养猪场还有多少存货?”李思明小声问在身边的曾智。
“我看了一下,还一只孢子和几只野鸡。”曾智是昨天晚上到的。
“晚上,咱们去把它们消灭掉。”李思明恨恨道。

 
   
第四十一章 烧烤与天下大事



傍晚时,跟李思明原是一个宿舍的7个兄弟徐大帅、张华、猴子、钟爱国、万明、叶耀剑和姜大伟加上曾智,9个人勾肩搭背地往养猪场赶。中午这一顿“忆苦饭”可把他们胃口给吊起来了,张华嚷嚷今晚要将李思明的存货全部消灭。
春节时连里安排其他两位留守人员暂时替代李思明和曾智,在猪场远离连部,平时也见不到人说说话,不像李思明和曾智喜欢安静,今天见他们回来,连忙搬回连部。哑巴也挺有心计,春节期间硬是没有把偷藏的野味事说出来,否则现在就是轰也轰不走。
曾智做烘烤的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孢子在他的手里烤得一片金黄,滴着油脂,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旁人不由自主的咽了咽口水,与中午那令人作呕的一顿相比,真是冰火两重天啊。
一边吃着美味,一边喝着白酒,这酒也是春节从家里拿过来,是谁带来的没人关心。这年头知青的胃处于饥饿状态,不多的工资差不多都在星期天贡献给团部的饭馆了,在寒冷的季节,大多数人都养成了好酒量。二锅头最受欢迎,甭管是北京产的,还是本地产的北大荒牌白酒,都够劲,喝一口全身热,喝两口胆气壮。
吃得半饱,大家便自动放慢速度,边吃边聊,海阔天空地胡吹,上至国家大事,下至贩夫走卒无不涉及,就图个高兴。
“这国家大事,真是风云变幻,以前还是不共戴天之敌,转眼就成朋友。真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不合啊。”曾智边指着报纸,边啃着一块肉口齿不清地说道。
“酸什么酸,一付老学究的样子。”钟爱国家庭出身“革干”,与曾智这样出身“资本家”的人总有隔阂,但人不坏。
“你看这上面不是写着:日本在华战争遗孤寻访团访问北京,受到热烈欢迎。”曾智指着报纸上一则新闻说道。
“这有啥,小日本72年9月不就和我国建交了嘛,这美帝的总统尼克松不也来过嘛。”邢满不以为然道。邢满这个名字不好,每一位乍一听这名字的人,会很自然的产生联想,他向老爸上诉了多次,均以无效告终,他老爸是孝子,说是死去的老爷子亲自取的名,也只有老爷子才能改,邢满只能作罢。
“想当年日本鬼子占我河山,杀我同胞,光南京就30万人,可谓血债累累,我想不通,为什么还要欢迎日本人,怎么能与不共戴天之敌为伍?”曾智虽是小知青,国家军政大事还是很关心,这是整个时代的特点。不同阶层关心的目的当然不同,出身好政治上进步的人,热衷政治是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找到批判的理论依据,戴帽子的人根据报纸头版社论审视自己什么时候能够脱帽,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而逍遥派的人则关心是否有什么新的风吹草动,别站错了队。
“‘苏修’不是和我国处于敌对的位置嘛。在国际政治上,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徐大帅的国际政治视野显然更开阔一些。
“可咱们的政治立场不同,那可是帝国主义国家啊!阿明,你说说看,这中央政策是不是要变了?”在钟爱国看来立场不一致的怎么可以站在一边。
“要我看呐,刚才徐大帅说得很多,在国际政治上,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李思明撕了块野鸡肉,继续说道,“当年我们抗美援朝,打败了美国,让朝鲜南北分家,赢得了与美帝的缓冲地带。当时我们是敌人,但苏联搞修正主义,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在政治上处处于我们为敌,所以‘苏修’成了我们的敌人,而美国对现在的中国来讲具有战略意义,当前与我国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有共同的目标。所以我们与美日互相接近。”
“我们只是小知青,关心这个干个球啊,来喝酒!”张华对所谓的国家大事一点也不关心。是啊,我们只是小人物而已,国与国之间的尔虞我诈你来我往并不影响小人物的生活。
“我听说日本经济挺发达的,家家有小汽车!我攒的工资还不够一辆‘永久’呢。”姜大伟感叹到。这年头中国的老百姓还在与温饱作斗争,一般城市家庭能有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就很不错了,何况有小汽车。
“报纸上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话我觉得不太正确。凭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住洋房?凭什么要我们吃苞米碴子!”张华发牢骚道。这话他也只敢在这里说,不担心有人传出去。
“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国家科技不发达,学校都搞运动,去年“白卷英雄”张铁生和小学生黄帅的“反潮流”事件,让广大知青寒心,不练书不上学怎么能提高科学水平,怎么能造出精良的机器和商品。宁卫东就是个证明。”徐大帅虽然也是典型的政治积极份子,属于根红苗正的“红五类”,但并不妨碍他对一些政治事件的怀疑态度。
他刚才说的是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在高校招生的文化考查中交了白卷的张铁生的一封信,并加了编者按语。8月10日,《人民日报》予以转载。有人吹捧张铁生是“反潮流的英雄”。由此煽起了一股否定文化学习的歪风。12月12日《北京日报》以《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为题,发表一个名叫黄帅的小学生在与班主任老师发生矛盾后根据家长的意思写的信,和《北京日报》按照反“师道尊严”的需要摘编的日记。12月28日,《人民日报》予以全文转载。由此,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中掀起了一股“破师道尊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浪潮,使原有点恢复的教育秩序雪上加霜。
徐大帅的话让众人想起了宁卫东,一片沉默。
李思明站在未来的角度,当然很是赞成徐大帅的分析,在这个时代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大环境之下,反对的声音起不了一点作用,甚至招来祸害。
“大帅的话我爱听,就拿日本来说对教育是十分重视的,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在日本明治时期,日本人极为羡慕外国的科技,派遗留学生去国外学习。学成就要归国时,却被拦下了,说是书籍不准带回日本,有一个留学生就切腹自杀了。”李思明看了看众人不解的表情,接着说,“自杀是为了让别人将书本塞进肚子里带回国,所以日本强大了,然后都有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清政府的战争赔款你们知道用来干什么吗?全部用来办教育!”众人一副震惊的表情。
“哎,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机会上大学!”曾智一直想上大学,宁卫东自杀以后,他将课本全部扔进箱底,再也不看一眼。其实不光他,就是在这屋里的众人也不是没有想过上大学,可实际上,每年兵团推荐上大学的名额只有那么多,分到团里,然后分到营里,最后分到连里几年也轮不上一回。
“快了!什么出身问题?在我眼里一文不值,所以曾智,还有各位战友,书本一定不要丢掉,万一什么时候有机会考试上学,临时抱佛脚就来不及了!”李思明微笑地说道。众人看着他如此自信的表情,都有点不敢相信。曾智虽然也不相信,但他非常感谢李思明给他的鼓励。他们没想道到是,这一天终于在三年半后实现。
“哎,你们谁知道这‘日本在华战争遗孤寻访团’是怎么回事?”叶耀剑开口问道,在这些人中,他是属于那种惜字如金的人。
“这个啊,这是当年日本占领中国半壁江山时,有许多随军家属、子女和所谓垦殖团的子女,他们在45年的时候,撤退的太匆忙,有许多小孩与父母失散,从而留在中国,有许多人被好心的中国人抚养。现在中日建交了,这些日本父母来寻亲来着。”李思明解释道。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当时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在后世,这些战争遗孤为中日友好做出了不少贡献,比如抵制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对历史的篡改。
“日本崽子?”张华从李思明口袋中摸出一支烟,就着柴火点着,对空中吐着烟圈道。

 
   
第四十二章 一休与哑巴



“是的,不过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与亲人离别的痛苦,可要比在座的各位要深刻得多,更何况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遭受世人的白眼。日本有首儿歌就是描写这样的骨肉分离。”李思明解释道。
“什么儿歌?”张华问道。
“一休”
“一休?什么意思?”
“一休是日本历史室町幕府时代的一个皇子,很小的时候不得不与母亲分离,到安国寺里当小和尚,他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喜欢动脑子。那首思念母亲的歌很感人。”李思明解释道。
“哦,你会唱吧?”曾智也感兴趣道。
“当然!”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80年代才引入中国,在中国可谓是红的发紫,李思明当然看过,凡是70年代及其以后生人,如果说没看过,那一定是火星来的。李思明张口便来:
母亲大人:您好吗?
昨夜从杉树的枝头,看见了一颗亮晶晶的星星。
星星凝视着我,就像妈妈一样,非常的温柔。
我对着星星说:你不能沮丧哦,因为你是男孩子。
如果我感觉到寂寞的话,再来找你说话。
会在什么时候?大概吧。
就写到这里吧,期待您的回信,母亲大人。
一休。
母亲大人:您好吗?
昨天寺庙里小猫被邻村的人带走了。
小猫哭了,紧紧抱着猫妈妈不放。
我说:乖,不要哭,你不会觉得寂寞的。
你是个男孩子对吧?会再见到妈妈的。
会在什么时候?一定会吧。
就写到这里吧,期待您的回信,母亲大人。
一休。
那个光头小和尚一休,机智搞笑的形象深入人心,这首片尾曲也曾让中国小朋友感受到其中的心酸,尽管大多人并不懂日文。李思明唱这首歌时,却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虽然物质依然匮乏,但远比这个时代的小孩子快乐,最起码,受教育的权利基本上得到保证,那故乡的大雁河是否依然碧波荡漾?那浮云山上的仙人洞是否还有小朋友做着前去探险发现仙人的梦想?那异世双亲坟前的荒草怕已没人清理了吧?
李思明所在的五连也一样,五连的老职工不少,有不少有小孩的双职工出工时,用一根绳子把孩子像狗一样栓在炕上,让李思明觉得很是辛酸。
“阿明,你什么时候懂的日语,还有上次抓特务时,你还懂俄语,你到底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张华惊讶地叫道。
“这个嘛,我自学的!”李思明今天觉得有点过了,张华是最了解自己的,每当张华怀疑的时候,李思明以自学来借口。这其实也难怪张华,来北大荒,写歌、格斗术、枪法、外语,哪一样都不是以前的李思明所具备的。
大家没有注意到的是,一直在旁听的哑巴,悄悄的走到屋外稍远的小树林里,嚎啕大哭。
夜深了,徐大帅和张华等人告辞。三人给小猪仔又喂了一遍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