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你在高原 张炜 >

第129部分

你在高原 张炜-第129部分

小说: 你在高原 张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正在滋生和死亡,我不知道,没法回答。谜一样的、幸福的过去和未来;谜一样的诱惑和无以言表的厌恶以及恐惧……那种难以解脱甚至可以和死亡匹敌的幸福、拒绝、向往和悲伤!我不愿回忆那么多的白天和夜晚,因为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我正远离那些指责和挑剔,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经历过的一切。它们像网一样,把我整个儿罩住。

我舒展着她的文字,却因此而更加思念那片原野。我知道自己永远都不会对那片土地厌倦,即使有一天会变得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在我的田园面前,我永远都是自卑的,那么肮脏、那么浑浊……

《你在高原》  第三部分 人的杂志(64)

这个来自藏徐镇的姑娘,她如同那片原野的使者,又如同它的化身。

2

她刚刚二十多岁,可是她把淳于家族的宽容和执拗以及不可理解的深邃,都多多少少地继承下来了。很快,她对我的离开变得敏感。因为我的远行常常没有目的也没有归期,一走就是很久,有时又会突然回到城里,让她大吃一惊。她那时就用奇怪的眼神盯住我,像逗我,又像对我的突如其来隐含着严厉的指责。

整个旅程变得更加急促,来去匆匆,有时脸也顾不得洗一把就启程上路。我想象中自己的未来可能是这样一个形象:大步奔跑,慌不择路,荆棘划破了衣衫,头发又脏又长……好像总有一个声音在前面隐隐地呼唤:“快跑、快跑,我们已经在这里等了你很久……”旅途上常常梦见梅子:她手扯小宁走在拥挤的街道上,热汗涔涔,前额上粘着湿漉漉的头发……这时候我常常惊坐起来,一颗心怦怦狂跳,剩下的时间怎么也无法入睡了。迷蒙中,一些呼喊与梦境交替出现,似幻似真,让我黎明时分长时间站立在十字路口。可是当我踏上遥遥归途,又会充满了疑惑,返身探询,久久地盯住另一个方向……我的脸上深皱纵横,胡楂越来越硬,头发开始有了一缕缕银丝。

归来时,我会与这座城市紧紧相拥,一声不吭。此时此刻,我心底会泛起一个新的惊喜:原来这里也是另一片野地。野地的心跳动不息,呼应着我心中的每一句话,像我一样热烈和急切。没有任何语言,已经不需要了。我们只紧紧地相依。这种巨大的冲动和拥有像海潮一样,要等待它慢慢退去。

我又见到了淳于黎丽。她仰脸看着我,像看一个陌生人,一只手仿佛要抚摸我有了银丝的鬓角,抬到我的耳侧那儿又赶紧放下了。

我注意打量起来,发现她有点瘦了,眼窝凹下去。可是这反而使她有了一种特异的神情,更加楚楚动人。我一句话也说不下去,因为不知说什么才好。分手时我走了一条无灯的小巷。这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在黑色里往前摸索,走得慢极了。我的腿真像拴了沉重的铁锚一样,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难。人为什么需要爱、需要致命的友谊、亲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呢?为什么要在他的不幸之上再加一重或多重的不幸?人为什么要注定忍受这种没法忍受的折磨?为什么自愿成为一个踏进陷阱的人?每个人都可怜而又不幸,每个人都一样……我伤害的人不该原谅我,如果我伤害最深的人恰恰都是最爱的人,那么这种伤害究竟是多大的罪孽?我有勇气在未来接受一种报应吗?真的会有那么一天吗?如果那一天到来时,我能够承受吗?

我回到了自己的小窝。

一天、两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差不多过了一个月,没有她的任何消息。我再没见到听到她的一字一声。我沉默着。一种怅然若失的满足,一种奇怪的放松感。但有时也难免长长地叹气。深夜里我极少失眠,睡得很香。可惜这样的日子没有多久,一种深深的甚至是比先前强烈几倍的渴望,又从心底泛起。我想看看她,哪怕是听到她的一点声音——梅子发觉我在喃喃自语,问:“你夜里喊什么?你哪里不舒服吗?”

深夜醒来,我会走到院子里,坐在冰凉的石头上吸烟。最初的那种轻松感只偶尔出现,后来则完全丧失,代之而来的是真实的担心。我接不到她的一字、一声、一句,听不到她的一丝呼唤。

《你在高原》  第三部分 人的杂志(65)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一个个平平常常的日子,我在家里翻弄一本老先生的书——这正是那本关于东夷族的著作。关于东部沿海那个古老小城的故事看得我头脑昏沉。我在这些谜一样的古旧词语堆成的丘陵间来复奔走,钻着几千年前陌生而又熟悉的古城街巷,寻觅、探究,两眼迷茫……我注意到自己对考古学日益增长的兴趣,还有对人种学、对那些拗口的古文字的嗜好;这悄悄发生的一场变化一度使我沉下心来,并驱逐了烦腻。它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我好像从未像现在这样专心致志。我在寻找一个家族。我感到奇怪的是一次精神的知遇竟给我带来了这么大的改变,让我一时丢掉了浪漫的涂抹,只着迷于拼接和收拾陈旧的纸页。我发现这个家族有奇怪的特征、谜一样的秉性;他们多么执拗!他们突然之间就可以作出一种残酷的、义无反顾的决定……这一天我从深夜看到黎明,最后看得头痛,两眼昏花,正试着站起来,一阵眩晕使我差一点跌倒——就在这时有人敲门。我扶着墙壁,镇静了片刻,蹒跚着去开门。

淳于黎丽!

我一下倚在了门框上。她握住了我扶门的手,“你的脸这么黄,怎么了?你病了吗?”

我微笑着。我想我的脸色一定是蜡黄的。

我又闻到了熟悉的喘息声和丁香花的气味。

“我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差不多把全身的力气都使尽了……我甚至想去找一个平庸的、牢靠的人过日子了……可是我失败了。我失败了,就什么都完了。我天天夜里睡不着,想你和你的话。这次我承认你说得对:我们淳于这一族都拗极了。所以我们常常不会有更好的命运。我甚至想……”

我定定地望着她,害怕她说出什么话。

“我真想永远离开这儿。人在这座城市太苦了,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要一次次离开……”

我没有说话。我不想问她遇到了什么坎坷:工作上的?生活上的?这似乎多余。我又一次感到了一种不能承担的沉重——这并非一个人的力量和强度所能迎接的沉重。不过它这会儿真的压在了我的肩头。我本能地缩了一下肩膀,像害冷一样,打了个颤抖。

做一个兄长可真难,我既没有拒绝也没有首肯。可我心里明白要挣脱什么,我已经忍到了一个极限。

几天之后,阳子急匆匆地找到我说:“你看,事情要糟了。”

“怎么了?你慢慢讲。”

“你看,我说她是天生的第三者胚子,你还不信。有一天我亲眼见她和一个大男人在一起散步……”

“散步!这不说明什么……”

“不,他们坐在石凳上,坐得很近。我对这点可有绝对把握——我要为你负责。一般关系是不会这样的。他们……后来我就离开了。”

我摇着头,心里却想到了那个紧紧关闭的小门。心上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有点发冷。阳子看着我。他又说了一句什么,我没有听到。他走开了。

一种沉重从肩头一点点卸去,覆盖全身的却是更大的悲凉和绝望。这一次,我想她会获得“成功”。这好像已经没有任何疑问了。

最后一点希望安慰着我。我在屋子里踱来踱去。我想到菜市场买买菜,做些琐碎的事情;后来我又去找吕擎。我学他那样在沙袋上狠劲儿击拳,直打得满身汗水,脱了上衣……

我在挂念着一个弱小的、淳于家族遗留下来的生命,她美丽而孤单,那么忧郁,也许是这个家族最后一个娇弱而执拗的生命了,她就在这座城市里,与我相距咫尺……但我还是忍住:一定不去,一定不要去敲那个窄窄的小门。

《你在高原》  第三部分 人的杂志(66)

秋叶飘落下来。可怕的冰凉的秋天恰恰在这个时刻来到了。一天黄昏,阳子突然找到我,递上一封糊得严严实实的信。

我急急地撕开,像是预感到了什么。

阳子在一边问:“怎么样?她的?”

我只瞥了一眼,就抬腿往外跑去。阳子也跟在了身后。

我们一直跑向了医院——她信上说在医院里等我……天哪,她竟然在那个地方等我!

一个护士,像淳于黎丽差不多年纪的姑娘,坐在那儿。她握着床上蜷曲的病人的手,正用询问的目光看着。淳于黎丽见了我,立刻点点头,说话有点困难了。护士站起离开。阳子也跟上她出去了。

她示意我离近点。她看着我的胡楂,我的脸。她很平静。这样过了半晌,她说:“对不起……”

她是突然晕倒的,而后被人送到了这里……我不敢说什么。“我本来不想告诉你,可是忍不住,因为在这座城市里我还有一位兄长呢。他们把我弄醒了,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糟了,我又失败了。那一天,我眼前一黑就跌倒了……他们把我抱到医院。”

“你到底怎么了?你该告诉我。”

“算了。我告诉你的就是两个字:失败。”

这天她不愿我很快离开,一直让我坐在床边。她谈那本秘籍,谈莱子古国,寻问我东行的事情。

3

藏徐镇成为我命中的一个滞留地,有关它的谜语也许足够我花上一生才能破解。它大概会一生一世都吸引着我,让我一次次放弃手边的事情走向了它。

这期间我特意与科学院一个研究古航海史的朋友同行,一直在那儿住了很长时间。我们发现镇子上最多的姓氏就是徐和淳于。而且后来我还惊喜地发现:那个著名美学家淳于云嘉也是由藏徐镇迁出去的,她的家上溯三代还是这儿的一个望族。其余的姓氏就是贾、赵等,有些大姓氏在镇子上反而成了少数。据老人讲,藏徐镇西北那片荒凉的高地叫“殷山”,而今的殷山遗址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地。殷山脚下原来有一座古老的小城,叫做“思琳城”。它就是古代各种文人学士汇聚之城,在当年被称为“百花齐放之城”。大约在汉代,该城的王炔起兵反王莽,才招致了毁城之祸。毁城时人们四散逃亡,一批人向西,一批人向南。其中的淳于和徐姓也就逃到了现在的藏徐镇。当时它只是一片橡林,荒无人烟。逃离思琳城的这批人在这儿搭起了茅屋,繁衍后代。开始他们隐名埋姓,几代之后才恢复原来的姓氏:淳于和徐。从古籍上看,最多的一拨人不在藏徐镇,而是远涉大洋到了东北,其中的一些人在关东扎下了根,后又穿过东北大平原,渡过黑龙江,远达外兴安岭,流落到了今天的斯塔诺夫山脉那一带……当然,这些已经是十分遥远的往事了。

我不止一次长途跋涉到殷山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竟是一片旺盛的花生田、高粱玉米,好一片沃土!看不见城的影子,而且也没有文物保护的标记。离思琳城遗址东南三十多公里远,有一座高高的土堆,那就是东莱古国残留的一段城墙。当年思琳城与东莱古国是一种什么关系?整个东部沿海的东夷族又从哪儿迁来?他们如果是沿海的土著,那么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消亡?

我的好奇心被一次又一次撩拨起来,思绪从东部沿海、从夷族,再从齐国都城临淄到大兴安岭、贝加尔湖、斯塔诺夫山脉……最后又落在老铁海峡——使我大惑不解的是,思琳城被毁之初,这一族人为什么翻过老铁山一直向北,穿过如此辽远的土地和高山峻岭,历尽艰辛,到达蒙古的喀刺沁左翼,然后又一直向西向北,直踏上了贝加尔湖的南岸?这到底是为什么?或者他们走的是另一条路线:绕过了大半个渤海湾,经大沽、秦皇岛北移……他们难道是寻找一条故道、寻找着一条旧路?从他们这次大迁徙的路线上,可否探寻一个种族的来路?

《你在高原》  第三部分 人的杂志(67)

在任何一位古航海研究者那里都不难弄懂:很久以前并没有“老铁海峡”,因为那儿当时还没有发生陆沉,整个大陆连成了一个板块。一些古代游牧民族从遥远的北方南迁,就可以穿越一整片的大陆。那一片大陆断裂并形成海峡,大约应该在夏商之际,或者更晚一点。也可以推断,东夷各部族的形成当在夏商之前,一支游牧民族在很早的时候就从斯塔诺夫山脉、贝加尔湖一带向南迁徙……当年的莱子古国可能属于莱夷族中最强大的部族。夷族的组成,应该是由若干胞族聚组而成的整体,它当年聚居的区域相当辽阔。它的势力在相当于夏代的时期大约已经蔓延到渤海海岸;某一个时期其势力的扩张,似乎向南延伸到了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带。至于在青铜文化高度发展的阶段,它究竟具有怎样的地位还难以明确,但可以断言,它和龙山文化确有着某种血缘关系。

我的目光一直注视着莱夷族,因为我觉得思琳城只是当年东莱古国的一个小城,而我的出生地又离这个“百花齐放之城”不远。我和淳于黎丽同属于莱夷后裔,这大概是没有问题的。于是寻找先人的来历和血脉——一种急切而奇特的欲望就一直支配了我。我想我们必须寻找过去的一个基本脉络,必须如此。我想象着最初这支英武慓悍的民族直达贝加尔湖南岸,穿过蒙古大平原一直向南,最终到达海角的情景。这是何等的气派。他们英勇善战,长于骑射、养蚕、植桑,最早发明了炼铁术。今天“老铁海峡”之称谓就与莱夷族当年的冶炼有关。至今,在思琳城遗址西北十几公里处还有一处战国时期的炼铁基地。当年的人就是从老铁山寻找铁矿石的。

强大的东莱古国,强大的部族之谜紧紧地缠住了我。我搞来了无数的古籍,还找来了俄国人马克的书。我对一处又一处古遗址发生了兴趣,不得不留连徘徊在东部平原上一座又一座城市的博物馆里。当我从东部城市回来的时候,满脑子都是那个擅长骑射的游牧民族的传奇,他们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秦始皇三次东巡都来到东夷族的莱子古国,并在那里攀登莱山,祭月主祠。他为什么要连连东巡?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寻找“长生不老药”。果真如此吗?是的,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