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684部分

小寒资料集-第684部分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演奏)。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A宫),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沈其昌《瀛州古调》(1916年编)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G宫)。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琵琶曲《汉宫秋月》:又名《陈隋》。以歌舞形象写后宫寂寥,更显清怨抑郁,有不同传谱。目前一般是据无锡吴畹卿(1847-1926)所传,但刘德海加上了许多音色变化及意向铺衍的指法,一吟三叹,情景兼备,很有感染力。
古筝曲艺术欣赏
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此曲根据琵琶大曲《夕阳箫鼓》改编。最早刊见于清代光绪21年“李芳园琵琶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地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地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副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雅淡丽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剑门春意浓》:本曲主要描写四川剑门地区的风光,生动的表现出该地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一片欣欣向荣的繁闹景象。
《蕉窗夜雨》:筝独奏曲,中州古曲。软套(重三六)音阶。乐曲的标题可能取自宋词;“只知愁上眉,不知愁来路。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逗晓理残妆,整顿教愁去,不合画春山,依旧流连住。”主题的旋律幽雅,速度缓慢,常以滑音和颤音润饰,表现了一种静谧、安适的意境。全曲恰似一幅工笔精细,素色淡雅的水墨画,引人入胜。
《梁祝》: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扫盲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首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的欢迎,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上,与其它一些文艺杰作被誉为:“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已在欧、亚、美各大洲演出,并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香港艺术家们把它改编成高胡协奏曲,清唱及舞台剧,美国的舞蹈家还根据它改编成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飞过海峡,台湾唱片厂翻版出售<;<;梁祝>;>;,受到普遍欢迎,台湾刊物还发专论评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视。香港唱片公司由于该片发行量超过一万张和两万张,曾奖给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梁祝>;>;已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了。
《临安遗恨》是我国第一部突破流行模式,在音乐中融合历史背景、人物剧情和舞蹈场面的故事性很强的古筝音乐电视作品。该作品从三个层面刻画了岳飞由立志报国、征战沙场到下狱临安、痛饮御赐毒酒的悲壮人生历程。
这是首及富民族特色,旋律优美的历史题利的现代筝曲。用筝乐演绎民族英雄岳飞,在临发(今杭州)大理寺狱中的一段感情经历:有人回忆金戈铁马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激昂壮烈;有怀念身处水火的黎民百姓、慈母妻儿的似水柔情;有对自己遭诬身陷囹囵的难平悲情。。。乐曲起伏变化,既有大开大阖氛围的渲染,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内心刻划。
它是由作家何占豪先生在1990年发表的中阮协奏曲,1992年将其改为古筝协奏曲。这首古筝协奏曲取材于传统乐曲《满江红》的旋律素材,表现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陷害,囚禁在临安(今杭州)狱中,在赴刑场的前夕,他对社稷面临危难的焦虑,对家人处境的挂念,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以及对自己精忠报国却无门可投的无奈而引发的感慨。
曲子在悲壮激昂的钢琴前奏中开始,由忧伤到悲壮,由轻缓到强烈,行曲采用大量的长摇、左手大幅度刮奏和大量激昂的华彩、重音和弦,配合对比鲜明的速度、力度变化,使全曲充溢着壮悲的基调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她对这个曲子完美的演绎将听众的思绪带会到那个亡国之前回光返照的混乱年代,民众迭起的抗金情绪也没能挽回颓败的南宋王朝,英雄亦逃不过,成为历史之潮的祭献品。结束句好似一声长叹,我们听到英雄在魂归末路的时候余恨未了的无奈引发出的感慨。
整个乐曲旋律独特、新颖动人,既刻划出如诗如画的意境,又演染出热烈恢宏的气势;既富于浓郁的民族韵味,又透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民乐与西洋乐较完美的结合,是作曲家在民族器乐创作领域里的一次成功尝试和大胆突破,使人有别开生面、耳目一新之感。
《竹楼情》:优美动听的旋律和音色,展示出一幅醉人的傣乡风情画卷,让人仿佛走入滇南那片热带丛林,领略到那湛蓝的天空、翠绿的蕉林、暮归的牛群、傣家的竹楼所透出的一片祥和与宁静,聆听到边疆儿女发白内心的欢歌笑语……
《乡韵》:婉婉乡音、悠悠乡情,道不尽对故土的眷恋,诉不尽对故十的深情,这是一首极富韵昧的古筝协奏曲,作品以陕西地方音乐为素材,创作手法简练明畅,生动的旋律、浓郁的韵昧、跌宕的情绪、清晰的配器,使这首乐曲成为秦筝作品颇具特色的佳作。
儿童古筝教学心得
以趣漏*点引人入胜儿童古筝教学心得
古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形制古朴典雅,声音优美动听,深受家长和儿童的喜爱。引导儿童学习古筝,对培养儿童热爱民族音乐、充分感知中国筝文化的丰厚底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使儿童正确地步入古筝艺术的殿堂?结合这几年古筝教学的实践,我总结成以下四点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
以琴激趣,点燃孩子们的学琴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伊始,教师总会遇到:学生对古筝充满了极强好奇心,但缺乏耐心,思想不集中。教师应认识到这是正常现象。但我们应抓住儿童爱玩好动、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事物上这一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完成从好奇心到产生兴趣的转变。在教学时,可采用融技巧与乐曲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注意用美的旋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可采用演奏和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教学中举行一些汇报演出,让孩子们在准备练习中提高演奏水平和竞争意识,在演出中体验成功,享受成功。“教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把单纯的教学表演化,把抽象的定义具体化、形象化,把枯涩的概念优美化,使知识性和趣味化相结合,教育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循序渐进,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古筝的学习,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儿童年龄小这一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左右手的演奏从保持手的基本手型的顺指法开始,逐渐拓展;在节奏音型的选择技能技巧的安排、练习曲和乐曲的选择等方面均做到逐渐增加难度,不让儿童有过量的负担。这样的过程步骤清晰、目标明确、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才能水到渠成地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掌握古筝演奏技巧。
循循善诱,培养孩子们的乐感与表现力。教师在培养儿童乐感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应放在音乐语言上,尽力将无形的东西形象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作品的内在意境,以达到教学要求。如在学习古曲《渔舟唱晚》时,笔者先把乐曲的意境作了形象的描述,然后再分段讲解此曲的演技处理:开始速度要慢,宜用“慢板”,通过抒情手法,尽量发挥左手颤、滑音的妙用,使之实现优美愉悦的情调;当转入逐渐快速乐段“快板”后,要尽量情绪欢快活泼,层次清楚;尾声描绘回忆和向往,应力求含蓄深远,有曲终不尽之感。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用心、用情去表演乐曲的内涵,才能进入角色,才能将乐曲的色彩、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拍、速度、力度等处理的训练中逐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对作品的分析鉴定能力。
精益求精,增强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才能型、创造型的新一代,就要培养他们从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高度发挥想象能力的习惯和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此,在乐曲教学过程中,就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要让学生成为复制品。当学生学完中级教程,识谱、演奏技能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就要注重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深度的理解和表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演奏之前,要大致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去感受作者的视角和情怀。而教师应积极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创设易于产生创造性活动的环境,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艺无止境,法无定则。要让学生在自由、积极和愉快的音乐实践中,自主地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其实用性和可行性。
古筝《清江放排》乐曲简析
此曲创作于1975年。乐曲以奔腾的清江流水和放排工的豪迈气概为主题,在气势浩大、波澜壮阔的引子之后,第一段主题采用鄂西民歌为素材反复变奏,旋律抒情悠扬,抒发了放排工沿江顺流而下时幸福、自豪的愉悦心情;第二段曲调深沉伤感,是放排工对昔日劳作在清江上放排的父兄苦难生活的回忆;最后一段是主题的再现和变奏,描绘了他们欢乐的劳动场面和在惊涛骇浪中闯险滩战激流的情景。
乐曲的曲谱在2001年之前出版的多个版本中,定调均记为1=C,中间转为1=G再转回1=C,这是曲作者在创作时根据当时转调筝的基本调高而定的。在绝大多数演奏者使用基本调高为D调的古筝来演奏此曲时,原来的定调就造成了需转换调高的不便,并给一些学习者带来了困惑。2001年初,古筝教育家许守诚先生整理了此前的曲谱,使之更加准确、详尽,并将整理后的曲谱提供给本书使用。乐曲第二段由D调转到A调时,只需把D调的中音do移低半音变成A调的中音mi即可,不必将每个音区都转调。
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浅谈古筝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有“群声之主,众乐之师”之美称,它曲目丰美,音韵古雅,风格多姿,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古筝演奏是一门音乐表演艺术,其艺术价值如何,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优秀的古筝演奏往往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身临其境,情景交融,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作为学筝者,如何提高音乐表现力,笔者就自己在古筝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首先,熟练掌握和运用古筝弹奏技术,尤其是乐曲的基本弹奏技巧。学生对古筝艺术的深入学习和进一步掌握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没有它,完美的音乐表现力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各种指法的训练及练习曲的勤奋学习是完全必须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弹奏不同力度、速度、不同长度、难度的作品,才有可能传达作品的意境。古筝演奏讲究“以韵补声”,演奏者左手的“吟,揉,滑,按”等技法,对演奏的音乐表现力有着重要作用,这都需要在大量实践中才能掌握。在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如松弛自然的演奏姿势和状态,灵活而有控制的手法,良好的音准和优美的音色,以及对作品风格,韵味的正确把握等。
第二,增强学生对音乐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提高文化修养,做到理性和感性同步。既要教授音乐理论和古筝的弹奏理论,又要讲古筝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古筝演奏是感知、审美和传情的艺术,学习曲目就要反复读谱,背谱,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内含的感情及作品风格,特色、调式、和声、结构、力度、高潮等乐曲整体特点,在此情况下运用熟练的技巧,演奏出的乐曲才会富有感染力。这里强调一点,大量练习曲的训练,不能代替对乐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否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违背了音乐艺术美学中内容决定形式的重要原则。因此,要学生多了解作品的背景,时代特点,讲授文学、历史、美学、哲学诸方面知识,培养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的情感,提高驾驭艺术的表现能力,获得艺术的灵感,真正使作品得到艺术的表现,这也就是所谓“音由心间出,功夫在弦外”。
第三,培养良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