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250部分

小寒资料集-第250部分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着圆心。腰以上部分扭,胯以下还保持向前的方向。一能拉抻各大肌肉群,二把身体绞起来,便于发出螺旋力。
转圈有快慢之分,快转锻炼身法、步法、眼法、久转之使脚底下有活儿,身法非常灵活。练的是腿脚身法。慢练也叫细练,功效是出内功,练的是内气,着重练气,逐步体会阴阳虚实的转换(胯),应该越慢越不嫌慢,配合呼吸,应比打太极还慢,始终是用一只脚在支撑体重,找横劲,要用丹田领着走。所有动力都由脚底发动,因此每移一步,都是实脚,两腿单轻单重,身体又极度放松,加上落跨的旋转,两腿变成打气机,气的产生非常快。转圈核心是身转步走的拧旋度要达到要领要求,身步合一地拧旋到位。身架自转拧旋度要达到要求。走圈过程中不能休息中断,如换式也应如太极般一手接一手其势连绵不断,一气练下去,不可中断。断则散。每次练习的时候保证一百圈的运动量或者确保半小时,这样就比较容易有气沉丹田的充实感,而且全身的劲、气流动也会让人感到运动后的舒畅,双手会感到充满劲力,似乎手掌都变得厚实有力。
行步如趟泥,全身不滞不散,不迟不断,腰似车轴,气如行云。换式如高山流水,连绵不断;两脚要虚实分明,左右互移。抽身换形,翻若惊鸿;随机应变,奥妙无穷。初练时先走大圈,上身拧转不要过大,否则腰不活,硬往里拧,走转不稳,心火上升,内气不调,五脏受损。初练时走转要慢,由慢到快,可早练慢,晚练快,不可操之过急。要想功力增长快,慢练是最好的途径,在功力训练一定时间以后,还要同时练习身法,快练主要以步法配合身法,以身法找步法,以步法身法带动掌法变化。呼吸任其自然,气自然往下沉,意念上有松沉的意境,日久气沉涌泉,乃至地心。待丹田气足,催动全身,则走转日快一日,时快一时。初练时走的圈要大一些,会走大圈的人也会走小圈,一般以寻常人走路的步距12步一圈为宜。有功夫后,可以走大圈也可以走小圈。大圈练习力气,小圈练习功夫,初练圈要不大不小,方便找劲,入门后圈要小方便长劲,再练又要大,圈越大就越近似直线,同时这全身拧成一股绳的感觉似乎也越难找,功深入骨后,即便在日常生活中随便怎么走都有拧的感觉。
孙门八卦拳--飞九宫
用竿九根布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当中一根。竿不拘粗细。初练地方要宽大,竿相离要远,大约或一丈之方形,或一丈有余,或两丈,不拘尺寸,练之已熟,渐渐而缩小,缩至两竿相离之远近,仅能容身穿行往来,形如流水,旋转自如,而不碍所立之竿。走练之时,舌顶上腭。会拳术者,按自己所会之法则运用可也。无论如何运动,左旋右转,两手身体不能动着所立之竿为要。此不只运动身体已也,而剑术之法,亦含藏于其中矣。竿之高矮总要比人略高。可以九个泥塾,或木塾,将竿插在内,可移动练。用时可分布九宫,不练时可收在一处。若地基方便,不动亦可;若实在无有竿之时,砖石分布九宫亦可;若无砖石,画九个小圈走之亦无不可。总是有竿练之为最妙,此法走练,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路,反之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外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当中一根,又共比喻九个门。要练纯熟,无论何门,亦可以起点,要之归原,不能离开中门,即中五宫也。走练之意,九竿如同九人,如一人敌九,左右旋转,曲伸往来,飞跃变化,闪展腾挪,其中之法则,按着规矩;其中妙用,亦得要自己悟会耳。人以所善诸艺往来穿梭数月,步法由拙渐活。
盘根功旋转飞腾劲不断。定桩是在不动之式中养真气、固底盘、定格式,而行桩则是在进退变幻之中练内气、固底盘,是基本功的高级阶段。练之日久,在走架与技击中,虽进退迅速轻便而不失其沉着稳健,内气不散;着法变换敏捷而常能内劲吞吐自如,力贯四梢。具体练法是所走之圈直径仅为一米;步则是一摆一扣,脚根先着地,然后全脚掌着地;走双线,且身法较低。将气归于丹田,口虚含,舌抵上腭,以鼻中呼吸,细缓深长而均匀,全不用意,纯任自然,以神慑心,意静神安。行走时则步履与呼吸相随,无论快慢,一般地一息七步为宜,练之日久,或走或跑或与人较勇,皆可以保持中气平和而不喘息。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孙门八卦拳--足形
十趾用力抓地,但不是将脚趾卷屈而抓,而是抓而不屈,是为增加附着力而抓,而非抓拿之抓。抓地牢是指小腿、脚背、脚底、和脚指都完全放松不用力,而把重心完全落在涌泉穴上,以保持身体平衡脚部牢固,没有丝毫倾动。把脚指用力扣地,只会造成脚部僵硬,对维持身体的平衡以及步法的变动反而不利。脚向前迈步落地时要探落,以前脚掌先落地,点探落实后,胯部前送,使脚掌向前搓地落实。每一步皆如此,如地下有陷坑状,须探出踏实方能落脚。双脚迈进时须摩足擦踵,每一上步,都须使双脚之内弓及踝部内侧相摩擦,以保证双腿整而不散,并使双脚内缘都在圆弧之切线上。脚离地时要力勾,使脚离地后不向后翻蹄亮掌,以保证脚掌能平起平落。双膝内扣,使两膝始终保持内合之势,每一动步,须使两膝相擦而行。两胯向内扣合,亦即两大腿向内扣合,使两腿有内夹之势,从而使劲整而不散,合而不乱。保持双膝始终处于弯屈状态,初练时可微屈,随着功夫日深而蹲之亦低。
八卦掌内气运行要明九节,透四梢。九节:臂之三节为腕、肘、膝,腿之三节为胯、膝、足,体之三节为头、躯、腿。具体到练和用则要求头顶项竖、腰如立轴、屈膝随胯(身之三节),松肩、坠肘、坐腕(臂之三节),合胯、提膝、旋踝(腿之三节)。所谓气通分三节,是在意念上对三节之处要着意,比如松肩气到肘,松肘气到手。
孙门八卦拳--单换掌
八卦奥密在转掌(单换掌),一式通,百式通,千变万化在心中。不必将八掌练全,只将单换掌习熟,则变换之理油然而生。只在单换掌或转掌上下功夫足矣,开始时一定要把要求吃透,每一个字都要琢磨,有一处做不到就白练了,且气易上浮,应平心静气,放慢速度一招一式的练。八卦是慢功,走三五年的单换掌,而且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要求都要做到,自然会有内劲产生,身体会有整劲的感觉,再练其它套路会很容易。单换掌形简意深,实战性强,八卦功夫尽在其中。基本功在单换掌中,其它七掌多是变化而已,只要步法、单换掌对,八卦掌就已经掌握了一半以上,以后多练增加功力,否则掌握的掌法再多,可能也只是空有其形,所以要多练走转和单换掌。八卦全部变法都以单、双换掌为本。各派不同的单换掌本质东西对了,外形很随意,所以单换掌的用法就很多。单双顺为基本掌法,式子简单,但身法难练,练好单双顺就得到八卦真谛。
单换掌从动作外形看,两掌掌心一向里一向外,两脚一摆一扣,从外表看它是一个面对圆心、左臂屈肘外旋向右则掩肘,于头右侧上方,右掌于左肘外侧下方,两手指向上,两脚对弧线的推掌动作;要求周身上下完整不懈,头顶气沉、沉肩坠肘、两臂圆撑、空胸拔背、肩肘松垂、收臀裹胯、两膝相抱、脚趾扣地,无一处不在顶劲,无一处不在用力。一掌前伸,一掌护后下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裹胯合膝、虎口圆撑、五指微扣,双手感觉是在抓抱篮球一般,劲力达到五指,既是外顶内按。通过“舌抵齿扣、提肛溜臀,气沉丹田”的心法,结合里直外扣、平起平落的趟泥步,加上合膝、拧腰、裹胯的方法练习。只要架正、气通、意合就可以加强掌力和产生螺旋力,积累在走转换式之中逐渐打通全身筋脉,平衡阴阳,也具备了击技的基础。换势的时候是穿掌,腰转掌穿,易做成类云手的开掌而不是穿。
初习单换掌,掌对前方;继续努力,掌对圆心;继续苦练,掌过圆心,胸对圆心,此时虽有了一定功夫,但身架仍没有拧旋到位,没有越过这一层面,功夫不能产生根本性突破。在此基础上,至胸腰过圆心、头扭向里圈肩的肩窝处,下额放在肩井穴,后掌的掌指在前掌的肘尖下,后掌的肘尖下对肚脐,前掌下对后脚跟,也就是前掌的掌根与后脚的脚根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样才是身架拧旋到位。如此身架,走转自如,似行云流水,运掌转换,突变洒脱,说明四肢、腰胯及周身骨节已解开贯通,力自然达四梢,周身劲力必饱满无疑。遵照下顺上逆中圆的身架而练至浑身拧成一股绳,从而所获得的整劲,也叫浑元劲、螺旋劲。
走八卦单换掌可用劈拳的架子,一手前扑一手后兜,将这个架子维持住,两手不要再动。在圈子上的内脚直走,外脚内拐,这样就走成了圆圈。劈拳一手前扑一手后兜时,隐含着向左右的撑起之力,既然走了圈,就要将这隐含的劲撑圆了。走八卦练的是浑身的完整,手势不动,要以身动手。内脚直走,身子前进,架子就有了向前扑的劲,外脚内拐,身子侧转,手臂就有了向外撸的劲。一扑一撸地走圈,劲力就鼓荡上了。练单换掌看似两手不动,其实劲力在不断地翻腾,一比武就有了招。走圈就是蹬身子,鸡翘脚般随时能独立,但不能露了形,要看似脚不离地的走。
前掌虚实牛舌样,转掌时一手在前,松肩、坠肘、舒指、坐腕,五指上竖回裹,虎口撑圆,掌根向前顶,其外形酷似耕牛口中伸出上舔的舌头,虚是五指,实是掌根,其劲力也和牛舌一样,舌根处是硬的,舌体是柔软的。另一只手藏于前肘下,随时出击,后手变前手,出手不见手,暗藏杀机,使敌难防。左手推右手拉时用单换掌就能换成右手推左手拉。
单换掌里面包含了八卦掌的主要的劲法,如双手争劲,身体拧劲,双肘和双腿的裹,掌根的翻塌等等。单换掌势包含了八卦之劲,拳架工整,劲技完整,内含推、托、带、领、搬、扣、劈、进八法。知开合、了收放、明吞吐、晓翻转,八卦真理了悟大半,与顺势掌同参事半功倍。对于八卦掌之十六字劲法都会有所体会,八卦走转身形之基础;阴阳、虚实、刚柔、动静之变化;包含了八卦掌的基本打法。练好后八卦掌的基本要求及劲法可以说基本掌握。虽然其它七掌各有特点,但是总的原则、劲法是不会改变的,单换掌不能作为一个套路训练,手、眼、身、法、步;精、气、意、力、神缺一不可。再训练时注重伸缩、周身鼓荡,丹田挤压、身体开合,转换时要求拧、缠、包、裹等方面。
单换掌的用法,应加上暗腿的要求,起步摆,跟步扣,摆到位置,扣到地方,方能打的脆;以斜取正是八卦掌的特长,马上能形成以两手对一手,两脚对一脚的优势局面。应注意暗腿的使用,不要让对方起腿膝。单换掌不在乎是否真的力大或快,只要让你的对手觉得你快和力大就行,也许你并不快和力大,这才是真正修炼出来的力大和快,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巧。第一个接手主要是分内门及外门,如我右手接对方右手为内门接手法,反之我右手接对方左手为外门接手法,无论内门及外门接手,目标都是穿开正面,在左右两门击打,步法会在穿掌时自动走位,一接一穿一打是手法打人,或一接一穿拔对方根是鑚翻劲打人,又或一接而拔对方根是胯步打人。第二手可穿可上架可栏亦可捋。第三手打上打下可用拳用掌。
傅式八卦最大区别是换掌不同,左式转圈换掌时,扣左足摆右足,右转身换掌。别派是扣右足摆左足,然后程派是撑左掌,下接一个叶底藏花,换掌。尹派是仆步下插掌,下接一个弓步撩掌,虚步穿掌,换掌。二是走转拧翻,傅式讲究磨转脐不转,要求换式三步、五步拧转,这样就便于背后击敌。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简介
武式太极拳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派(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差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形成了简炼精要、无一浮词的经典之作——武式太极拳论。
武式太极拳,人称干枝老梅、朴实无华。手高不过眉,远不出足,双手各管半个身子,互不逾越,讲究内外三合,进退须有折叠,内潜之气支配外形,行云走架,双足如在大地上写书法,一笔一划严守格律,与人交手,不重招数,注重接劲打劲。
陈固安、吴文翰即出自邢台国术研究社的优秀武式太极拳代表人。
武式太极武禹襄
武禹襄(1812–1880)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约1850年同乡杨露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此式既不同于陈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武氏研究太极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