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103部分

小寒资料集-第103部分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讲、监斋等三职改称高功法师、监斋法师和都讲法师,另外又增设知磬和知钟等职。⑴高功法师居于各执事之首。《金箓大斋补职说戒仪》称,担任高功法师的道士必须“道德内充,威仪外备,天人归向,鬼神具瞻”,就是既要有充分的道德修养,又要具备庄严的仪表,才能使天人归向,鬼神俱服。高功法师在仪式中要“蹑景飞晨,承颜宣德,惠周三界,礼越众官”,就是既能步罡踏斗,沟通神人,又能代神宣教,拔度人鬼,其仪式中的地位超越于“众官之上”。⑵监斋法师仅次于高功法师。《金箓大斋补职说戒仪》称,监斋的职守,一是“总握宪章,典领科禁,纠正坛职,振肃朝纲”,就是监督斋醮仪式按科进行,从事仪式的道士严遵职守;二是“周密察非,从容授简,有严有翼,毋滥毋堕”,⑶就是对于亏犯之人,绳纠愆违,授简告之。秉执科宪,毫无私心,“外能合礼,以全济济之仪;内不欺心,免抱忡忡之恨”。⑷《要修科仪戒律钞》引《升玄经》又称,监斋有“十事”,一,了解斋主心愿,请斋人姓名道位和人数;二,令斋主斋洁,全身口意;三,令斋主不以不洁之物供养;四,令斋主不取外来听经者饮食费用;五,令斋主于静室烧香;六,令斋主不辞托;七,令斋主布施;八,斋主不得缓带裙裳;九,令斋主不迎送道士;十,道士不得贪利惜费。⑸都讲法师同高功、监斋等合称“三法师”。《金箓大斋补职说戒仪》称,担任都讲的道士必须“洞辅该通,法度明练,赞唱仪矩,领袖班联”,就是通晓和精究科仪的程式和唱赞,辅助高功,成为全班道士之首。同时,“玄坛步趋,升座讲说,昭符国命,默契天心”,也能演教弘道,沟通人神。⑹唐代道士朱法满称:“以建斋行事,都讲要用明能,一则参详法师,二则知主人斋意,三则先定时节,四则击鼓鸣钟。”⑺在道教仪式中,三法师,各有明确职能,相辅相承,共同发挥对于仪式的主导作用。mfWOsWU‘,rsc29'3U
侍经、侍香、侍灯、知磬和知钟等,都是参加仪式的道士的特定职务的执事名称。据《金箓大斋补职说戒仪》称,侍经的职务一是“严洁几裀,整齐卷轴,开函启奏,收椟敷陈”,就是陈列、布置和收藏经卷;二是“调和众音,表仪庶职,观听允睦,幽显交欢。”⑻即为诵经作好定音、调音和表仪的准备工作。6VF'm^UKUi^fK3r的
侍香的职务一是清洁香炉和香案,二是在仪式中保持焚香不致中断。“精饰鼎彝,严洁案席,巡行爇炷,始终芬芳,玄鉴昭彰,丹诚露达,毋或中绝”。⑼依朱法满的说法,即“毕夜烟流,终朝火续,以法事之所先,宜晨昏而勿怠”。⑽侍灯的职务一是整理和清洁点灯用的器具,二是在仪式中保持灯烛辉照不致中断。“整办缸篝,精严灯烛,高下照彻,内外辉华,际夜续明,乘晨收焰,光明道境,辉耀斋坛”。⑾知磬和知钟的职务,当是主管击磬和击钟。磬钟之声直接规定了诵唱经文和仪式进行的节奏。FWQ。1YeF的b。WZJXfD
醮坛执事的名称和分工,有个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宗教的祭祀和丧葬礼仪十分繁复,执事礼仪各有专职官员,《周礼·;春官·;宗伯》称,春官宗伯“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礼官之属有“大宗伯卿一人,小宗伯中大夫二人,肆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⑿各官各有职守,以适应古代宗教的祭祀和丧葬仪式的森严的等级规定。早期道教的仪式甚简,因此,仪式由祭酒等主持,祭酒既是为道教徒下三官手书者,也是受道领部众者。佛教传入后,佛教徒尊称常修梵行并能下为物师的僧人为法师。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典籍也出现法师及都讲、监斋之类的执事名称。南朝宋时的陆修静撰有《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列举法师、都讲、监斋、侍经、侍香、侍灯等六种执事名称及其职能。⒀其中并无高功法师之名,各执事之职能比起唐宋经籍的阐述亦较为简单。唐宋时期,道教仪式规模渐大,执事的分工也渐趋细致和繁复。高功法师之称也流行开来。据《唐六典》,各种从事斋醮仪式的执事,又统称为“威仪师”。⒁在斋醮仪式的日常演习过程中,执事分工经常会出现混淆和不规范的情况,历代科仪著作中多有批评。例如:杜光庭的《太上黄箓斋仪》指出:“今蜀地高功,止于发炉、复炉两称名位,其他宣读皆委他人。虽云先唱后随,何异龙吟鼈应,此盖不惧冥谴,自掇罪尤。”可知唐末五代时四川一带的道教仪式中,高功法师已不复宣读。而在吴中江表荆楚之间,“近年,或都讲年德稍高,不欲一一劳止,即于众官之内差一人执磬开礼。盖事出一时,原非古制,详其执简,颇谓旷官。bP,qIaqPnmt7b‘DQ
更有后学生情,妄为臆断,于六职之外,置一人持磬,殊无经据,讹谬益深”。⒂就是都讲法师常因年迈而不复开礼。南宋道士吕太古在《道门通教必用集》中也指出,因为都讲“年德稍高,不欲一一劳止,即于众官之内,补一人执磬唱礼,盖事出一时,原非古制”。另在侍经之外,为“整饰坛筵,别置直坛之号,六职之外,颇有冗员”。⒃当代道教的道士举行仪式时,在榜文中仍然沿用醮坛执事的分工名称,但大多是职称性质。除三法师外,在坛场中大多由不参加仪式的值坛人员负责香、经、灯的布置和整理工作,这是因为当代道教仪式的坛场布置十分繁琐,仪式过程变化繁多,已非参与仪式的道士所能兼任。bS4JXhZiheim8Lm6c
注释IY1DqZ5rcRkP79kfH
⑴⑵⑶⑷⑹⑻⑼⑾⒂《道藏》第9册825、346页,74页,74页,347页,74页,74页,74页,74页,34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K8nXd9FO_7‘eFVFh1
⑸⑺⑽⒀⒃《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429页,428页,430页,507,3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RraZ'bXlleL^ibd0
⑿《十三经注疏》第752页,中华书局,1980年fD6p2JL8aGUikmPmS
⒁《最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5册49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内外斋
内外斋是道教斋法的不同功能和使用范围的一种分类名称。内斋指道士内修的斋法,由个人进行,注重内心无思无欲,外观无言无行,主静。外斋指道士为他人他事举行的斋法,大多由集体进行,唱念做齐全,主动。《金箓大斋启盟仪》称:“斋法之说,有内有外,请备论之。内斋者,恬淡寂寞,与道翱翔,昔孔子以心斋之法告颜渊,盖此类也。外斋者,登坛步虚,烧香忏谢,即古人祷祠祭祀之余意也。”⑴孔子以心斋之法告颜渊之说,出自《南华真经》的《人间世》篇。颜回问:“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⑵斋是戒洁,心斋就是保持精神虚静,不接外物的状态。内斋之法,本无程式。早期道教的守一之法,亦是内斋一类,《太平经》只是要求守一之人“安卧无为,反求腹中”,“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大静”等等。⑶南北朝时,道教仪式渐趋繁复。陆修静的《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称:“以人三关躁扰,不能闲停,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之以诵经;心有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心行精至,斋之义也。”⑷以礼拜、诵经等动行为来约束人的三关,使人心静,就将内外斋结合了起来。北宋道士陈碧虚注“心斋”曰:ZOD_ce''rQ‘aZrp
“祭祀之斋,涉迹心斋,则悟本也。”⑸他指出道士的内修为斋醮仪式的根本。K9XUaHnW_PsbFme‘
陆修静编集的《洞玄灵宝五感文》中有“洞真上清之斋”,其一法为“绝群离偶,无为为业,寂胃虚申,眠神静气,遗形忘体,无与道合”。其文有注称“舍朋友之交,无妻奴之黑,孤相独宴,泊然穷寂,形影相对”,“虚息不食,则泊然寂定”,“神司外,务躁动,今既无事,怡静内藏,故谓之眠”,“内无饥寒之切,外无缠缠之累,洞遂虐漠,故不知四大之所在”,“道体虚无,我有故隔。今既能忘,所以玄合”。。YmD6的8ch_KVtXIes
其二法为“孤影夷豁”。⑹上清之斋,虽然与金箓、黄箓等斋法并列为九斋十二法,但据其内容当属内斋。eq9iXUb_l‘3nbm。No
大约成书于明代的《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则称,“内斋者有四,一则心斋,二则常斋,三则清净斋,四则长斋”。WZcjH0m3'0fLcOaUi
心斋,指“谨守天戒,心意同符,内外同仪,无思无欲,无虑无恐,翛然坐忘,德同真人,道合仙格”常斋,指“绝辛去厌,断荤戒欲”;清净斋,指“断五谷,绝人事,居山林,饮元气,持戒律,忘尘根,散胞胎,杜交友”;长斋,指“并持以上三斋之法,或一月、两月,一岁、两岁,十年、二十年是也,以至终于飞升,始于立意是也”,⑺前三种是内斋之法,各有特点,后一种是内斋的时间要求。ZGimdBh'2bm'N,2V7
隋唐时期成书、后经历代增补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释威仪》则称:“论斋功德者,宋师旧举六条,今家大明二种:b的DndUcm3Z_b7jBbS
一种极道,二者济度。极道者,《洞神经》云:心斋坐忘,极道矣。济度者,依经总有三箓七品。”⑻据此,内斋即极道,即道的最高境界,外斋即济度,包括三箓七品(见另文)。UrQGnnV0NZHnFeO^b
注释i的J‘Ka‘tPK6O_P‘
⑴⑹⑺⑻《道藏》第9册72页,第32册620页,第3册618页,第24册73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b,bUX_YKfDV6pet_
⑵⑷⑸《道藏要籍选刊》第2册322页,第8册503页,第2册3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qZb7BNF^D1aaUsFoW
⑶《太平经合校》第741、742页,中华书局,1960年
诵经
诵经就是诵念经文,是道教斋醮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仪式元。一个道教徒在入道后初习仪式时就要学习诵经。《道门通教必用集》称“童子长成,教习音韵。单声诵念,赞助行持。传闻舛差,蹈袭芜鄙,悉加厘正,俾就谨严”,⑴就是通过诵念经文,帮助“行持”,修习道学的意思。WUPQmZ‘e2htO‘PpG
诵念方法同一般诗文的朗读不同。诗文朗读一般按文意抑扬顿挫,节奏变化,但诵念经文大多呆板平稳,与意无涉,其节奏往往由某种打击乐器控制。诵念时,有个人单独诵念的,也有多人集体诵念的,有诵念一遍而止者,也有反复诵念多遍的。e的。bo5OV3Ve。mj4,R
道教认为,通过诵经万遍,道士可以达到修道成仙、与神沟通的目的。据《无上秘要》引“洞玄空洞灵章经”称:ej17a6Spp8Nq2b。6F
“善信男女,香灯供养,见世光明,身入无为,受福自然。若能长斋,诵经灵章,万遍道成,身生水火,立致飞行,其道高妙,不得漏泄。”⑵因为,“千遍通神,万遍通真”,通神就可以“逆知吉凶”,通真就可以“经灾履厄,腾景三清”。⑶正由于如此,在天地运终,星宿错度,日月失昏,四时失度,阴阳不调,国主有灾,兵革四兴,疫毒流行,兆民死伤,师友命过等事发生时,都要诵经,“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⑷宋代的白玉蟾在《赞救苦经辞》中则认为讽诵《太上灵宝天尊说救苦经》的人,就是“莫不代天尊而演说经教,体大道以引接浮生”。⑸代天说教就是宣传教义。dc,2pPnjp2kGV4Z‘
历代道教科仪文献,对于诵念经文的选择、时间安排、同众术之关系等,多有所阐述。q'HjsIB06KqocGte
经文的选择。道教一直重视《道德经》的诵念。《洞玄五称经》称:“太上玄一真人曰:道德五千文,经文至微,宣道之意,正真之教,焕乎奇文,诵之千日,虚心注玄,白日升仙,上为西华真人,此高仙之宗也,亦能致庆于七祖。”⑹《洞真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则称:“凡修众经,以《琼文》为先,诵咏寂室,静庆霞轩,群魔伏使,万试敢前,随意所修,乃得道真,万遍道备,腾身太清。”⑺成书于隋末唐初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则称诵念“三洞宝经”者,“形陟绛霄”,而听到诵念者,“乃神生碧落”,“莫不人天仰赖,生死依凭,为群品之津梁,实众真之户牖”。⑻时间的安排。道教认为不同时间诵念有不同功能。《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称:“正月为上元,自十一月、十二月、正月,皆存在上宫天尊诵经;七月为中元,自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皆存在中宫天尊诵经;十月为下元,自八月、九月、十月,皆存在下宫天尊诵经。凡诵经时,须是行定法,后著耳彻听,天尊诵经之声,琅琅然如钟声。”文内注云:凡祈禳在上宫,凡炼气在下宫,凡为亡灵在中宫。⑼就是在上元时期诵经有祈禳功能,在下元时期诵经有炼气功能,而为祈禳亡灵的则在中元时期诵经。至于在本命之日,即生日诵经,则“魂神澄正,万气长存,不经苦恼,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万神朝礼,名书上天”,⑽即有长生之功能。S'mqT1^。pjW5Gdam4
诵经作为道教斋醮仪式中的一种,往往同道教的一些方术相联系,在《无上秘要》中引用的《洞真金房度命经》和《洞真素奏丹灵六甲符经》,都谈到诵经要同服符相结合。在诵念《金真金房度命经》十遍后,就要服金房保命符,连续诵念一百遍,即服十次,“此则通神致真,坐见八方,条理百关,节度纳灵,万气总归,则能长生寿极,天地三光同年”。aNn5c'。2JF5RDiP
在修六甲之道时,每逢“甲日入室服符,诵咏六宫歌章”,经过连续六年诵念,就有“玉女降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