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734部分

小寒资料集-第734部分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笔者查阅了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发现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一句:‘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又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秦陵第二大墓极可能是子婴墓
秦陵“第二大墓”极可能是子婴墓
近日,考古专家对秦陵考古发掘又有了新的发现,在秦始皇陵园旁新发现的“秦陵第二大墓”,其主人很有可能是秦第三代皇帝也就是末代皇帝——子婴。而之前关于秦末代皇帝子婴的葬地一直是考古界的谜团。
秦陵旁发现“第二大墓”
袁仲一是被誉为“秦兵马俑之父”的考古学家,在他最近关于秦陵的考古中发现,在秦始皇陵园旁新发现了“秦陵第二大墓”。这是一座相对独立的陪葬墓园,这座拥有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是秦始皇陵考古队2003年在秦始皇陵园外围进行勘探时发现的。与其近邻的还有5座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它们位于秦始皇陵园外城墙西侧500米处,勘探时伴有漆皮、锈铜、纺织品等秦代遗物出土。专家意外地发现,它们竟然都属于秦墓。
秦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袁仲一说:“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秦始皇陵园的布局和墓葬类型已基本清楚。这座意外‘现身’的‘中’字形大墓,其南北墓道长约109米,墓室东西宽26米,深约15。5米,它无疑是秦始皇陵园迄今发现的等级仅次于秦始皇陵的第二大墓。”
据袁仲一指出,这座墓园是一座附属于秦始皇陵园的陪葬墓园,这在秦始皇陵考古史上无疑属首次发现。这座大墓充满了谜团,譬如未见封土,墓道为南北向,尤其是墓主人的身份引人遐想。
坐西面东的秦始皇陵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多年考古表明,众多的陪葬墓均位于城垣内与城垣的东侧,陵园的西侧则是修陵人员墓葬区、窑址区、石料加工场及堆放砖瓦等建材区,严格说来是陵园外围的附属地区。
但是,这座大墓的等级很高,墓主的身份至少为君王级,墓园又独立地处在秦始皇陵区的西边缘(比起兵马俑的距离来要近得多),说明墓主人与秦始皇的关系必然密切。
袁仲一说,这座相对独立的小型墓园,与兵马俑坑一样不在始皇陵园的主要部位,但都属于始皇陵的陵区,是秦始皇陵的重要附葬部分,如不是秦始皇的宗亲,那么又会是谁能埋葬在这里呢?
亡国之君带来的谜团
秦人的陵墓多位于国都附近。自迁都咸阳后,秦国君的陵墓多分布于咸阳、芷阳及骊山北麓。惠文王、悼武王葬于咸阳,昭襄王和悼太子、庄襄王葬于芷阳,孝文王葬于西安东郊、秦始皇葬骊山、秦二世胡亥葬西安南郊,唯有秦朝末代皇帝——子婴的葬地不详。
袁仲一认为,子婴是秦二世之兄、秦始皇之子,被杀后埋于始皇陵园附近,是符合古代的丧葬礼制和一般常理的。因此,墓主最大的可能性只有一种,就是秦朝的末代皇帝——子婴。
袁仲一说:“秦始皇陵园只有外城的西北隅较空旷,把子婴墓放在西北隅也是迫不得已。子婴是亡国之君,在位的时间仅46天,仓促选址埋葬,致使墓上没堆筑封土,没筑城垣,连墓的方向都有违传统,遂致其葬地长期不明。”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骊山陵园后,陵园内的一切设施已成固定的格局。城垣内及外城的东侧已分布有大批的陪葬坑、陪葬墓,陵园的南侧紧靠骊山,陵园的外城北侧除有陪葬坑及大片宫殿建筑所占据的地面外,其余是地势低洼积水成池的池水。
在秦始皇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时期,秦始皇陵不仅在中国陵寝史上首设陵邑、建筑寝殿便殿,还首开大规模修建陪葬坑之风气。秦始皇陵的过度性与复杂性常常出人意料。
这表明,生前希望传位万世而不灭的秦始皇嬴政在去世三年后,就与秦末代皇帝在地下“相伴而眠”,迄今已长达2200多年。这对于人们研究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等具有重要意义。
章邯
中国秦末镇压农民起义的主将:章邯
邯(?~公元前205)中国秦末镇压农民起义的主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战争爆发,九月,陈胜部将周文率起义军入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至戏(今陕西临潼东北),危及咸阳,秦廷震恐。章邯受命为将,率数十万获赦的骊山刑徒和私家奴隶,从关中转战中原,相继击败周文、吴广诸部,镇压了陈胜起义军。次年六月,引兵北进,将反秦旧贵族魏王咎围于临济(今河南陈留西北),大败齐、楚援军,攻克临济。九月,再败楚军主力于定陶(今属山东),杀楚将项梁。继又北攻旧赵地,大败赵军,围赵王歇于巨鹿城(今河北平乡西南)。后被项羽击败,于三年七月率军降楚,被项羽封为雍王,据咸阳以西地。楚汉战争中,章邯助项羽钳制汉军。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六月,被刘邦败于废丘(今陕西兴平南),自杀。
太子扶苏:儒与法的缠绵
太子扶苏:儒与法的缠绵
倘若扶苏不死,而顺利地登上皇帝位,秦朝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史料未记载任何关于扶苏理政的才能,可在当时的大秦帝国,宽厚仁义就是最大的治国方法。而扶苏,骨子里就有这种方法!
其实,他的名字就注定了他的结局,那么悲伤而零落,让人还没有品赏完他的名字就开始对他的结局伤感了。秦朝之灭,无数的人有无数的看法,并且有理有据。这其中的看法里,却有一种假设,如果是扶苏当国,秦朝会不会按照始皇帝的意图二世三世万万世地走下去?答案似乎不那么确定,因为关于这位封建帝国的第一位太子的资料太少了。我们只能从有限的文字中来探悉出他的“仁德”,我们不需要再探悉出“治术”,因为在当时的秦朝,“仁德”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治术”。
扶苏何以死?因为一纸假诏!但从其与秦始皇的言谈中,我们看到的是,凭他的智慧不可能辨识不出诏书的真假。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死呢?只是因为他的父亲是秦始皇。
当刚做了七个月的皇帝胡亥在寝宫里肆意妄为之时,远在大泽乡的一群贫苦农民却是愁眉不展。他们本是奉朝廷之命去戍守咸阳,但连日大雨耽误了行程,按照当时律法,误期者当斩立决。两个带队队长陈胜和吴广在一起商量说,误期是肯定的了。逃跑是死,起来反抗也是死,同样是死,还是后者有点意义。
这一年是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离秦朝灭亡还有三年。
其中一个队长陈胜在决定要造反后又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以谁的名义来造反。他不可能就这样跑出去跟那九百名农民叫喊造反了,农民一定把他当成是疯子。虽然,他当初说自己是鸿鹄,还讥笑那些不知鸿鹄之志的农民燕雀们,但老实说,他自己也不知道鸿鹄的志向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他自知自己还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来影响那些农民兄弟们。
在这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两个人抱着脑袋想到了两股风。第一股风是楚国的项燕,两人的理由是,项燕做楚国的将领的时候,多次立有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总之这个人的去向是神秘的。
但这理由因为出自两个农民之口,所以就流于表面了。细细推敲之,他们之所以选择项燕,最深层的原因很可能是在秦统一过程中,楚国是受秦国军事打击最重,损失最惨重的国家。所以,楚国的抗秦、反秦之火就烧得特别旺。特别是楚国末期的名将项燕,被秦朝大将王翦灭掉后,项燕之名忽然比先前升高了数倍。而且还有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言在社会上流行,正是众人备为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
另一股风在现在看来是极端可笑的,且看他们的理由: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儿子,不应当立为皇帝,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诫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多数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现在果真把我们的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我们借他的名义来反对小胡亥。
但从字面意义上来看,陈胜是想举着敌人哥哥的旗帜来反对敌人。再看他的话,就有“弟弟不仁夺位,哥哥现在来要了”的意思在里面了。我们不得而知,陈胜和吴广当时是否想到这一点,但其淳朴而直接的这两个理由却是让他们乘风而起的可靠保证。
举项燕,可以让更多苦秦已久的人加入到自己的战团中来;举扶苏,让人对胡亥产生更大的愤怒。当陈胜、吴广举事而成后就再也没有提到这两个人,不提项燕,因为势力已雄厚;不提扶苏,因为不想让扶苏仁义之光遮盖住自己的叛乱之名。
而有幸为这一论述作证据的则是西汉贾谊的和宋朝的苏洵,倘若将两个人的观点糅合到一起,就是这样的:秦在挺进中原与六国混战时,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而获胜只是其中一个小因素。最大的因素是当时六国也是“仁义不施”,和秦国相比,大家半斤八两。六国国内之所以没有人起来造反,是因为养客之风盛行,天下人才都被国家或者是国家的代言人养着呢,普通老百姓根本搅不起大风浪来。但是,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命令杀名士,把大批的击剑抗鼎之徒都赶进了民间,所以,才出现了无数的刺客。陈胜以一农民而掀起灭秦大浪,无非是因为秦朝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公元前209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匈奴冒顿即位为单于,开始统一蒙古草原。为后来西汉在北方的疲于奔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中原,陈胜、吴广打着扶苏与项燕的旗帜开始反秦。陈吴反秦一事让我们看到了并应该反思的一个事实:扶苏已死近一年,他的仁德还可以被人拿出来当令箭。那么,若他仍活着,而他的仁德能沐浴人民,天下该是什么样呢?!
扶苏太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太子之位来得快(秦始皇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立他为太子),去得也快(秦始皇尸骨恐怕未寒,他就死了)。
历史对这位太子的记载并不公道,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是寥寥数笔,却还是侧写旁描。所以,我们想要完整地了解这位扶苏太子,在今天的确是一件难事。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因不满一些儒生的复古言论,在李斯的煽动下,于咸阳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扶苏知道后,劝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秦始皇大怒,将其赶出宫廷去北边给守卫北方的蒙恬作监军。蒙恬,《史记》记载,“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扫六合后,“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蒙恬还建造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秦始皇为什么要大怒,除了他性格残暴刚愎自用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扶苏所言乃“柔慈”之语,在这位祖龙眼里,这位长子与自己的行事路线格格不入。细思扶苏的劝谏之言,可谓中规中矩,合情合理。
第一,天下虽然已定,但远地的百姓还四散各处,这样坑杀儒生只会惹来他们的恐慌;第二,儒生们又没有犯什么大错,父亲这样做未免太残酷了些。
如果可以结合所有有关扶苏的历史记载,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扶苏并不是只这一次上谏秦始皇的。
《李斯列传》记载:扶苏以数直谏上;农民陈胜也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赵高伪造的将扶苏赐死的诏书中,也称扶苏“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
这一切记载都说明了一件事:扶苏经常会对秦始皇的一些所为劝阻,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由此可知,他们的父子关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扶苏被派往蒙恬处作监军是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的事,直到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扶苏被矫杀,两年时间里,秦始皇从未过问过扶苏。
但就在秦始皇临死之前,却“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上写‘与丧会咸阳而葬’”。不管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秦始皇在死之前还是很清醒的。他二十多个儿子中也只有扶苏堪当大任,况且又是长子,遵古制,自然会立他为太子。将玉玺赐给他,并让他赶回咸阳参加自己的葬礼。
可惜的是,这“玉玺”和“书”并没有到扶苏手里。被当时的赵高与一直跟随秦始皇巡游的小儿子胡亥拆开了。几个在秦始皇身边的人就一同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了一份赐给扶苏的诏书,用皇帝的玉玺把诏书封好。诏书大意如下:
我巡视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灵以求长寿。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几年了,不能向前进军,而士兵伤亡很多,没有立下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做所为,因不能解职回京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扶苏作为人子而不孝顺,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应知道他的谋划。作为人臣而不尽忠,一同赐命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
据《史记》记载:当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见到扶苏,打开诏书念毕,扶苏就哭起来,进入内室想自杀。蒙恬阻止他道:“皇上在外,没有立下太子,派我带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只有一个使者来,您就立刻自杀,怎能知道其中没有虚假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后再死也不晚。”使者连连催促。扶苏为人仁爱,对蒙恬说:“父亲命儿子死去,还要请示什么!”立刻自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