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培养女儿上北大 >

第8部分

培养女儿上北大-第8部分

小说: 培养女儿上北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起这件事,亲戚便说当班干部不好,当班干部浪费学习时间,也整天和同学生气闹矛盾。那天我告诉她,不是班长这个职务本身有问题,问题出在孩子没正确认识这个职务,父母也没及时给孩子讲清这个职务的内涵。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这个职务是干什么的,要怎么干,而且明确告诉孩子,这个职务不是让你去教育别人,也不是让你去管束别人,而是让你去起带头作用,让你带头好好学习,带头给同学们办一些事情。同时你更要一再叮咛孩子,班干部不是权力,更不能耍威风,也没有任何特权,更不能带头破坏纪律和同学吵架打架,如果同学不听话,可以向老师反映情况。也就是说,只有引导正确了,只有孩子认识正确了,班干部这个职务才对孩子有正面意义,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负面意义。

有位朋友说我的女儿听话,学习成绩也好,他的孩子学习成绩不行不说,还不听话,整天就知道玩,什么事都不想,然后问我是怎么教育女儿的。那天我给他讲了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鼓励孩子当班干部,让孩子通过当班干部培养荣誉感和责任感。后来他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商量,让孩子当了小组长。有天朋友高兴地对我说,你这一招还真管用,孩子当了小组长后,轮到他们那一组值日那天,孩子说要早点到校,结果孩子半夜就醒来了,然后问几点了。让他放心睡,到时我们叫他,可孩子还是天不亮又醒了,折腾了几回。朋友还告诉我,自从孩子当了小组长,还真的有了一点责任心,再不用催孩子时间到了快去上学,也不用再让家长操心书本带了没有,孩子还自己提出要制订一个学习计划。我告诉他这就是好苗头,要多鼓励,多指导,要让孩子保持住这个劲头,学习成绩如果再上去,孩子的信心就更足了,如果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事情就好办了。

 不要有意识地监督孩子,但要过问参与孩子的事情

孩子也有很强的自尊心,这个自尊心需要我们家长和孩子共同来维护。如果孩子的一言一行家长都要来监督,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虽然孩子不一定抱怨父母,但时间久了,孩子的脸皮就会厚起来,对家长的监督不以为然,对自己的自尊更不当回事,甚至故意做一些坏事让你来监督,也许还会故意搞一些恶作剧来捉弄家长。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了自尊,在别人面前也就不在乎自尊,这样一来,孩子做什么事就会无所顾忌,反正有父母的监督,对错也由父母来评判,错了想骂想打由父母去。如果孩子养成一种依赖父母监督的坏习惯,孩子做事时往往会自己不辨是非不管对错,一切依赖父母去纠正。更有一些父母一开始就把监护人和监督人搞成了一个概念,觉得父母当然要监督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主宰,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权力,父母想怎么管孩子就怎么管,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有了这种传统的落后思想,父母就会高高地凌驾于孩子之上,不考虑孩子的意思,不考虑孩子的自尊,不假思索就对孩子发号施令,然后对孩子的言行随意否定,让孩子从小就失去自主意识,进而失去自尊意识。

现在许多父母都说有了孩子,父母就失去了自由,孩子上学,父母就成了孩子的奴隶,白天要接送孩子上学,晚上要陪着孩子学习,不仅自己再不能出门,连客人也不敢让上门,一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是也没时间来陪客人。造成这样的结果,其实完全是父母自己的责任,因为从一开始,父母就没信任孩子,父母就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绝对的主宰,好像离开父母,孩子就什么都不会做,也什么都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完全丧失了自主能力,也不愿意再自主,从而一切都依赖父母,父母不监督,父母不催促,自己便什么也不做。

 一位同事没孩子时很活泼爱玩,有了孩子,偶尔还能出门玩耍,但孩子上学后,便彻底被绑在了家里,而且也经常抱怨孩子自觉性差,一时不监督不看管都不行。那时我就告诉她不要管得太多,也不要管得太严,但她说不行,如果不管,孩子就什么都不去主动做,连作业都不完成,如果看管得不紧,做作业就马马虎虎应付差事。去年五一节我们到郊外玩耍,她便带了孩子。我们大人打牌时,她给孩子拿出了许多玩具让孩子在旁边玩耍,但孩子刚玩一会儿,她便说孩子玩得不对,应该这样玩。孩子再玩一会儿,她又看着不对,又指导孩子那样玩。这样一来,我们打牌也是打打停停,弄得大家都没意思。这样我只好告诉她不应该这么教育孩子,孩子本来是玩耍,孩子想怎么玩,你就让他怎么玩,孩子按自己的意思玩,孩子才能感觉到乐趣,才会动脑筋想办法,也才会有创造力。如果玩都要按父母的意思来玩,那么玩也变成了一种劳动任务,甚至变成了苦差事,这样孩子还有什么乐趣。但她还是有自己的看法,她说玩具本身就是智力玩具,有一定的玩法和规律,如果父母不指导,孩子就会胡玩乱玩,最后不起什么作用。我当然不能同意她的说法,我觉得孩子动脑筋自己玩,虽然一开始可能掌握不了,但孩子会慢慢摸索出来,因为玩具毕竟不像电脑一样复杂,如果孩子自己掌握了,那才算真正锻炼了孩子的智力,如果靠父母指导,即使玩得再好,那也不是孩子动脑的结果,因而也起不到锻炼孩子智力的作用。

这就要求父母要充分相信孩子,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智力和能力,不相信孩子,总是认为孩子还小,那么孩子什么时候都难以长大。

但信任孩子不监督孩子,并不是不管教孩子,更不是一切都由着孩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来过问孩子的事情,参与孩子的事情,有什么问题要和孩子一起讨论。比如父母进家门后问问孩子今天干了些什么,玩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没有。孩子放学回来,父母也要问问今天学了些什么,难不难,学会了没有,要不要辅导一下,有什么作业,用多长时间才能完成等等。如果从孩子的回答中发现了问题,那么就要和孩子进行一番讨论,辩明道理,然后再指出应该怎么去做,这样孩子既心情愉快,又愿意去改正错误。如果担心孩子隐瞒什么,需要对孩子进行检查,那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不露痕迹,要让孩子能够接受,要让孩子感觉到是在关心他,而不是在监督他不信任他。比如担心孩子没完成作业,那么就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让爸爸妈妈看看你的作业,看你进步了没有。这样用平等的方式和孩子商量,既达到了检查的目的,也让孩子感觉不是在监督他,更不是不信任他,而是在关心他、帮助他,这样的效果就会好得多,这样可以一方面不伤孩子的自尊,另一方面也了解了孩子,也算不监督而达到了监督的目的。

信任孩子就是给孩子自尊,也是给孩子机会,父母越是信任孩子,孩子就越不会轻易辜负父母的信任。有一年我和妻子一起去外地,家里只有女儿一个人,那年女儿刚上初中,晚上我们不放心,便打家里的电话询问一下,但电话占线。一连打几次都占线,我们更加着急,生怕家里出了什么事。这时我们一起的同事都说不会出事,他们都说父母不在家,我女儿肯定在和同学朋友聊天。同事的猜测不无道理,但我坚信我女儿不会这么长时间和同学聊天,因为她平日就没有这个习惯。我不断地拨打,半个多小时才拨通。问女儿为什么电话不通,女儿说不知道。这下大家更肯定是我女儿在打电话,因为固定电话是不会轻易出毛病的。那晚在众人面前我和妻子都很尴尬,也算丢了脸面。回来后妻子一直想搞清那晚为什么占线,是不是女儿真的在聊天。我反复考虑,觉得还是不搞清的好。我和妻子商量,如果我们暗地调查,那就是对女儿的不信任,就是我们认为女儿撒谎了。如果让女儿知道,她肯定会伤心,肯定会在心里留下阴影,甚至也许会影响到我们父母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即使女儿是在和别人聊天,那也不是什么大事,一是我们的电话是校园电话,校内互相拨打不收话费,二是我们从来没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突然一个人在家里,也许是孤独,也许是想享受一下自在,也说不定真有什么事刚放下电话又有同学打来电话。但妻子说她还是想搞清是不是电话真的出了故障,是不是女儿真的撒了谎。我还是觉得不要去搞清,即使女儿撒了谎,那也是咱们询问时,女儿一时遮掩下意识说了不知道,如果真的是她打电话而撒谎,那她肯定也很内疚,也肯定怕我们去查。这么一点小事我们就抓住不放,也不是明智之举,更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再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我们的女儿还是孩子,再怎么优秀,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更不可能不犯下意识的错误,我们也不能要求完美,要求完美反而就没有了完美。这样一分析,我们都觉得算了,完全忘记算了。因此我要在这里说,教育孩子,不能追求完美,不能不允许孩子犯一点错误,也不能总让孩子按照大人的意志行事,我们追求完美,就会给孩子增加太大的压力,也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最后适得其反。

我们有的父母对孩子管得太细,甚至不停地对孩子唠叨,其实说多了,一方面孩子会厌烦,另一方面孩子也会不当回事,甚至充耳不闻,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时间久了,连父母也不知道自己说那么些话是什么意思,是要孩子执行还是随口说说。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不要太多地说教,如果说教,就要有道理,就要让孩子信服,就要让孩子执行,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教育孩子也充满了辩证法,我们要求鼓励教育,但也不绝对地鼓励,也要有适当的惩罚。我们要求不监督孩子,但又不是不闻不问睁眼闭眼。我们要求孩子诚实,但又不能要求孩子句句都是实话,任何时间任何情况都不能说一点谎。我们要求不伤孩子的自尊,又不能无原则地娇惯孩子。我们要求孩子奋发向上,但又不能要求孩子不犯错误,更不能要求孩子完美无缺。正因为教育孩子充满了辩证法,所以我们提倡教育孩子也要实事求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具体事情具体解决,千万不能僵化,更不能盲目,也不能凭一时的冲动来教育孩子。为人父母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遇到问题时,要仔细考虑,要化身为孩子,想想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样,你能怎么样。这样教育孩子,就会少一些盲目,也少犯一些错误,也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摸索出经验,找到适合教育你自己孩子的具体办法。

 不要轻易贬低孩子,更不要羞辱孩

荣誉的需要也是人的生理需要,可不少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往往会当着众人当着孩子说孩子的不是,这样做一次可能孩子还有羞耻感,如果经常这样,孩子就会不当回事,甚至会把错误当成荣耀,把调皮捣蛋当成本事,然后故意在人们面前表现他的与众不同。

有一个亲戚,每次说到自己的孩子总是不满,总是要叙说孩子做过的一些坏事,但叙说时并不生气。比如他说孩子有次偷着把班里的锦旗拿回了家,他们发现后觉得这事麻烦,觉得怎么送回去都不合适,还是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点子,让妻子把锦旗洗干净,陪孩子拿到班里,然后告诉老师说孩子想做好事,看到锦旗脏了就拿回家洗干净了,于是老师当场表扬了孩子。亲戚说这话时,孩子就在一旁看电视,根本没管父亲说的什么,我也不知亲戚是夸奖孩子还是批评孩子,反正感觉这话他已经说了多遍,已经把说孩子的坏当成了家常便饭,孩子也根本就不再当回事,你说你的,好像和他无关。我想,照此下去,孩子还不知要干出什么事来。那天我和他谈了许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他还是能够听得进去,但他就是信心不足,说我们不能和你们知识分子家庭比,我们当工人的,怎么教育孩子,也没大希望。我告诉他错就错在这里,根源就是一开始就没把教育孩子当回事,也没把自己当回事,甚至觉得自己不懂教育,就随意教育孩子,由着自己的性子教育孩子,遇事不考虑怎么教育效果好,而是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高兴时乱表扬,不高兴时乱批评。我告诉他,其实教育孩子并不神秘,一是教育孩子前我们先想一想,许多道理一想就明白了;二是我们自己要做表率,有了孩子,我们就要先严格要求自己,做什么说什么,也要考虑对孩子的影响,随意说孩子的坏处,就是一个不小的坏毛病,就一定得改。而且以后还要懂得尊重孩子,孩子得到尊重,孩子就会自己把自己当回事,也把荣辱当回事,也才能约束自己,做事才会考虑后果。

也有人总喜欢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然后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总觉得自家的孩子有许多方面不如别人,总觉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够争气。久而久之,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就会变成一种对孩子的高度不满,甚至会无缘无故地挖苦责备孩子,从而和孩子产生很深的隔阂,进而产生对立情绪,这时孩子对父母的话不但不听,反而会顶撞争吵。那回去一个朋友家,得知我的女儿考上了北大,朋友的妻子立即就说自己的女儿不行,太笨,笨得补习了一年,成绩反而倒退了十几分。当时她女儿也在场,听到后立即哭着跳了起来,然后哭喊着说:“你不笨怎么生下了我这么笨的女儿,我笨就是你遗传的,谁让你生下我这么个笨蛋!”然后哭着摔门进了自己的屋子。这样我们都很尴尬。但朋友的妻子还是述说女儿的不争气。我只好告诉她我教育孩子一直是用鼓励的办法,我从来没说过孩子笨,也没说过孩子不好,孩子有不会做的题,我就说题太难,需要认真思考认真对付,经过努力孩子把难题做出来了,我就表扬孩子。然后我就讲鼓励教育的重要性,告诉她鼓励会让孩子增强信心奋发向上,讽刺挖苦只能让孩子没有信心从而破罐破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