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都市青春电子书 > 重生之政道风流 >

第696部分

重生之政道风流-第696部分

小说: 重生之政道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股热浪从他专门留着的缝隙中钻了进来,让他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不过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岔,让他沸腾不已的心腔渐渐平息下来,但是此时他却只感觉自己有一点进入了心鹜八极神游万里的境界。

这很正常,每一次面临重大的人事调整之时,每一个人面临这样的处境时,能做到心如止水的有几人,周书明不想欺骗自己,至少自己做不到,能够保持相对平和的心境,已经足够了。

中央对贝湖的局面相当满意,可以说通过这两三年时间打了一个翻身仗,连续两年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都不错,兄弟省市都是高歌猛进的情形下,贝湖依然能够脱引而出,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而这还不是最让中央满意的,最让中央满意的是不但高速增长,增长的质量也是相当不错,而且为未来打好了基础,让贝湖真正可持续的发展。安原连续两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都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这两项的增速都远远高于GDP增速,同样高居全国榜首,这才是让中央最为看重的。

周书明觉得这几年算得上是自己收获最大的几年,比起之前沉浮几十年收获更大,作为省委书记,作为封疆大吏,他自然感觉到手中权力的沉重分量,用得好则能造福一方,用得不好则有可能贻害无穷。

这几年时间才是自己真正步入了成熟的阶段,不管自己心里有多么别扭,周书明内心深处确认可这一点,和陆政东这个搭档兼对手的既合作又角力,才是自己更为成熟的试金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书明甚至还要感谢有陆政东这样一个对手,正是对方表现出来的全方位实力,迫使自己也不得不全面提高自己来应对,在陆政东面前扬长避短那也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幸好自己所采取的是取长补短,全方位的充实提升自己,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周书明和陆政东搭班子几年的一个总结。

之前他和杨凌峰之间虽然同样有碰撞有激斗,这里面有杨立峰的原因,周书明扪心自问,自身应该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当然杨凌峰不是一个档次的对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陆政东不一样,让他有一种棋逢对手的感觉,甚至是一种如芒在背的压迫感,正是由于和陆政东之间不断碰撞妥协之间,周书明觉得自己才算是真正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改变,让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异乎寻常的蜕变洗礼,才让自己清楚真正的进退是什么,进退自如才是驾驻局面的王道。

周书明并不认为自己在这几年里和陆政东的博弈角力中就表现差了,始终是处于被动,虽然在前期自己的确有一些失误,诸如在干部的使用上,走过弯路,在经济发展上犯过急躁的毛病,但最终他还是修正了过来,走上了正轨。

想到这些,周书明刚刚平息的心境又变得澎湃起来,关于他的工作问题传了很多次了,这次恐怕是真要发生变化了。

“周书记,兰部长来了。”

秘书轻轻推开门,注意到周书明独自屹立在窗户前一动不动,不知道该不该打扰,犹豫良久才小声道。

“哦,请他进来吧。”周书明收拾起满腔情怀,竭力让自己心境平复下来,点点头。

周书明对于这位新秘书还是很满意的,虽然也许在才情上比梁先学稍微欠缺一点,但没有梁先学那么多弯弯绕。

兰超华并不清楚周书明怎么会在这个时候突然招自己前,来,但是他隐隐有一种感觉,多半是和这一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关于周书明工作的传言有关。

兰超华曾含蓄的询问过周书明,周书明在陆政东面前倒没有多少遮掩,只说中央似乎真的在考虑他的去留问题,但是变数很多,也有可能让他把这一届干满才动,而且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来是贝湖的局面正好,这个时候保持班子的稳定是最好,其二毕竟陆政东太年轻,资历也太浅,更需要一些时间来沉淀,上面希望周书明还是要送上马在扶一程。

在中央的眼里对于贝湖这几年的发展是满意的,对于省委班子是持肯定的态度的,贝湖的成功既有陆政东的功劳,也有周书明的功劳,这恐怕也是中央原本只准备让周书明呆个一年半载,结果呆得更长一些的原因之一。

不管是兰超华自己的感觉还是周书明话里话外的意思,那就是中央有意要让陆政东接周书明走之后的班,这在以前周书明肯定是持否定态度,毕竟能搞经济不一定能当省委书记,但现在周书明肯定是不会这么看的。

对于兰超华,周书明一直认为这是自己最大的收获,可以说自己在和杨凌峰搭班子的时候能够在贝湖平稳有力的驾驭局面与兰超华犹如自己的臂膀有很大关系,而在和陆政东搭班子之后,兰超华又能审时度势的给他建言献策,促使他和陆政东的关系不至于僵化到恶化的地步,并在其中起到了良好的润滑作用,也才有当下的局面,当然并不是说离了兰超华他在贝湖就运作不转,但是肯定会吃力不少,也会走更多的弯路。

兰超华的平和大度能团结人却又不乏韧性让周书明很欣赏,这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关键,平和的心态,大度的胸襟,少树立敌人,工作做事持之以恒,这几者都很重要,而兰超华恰恰这些都具备,这样的一个人可是不好找,他能碰上,只能说是有这样的缘分。

“来坐,超华。”

周书明拍拍自己坐的三人长沙发,示意对方和自己并排而坐,这让兰超华很惊讶,以前他来这里,周书明一般是不会这样招呼的。

兰超华心中微动,敏锐的感觉到一种不寻常,而周书明也意识到了兰超华所感觉的是什么。点点头说道:“坐吧,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该来的始终要来。”

对于这一点,兰超华是有足够的心里准备的,毕竟周书明要调整工作的风声隔一段时间都会吹一次,但真正得到一个确切的消息的时候,尽管他对此看得很开,心缔豁达,也禁不住微动,下意识地问道:“书明书记,你是说……?”

“嗯,没错,这一次恐怕我会真的会离开贝湖了。”

这个时候周书明已经心境完全平静下来了,显得很平静泰然:“刚获得的算是比较准确的消息吧,刚刚得到中组部的通知,中央已经决定近期对我们贝湖省委进行调整,虽然通知里讲这是例行的调整,但有些事情大家都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兰超华点点头,周书明所讲的大家都清楚怎么一回事,应该是讲陆政东顺位接替周书明的位置,兰超华对这一点并不惊讶,陆政东的表现足以证明他能胜任。

但也是上面相当看好的干部,既有中央部位工作经验,也有在地方上也有主政一方的经历,而且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祁玉民虽然在贝湖的表现是磕磕碰碰,但瑕不掩瑜,在贝湖和陆政东虽然也有过一些磕磕碰碰,但那也只是磨合之中的一些问题,现在两人之间也逐渐有了一些默契,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配合的同时还是要起到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从这几方面考虑祁玉民接任省长也许是机会最大的。“嗯,这么说玉民书记也要进一步了?”

兰超华试探的问道。

周书明一笑:

“若山省长要外调。”

“哦?”

这让兰超华深感意外,周若山外调那是给候选省长腾位置的,通常来讲,候选省长会在常务副省长的位置上干一段时间,一来是熟悉情况,二来也是让省里的干部群众熟悉他,为了避免在选举上出现问题。

如果是祁玉民接替陆政东的位置,那就不必这样大费周章,周书明如此讲也就意味着祁玉民已经失去了竞争省长宝座的机会。

兰超华有些唏嘘,看来上面是对祁玉民在贝湖的表现不是完全放心,还要让他沉淀一下。

“超华,我向中央推荐了你接替詹继东的位置,我相信你的能力不会逊于詹继东,一定会比詹继东干得出色。”

周书明毫不掩饰对兰超华的欣赏,顿了一下说道:“继东这人啊,原本是不错的。但有时候还是心态摆不正,心态一失衡,什么都踩不到点上。”

周书明有些感喟的说道。

这又是让兰超华意外的一个消息,这有些不合常理,照理贝湖的班子即便是要调整,也是以稳定为主,调整为辅,为何一下调整了两个常委,加上周书明,那就是三个了,这个调整的幅度可不算小。

“继东书记去哪?”

“京城吧,他不是一直在想办法么,终于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了。”

原来如此,詹继东是一直谋求跳出贝湖,不过兰超华转念一想,听周书明刚才的口气,似乎又不像是去的好地方,不过一时之间他也想不到到底这是中央主动调整詹继东,还是詹继东跑动的效果,他也没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周书明接着说道:。

“中央已经原则同意了我的推荐,把你列为主要候选人之一,我告诉你也是让你有个思想准备。”

兰超华脸上露出感激的表情,虽然很克制,但是周书明还是很高兴,兰超华是极少露出这种表情的,至少在从秘书长变化为组织部长时,周书明并没有感觉到对方心情有多大变化,而这一次似乎兰超华有些为自己要离开而感伤,才会如此,并不完全是因为自己推荐了他担任省委副书记,要知道作为省委副书记这样的位置,自己也仅仅只有一个推荐权,真正作出决定的权力依然在中央。

兰超华的心情的确有些波动,长久以来他都有些习惯于跟随着周书明的思维转动,虽然他并不完全认同周书明的一些观点,但是他坚持认为周书明作为一个省委书记是合格的,可以说贝湖在这几年里能有如此大的讲步,确实并非陆政东一人之功,作为省长,陆政东在前面冲,作为省委书记的坚定而沉稳掌好舵,这一点是关键,而周书明在这一点上干得很好,处理好了各种关系,为陆政东能够在前面冲创造了条件和保障。

在兰超华看来,陆政东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省长,但在省委书记这个位置能干得如何还得拭目以待。

“书明书记你是去章干省?”

这也不是什么新闻,周书明年龄距离还有几年,如果可能的话,甚至也还有上进一步的可能性,兰超华幽幽的问了一句。

“还很难讲,现在中央只是调整其他位置。”

周书明长长吐出一口气来,没有接着兰超华的话说下去,而是说道:“陆政东对你的印象一直不销,虽然你们原来可能有些隔阂,但是我感觉得到他对你还是相当尊重的,呵呵,这几年也算是苦了你,在我和他之间和稀泥当泥瓦匠,这份手艺不好作啊,今后你又要充当陆政东和新省长之间的桥梁了。”

“哎,书明书记,如果可能,我宁肯离开贝湖,而具按照原则来说,我在贝湖也呆了十多年,似乎换一个环境更适合一些。”

兰超华淡淡的道。

第200章别意(三)

“哎,书明书记,如果可能,我宁肯离开贝湖,而具按照原则来说,我在贝湖也呆了十多年,似乎换一个环境更适合一些。继东书记不管怎么样也是换了一个新环境。”

兰超华淡淡的道。

兰超华心里微微一叹道,干部有时候就如同演员一样,演员如果老是演同一类角色,在导演和观众就会越来越固化,戏路就会越来越窄,作为官员也一样。

“超华,现在说这些没有多大意义,中央有中央的考虑,贝湖目前大好局面需要保持,詹继东走了。周若山走了,再走就变动太大了。”

周书明同样也是淡淡的说道,关于詹继东,兰超华并不清楚有些事情,而在詹继东的事情上,周书明确实是说了话的,对于人事变动,组织上都要征求一下一把手的意见,周书明一点机会都没给詹继东,高层征求意见时,周书明坚决地给詹继东投了反对票,他下了这样一个定论,一个党的高级干部,整天只知道投机钻营,对革命事业不忠诚,对同志不光明磊落,这样的人,恐怕难当重任啊。

这无疑又给詹继东已经在高层中落下的不良印象中又加了一码,也就决定了詹继东最后的去处……

兰超华自然不清楚这些,他也就是有感而发,见周书明这样说也就不再说这个话题,如果说周书明推荐自己作为省委副书记的人选,那么空缺出来的组织部长肯定会由新来的省委书记来提名,当然前提是这些都必须要获得中央的认可,但是从常理来说,一个新任省委书记在人事上的一些要求,中央通常都会予以满足才对。

那么谁会来接他的班?

周书明则是依然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也颇为感慨的说道:“也许是该和陆政东好好谈一谈的时候了。”

兰超华微微一怔之后,随即知道周书明和陆政东好好谈谈并非完全是因为他们这些没走的人的缘故,而是有更高的考量,迅即点头认同:“的确如此,书明书记和他谈一谈对你们俩都不无裨益,不管你到哪儿,还是他会不会接任你的位置,能在一起工作就是一场缘分,这个时候大家能敞开心扉谈一谈,聊一聊,我想很多隐藏在心中的疙瘩也能解开,当然未必能求得谁的理解,至少我们知道症结在哪里,日后在考虑其他问题的时候也能更周密一些。”

周书明满含欣赏的目光在兰超华身上停留半晌,脸上颇为遗憾表情,摇摇头,“超华,如果可以的话,我倒是真希望你能跟我一起走,只可得……”

兰超华哑然失笑:

“书明书记,就算是我现在能跟你走,但是能在一起工作一辈子吗?刚才你还不是在说,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么?”

周书明一怔之后哈哈大笑:

“超华,我这是着相了啊。”

兰超华也微微一笑,没说什么,着相的又岂止周书明?他同样是如此。

从周书明哪里处出来,兰超华有些深思不属,贝湖仍然是一片炽热,天地看上去很辽阔。兰超华的心却晴不起来,也不是阴着,感觉像烟囱,毛茸茸的,塞满了东西。究竟塞着什么呢,一时半会还理不清。大院里那几株高大的香樟树泛着油绿,花坛里各色的花正在盛开。院里有匆忙的脚步,有来来去去的车子。兰超华盯住最大的那香樟树发了会呆,几天前他还在香樟树下跟政研室几位干部聊过天,是在等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