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培养女儿上北大 >

第12部分

培养女儿上北大-第12部分

小说: 培养女儿上北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班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奥数班学些什么,感觉就是提高竞赛成绩,而且每周六只学一上午,于是我让女儿去了。第一天女儿回来就不高兴,我问怎么样,女儿犹豫半天才说感觉有点难。这样的畏难情绪我的女儿是从来没有过的,于是我觉得问题严重,便详细问她学了些什么。女儿大概说了,然后拿出发给她的奥数课本。我翻看一下,感觉就是倒腾那些数字,许多是要具备分解因式和化简方面的知识才行,孩子在小学还没接触到这些知识,奥数老师又不从这些基础知识讲起,而是讲这些难题怪题怎么来解,这样孩子听起来当然非常费力。我的孩子听课从来没这么吃力过,也从来没觉得学习这么费力,当然一下有点怕,也有点慌,问我怎么办,然后要我教她怎么做。我拿着书本再细翻一遍,觉得确实没必要过早地学这些东西,书中的许多东西到了初中自然会学到,有了初中的数学知识,再学这些当然就不再困难,所谓的奥数题,也就是把初中甚至是高中的一些数学知识拿来教小学生。这样我觉得这个奥数教育是违反认知科学和教育规律的,乱插入一些知识,也容易把有序的知识搞得无序,也会极大地损伤我女儿的自信心,甚至让她养成听不懂也可以马马虎虎放过去的坏习惯。因为奥数题里有太多的听不懂,不马虎也没办法,但我的女儿从来就不马虎,也不放过一个不懂的地方,奥数这样的学习当然不适合我的女儿。我问女儿其他学生学得怎么样,孩子说都说很难,都说听不懂,但老师还是让抄让做。我问女儿你喜欢不喜欢去,女儿低着头不说,但我知道她是不想去,但又不好说不去,不去就等于她笨,等于她怕困难,而且一年的学费也交了。我觉得我应该把我的看法告诉她,于是我说这些东西现在看起来难,主要是你还缺乏解决它的一些基础知识,等你到五六年级和初中学了有理数和方程等一些基础知识,那时这些奥数题就成了简单的知识,这样你完全可以现在不去学。但我没立即说不让孩子再去,而是让她再去一次,如果仍然觉得难,就不要去了。结果孩子第二次回来仍然说有许多不懂,于是我便没让孩子再去,而且以后的各种补习班提高班我也不主张让孩子去,一是怕打乱学校有序的系统教育,二是女儿的话让我想到许多。女儿说你让我补习提高,我一听这个补习提高的词语,我就有一种学习成绩差的感觉,我的学习成绩不差,我才不去补习提高,我自己的学习我自己知道怎么学。
 还有一种误解,认为未来的社会需要孩子有更渊博的知识,所以就要什么都学一点。但我要说的是,渊博没错,但渊博不是哪个专业的知识都要学,因为现在是一个知识急剧增长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而现代社会是一个严格分工的社会,每个行业,每个专业,都会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通,结果会是什么行业都不需要。现在不少大学生就业困难,而且不少大学生抱怨社会给他们的机会太少,但反过来说,你能为人家做些什么,你有没有真正的专长。比如我所在的中文系,我经常会问我的学生你们的专业是什么,如果是中文,那么你的专业就是中文的阅读、理解、写作,其中核心的技能应该是写作。但我们中文专业的许多学生似乎并不懂得这些,许多学生不读书不看报,甚至不少学生没有阅读过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因为阅读中文书籍太少,写作就更谈不上什么水平,不说别的,就连放在讲台上的请假条,语句不通顺格式不正确的也屡见不鲜。我会言辞激烈地对他们说,你学中文的如果不能写不能说,你就没有专业,更没有一技之长,你让别人怎么用你,你又能给人家干些什么。现在社会上不是不需要中文,许多单位都缺少写材料的笔杆子,而许多写材料的笔杆子,又不是中文专业毕业的。当然,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中文专业的教学本身就有问题,比如课程开设,中文专业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学英文,而且英文水平要和其他专业一样,必须要达到四级或者不低于多少分,而对于中文的水平,既没有英语四六级那样一个全国统一的考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水平要求,反正是中文随便就可以过关。而我所在的中文系不仅要开设数学课,外国文学也要用英文来讲,我真不知道我们的中文专业是什么专业,但从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看,表现出的是中文专业对中文的极不自信和盲目跟风,老师对中文的不自信和盲目跟风,传递给学生的,就是对中文专业知识的模糊不清。而现在的家庭教育不少也像目前的中文专业,方向模糊,目标不明确,也极不自信,表现出来的也是盲目跟风,人家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学什么,学得很多,却没有专长。如果没有专长,孩子将来找工作自然困难,就像目前培养的大量的大学生,人人都有专业,但人人缺少专长,往往是招聘单位需要某某专长,而学生又缺少某某专长。

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剥夺了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更没有把玩耍也当做一门学问,在孩子的日常安排中,家长把学习排满了整个日程,玩耍却被完全挤占了。要知道,孩子的天性应该是玩耍,或者是在玩耍中学习技能,这个喜欢玩耍的过程,一直要持续到成年,过多地剥夺孩子的玩耍,就是剥夺孩子的天性。家长要剥夺孩子天性的东西,当然要有许多的困难,弄不好,就会犯违反自然规律的错误。因为从动物的角度看,任何动物在童年期,都是在玩耍,都是在玩耍中成长,正因为玩耍好动,人们叫它们动物也是有道理的。人虽然是高级动物,但也不能完全没有天性,回想我们的童年,那就是在玩耍中长大,就是在自然中长大,而且在整个童年期,感觉是永远也玩不够,而且自己能创造出许多的玩法。现在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幸运,如果作一个不文雅的比喻,如果我们那时是半野生的动物,那么现在的孩子,就是马戏团的动物,除了吃喝,就是要学各种各样的表演,什么时候能让孩子恢复一半的天性,或者什么时候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家庭教育的成功。

过多地安排孩子去上那些孩子并不喜欢的各种学习班,就过多地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时间。让孩子失去了天性,孩子当然有抵触情绪。孩子不快乐,当然什么也学习不好,这样的恶果是,导致孩子学什么都应付差事,学一点就觉得行了,学得差不多就行了。这种思想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就是浅尝辄止,学习一点就行了,一知半解就满足了,结果是什么都懂得一点,但什么都是一知半解,更别说精通。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不要急于把什么知识都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在孩子时期就都学会。事实也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也是违反科学规律的。

 不轻易给孩子转学, 好学校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

孩子学习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换了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教学管理方法等,孩子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有的孩子适应能力强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有的孩子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但不论适应的时间长短,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变化,从而导致学习上的变化,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很大的麻烦。

我的一个亲戚在一座地区城市当教师,他的孩子上小学时,他觉得孩子就读的那所小学不好,便托人把孩子转到了另一所他认为好的学校,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相反还有所下降。没办法,又只好把孩子转到了他所在的学校,这样孩子一直处在一种不断适应环境的状况下。考初中时,孩子又考了个比较差的初中,班里有不少调皮捣蛋的学生,孩子只上了几个月,他又想办法把孩子转到了一所全市最好的中学。但转到那所学校后,孩子一下感到学习很吃力,而且那所学校的教学进度又很快,初中两年要学完三年的课程,最后一年复习其实是专门辅导数理化竞赛和考重点高中。在快进度面前,他的孩子更无法适应,考试成绩当然一塌糊涂。在压力和严厉的批评下,孩子逐渐害怕再去学校,于是便选择了逃学,一早背上书包离家后,就到游戏厅打游戏,而在学校,因为他递交了病假条,还以为他生病了。这样逃学半个多月家里才知道。虽然又把孩子转回了原来的那所中学,但孩子已经养成了厌学的情绪,而且学习也落下了一段距离,只能是破罐破摔,孩子也成了一个问题少年,最终也没能进入大学。提起这件事,亲戚便不断地反省自己,也后悔得不断叹息。

在上初中时,我的女儿也面临过一次选择。我女儿就读的子弟学校虽然也有初中,但规模很小,排名也很一般,当时我们安宁区有一所全省重点中学,如果在这所中学上初中,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直接升入这所学校的高中部,如果在别的学校上初中,要考入这所学校的高中很是困难。但要选择这所中学,我们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一是学校离我们家比较远,初中生不让住校,孩子中午不回来就没处去,如果回来,来回得近两个小时,而且早晚来回跑问题更大。这样把大量时间耗费在路上,影响学习不说,安全也让人担心。另一方面,我女儿在我们这里学习成绩很好,又一直是班干部,学习方面一直很自信,如果换个竞争激烈的学校,我的女儿能不能竞争过人家,能不能成为突出的学生,能不能还能让我的女儿保持自信等等,这都是问题。出于这些考虑,我还是忍痛放弃了考这所学校,而是让女儿继续留在我们学校的附中。事实证明我为女儿的选择是正确的,女儿在附中学习一直特别轻松,考高中时,我女儿不但考入了那所学校的高中部,还进入了唯一面向全省招生的奥数班。

 让不少父母担心的是,教学质量比较差一点的学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多,调皮捣蛋的学生多,父母担心孩子进入这样的学校后,自己的孩子也会学得调皮捣蛋。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现在虽然许多城市已经实行小学划片入学,但大多数城市升初中时还是考试入学,即使有些城市教育部门规定小升初不考,但具体到学校,教育质量要求高的学校还是要考一考的,太差的学生,学校还是要找理由拒绝,这样学习差一点的学生还是只能进入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但我要说的是,什么事情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孩子进入了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父母也千万不能自暴自弃,而是要求家长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比如我认识的一位老教师,他的孙子因为学习成绩差,被自己学校的附中拒之门外,老教师虽然愤怒,但他却表现得比较冷静,在送孩子进入一所质量比较差的学校时,他苦口婆心甚至声泪俱下和孙子谈了几天,要孙子争口气,要孙子知耻而后勇。然后老教师每天骑自行车陪孙子骑车去学校,到放学时再骑自行车把孙子陪回来,爷孙两人骑车上学风雨无阻。因为孙子每天都在爷爷的激励下出入学校,也因为这所学校学习成绩高的学生不多,老教师的孙子不但没有学坏,反而进校不久就因为学习成绩好而当了学习委员,从而一下扔掉了一直压在头上的那顶差生的帽子,也除去了一直笼罩在心头的差生的阴影,三年后考高中时,一下考上了重点高中。

再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有一位朋友在中学当教师,有次说到给孩子挑选学校,他就感慨颇多地说不要盲目给孩子转换学校。他说他有个乡下的亲戚,因为有他,亲戚的孩子便转到了城里他所在的学校。孩子转来后,一下对城里的生活不大习惯,又因说话和衣着土气,经常遭同学的笑话,再加上学习一时跟不上,压力也大,时间不长,孩子竟然得了精神疾病,整天胡言乱语,有时还突然发病乱骂乱喊,这样只好退学回家。按他的经验,能不能送孩子到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去学习,关键要看孩子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如果基础不好能力也不强,最好不要送到那些教育质量高的学校,送去了,不但学不好,反而会因跟不上人家而掉队,最后让孩子彻底死心而放弃学习,甚至闹出更大的麻烦。用他的话说,孩子有什么样的基础和能力,就送到什么样的学校,只有基础能力和学校的教学情况相适应,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现在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名校,孩子的一切就都有了希望,于是想尽办法往名校挤,甚至名校周围的房价也要比其他地方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名校的学生并非个个都能考上大学,那些不是通过考试成绩进入名校的学生,如果学习方法和态度不改变,照样在学习上不会有大的长进。通过上面的一些例子,我想说的是给孩子转换学校时,要特别地小心,而且既要了解清楚学校,也要仔细琢磨自己的孩子,还要考虑上学是否方便等因素,一定不要盲目地去追求名校,因为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未必适合你的孩子,一旦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便会留下终身遗憾。

第七章 如何与同学相处

 教育孩子用善意去理解别人

教育孩子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进入社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会给我们提出另一个问题,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会更受人们的欢迎。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该回顾一下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由粗野走向文雅,由厮杀走向秩序,由对立走向博爱。这就是说,文明文雅爱人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每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文明文雅有爱心的孩子,也是最受人喜爱的孩子。

因为写小说的关系,这些年来一直注意观察人、思考人,通过观察思考很快就会发现,讲文明有礼貌有爱心能够尊重别人的人,是最有人缘的人,也是最能得到升迁的人,也是最能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也是社会活动能力最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